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第二章
第二章环境生物学

思考题ຫໍສະໝຸດ 何为行为毒性?污染物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 有哪些? 何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 用?
2.3.4 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污染物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可通过生长指示器来测定 • 生长指示器(Scope for Growth, SFG)是反映生物 机体能量获取利用和代谢的综合指标。 • P=A-(R+U) • 注:P——SFG; A——从食物获得的能量; R—— 呼吸作用的能量损失; U——排泄作用的能量损失
第二章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2.3 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污染物对植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 主要表现为生长减慢、发育受阻、失绿黄化、 早衰等 污染物对动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 主要表现为死亡、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 长和发育抑制、疾病敏感性增加、代谢率变 化
2.3.1 死亡
衡量死亡的指标 • 死亡率:死亡比例的大小,为评价污染物毒性大小 的生物学指标 • 致死剂量(Lethal Dose)或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能引起动物死亡的污染物的剂量 或浓度。 •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 能引起50%的动物死亡的污染物的剂量或浓度。 影响致死效应的主要因素: • 污染物的种类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 生物的种类 • 作用时间、水质条件,如温度、硬度、溶解氧等 • 多种污染物的综合作用
2. 5 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Combined Effect)的概念 •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 合生物学效应。 联合作用的类型: • 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 等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强 度大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 独立作用(Independent Effect)各污染物对机体的 侵入途径、方式、作用部位、产生毒作用的机理各 不相同,因此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 •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 强度小于其中任何一种成分的单独作用强度。
环境生态学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um) 定律的基本内容 李比希定律补充条件:
2020/3/10
3. Shelford耐性定律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1)基本概念
耐性定律 生态幅 (ecological amplitude) 或生态价 (ecological valence)
2020/3/10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
2020/3/10
2.主导因子作用 主导因子概念 光合作用——光强——主导因子;
温度和CO2——次要因子; 春化作用——温度——主导因子;
湿度和通气——次要因子。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020/3/10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光照长短
春化阶段
2008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 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 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2008年世界环 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 社会”,标识为地球和奥运五环。
2020/3/10
第一节 环境及环境因子
沙鼠 驼鹿,紫貂 驯鹿,北极狐 北极熊,海貂
典型土壤 砖红壤 砖红壤性
红壤 燥红土 荒漠土
褐土
红壤
棕壤,褐 土
黑钙土
荒漠土
灰化土
冰沼土 未发育
2.垂直地带性 3.经度地带性 (水分差异)
东南沿海 西北内陆
第二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一)生物的起源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Miller S L 实验 化学进化阶段 生物学进化
生态学课件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一、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二、环境的类型按主体划分人类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生物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按性质划分自然环境:未经人类破坏的环境;如原始森林等。
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如荒漠等。
社会环境:具有人类行为的环境;如城市等。
按范围划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三、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从环境中分离出来的条件单位,称为环境因子,如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等。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生态因子作用分析一、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一)综合作用(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主导因子: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
(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它的坡度、坡向、坡位、海拔高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他们能影响光照、温度、水分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四)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五)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
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
(一)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如氧气对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作用。
限制因子往往是局部性和暂时性的。
一般情况下有两类生态因子最容易起限制作用:(1)有机体十分需要而环境中含量很低的物质和元素;(2)有机体对其耐性限度狭窄,而在环境中又易变化的因子。
生态学基础: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地球环境
微环境
宇宙环境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 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 的适应叫趋异适应 • 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 型类群叫生态型
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 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 生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
C G Cao
2.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3.生态位(niche)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
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空间生态位
生态位 营养生态位
多维生态位
湿度
湿度
pH
温度
温度
温度
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
一个物种所划定的多维体就可以看作生态位的抽 象描绘,他称之为基本生态位(基础生态位)。但在自 然界中,因为各物种相互竞争,每一物种只能占据基 本生态位的一部分,他称这部分为实际生态位。 实 际生态位小于基本生态位。
(二) 环境
1.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 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 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因素 。生物是环境的主体,主体不同, 环境不同。
2.环境的类型
(1)按环境的主体分类:
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其它生命 物质和非生命物质均被视为构成人类环境 的要素;
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广度、生态位大小。Levins公式:
1
B i =
R
Pij2
=
Yi 2
R
N
2 ijj 1j 1Bi为物种i的生态位宽度,Pij =Nij/Yi是第i个物种利用资源 状态j的个体占总数的比例。
生态位宽度的计算公式
环境生物学(南开大学) 第二章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第五节 生物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一、生物污染
1. 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 2. 水体富营养化:原因、现象、后果 3. 花粉:过敏反应 4. 生物产物:代谢(转化)物、毒素
二、金属的生物转化
1. 氧化、还原:不同微生物(生态位) 2. 有机化:生物的自身保护机制 甲(乙)基化、金属硫(巯)蛋白(metallothionein)
第一节 概述
二、污染源
1、特点:污染源和环境资源相互依存、相互 转化、是利用环境资源的主要场所 2、类型:点源 面源(非点源)
第一节 概述
三、优先(控制)污染物:潜在危害大(生态风险大) 1、环境中存在量较大 2、 高毒性污染物(非急性毒性) 难降解、具有生物积累性 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 3、环境激素 微量,效应复杂 效应时间长,影响种群 “非优先”-新型污染物
一、生物浓缩(BC) 1、概念:体内/环境中 2、特点 是物化过程 直接吸收,基本属于简单扩散 与体内亲和力、外界条件有关 3. BCF:达到平衡时的比值
?生物浓缩 简单扩散
第四节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 积累与放大
二、生物放大(BM) 1、概念:体内/食物内 2、特点 间接吸收 生物学过程 达到平衡时间长,有波动。 与年龄、脂肪量有关
环境生物学
第二章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第一节 概述
一、环境污染
1、定义:人类活动 质量下降 有害于人和生物 2、类型与特点:据目的、角度划分 3、环境效应: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
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4、公害与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严重污染,可引起生态和人健康损害。 公害病特点:疾患,长期,新病种,法律意义
《环境生物学》 第二章

(二)动物对CAFs的排出
• 经肺随同呼出气体排出。气态或挥发性物质(CO、SO2、HS、 C6H6)可经肺呼出
• 其他排出途径(1)经乳汁排出 (2)随同汗腺、皮脂腺和 唾液排出。 (3)随同动物体组织的坏死而脱落。如毛发和 指甲等。
特点: ①需要有载体参加--生物膜上的蛋白质; ②逆浓度转运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③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具有选择性; ④载体有容量限制; ⑤竞争性抑制,如铝利用钙的载体;钴和锰利用铁 的载运系统
(3)膜动转运
• 细胞与环境进行的一些大分子物质(颗粒物)的交换过程,主 要特点是在转运过程中生物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具有特异性, 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三)CAFs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 CAFs通过吸收进入体液后,经循环系统、输导 组织或其它途径分散到机体各组织细胞的过程称为 分布。
1、CAFs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 植物不同器官中CAFs的含量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从根 部吸收的CAFs大部分分布在根内,其次为茎叶部,种子和 果实组织最少。
• 与物质是否参与循环利用有关。如参与循环的物质如氮和 磷,多分布于代谢较为旺盛的幼嫩部位;不参与循环的物 质如钙和铁则器官越老含量越多。
• 存在于所有动物之中,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肾脏的胞液中。
(五)过氧化物酶 1、过氧化氢酶
可专一性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使H2O2不能在机体 内积累而与O2反应生成非常有害的·OH。具有保护生物机体的 作用。
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是目前已知的哺乳动物体内唯一的一种含硒酶,该酶能利用 GSH作电子供体,即催化氧化GSH,在此同时使H2O2还原为 H2O,消除体内H2O2,也能使其它有机过氧化物(ROOH)还 原生成醇(ROH),前者在抗氧化防御系统中起重要的作用, 后者在脂质的过氧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组织细胞有 保护作用。
环境生物学复习

环境生物学复习第一章――环境生物学01(概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主要环境问题P3温室效应P3臭氧层破坏P4酸沉降p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p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7各学科关系p8第二章-环境生物学02(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的生命物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p5、细胞通讯p11第三章-环境生物学03(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组成与功能p1、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调p4、种群生活史p5第四章-环境生物学04(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污染物与优先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p2污染物形态分类p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p5生物膜基本结构和跨膜转运(脂水分配系数)p8环境化学物的吸收p10环境化学物质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靶细胞和蓄水池)P14环境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凯氏带)p16化学物质的排泄p16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机理p19、类型p20、酶诱导与抑制p26、个体和物种差异p27)生物蓄积与浓缩p28污染物的生物放大p30第五章环境生物学05(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环境污染物类型与来源治理方法概述p3污染与净化指标p5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特点p7微生物降解与转化途径与因素p8微生物降解和转化常见污染物(理解)P9忽略了p10-12危险化合物p12 P13水自净P13的生物降解性和方法第六章――环境生物学06(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一级污水处理二级污水处理(生物处理)P3好氧处理P3厌氧处理p6微生物脱氮p7微生物除磷p9固体废弃物微生物处理p9大气污染物微生物处理p11第七章环境生物学01一、生物浓缩、生物蓄积、生物放大(生物浓缩系数bcf)二、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处于稳定、通畅的状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物种数量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
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或功能衰退三、环境污染对平衡生态系统的破坏:1.结构性失调2.生物多样性减少3.污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成员减少甚至中断。
环境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 海洋植物— 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 适应性:
–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 –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 高山植物— 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 莲座状叶丛。
• 动物— 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红光的生态作用 (1)光合活性大; (2)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3)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4)促进发芽; (5)增加植物体温度。
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 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所主动调节的。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态适应
1. 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 2. 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4. 光周期现象
13
2)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
a.大气圈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太阳高度角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0°~90°) c. 日照长度的变化 d. 地形因素的影响:朝向、坡度、海拔高度 e. 不同的生境中的太阳辐射: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重点)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
1.神创论 2.从自然发生说到生源论
自然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古希腊的哲学家自然 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前322), 他认为生物的繁殖有三种主要方式: ①自然发生,如通常产生蚤类、蚊虫和各种虱子。 ②无性生殖,像海星、蠕虫、贝类等。 ③有性生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对细胞器的影响
1 线粒体
污染物不仅可以引起细胞线粒体膜和嵴的形态结构地改变 , 而且可以影响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功能。
2光面内质网和糙面内质网
某些污染物经代谢活化产生自由基,可导致光面内质网结构 和微粒体膜的一些重要组分如混合功能氧化酶的破坏。
多种化学致癌物如黄曲霉毒素等 , 能引起糙面内质网上附 着核糖体脱落, 导致蛋白质合成控制的改变。 3污染物还可影响微管、微丝、高尔基体、溶酶体等其他细 胞器。
二、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一)靶器官
1概念:污染物进入机体后 , 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 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Target Organ)。 例如 , 放射性碘积累在哺乳动物的甲状腺中, 可能引起 甲状腺癌。 2 靶器官不一定是效应器官
污染物的毒作用不直接由靶器官表现出来,而由另一个效应器 官表现出来。如有机磷农药的靶器官是神经系统,而效应器官则是 瞳孔、唾液腺和横纹肌等。 3 靶器官也不同于蓄积器官
2抗氧化防御系统酶
在长期进化中 , 需氧生物发展防御过氧化损害的系统 (Antioxidant Defense) 其组成包括 : 水溶性组分如谷 胱甘肽 (GSH) 、维生素C;脂溶性组分 , 如维生素E、 胡萝卜素 。 但当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不能消除活性氧时 , 它们可使 DNA链断裂、脂质过氧化、酶蛋白失活等 , 从而引起机体 氧化应激 (Oxidative Stress) 或氧毒性。 (1)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在抗氧化防御系统中起重要 的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存在于多种需氧生物中 , 有三 种典型的同工酶 , 并具不同的金属中心 。 (2)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是以H2O2为底物,催化形成H20, 消除H2O2。它也能催化有机过氧化氢物还原成相应的醇。 根据植物体谷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可绘制大气污染 图谱。
2 对DNA影响 DNA受损各种修复酶增加并被活化。如不能被修 复,则产生DNA结构和功能影响,细胞突变。
外源性化合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与DNA作用产生突变的顺序。 1 形成DNA加合物。 2 DNA的二次修饰。如链断裂。
3Hale Waihona Puke 4DNA结构的破坏被固定。细胞功能改变,姊妹染色体交 换。
细胞分裂时,外源性化合物造成的危害可导致DNA突变 及其基因功能改变。
1 对蛋白质影响 (1)蛋白质中的许多活性基团易与污染物及其活性 代谢产物发生反应,导致蛋白质化学损伤,对细胞 膜和亚细胞的损伤作用,最终可导致细胞死亡和组 织坏死。 (2)污染物还可诱导生物机体内一些功能蛋白产生, 如应激蛋白和金属硫蛋白。是防护性生化反应。
如金属硫蛋白对二价金属离子具有极高的亲和力, 与微量金属Zn等结合调节其细胞内浓度,而与有毒 金属如Cd、Hg的作用,可以保护细胞免受金属毒性 影响。并可被重金属诱导。
第二节 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
一、对细胞的影响 ( 一 ) 对细胞膜的影响 1 污染物引起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细胞膜的损伤。 例如 , 大气污染物 S02 经气孔进入叶组织后溶于 浸润细胞壁的水分中, 产生SO32-或HSO3-,后被细 胞氧化成SO42-,这一过程产生了自由基,引起脂膜 的过氧化,伤害了膜系统。 2 污染物可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 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和DDT均可作用于细胞膜的Na+ 通道,干扰Na+通过细胞膜,影响神经传导。 3 污染物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干扰了受体正常的 生理功能。
3.δ一氨基己酰丙酸脱氢酶 (ALAD)
存在于许多组织的细胞质中 , 其生理作用在合成血红蛋白 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把 ALAD 作为一个敏感的指标 , 应 用于监测和理评价铅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 蛋白磷酸酶 蛋白磷酸酶 (Protein Phosphatase)广泛存在于细胞中, 对任何一种蛋白质进行脱磷酸化作用。人们研究发现微囊 藻毒素对蛋白磷酸酶的 抑制作用很强,是迄今最强的蛋白 磷酸酶抑制剂。
DNA中碱基最易受到攻击。 亲电性化合物主要攻击鸟嘌呤的N7和C8等。 亲核化合物主要攻击胞嘧啶等。 自由基等主要攻击腺嘌呤等。
DNA的修复途径:
(1)光复活修复: 最简单、最特异性的酶催化修复过程。可见光提供能 量,光复活酶与嘧啶二聚体结合,催化解聚,使DNA恢复 原来状态,酶释放。 (2)切除修复:
(3)过氧化氢酶(Ct)
过氧化氢酶仅能分解H2O2。
鱼类暴露于漂白纸浆废水后,过氧化氢酶升高2 -7倍。水生生物暴露于受多环芳烃(PAH)污染的 底泥后,过氧化氢酶也升高。 3. 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s)
谷胱甘肽转移酶 (Glutathione Transferases, GST) 是污染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相Ⅱ过程中的重要 酶 , 具有许多同工酶。该酶的生理作用是与不同 的亲电性化合物或一些相Ⅰ代谢产物结合 , 产生 水溶性化合物 , 易于排出体外 , 因此起到脱毒 作用。肝是脊椎动物中 GSTs的主要场所。
蓄积器官是污染物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污染物在蓄积器官内的 浓度高于其他器官 , 但对蓄积器官并不一定显示毒作用。如DDT等 有机氯农药的靶器宫虽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 , 但这类农药主要 蓄积在脂肪组织中。
4 靶器官可以是接触、吸收毒物的器官,也可以是远离接触、吸 收部位的器官。如大气污染物中的铅经肺吸收后 , 却主要作用 于神经系统和造血器官。 (二)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1氟化氢污染时植物吸收的 F-随蒸腾流转移到叶尖和叶缘, 在 那里积累至一定浓度后就会使组织坏死,出现叶片脱落。 2 对动物组织器官影响复杂。以重金属污染为例 铅 (Pb)可损 害动物造血器官骨髓和神经系统。对造血器官的损害是通过干扰 血红素合成 , 引也贫血。对神经系统制损害是引起末梢神经炎 , 出现运动和感觉障碍。
第三节 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晌
一、 死亡 1不同污染物可引起同一种动物死亡率各不相 同,同一种污染物也可导致不同动物不同得死 亡率。 2许多因素能影响污染物对动物的致死效应。 污染物的种类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生物种类、 污染物作用的时间、水质条件和多种污染物的 综合作用。 3不同生物种类及其生理状态、年龄、发育阶 段等也影响污染物的致病作用。 二、对行为的影响 (一)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第一节
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
的影响 污染物进入机体后 , 首先将导致机体一 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广义上 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用来保护生物体抵 抗污染物的伤害 , 称之为防护性生化反 应 ; 另一种不起保护作用 , 称之为非防护 性生化反应 。
一、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
( 一 ) 酶活性的诱导 至今发现有许多不同化学结构的 化合物 , 能诱导混 合功能氧化酶和其他酶。这些化合物包括药物、杀 虫剂、多环 芳烃和许多其他化合物 , 其中大量是存 在环境中的污染化合物。这些能诱导酶 的化合物 大都属有机亲脂性化合物 , 并且在较长的生物半衰 期。其诱导作用是增加酶的合成速度 , 或可能降低 酶蛋白的分解。 应用 RNA 和 DNA 代谢抑制剂 , 发现诱 导作用发 生在转录水平上 , 并不需要新的 DNA 合成,有人 认为 , 外源性化合物 诱导酶蛋白合成 , 主要是操纵 基因去阻遏作用 (Depression)。外源性化合物与 阻 遏物形成复合物 , 使阻遏作用失效 , 故操纵基因 不受阻遏 , 结构基因指导酶蛋白 合成增加 。
1. 回避行为 目前已知能对污染物产生回避反应的水生动物主要是各种鱼、 虾、蟹 , 此外 , 水生昆虫也 有一定的回避能力 。 不同的水生动物对同 种污染物的回避能力差异很大 。如 杂 色鳟对 DDT 有较强的回避能力 , 阀值为 0.005mg/L; 食蚊鱼 次之 , 阀值为 0.1mg/L; 草虾 完全不回避。 一般来说 , 水生生物对污染物 的回避阀值低于污染物对水生 生物的致死浓度,但有例外。 水生生物的回避能力在实验室和野外也存在差异性 。如在 受铜、 锌污染的 -条加拿大河流中 , 野外现场观测的阀值 为实验室阀值的 18 倍。
( 二 ) 酶的抑制作用
酶活性的抑制可分为不可逆性抑制、非
竞争性抑制和竞争性抑制。 A 不可逆性抑制 是由于污染物与酶蛋白的活性中心功能 基因不可逆性结合而引起的。如铅、汞 等重金属与酶活性中心上的半胱氨酸残 基的巯基结合,抑制酶的活性。
B 非竞争性抑制
是一种可逆性抑制 , 污染物与酶分子的结合位置不是 底物的结合位置 , 因此增加底物浓度 , 不能使抑制 作用逆转。非竞争性抑制剂能与游离的酶结合 , 也可 能与酶一底物复合物结合。最常见的非竞争性抑制是 某些污染物与酶分子中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可逆性结 合 , 引起酶构型改变 , 使酶活性受到可逆性但非竞 争性抑制。 C 竞争性抑制 特点是当底物浓度增加时 , 抑制作用减弱。竞争性抑制 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与底物浓度的相对比 例。这是因为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正常底物在化学结 构上相似、 与酶活性中心结合部位相同 , 但竞争性抑 制 不被酶代 谢。 如5-氟尿嘧啶。
D 除上述抑制以外 , 有些污染物是通过生成中间代谢产物抑 制酶活性 , 造成生物化学损害。例如 , 有机氟代烷的毒性 。 E 还有些污染物可消耗辅酶或抑制辅酶的合成 , 导致酶活性 抑制 , 如铅可使体内烟酸量下降 。 F 此外有些金属 离子是酶的辅基或激活剂 , 污染物与这些金 属离子结合 , 抑制相应的酶。 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抑制作用: 1腺三磷酶(ATPase) 是生物体重要酶,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在细胞供能活动、 离子平衡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ATPase 抑制已作为 –项评 价污染应为的指标。 2 乙酰胆碱酯酶 (AchE) 乙酰胆碱酯酶 (AchE)在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 用。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农药对高等和低等动物的 AchE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 分支移动修复 当DNA复制到损伤处时,新合成的子链移动,原已解 螺旋的亲链重新缠绕,以正常子链为模板合成,再解螺旋, 子链移回,继续半保留复制。 3 脂质的过氧化 细胞和亚细胞膜系统磷脂富含多烯脂肪酸侧链,很容 易因污染物在细胞内形成的自由基作用下脂质过氧化。 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变化等。 如O3、NO2、C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