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旧体书信的用语及写法
手把手教你写旧体书信

手把手教你写旧体书信周作人致俞平伯手剳發現大家對舊體書信感興趣,但似乎很少有人瞭解它的格式,在這裏爲大家簡要介紹一點尺牘格式。
舊體書信一般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一、起首1. 稱謂比如「父母親大人」、「某先生」、「某女士」、「某仁兄」、「某教授」等,可以是親屬、職務之類的話。
2. 提稱語•表示推崇、愛慕之類的敬辭,如:•膝下——父母、祖輩••尊前、侍右——嫡親長輩••足下、閣下、左右——平輩••如晤、如面——晚輩••泰斗、道席——學者••禮次、苫席——弔唁沈尹默信剳,參見提稱語•表示邀請對方過目之類的敬辭,如:•鈞鑑、尊鑑、賜鑑——長輩、尊者••慈鑑——母親••愛鑑——夫妻之間••芳鑑——女子••惠鑑、雅鑑、台鑑——平輩••青鑑、收覽(閱、知、悉)——晚輩••禮鑑、矜鑑——弔唁••公鑑、共鑑——面向大衆【注意】起首是書信的第一行,必須頂格寫,稱爲「擡頭」。
二、正文1. 啓辭(開場白)•表示來信收悉之類,如:某月某日某函敬悉。
•表示自己誠懇的態度之類,如:•敬稟者——長輩••敬呈者——上級••敬(謹)啓者、拜啓者——平輩••懇啓者——暗示下文有請求••哀啓者——報喪••覆稟者——回稟尊長••再啓者——回覆平輩••徑啓者、茲啓者——平和無色彩•客套寒暄之類的話,如:••忽奉手教,如睹故人。
••頃誦華箋,具悉一切。
••台函拜讀多日,未即回覆,萬望海涵。
••接獲手書,知君抱恙,甚爲罣念。
••睽違數月,拳念殊殷。
••一別經年,彌添懷思。
••久仰山斗,時深企念。
••敬聞國攷成功,欣慰無限。
••遽聞變故,悲慟不已。
2. 正文【注意】正文中提到尊長的時候有時要採用「擡格」的方法表示尊敬,一種叫「平擡」(平),就是寫到尊長時另起一行,另一種叫「挪擡」(闕),就是空一格再書寫。
3. 結語•意猶未盡型:••書短意長,恕不一一。
••不宣。
••不贅。
••書不盡意。
••餘容後敘。
••容後更譚。
周作人信剳,參看結語•有事相託型:••倘蒙玉成,不勝感激。
旧式书信的格式及注意事项

旧式书信的格式及注意事项(一)提称语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
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其中比较常用的有: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用于师长: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史席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毛泽东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
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古人写信的格式与用语 -回复

古人写信的格式与用语-回复【古人写信的格式与用语】古人写信,是一种富含礼仪和文化韵味的艺术。
他们的书信不仅包含了信息的传递,更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自身的修养。
以下我们将详细解析古人写信的格式与用语。
一、信件的基本格式1. 信头:古人写信的开头通常会写上日期和地点,如“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
这种方式既表明了书信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使得收信人能够了解信件的新鲜程度。
2. 称呼:在信头之后,古人会写上对收信人的称呼,如“尊兄”、“贤弟”、“亲家”等。
这种称呼方式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亲近。
3. 开启语:在称呼之后,古人通常会写上一些开启语,如“敬启者”、“顿首”、“拜启”等,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和自己的谦逊。
4. 正文:开启语之后就是信件的正文部分,这是信件的核心内容。
古人写信的正文一般包括问候、叙述事情、表达情感、提出请求或建议等内容。
5. 结束语:在正文结束后,古人会写上一些结束语,如“敬祝康安”、“顺颂时祺”、“敬请钧安”等,表达对对方的祝福和尊重。
6. 署名:结束语之后是署名部分,古人通常会在署名前加上自己的字号或者别号,如“某某居士”、“某某山人”等,然后再写下自己的名字。
二、信件的用语特点1. 尊重和谦逊:古人在写信时非常注重尊重和谦逊的表达。
他们常用“卑职”、“贱姓”、“愚弟”等词语来称呼自己,用“尊驾”、“高足”、“贤侄”等词语来称呼对方。
2. 感情真挚:古人写信时,往往会将自己的感情真挚地表达出来。
他们会使用“思念之情”、“感激涕零”、“悲痛欲绝”等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文言文风格:古人的书信通常采用文言文的写作风格,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律感。
他们常用四字成语、典故和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4. 礼仪严谨:古人在写信时,也非常注重礼仪的严谨性。
他们会按照一定的规矩和程序来书写信件,如在称呼、开启语、结束语等方面都有特定的用语和格式。
三、信件的实例分析以下是一封古代书信的实例:某年某月某日,于京师。
古代人的书信格式

古代人的书信格式古代书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提称语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
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
(二)告辞或思慕语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此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思慕语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的情感。
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
(三)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
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旧时书信格式和用语-作文

旧时书信格式和用语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人们相互通信来往,一向注重格式和用语。
通信既要讲究修辞、文法,又要讲究文明礼节、礼貌。
如果能够熟练使用书信的格式、用语,自然显得高雅、生动、鲜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书信的格式一般要注意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
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
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目前已不太用了。
但和一些老先生的来往书信还是十分讲究的。
分行是在信中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
每段开始前空一到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的用语。
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签、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等。
现时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也都未尝不可。
当你写好信以后,应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
有如即问近好敬颂钧安敬祝健康,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
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用于祝福问安的有顺颂大安专此祝好即问近棋此请召绥等。
请教用语有乞复候教仁候明教盼中赐教尚希裁答敬祈示知等。
结尾语要根据书信内容,运用自如。
按书信用语的不同用意,可分以下类别:开头语喜接来函,不胜欢慰。
顷接手示,甚欣甚慰。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得书之喜,旷若复面。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昨得手书,反复读之,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
棒读惠书,欣慰无量。
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
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
手书已接多日,今兹略闲,率写数语。
不日前曾奉一函,意其已抵左右。
顷接手教,敬悉一切。
接奉大札,敬悉种切。
思念语分手多日,别来无恙?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旧时书信格式及其谦词敬语

资料一·旧时书信结构及常用词语书信是人们相互交往、联系的一种形式,既要讲究修辞、文法,又要讲究文明礼节、礼貌。
平常通信,如果能够熟练使用书信的格式、用语,自然显得高雅、生动、鲜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旧时书信的书写很有讲究。
书信的格式一般要注意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
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
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
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
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
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
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
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用于祝福问安的有“顺颂大安”“专此祝好”“即问近祺”“此请召绥”等。
请教用语有“乞复候教”“伫候明教”“盼即赐复”“尚希裁答”“敬祈示知”等。
在《鲁迅杂文书信选》中,就可找到三十种不同的套语,如:即颂大安;顺颂健康;此复,即请偏安;专此布达,并问好;专此奉答,并请著安;专此布复,即请久安;敬颂痊安;此布即颂,曼福不尽;专此布复,顺颂时绥;此上,即颂时绥;此复,即请俪安;专此布达,即请旅安;此布,即请冬安;专此布达、即请冬安;专此布复,即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春绥;勿复并颂俪祉;此复即请俪安;此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日安;专此布达,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并请暑安;专此布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颂时绥。
旧式书信的格式及

旧式书信的格式及现在我们写信都以现代的格式,现代的称谓进行书写,而不甚了解旧式书信的行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旧式书信的行文特征以及注意事项,欢迎阅读。
旧式书信的格式及范文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
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
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
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
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
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
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一)提称语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
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其中比较常用的有: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用于师长: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史席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古代书信格式范文模板

古代书信格式范文模板
古代书信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既有礼仪性又有实用性。
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形式,人们通过书信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
下面是古代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一、信头
信头是书信的开头,包括发信人的姓名、称呼和日期。
通常写在书信的右上角,比如“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书”。
二、日期
日期是书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写在信头的下方,用汉字写出年、月、日,例如“某年某月某日”。
三、收信人姓名和称谓
收信人姓名和称谓应该写在书信的左上角,称谓应该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和礼貌,比如“尊敬的某某先生/女士”。
四、开篇问候语
在书信的开头,应该有一个问候语,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和关怀。
比如“某某先生/女士,您好”。
五、正文
正文是书信的核心部分,应该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
书信的正文应该分为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应该有一个简短的概述,中间应该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结尾应该有一个总结。
六、结尾
书信的结尾应该表示对收信人的感谢和祝福,比如“此致,敬礼”
或“祝好”。
下面是一个古代书信的范文模板:
信头: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书
日期:某年某月某日
收信人姓名和称谓:尊敬的某某先生/女士
开篇问候语:某某先生/女士,您好。
正文:
开头:日前,我听说贵处发生了一些事情,特来信询问。
中间:我非常关心贵处的情况,希望您能够告诉我详情。
我认为,我们应该尽快采取措施,避免事态恶化。
结尾:此致,敬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旧体书信的用语及写法
内容摘要:书信是人们用文字交流思想感情、交谈事务或互通讯息的一种应用文体。
在我国,从最为古老的“尺牍”到现代的电子邮件信件,其信文用语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庄重典雅到通俗易懂的发展过程。
本文就其用语及写法谈谈看法。
关键词:旧体书信用语写法
书信是人们用文字交流思想感情、交谈事务或互通讯息的一种应用文体。
在我国,从最为古老的“尺牍”到现代的电子邮件信件,其信文用语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庄重典雅到通俗易懂的发展过程。
旧体书信信文一般包括抬头、启辞、正文、祝辞、署名和日期六个部分,现将各部分的通常用语介绍如下,以便更好地研究旧体书信:旧体书信的信文抬头就是对收信人的称呼,由称谓和书奉语组成。
一般情况称对方为“先生”、“君”,对于长辈则称“公”或“丈”,晚辈称呼“足下”、“生”之类。
为了表示对收信人的敬意,称谓后常附有书奉语,平辈之间书奉语用“如晤”、“惠鉴”,致尊长者则用“道席”、“教席”,对于晚辈则用“悉”、“览”、“阅”等等。
信文中的启辞相当于现代书信中的问候语,根据信文内容,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但也要区别对待,对于长辈话语要客气、恭敬些,如用“幸承明教”、“顷诵华笺”等作为启辞语,平辈则多用“展诵瑶函”、“忽得兰言”、“久不晤言”等显得随和些。
可有时针对不同的对象用语也有所不同,如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答司马谏议书》中启辞是:昨日蒙教。
信的正文是交代正事,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个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俩字开始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及自己的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等字样。
内容则可长可短,用语比较灵活自由。
祝辞是对收信人的祝福语,现在人们一般采用“此致”和“敬礼”作为结束语,有时在结束语前还有祝福语,但旧体书信的祝辞用语则较为繁多,它因不同对象、不同时令、不同内容而异。
诸如给老师的信则用“敬祝教安”、给编辑的信为“恭颂编安”,春节时写信用“恭颂春禧”,元旦写信用“恭贺新禧”,有时也用简短的两个字“匆匆”或“匆此”,比如毛泽东给郭沫若的信的结尾是:“匆此,即致敬礼。
”
祝辞之后是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
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
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现代书信称之为落款,因为旧体书信在署名之后附有启禀词。
那么署名部分就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表明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如郭沫若(字开贞)在1914年留学日本时给父母的信落款为:男开
贞跪禀。
其二是写明写信人的名字,第三是在名字后写上相应的启禀词,平辈之间通常用“敬上”、“手肃”,对于晚辈用“手谕”、“手白”,对待长辈才用“叩禀”、“拜上”等用语。
日期写法与现代书信大致相同,不过旧体书信多在日期之后附上写信时所处的地点而已。
有时旧体书信还有附件,就是附在信函中的相片、入场券、会议通知、请柬等。
一般在信的正文中应写明“随信附寄”、“随函奉上”字样,以及所附物品的名称、件数。
如果是第一次与对方通信,或者邀请对方来家作客,就应在正文中写明自己的通讯地址,或家庭住址。
也可在署名、日期的下方空两行、空两字的地方,先写“如蒙赐复”、“请寄”、“来信请寄”、“寒舍地址”等字样,再写上详细而正确的地址。
现代书信的用语很大程度上是对旧体书信的继承,只是现代书信的用语更加口语化了,写法上也有很多相类似之处。
赵冬梅,贵州省仁怀市三合镇堰塘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