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素材(人民版07版必修2).doc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教材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就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而言,从中华文明之初“王”的出现到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兴替,在其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宗族血缘关系。

结合本课内容,从宗族血缘关系入手,引导学生领略文明曙光的无限魅力。

二.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已有所涉及,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基础薄弱,只有模糊印象,故而当务之急是利用多媒体,唤醒其对历史的记忆,激发其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把握好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体会礼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教材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在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用历史发展观来看待事物,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能力,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几千年前在中华大地即出现了相当高的政治文明这一史实,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认识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分析西周礼乐秩序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组织学生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资料。

将学生分成四组,由组长负责合作探究。

①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国家起源历史阶段的时间、条件、标志是什么?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有哪些?③参看课本尹达先生在《衷心的祝愿》中说的那段话,谈谈你对古史传说的看法。

④夏商西周政治文化的特点各是什么?⑤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相互关系如何?⑥礼、乐的概念及其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导入:【情景营造】播放视频《夏商周断代工程》片断,再用河南贾湖文化遗址、夏代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及丰镐遗址这些中国早期文化遗址图片展示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热情。

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文字素材1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文字素材1 人民版必修2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北魏的均田制(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

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

不足者以露田充倍。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

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

奴各依良。

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

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

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恆从见口。

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

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

皆从还受之法。

诸有举户老小癃残无授田者,年十一已上及癃者各授以半夫田,年逾七十者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

诸还受民田,恆以正月。

若始受田而身亡,及卖买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受。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

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

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又不足不给倍田,又不足家内人别减分。

无桑之乡准此为法。

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

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民有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以为居室,奴婢五口给一亩。

男女十五以上,因其地分,口课种菜五分亩之一。

诸一人之分,正从正,倍从倍,不得隔越他畔。

进丁受田者恆从所近。

若同时俱受,先贫后富。

再倍之田,放此为法。

诸远流配谪、无子孙、及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供授受。

授受之次,给其所亲;未给之间,亦借其所亲。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共1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共16张PPT)

3.特征
16
(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
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
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4)政府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3.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
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经济很容易破产。
均田制: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 度。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土地 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 行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5
史料一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 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①。——《盐铁论》
[解读] 史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②处信息反映了个 体农耕的情况。
史料三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③处信息说明 土地兼并严重,贫民生活非常困苦,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思考] 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显著特点。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沉重的徭役赋税,土地兼并严重;具有 脆弱性。
[解读] ①处信息说明当时的耕作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反映出当时的生产 力水平低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 (共35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 (共35张PPT)

公共工程:水利工程、交通 劳动强度极大,生活条件十分
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 恶劣,死亡率高 徭役 工程等
奢侈工程:宫室工程、陵墓
工程等
知识点三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影响:
(1)积极:
农耕者的艰辛劳动是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2)消极: ①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②由此引发的 社会动乱 ,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 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田制废弛。
知识点三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2.土地兼并
根本原因: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拥有权势和财力。 表现: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 ②土地 高度集中 。 影响: ①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 芽的出现,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开始瓦解。
知识点三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主题一: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 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 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
②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和播种工具 耧车。 ③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曲辕犁
知识点二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共26页文档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共26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1·1中国古代 的农业经济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传统社会中,地 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 两个最基本的阶级。
汉 “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唐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居之所” 宋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封建社会的一大恶疾:土地兼并问题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田制篇
封建社会一大恶疾——土地兼并 危害 小农破产,农耕生产秩序破坏, 社会动荡。 解决 农民阶级通过暴动的方式
——农器篇
(二)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篇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田制篇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
器篇
《白虎通》云:古之人民,
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用之天 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 sì),教民农业,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农政全书校注·经史典故》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器
具体史实
原始社会后期 水

战国

汉代

大禹用疏导治理洪水,发展灌溉 李冰 都江堰; 郑国 郑国渠
关中地区 井渠; 黄河治理
隋唐五代
宋代 明清
灌 立井水车;高转筒车 溉 工 水转翻车 具
风力水车
动力:由人力、畜力到利用自然力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田制篇
《周礼﹒小司徙》:经土 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 为井,四井为邑,四邑 为丘,四丘为甸,四甸 为县,四县为都,以任 地事,以令贡赋。
思考:直长辕和曲辕哪一个更有利于耕作呢?为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器 篇
探活究动一一::从根耕据作人方民式版、教材材质P、5动页力整概理括知其识发,展完趋成势下?列表格。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 (共24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 (共24张PPT)

推进新课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耕”
自 主 学 习
原始农业的产生“刀 耕火种”“火耕”
距今七八千年前,耜耕、石器锄耕, 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 锄耕”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 牛耕,中国古代农 业的传统耕作方式 形成
商周时期,青铜农 具、中耕农具、排 灌、施肥、除草和 灭虫等技术


退
推进新课
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每遇灾荒 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引发社会 动乱,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退
推进新课
贫者无立锥之地
自 主 学 习
地主的土地主要有三种来源: 土地兼并一方面使地主强占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7页内容,讨论土地兼并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三种土地来源中,哪一种 为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统治者采取了一 战国时期,贵族占有公田,并将其转化为私有。 北魏至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土地买卖 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几乎无“立锥之地”,导致小农经济 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 逐渐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建立军功可获得赏赐,得到大量的土地,成为地主。 项什么措施? 破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部分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成为地主。
பைடு நூலகம்


退
推进新课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大禹治水
郑国渠图


退
推进新课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 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已经得到较大发展,如都江堰、郑国渠
自 等(皆为战国时秦国所修,秦国的发展强大,也充分说明水利工 主 程在农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学 汉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关中地区的地方灌溉渠道具 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共23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共23张PPT)

赋税: 田亩税、人头税、杂税、附 加税、临时性的征收 (秦始皇“泰半之赋”) 沉重的赋 水利、交通、国防、城市、 税和力役 徭役: 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 兵役: 征战、戍边、守地
古 代 中 国 的 农 业 经 济
神农的传说:农业的起源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个体经营 赋税 赋役制度 徭役 兵役 土地制度:井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问题)
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严重)
1、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
奴隶社会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最主 要的形式) 农民土地私有制
2、土地兼并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生产工具的革新:
磨制石斧
石锄
骨耜
春秋战国铁农具
汉曲柄锄
汉代大镰
西汉耧车——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
西汉耦犁
东汉一牛挽犁
唐代曲辕犁
曲辕犁
犁的演进:
铁犁→直辕犁→ 曲辕犁 耒耜→ 石犁→青铜犁→
材质的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农具革新
动力 的变化: 人力—畜力—自然力 结构的变化 直辕—曲辕Biblioteka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 家各 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 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 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引发农民起义
易混点: 1. 封建土地兼并现象在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 产生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贵族、官僚及 豪强霸占土地是主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新的封 建王朝的建立都不同程度地改革田制,解决土地兼并, 但都没有从根本上予以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 并,根本前提是推翻封建制度。 2. 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二者的矛盾 在于争夺财源,因而历朝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 所反映的矛盾是封建国家与部分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 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的矛盾。如北魏、隋唐的均田令, 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素材考古遗址中反映的早期农业情况我国农业出现的时期,大约是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其中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都属于这个时期。

这些地方的农业都有明显的进步性。

位于河南新郑县西北7.5千米的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和石磨棒等。

石斧和石铲可用于砍伐和挖掘,石镰可用于收割农作物,石磨盘和石磨棒是进行谷物加工的工具。

这些工具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

裴李岗遗址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其数据为公元前5495~公元前5195年。

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南20千米的磁山遗址,发现的石器很多,共有三百多件,与农业有关的工具有石斧、石铲、石磨盘和石磨棒等。

这个遗址的文化堆积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文化层中发现了157个长方形灰坑,其中有62个发现有粮食堆积。

在第二个文化层中,发现188个长方形灰坑,其中有18个发现有粮食堆积。

这些粮食均已腐朽,堆积的厚度,现存0.3~2米,共有10个窖穴的堆积厚度在2米以上。

这些粮食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不久风化成灰。

根据标本灰象分析,发现有粟的痕迹。

估计这些储存的粮食,很可能就是粟。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代粮食作物。

磁山遗址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大致在公元前5405~公元前5110年,距今七千多年。

位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的河姆渡遗址,文化遗存很丰富。

经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骨器、木器、石器、陶器等,还出土了骨耜和木耜。

尤其是骨耜,制作水平高,数量多,是当时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同时,还出土了很多稻秆,有的稻谷和谷壳、稻秆、稻叶形成的堆积层,厚度有20~50厘米。

稻谷经鉴定是人工栽培的籼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稻谷。

河姆渡遗址的年代,大约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左右。

中国农业文明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而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的补充。

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在长江、黄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直到今天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

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国家政治精神也体现着农业精神,表现为重农抑商,以农为本。

中国古代农本经济的根本特点,是在最大限度上实行自给自足,为谋生而非为牟利,为消费而非为交换。

手工业和商业同在当时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农业相比,是末,不是本。

夏商农业生产工具夏商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和骨器为主。

反映夏文化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和其他同类遗址中,都发现了当时的实物。

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石器中,有石斧、石镰、石刀、石铲等;还发现了骨器,有骨铲和其他骨制工具。

在东下冯遗址也有石斧、石镰、石刀、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出土。

其他同类遗址所发现的器物,大体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木器易于腐朽,在考古发掘中夏朝至今未发现木质生产工具。

不过在商朝遗址中,都发现有木耒痕迹。

据史书记载,夏朝应该是有木耒的。

当时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时,砍伐就用石斧,启土时用木耒、石铲,收割时用石镰和石刀等。

从商朝的考古发掘情况看,安阳殷墟1958—1959年发掘出土了二百三十多件石质生产工具,其中镰、刀、斧的比例最大。

关于青铜农具问题,长期以来,商代的青铜农具出土甚少,只有零星发现。

1976年殷墟妇好墓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其中青铜铲7件,属于农业生产工具;还有铜锛共9件,但是否用于农业生产还是未知。

1963年、1974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朝遗址中,也发现了一批青铜农具,有臿2件,斧1件,锛5件,斨4件。

在郑州关外商朝炼铜遗址中,发掘出土了铸造铜镢的陶范。

据不完全统计,青铜农具的数量仅三十多件。

这与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比,与石器、骨器相比,数量显然太少。

所以,目前只能说明商朝已使用青铜制造的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起不了主要作用。

西周的主要农具西周的农具种类与商代大体相同。

起土农具仍是木耒、木耜与石铲。

虽然木耜的刃部可以装上石刃或骨刃,但出土农具中仍罕见套在木耜上的石刃或骨刃,说明西周时期的耒、耜基本上仍全是木制的。

传世文献谈到西周耒耜的很多,如《诗经·周颂·良耜》:“畟畟良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诗经·小雅·大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

既备乃事,以我覃耜。

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国语·周语》:“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

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

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

不夺民时,不蔑民功”。

因为耒、耜是最主要的农具,所以耒、耜成为当时农具的统称或代称。

中耕除草的农具主要是铲(时称“钱”)、锄(时称“镈”),收割农具主要是镰与铚。

铚是割穗的短镰。

铲、锄、镰、铚,绝大多数都仍是石、骨、蚌器。

石、骨、蚌的铲、镰、铚出土的数量都很多,如长安张家坡西周遗址出土石铲23件,骨铲82件,蚌铲7件,石镰2件,蚌镰88件,石铚68件,蚌铚178件;长安客省庄西周遗址出土石铲1件,骨铲61件,蚌铲2件,石镰2件,蚌镰2件,石铚66件,蚌铚13件;磁县下潘汪西周遗址出土石铲26件,骨铲2件,蚌铲30件,石镰12件,蚌镰76件,石铚6件,骨铚2件,蚌铚11件。

青铜农具偶有所见,如洛阳下瑶村西周墓发现一件青铜镈;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西周晚期或东周早期虢国墓也出土一件青铜锸。

铁农具尚未见。

商周时农作物的种类商周时的农作物种类,有属于谷类作物的黍麦等,也有属于经济作物的桑麻等。

记载商朝谷物品种的资料,主要见于甲骨文。

但甲骨文中所记的谷物名称的字,至今也并没有全部认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编》所收的四千多字中,属于谷物的有黍、麦、禾、粟等。

在商代以前,稻谷的生产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谷物。

在文献记载中,稷常与黍字连称。

黍和稷这两种谷物很相近,但黍有粘性,稷没有粘性。

所以,在商朝,主要粮食作物黍、稷、麦、稻等都有了。

到了西周,农作物的种类就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都已具备。

黍,俗称大黄米。

《诗经》讲谷物种类常以黍为首,可见其地位重要。

《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可见黍为待客细粮。

稷,周人称始祖为后稷,又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可见稷在周人心目中有很高地位。

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常指秆上无毛,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有时作为粟的别称。

麦,在周代已是主要粮食之一。

周代粮食品种已有大麦、小麦之分,主要供蒸煮后粒食。

麻,麻是古代庶民布衣的主要原料,麻秆可以为薪烛。

除此以外,麻子也是粮食的一种,周人将麻与禾、麦并称,说明麻很受重视。

稻,周代时南方、北方都有大量种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逐渐普及春秋时期已有铁农具出土,如陕西雍城秦故都春秋中期贵族墓出土铁镈(铁铲),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铁铲、铁口锄等。

但出土的铁农具数量不多,器类也很简单,说明春秋时期还只是使用铁农具的早期阶段。

战国时期,石、骨、蚌器农具开始逐渐为铁器农具所取代。

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葬出土的179件铁器中,包括:犁4件,镢()4件,锄36件,铲10件,镰1件。

河北易县燕下都22号墓出土战国时期铁器65件,其中包括:镢()6件,锄1件,镰1件,铲1件。

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出土战国时期铁器65件,其中包括:锄1件,4件。

河北兴隆县寿王坟战国冶铁遗址出土各种铁范87件,其中包括:锄范3件,镰范2件,镢()范47件。

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器近80件,其中包括有:镢()60件,锄2件,镰2件,镐1件。

河南洛阳战国粮仓遗址出土铁器126件,其中包括镈4件,镰29件,15件,铲13件。

同期出土的石器农具、骨器农具、蚌器农具较少,说明战国时期,铁器农具已开始逐步取代石、骨、蚌器农具。

铁器手工工具和铁器农具的广泛应用,直接导致田土的大量开垦。

两汉时期的铁农具和牛耕秦汉时期已较广泛使用铁农具与牛耕,人们认识到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发展生产的重要环节。

《盐铁论·水旱》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考古发现西汉铁农具的地区,黄河流域有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长江流域有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珠江流域有广西、广东、贵州。

此外,还有辽宁、福建等边远地区。

主要铁农具因地而异。

总的说来,主要有犁铧、铲、镐、锹、锄、镰、耙、刀等。

犁有大、中、小多种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地质和耕作要求。

在不少地方还发现了铁犁壁,这是在耕地时使用的一种帮助翻土、碎土的装置。

西汉铁犁壁的发现,证明了我国使用此种农具的时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年左右。

西汉初期,牲畜比较缺乏,牛耕尚不普遍。

《淮南子·主术训》说:“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耜耒而耕,不过十亩。

”大约在汉武帝以前,耕作方式仍然以使用人力为主。

为了促使牲畜繁殖,封建国家对盗马与盗牛者给予严厉处罚。

武帝初年,民间牛马的数量有了很大增加,许多地区“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

牛耕的主要方式是二牛抬杠,即《汉书·食货志》所说的二牛三人的“耦耕”。

但在一些“地势温湿,不宜牛马”的地区,农民仍然用人力耕作,负担而行,劳累而寡功。

考古资料表明,东汉铁制农具出土地区比西汉进一步扩大,新疆等地也发现了犁铧。

从出土的画像石和壁画可以看到,东汉耕犁的结构比西汉也有了改进。

江苏睢宁双沟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的犁铧,装在犁床之上另一部件的前端与犁箭交叉,表明可以上下移动,用于控制深浅。

从上述图中可看出,当时已用牛环、牛辔导牛,因而图中只绘刻一人扶犁驱牛。

这种牛耕方式已超越二牛抬杠式阶段。

东汉末年,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由此可见牛耕在当时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曲辕犁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田费力。

江东农民在长期的水田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

它有重大改进:①长直辕改成短曲辕。

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省力。

②增加了犁箭、犁评,可以自由升降,调节深耕或浅耕,犁评“进之则箭下,入地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地也浅”,应用自如。

犁箭,俗称犁柱,贯穿犁底和犁辕(弯曲的木杠),犁箭从犁辕上的孔穿过,和犁辕配合在一起,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

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最先进的工具。

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赵过推广代田法的实行情况汉武帝时,赵过提倡推广代田法。

赵过的代田法由《吕氏春秋·任地》的“上田弃亩,下田弃圳”发展而来,两者都是实行条播。

代田法的优点是能防风抗旱,增加单产,代价是要投入更多的牛力、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