基于城市记忆复兴的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以漳州市长泰县林墩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究——以长泰古琴小镇为例

■规划设计2018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撺究—-以长泰古琴小镇为例吴灵铃(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福建福州350004)摘要目前乡村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和中坚主导力量。
建设长泰古琴小镇,有利于 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该小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讨论了长泰古琴小镇的发展模式、经营模式以及人才引进模 式,总结出了如何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小城镇;新农村;城市化;新型城镇化0引言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诸多优点,首先有利于促进我国 城市化进程,并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分配,且对加强 农民全力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有很大的 促进侧。
建设新型乡村小城镇是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主要途 径。
1长泰古琴小镇发展模式长泰古琴小镇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 游区后坊村,资源禀赋与发展趋势,政策上坚持企业主体、政 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产业发展模式上可使用“1+N+X”的模式。
“1即以龙人古琴文化村为核心,做强一个 古琴产业。
“N”即以拓展产业外延,引入多元中国传统文化产 业,实现整体和谐共荣,并推动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X”完善古琴小镇所需的各方面相关服务配套,支撑小镇 的产业集聚。
2产业发展策略基于古琴小镇的产业发展现状,可将产业发展战略细分 为引领、拓展、补链、融合和支撑等多个方面的具体优化提升策略。
2.1引领:重点培育扶持古琴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扶持古琴龙头企业及龙人古琴文化村的发展。
龙人古琴文化村目前已构架了集古琴文化传承、艺术传播、教育及学术研究、文化旅游与文化置业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斫琴坊、龙人书院、聚龙阁酒店、艺术家工作室、景观绿化等 项目接近完工,部分设施已投入运营。
今后应以“古琴文化”为核心,以龙人古琴文化村为龙头,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努力 把古琴文化产业腿、做特、做全、做到极致。
我国中小城市的活力营造研究——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

这一个整体的各个元素,它们在运动变化过程 程中,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的变更以及不同人
中展现出的特性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体 群对城市进行主观层次的塑造,所以每个城市
现出的功能,来满足人们的一定需求和促进人 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形态,而这些形态中蕴含
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着不同的活力元素对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
关键词:漳州;城市活力;空间;营造;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19) -01-018-07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40周年,国家在各方面 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城镇化率由 179% 增长到 5852%。这一成果被其他国家认为是创 造了 “城市中国” 的奇迹。然而,我国在城镇 化水平取得骄人的成绩之时,由于对城市的发 展尚未达到全面的认识,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 许多问题 也 逐 渐 暴 露,即 城 市 的 平 庸 与 乏 味、 同质化和均一化造就了如今我国城市更新过程 中绝大多数城市 “千城一面”,缺乏竞争力。面 对城市中呈现出的发展问题, “建设和谐宜居、 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城市,从而提高我 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 的城市发展道路。”[1]这一发展道路成为了我国 针对当前城市面临的发展困境和今后一个时期 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城市的等级划分中,存在
角》 翻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 (14JHQ002)。
我国中小城市的活力营造研究
·19·
展方向。为了使城市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活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增加人们的获得感
需对城市 内 部 进 行 合 理 地 规 划 与 管 理。于 是, 和幸福感。对于这些需求层面的取得,需要城
城市活力 进 入 了 学 者 的 视 野。关 于 城 市 活 力, 市管理人员对于城市中 的 经 济、政 治、文 化、
3100802104 建筑学1001 林晗颖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认识实习(报告、日记)题目厦漳泉认识实习总结姓名林晗颖学号3100802104专业建筑学2010级班级建筑学1班指导教师林丛华张国坤柯美红日期2012年11月19日第一部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认识实习》报告题目:厦漳泉认识实习总结从11月12号到16号,我们进行了为期5天的认识实习,期间先后参观了惠安聚龙小镇、石雕博览会、崇武古城及石雕公园、泉州台商投资区参观规划展示馆、泉州涂门街、丰泽广场、开元寺、闽台缘博物馆、漳州香港路、漳州市规划局、漳州“荣昌花园”和“天利仁和”居住小区、云洞岩、青礁慈济宫、厦门中山路、厦门市规划展览馆、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鼓浪屿、厦门大学,中科院、园博苑。
在这五天里我不仅认识了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还了解了厦漳泉作为现代化城市的总体规划,同时也游览了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
可以说对厦漳泉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对以后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以下是我这5天的一些收获,部分文字来自图书馆资料和网络。
一,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雕梁画栋皇宫起,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大厝”的每一座房子都像一座皇宫和小庙。
与其他地方的青砖灰瓦白墙不同,闽南民居都使用红砖红瓦,屋脊都呈弧线,不少为两段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风格艳丽而张扬,别致典雅,蔚为壮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图1-1)1,渊源——赐你一府皇宫起五代时,闽王王审之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她为什么。
皇后说她想起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
闽王即说:“赐你一府皇宫起。
”圣旨传到泉州,民众以为泉州一府都可以建皇宫式建筑,于是大兴土木。
图1-1 闽南古民居2,墙体——“红砖文化”闽南民居正立面非常华美,红砖与灰绿的石头形成鲜明的对比,墙体上的石雕装饰也给人寂静洒脱的感觉。
红砖的拼花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
3,飞檐房屋的正脊中间低两头高,两端的翘尾处有美丽的燕尾。
这是闽南人保持了祖先从中原南迁时带来的中古时期的建筑风格。
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

漳州市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一)历史沿革简述漳州,得名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辖区大略相当于现在漳浦、云霄、诏安和东山诸县。
尽管作为州治之所,历经一千三百余年屡次变迁,但始终和今日漳州辖区范围基本一致。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漳州属“七闽”地;秦汉时属会稽郡,县署在东冶(今福州);三国两晋时漳州市域属晋安郡的晋安县和义安郡的绥安县;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漳州辖地属晋安郡(后来的建安郡)龙溪县地。
隋亡唐立,陈元光于公元686年被任命为漳州第一任刺史,为漳州后来成为一个发达的沿海膏腴之地奠定了基础。
公元782年,柳少安任漳州刺史,他在巡视龙溪时,很赞赏龙溪的山川形势,认为是建州治的好地方。
陈广荣继任后,于公元786年将州治迁至龙溪,即为今日漳州成为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始。
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基本上承袭唐前旧制。
到宋廷南渡,中原氏族为避乱入闽而至漳州者很多,使漳州的经济文化得以较大的发展。
元、明、清三朝,尽管漳州曾一度以月港取代泉州港而成为闽南重镇,但不久就被新兴起的厦门港所取代。
明代不断有倭寇入侵扰乱,对漳州的经济发展破坏很大。
随后郑成功抗清入闽,漳州城因战争死亡十几万人,使漳州进一步衰落下去,直至清末也没有很好的复兴。
民国初年,陈炯明在漳州拆毁城墙,扩充马路,历时一千多年的城墙防御体系至此被拆除。
与此同时,也进行了如兴建中山公园在内的一系列城市建设活动。
1987年漳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二)编制规划的目的通过本次规划明确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特色;划定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健全保护措施;调整保护区用地性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达到保护文物、历史街区及其所在环境的目的;协调城市其它各项建设,为未来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规划依据《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建设部部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和地方相关法规和规定。
(四)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1.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1)文物保护单位漳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至1998年底,市域范围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23处。
文脉赓续视角下闽南地域建筑设计研究——以长泰宾馆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2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4)04-0039-06 收稿日期 2023-09-23摘 要 该文以漳州市长泰宾馆项目设计为例,基于对城市的地域特征与人文历史的研究,以地域文脉赓续为主旨、“新闽南”建筑创作理念为指导、建筑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统一为设计原则开展设计。
详细阐述了设计中将地域文脉要素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具体策略与手法,揭示建筑形象之下所蕴含的精神,探索文脉与地域建筑创作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 建筑文脉 “新闽南”建筑 地域建筑Abstract Taking the design of Changtai Hotel in Zhangzhou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istic history of the city, the design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regional context as the theme, the "New Southern Fujia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concept as the guidance, and the regional, cultural, and epochal unity of architecture as the design principles. In this article we elaborate on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for integrating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to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veal the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architectural image, finally we explore some ways to combine cultural elements with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rea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context, "New Southern Fujian" style architecture, Regional architecture文脉赓续视角下闽南地域建筑设计研究——以长泰宾馆为例Architectural Design in Southern Fujian Region Based on Inheritance of Context: Taking Changtai Hotel as an Example林子涵 | Lin Zihan王绍森 | Wang Shaosen李立 新| Li Lixin杨佳麟 | Yang Jialin宋智霖 | Song Zhilin1 建筑文脉主义1.1 文脉主义的内涵文脉(context)一词源于语言学,可理解为“上下文”,表明文章的前后逻辑关系以及事物相关的背景和状态。
山水·城市·人:漳州市新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规 期 实例嘣 L N IG C S S A NN A E
【 章 编 号 】 10 文 0 2—1 2 ( 0 2 1 3 9 2 0 ) 1—0 8 0 6—0 3
山水 ・ 市 ・ 城 人
漳 州 市 新 城 市 中心 区 规 划 设 计
漳 州 的 发 展 奠 定 了 良好 的 基 础 。 新 的 城 市 中 心 区 规 划 用 地 约 7 m 基 地 东 西 偏 长 , 地 势 平 k . 坦 。滨 临 九 龙 江 。 现 状 用 地 内
步行 系 统 内, 结 合 茂 密 的树 木 ,
创 造 宜 人 的 步 行 环 境 ; 自然 环 状
一
个 十 字 花 瓣 的 空 间 轴 线 , 新 城
区 的 主 要 公 共 功 能 — — 城 市 文 化
设 计 方 案 获 得 头 奖 , 成 为 中 标 方
案 。 目 前 。 EDS Ore t正 在 为 A in 此 项 目提 供 深 化 设 计 。 漳 州 市 是 国 家 级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拥 有 丰 富 的 历 史 文 化 遗 产 ; 同 时 。城 市 已形 成 良好 的 生 态 环
区 以 嵌 入 的 方 式 位 于 城 市 公 共 区
状 的 自然 水 系 与 十 字 型 的 人 工 水 系 相 结 合 的 水 网结 构 。 十 字 型 的
人 工 水 系 位 于 公 共 建 筑 群 中 央 的
境 , 周 边 的 荔 枝 海 、 万 亩 蕉 林 等 花 果 基 地 蔚 为 壮 观 。 这 些 优 势 为
城 一 面 ” 的 状 况 。 在 漳 州 新 区 的 规 划 设 计 中 , 如 何 使 新 区 形 成 有 特 色 的 城 市 空 间 , 并 具 有 地 域 认 同 感 ; 如 何 尽 快 形 成 聚 集 人 气 的 城 市 环 境 ;如 何 达 到 城 市 环 境 与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以漳州为例

锦歌 、 袋木偶戏 、 偶雕刻 、 间木版 年画等传统戏 布 木 民
剧 、 艺 、 统 手工 技 艺 、 间 美术 在 此 间 传 承 。漳 州 的 曲 传 民
市 要 有 一 些 让 人 有 “ 想 ” 东 西 , 才 能 唤 起 我 们 的 念 的 这 历 史记 忆 , 会 对 它 有依 念 之 感 。 才 漳州 市 位 于 福 建 省 东 南 部 , 濒 台 湾 海 峡 , 厦 门 东 与 隔 海 相 望 , 北 与 泉 州 接 壤 , 北 与 龙 岩 相 接 , 南 与 东 西 西 广 东 的 汕 头毗 邻 。漳 州 是 国务 院 批 准 的 第 二 批 国家 历 史 文 化 名城 , 现存 历 史文 化 街 区 主要 有 “ 城 三 片 ” 即 一 ,
街 区魅 力长 存 。
关键 词:历史文化街 区;保护 ;开发 ;漳州
中图分类号 :K 7 文献标识码 :A 88 文章编号 :17 — 3 X (0 0 5 0 1— 4 6 1 9 1 2 1)0 — 0 6 点 保 护 开 发 的 街 区 。 该 保 护 区 面 积
2 .h z建 设 控 制 区 面 积 5 .3h 2 内 部 街 道 基 本 保 持 11 a 、 23 a,
历 史 文 化 街 区是 指 经省 、 自治 区 、 辖 市 人 民 政 府 直 核 定 公 布 的保 存 文 物 特 别 丰 富 、 史建 筑 集 中成 片 、 历 能 够 较 完 整 和 真 实 地体 现传 统 格 局 和 历 史 风 貌 ,并 有 一
闽 南 区 域 性 政 治 、 济 、 化 的代 表 , 区分 布 着 一 些 经 文 市
历 史 街 区 . 这 些 街 区 的存 在 , 表 着 闽 南 地 区 的 传 统 代 文 化 和传 统 的 “ ” 文 明 , 住 在 其 中 的 居 民 对 街 区 活 的 居 以及 传 统 的 街 区 生 活 都 有 着 丰 富 的 感 情 。 但 是 由于 在 经 济 建 设 的 大潮 中城 市 土 地 的有 偿 使 用 所 带来 的 外 在 经济压力 , 以及 历 史 街 区 内木 构 建 筑 、 木 构 建 筑 自身 砖 所 面 临 的 自然 衰 败 的 内在 动 因 ,漳 州 市 旧城 更 新 过 程 中 , 旧城 历 史 文 化 遗 存 的破 坏 已经 比较 严 重 , 市 的 对 城 历 史 韵 味 和传 统 文 化 特 色 逐 渐 遗 失[ 4 1 。 近年来 , 州市按照“ 存 、 新 、 续” 漳 保 更 延 的原 则 , 积 极 开 展历 史 文 化 名 城 保 护 工作 , 得 了一 定 成 效 。 历 取 将 史 文 化 街 区 的保 护建 设 纳入 法制 管 理 的 轨 道 ,促 进 保 护 工 作 的 规 范 化 : 后 修 订 调 整 《 州 市 中 心 城 区 总 体 先 漳
基于生态理念的乡村景观更新规划研究——以漳州长泰“慢客村”为例

建设 重 点 村 ,该项 目亦作 为新农 村 建设 的 试点 项 目 ,在 市 、
县、 镇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 , 上蔡村积极探索 , 大胆实 践, 聘请 中国建筑技术集 团福建分院重新修编上蔡村修建性
详细规划 , 形 成 以龙 美 溪 流域 水 系 、 大 学 自然 村 慢 客 岛 绿道 为支撑 的村庄 发 展 布局 , 慢客 村 的更 新规 划 使其 发 挥 了应 有
环境。
的设 置 , 依 据疏 密有 致 的原 则布 置景 观 , 使整个 水 体景 观 的流
线更 富趣 味 。河岸 以 自然驳岸 为 主 ,打造 原生 自然 的生态 景
2 设计 理念
2 . 1 塑造 富有农 村特 色的生 态景观
观。河岸线曲折 自然 , 点缀野生花丛 , 使游人在休闲中欣赏植
笼, 家 禽 粪便 和 生活 垃圾 随处 可 见 , 村 道 狭 小肮 脏 , 流 经 村子 的 龙美 溪 两岸 猪 圈连 排 ,河 沟 内猪粪 和生 活垃 圾 淤积 成堆 。 2 0 1 1 年 l 1 月, 市、 县 两 级 将 上蔡 列 为 “ 田园风 光 、 生 态 之城 ”
如坡 屋 顶 、 白墙 黛 瓦 , 局部 采 用木 百 叶点 缀 , 传 统 而不 失 现代 气息 . 使 得整 体 风貌 既协 调 又各有 特 色 。
整治 等 方 面进 行分 析 , 融 入 生态 田园 的新理 念 来 引导 村 镇更 新改 造 , 实 现 乡村 环境质 量 的提 高将 是本 文 的重 点 。
1 项 目背景概 况
上蔡 村 位 于福建 漳 州长泰 , 2 0 0 6 年 曾受 台风 重创 ,房塌 路毁 , 满 日疮 痍 , “ 脏、 乱、 差” 现象突出: 房前 屋 后遍 布 鸡 舍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5月下【城乡建设】住宅与房地产
基于城市记忆复兴的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
——以漳州市长泰县林墩镇林溪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张 果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探讨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记忆特色丧失的成因,寻找解决小城镇记忆丢失的有效途径;方法:场地调研与分析类比、归纳演绎等;结果:重拾小城镇中心区的记忆,体现中心区复兴价值;结论:抓住小城镇中心区记忆丢失原因,运用有效途径重塑城市记忆,复兴城市邻里关系。
关键词:小城镇中心区;林溪片区;城市记忆复兴;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7)05-0266-01
1 背景
全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小城镇的地域空间不断向外扩张,各类新城拔地而起;与此同时,旧城更新改造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而小城镇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承载对象,更是一时间成雨后春笋之势。
2 困惑
主要问题:①空间尺度。
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倾向于将旧物推倒重建,这对于小城镇的特色记忆产生很大的破坏;②文化特色。
文化趋同忽视了对地域特征的重视及历史人文的传承,使许多小城镇风貌趋同,丧失个性,缺乏文化底蕴特色;③城镇中心活力。
城镇是生活的容器,城镇生活是城镇活力的基础,没有生活,也就谈不上活力。
3 途径
主要问题:①营造特色空间。
根据城镇特色,营造可供当地人加深城镇特色的记忆,固化并复兴城镇记忆,使其可持续;②延续自然乡土。
从城镇肌理、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遗存等来突出小城镇的空间特色;③创造持续活力。
提高城市活力需要更多人到城镇中心生活,人口聚集性强,就业吸纳性强,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也就自然得到提升,并推动城镇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结构转变,增进城镇区域间的协调。
4 长泰林墩镇林溪片区城市设计实践
林溪片区位于长泰的东北部,城市设计范围东与同安相邻,西邻石横,南邻江都,北邻乔美,面积约为1.69km2。
4.1 林溪片区总体特征
总体特征:①城镇历史与文化资源丰富。
拥有多处县级文保单位及传统风貌建筑,以及祠堂、老厝、老树及池塘等遗址资源;②城镇结构骨架初现、空间杂糅。
林溪片区分为北片区和南片区。
南片区居住和工业混杂,用地形态散乱,缺乏相应管理,工业污染较为严重。
4.2 林溪片区总体思考
基于对该片区城镇发展情况与总体特征的分析,思路如下:首先,尊重居民意愿,强调小规模渐进式设计手法,通过留存城镇记忆、协调新旧关系和挖
掘多元文化等手法延续传统风貌;其次,
倡导土地混合开发使用,集约节约用地,
发展传统街区,强调营造场所感;最后,
调整产业结构,提倡低碳建筑和公共住
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提
升城镇生活品质。
4.3 场地调查与分析
采取资料调研和分析类比对152户
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口头查询和笔头记
录,回收有效问卷135份,有效问卷占
比88.82%。
分析调查结果得出:91.3%
的居民仍愿意在旧城改造后回迁;88.5%
原住民对于现状城镇记忆包括邻里关系
较满意;34.6%的商贩在搬迁后丧失生
活经济来源,日后生活没有保障;90.5%
居民期望在旧城改造后有充足的开敞空
间和基础设施使用;92.8%原住民希望
能够在搬迁后拥有原来的便捷、悠闲、
和谐的城市记忆。
有效问卷中,中老年
人数占比最多,儿童次之,青年人占比
很少。
4.4 基于城市记忆复兴的林溪片区城市
设计探讨
(1)林溪记忆与其空间形态。
城镇
空间形态的主要要素:①场景化要素。
林溪记忆中的场景特质和内容及其形成
的氛围感,影响着人们的记忆。
场要素
包含了使人安全舒适的违和感、以人为
本的尺度感、律动趣味的空间层级;景
要素包括数量、特征及位置序列,人们
对林溪景观的记忆取决于各种景观要素
在数量、特征及位置序列上的合理排布
与组合;②体化要素。
林溪城镇中心定
期举行仪式的场所聚集大量的人气。
缺
失体化要素降低了城镇中心的活力,随
着人际关系的疏远,定时定点的公共仪
式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人们的交流大
多通过虚拟网络等实现,没有了现实的
交流,丧失了社会活力,群体记忆渐渐
淡忘;③符号化要素。
首先是自然景观
符号,它构成城市基本景观格局,决定
建筑类型的趋向;其次是建筑类型符号,
它受到自然条件、文化习俗等影响,逐
渐沉淀和固定为一种特定的类型;最后
是文化心理符号,某些自然景观、历史
事件赋予名称以独特的历史文化含义。
(2)林溪记忆的复兴。
主要措施:
①复兴场景化要素。
营建良好的围合感,
如商业广场可通过局部下沉设置、建筑
小品的穿插以及绿化种植营建围合感;
建立收放自如的尺度感,城镇中心需要
有象征性的地标建筑;确立开放空间的
序列感,由高安军文化区引领林溪片区,
推进风情商业街区、石材厂主题公园等
节点发展;强化天际线的韵律感,表现
为由自然风貌区向历史文脉协调区、现
代商业行政办公及住宅过渡,并由高安
军公园引领达到高潮;②复兴体化要素。
首先应创造可促进交流的空间,开敞空
间设置在步行系统较为合适,实现其商
业、休憩等功能复合化,尺度宜人,结
合植被设计灰空间吸引更多人驻足停留;
其次应恢复仪式化场所,应保留戏台并
结合民俗活动场所设置商业街,在民众
购物娱乐的同时唤起群体记忆;③复兴
符号化要素。
首先利用滨水空间,林溪
片区内有两条河流交汇于中心,规划中
利用水系结合绿地营造宜居宜游的环境;
其次应保留保护现存闽南特色建筑等文
保单位及历史建筑,对较为破旧的建筑
可以保留一面墙或建筑构件。
在该城市
设计中,高安军文化区实际上是历史事
件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产物,将抗倭事
件与高安军公园巧妙结合在一起,使人
们游憩同时受到文化熏陶。
5 结束语
通过现场调研与分析类比、归纳演
绎相结合的方法,对林溪片区进行较为
具体的认知。
随着林溪片区城镇化的发
展,及其居民对该片区的记忆与认同,
林溪空间与环境的高品质、生活环境的
高舒适度将是根本诉求。
当然在满足基
本舒适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留住
林溪的记忆、留住林溪人对于林溪的认
同、复兴小城镇中心区的回忆及维系邻
里间关系,也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马佳.北京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法与策
略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孔德智.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理论方法及
控制导则研究[D].浙江大学,2006.
作者简介:张果(1991-),男,福建福州人,
硕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学。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