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孔繁祥课后题+提纲+重点

合集下载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环境生物学1 .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转化方式,影响因素及举例?答:迁移是位置变换,转化是性质的改变。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生物迁移的动力:生物的生理代谢。

转化方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影响因素:a内部因素b外部因素举例:①大气中的碳氧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等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O3、PAN及其他类似的氧化性物质(二次污染物)。

②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类型,氧气充足(湖面),分解产物为H2O、CO2、NO3-、SO2(2-)等;而(水底)缺氧分解为NH3、H2S和CH4,造成水质恶化。

2.污染物的吸收。

结合吸收,消化部分,主要动物的吸收,吸收消化部位,几种方式,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污染物性质,环境条件。

动物吸收方式:①呼吸系统吸收:呼吸道→肺→血液②消化系统吸收:(影响因素:pH,溶解性消化作用强度)主要部位:胃和小肠③皮肤吸收:通过角质、皮质、汗腺。

影响因素:皮质完整与否,不同部位的皮肤;接触面积、时间、温度;污染物本身理化性质。

3..污染物的转化。

相Ⅰ,相Ⅱ反应(举例)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相关酶系统的催化下代谢变化的过程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相Ⅰ反应:改变外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成活性基因,或进一步使其暴露,产生一级代谢产物。

①氧化反应⑴微粒体的氧化(在微粒体内氧化):脂肪族烃基氧化;芳香族烃基氧化;胺氨,环氧化;硫氧化;磷氧化。

⑵非微粒体氧化:二胺的氧化;醇醛的氧化。

②还原反应⑴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⑵非微粒体还原:醇醛酮的还原;氮氧化物的还原。

③水解反应:脂、糖、酰胺类水解。

相Ⅱ反应(结合反应):在酶的作用下使一级代谢产物与细胞内物质结合的反应,可是某些有毒化合物功能团失活,减轻甚至祛除其毒性。

环境生物学的试题和答案

环境生物学的试题和答案

《环境生物学(孔繁翔)》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61-2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及进行仪器保养和维修;可大面积或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缺点:反应不够迅速,无法精确检测某些污染物的含量;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季节和地理环境等;4、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有哪些主要区别?;答:(1)起作用的微生物群种不同(2)产物不同(;5、请叙述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的重要工具;答:基本过程:1.制备目的基因2.选择合适的载体;4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及进行仪器保养和维修。

可大面积或长距离内密集布点。

缺点:反应不够迅速,无法精确检测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精度不高。

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季节和地理环境等。

4、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有哪些主要区别?答:(1)起作用的微生物群种不同(2)产物不同(3)反应速度不同好氧分解速度快,厌氧分解转化速度慢,效率低,时间长(4)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好氧生物处理要求充足供氧,对其它环境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厌氧生物处理要求绝对厌氧环境,对其它环境条件(如pH值,温度等)要求甚严,一般要求有机物浓度>1000mg/l。

(5)受氢体不同。

好氧生物以分子态氧为受氢体,厌氧生物以化合态盐、碳、硫、氮为受氢体5、请叙述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的重要工具酶。

答:基本过程:1.制备目的基因 2.选择合适的载体,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接生成重组DNA分子 3.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4.对目的基因的筛选和检测5.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的表达重要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6、什么是水体自净?自净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哪些作用?可根据哪些指标判断水体自净程度?答:受污染的水质自然地恢复原样的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发生的作用:物理作用:稀释、沉降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凝聚生物作用判断指标:1.有机物的浓度 2.生物的相 3.溶解氧的浓度7、简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答: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共价结合,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产生毒效应8、在生物测试中,受试生物一般应符合哪些条件?1.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具有敏感性○2.受试生物应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足够的数量,并在全年中在某一实际区域范答:○3.受试生物应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重大的生态学价值○4.在实验室内易于培养和繁殖○5受试生物应具有丰富的围内可获得○6.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够被测生物学背景资料,人们已经清楚了解受试生物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7.受试生物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应考虑人类食物链的联系定,并具有一套标准的测定方法或技术○9、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原理是什么?简述厌氧发酵的生化过程。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课后习题第一~四章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课后习题第一~四章

绪论P181.你认为环境科学的形成及其研究范畴与传统学科有哪些异同?(略)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加)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什么?P9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即对自然资源得不合理利用)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加)研究对象为: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作用?(略)4.如何开展环境生物学的研究?P11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P67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P21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P22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P23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P24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P26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P30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环境生物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转化方式,影响因素及举例?答:迁移是位置变换,转化是性质的改变。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生物迁移的动力:生物的生理代谢。

转化方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影响因素:a内部因素 b外部因素举例:①大气中的碳氧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等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O3、PAN及其他类似的氧化性物质(二次污染物)。

②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类型,氧气充足(湖面),分解产物为H2O、CO2、NO3-、SO2(2-)等;而(水底)缺氧分解为NH3、H2S和CH4,造成水质恶化。

2.污染物的吸收。

结合吸收,消化部分,主要动物的吸收,吸收消化部位,几种方式,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污染物性质,环境条件。

动物吸收方式:①呼吸系统吸收:呼吸道→肺→血液②消化系统吸收:(影响因素:pH,溶解性消化作用强度)主要部位:胃和小肠③皮肤吸收:通过角质、皮质、汗腺。

影响因素:皮质完整与否,不同部位的皮肤;接触面积、时间、温度;污染物本身理化性质。

3..污染物的转化。

相Ⅰ,相Ⅱ反应(举例)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相关酶系统的催化下代谢变化的过程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相Ⅰ反应:改变外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成活性基因,或进一步使其暴露,产生一级代谢产物。

①氧化反应⑴微粒体的氧化(在微粒体内氧化):脂肪族烃基氧化;芳香族烃基氧化;胺氨,环氧化;硫氧化;磷氧化。

⑵非微粒体氧化:二胺的氧化;醇醛的氧化。

②还原反应⑴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⑵非微粒体还原:醇醛酮的还原;氮氧化物的还原。

环境生物学_孔繁祥_课后题+提纲+重点

环境生物学_孔繁祥_课后题+提纲+重点

Zhong Dian绪论1.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的规律。

2.温室效应:在大气层中,CO2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是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CO2越多热外流越受阻,地球温度上升越快,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3.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平流层中CO2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而人类活动引起氯氟烷烃和含溴卤代烷烃排放到平流层,氯原子催化O3的分解,打破了O3的自然平衡,导致O3“空洞”。

4.酸雨: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SO2、NO在强光下发生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形成(pH<5.6)5.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一个分支。

6.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及目的: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间相互关系。

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⑵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成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空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互相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

主要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2,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绪论1、什么是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自由发挥题(理解)P9~1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物学的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②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③保护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调查和试验②实验室试验③模拟研究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3.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4.环境效应——环境污染导致的环境变化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等。

5.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转运的方式及特点:必考。

7.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理解)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相I过程(反应)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OH、-SH、-COOH、-NH2)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相II过程(反应)相I过程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二级代谢物)或带有相应活性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进行结合反应。

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3.环境生物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分支4.外来化合物:是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不产生的化合物,即使在生物体内存在也是非生物途径火非生里量进入生物体内夫人外来化合物。

5.生态毒理学: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和毒理学的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6.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学将生物技术用于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以及废弃物处理中7.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8.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外源化合物: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又称为外来化合物或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10.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

11.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伤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的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12.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中个体的组合,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13.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14.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15.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

16.毒性: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7.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亦称毒物。

环境生物学,绪论2006

环境生物学,绪论2006

六、发展趋势 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 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
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 保护生态学: 保护生态学:
自然保护生物学 恢复生态学
Biotechnology) )
环境生物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生物学技术和污染净化的生 物学强化技术。 物学强化技术。
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
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和环 境的综合影响, 境的综合影响,尤其是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 和毒理学效应。毒物-环境-生物, 和毒理学效应。毒物-环境-生物,宏观上 称污染生态学。 称污染生态学。
绪论
三、任务: 任务
阐明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阐明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探索分子—个体 种群—群落 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 探索分子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 的效应及机理, 系统污染 的效应及机理,发展环境质量 生物学监测与评价方法。 生物学监测与评价方法。 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 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 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 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 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原理与 方法。 方法。
绪论
四、研究方法(对象决定方法)
野外调查和试验:第一性的 实验室试验:人工控制条件,具稳
定性和重复性,但与野外条件差别大。
模拟方法:系统分析为基础,计算机
和近代数学结合的方法
绪论
五、发展过程: 发展过程:
工业革命后, 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水污染的生 工业革命后 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 水污染的生 物监测。 物监测。 1902,克尔威茨 ,克尔威茨Kolkwitz和 马森 和 马森Marssond提出 提出 污水生物系统” “污水生物系统”。 1917,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开始在 处理城市生活污水, ,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生活污水 英国罗彻斯特,美国休斯顿应用。 英国罗彻斯特,美国休斯顿应用。 50-60年代,污染生态学应运而生。 年代, 生态学应运而生 年代 污染生态学应运而生。 60年代,环境生物学从生物学中分化独立为一 年代, 分化独立为一 年代 环境生物学从生物学中分化独立 个学科。卡逊1962年所著《寂静的春天》。 年所著《 个学科。卡逊 年所著 寂静的春天》 各专业期刊创立(段P12-14)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 h o n g D i a n绪论1.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的规律。

2.温室效应:在大气层中,CO2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是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CO2越多热外流越受阻,地球温度上升越快,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3.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平流层中CO2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而人类活动引起氯氟烷烃和含溴卤代烷烃排放到平流层,氯原子催化O3的分解,打破了O3的自然平衡,导致O3“空洞”。

4.酸雨: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SO2、NO在强光下发生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形成(pH<)5.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一个分支。

6.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及目的: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间相互关系。

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⑵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成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空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互相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

主要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2,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

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

设备和装置。

按来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认为污染源。

3.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包括自然释放、人类活动产生。

4.污染物进入环境主要三条途径:①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②废物的排放(三废)③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杀虫剂)5.污染物迁移方式:①机械迁移(水、气、重力)②物理—化学迁移③生物迁移(食物链放大积累)6.污染物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一方面可使污染物对生物毒性降低,甚至转为无毒;另一方面使污染物生物毒性增强或形成难降解。

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氧化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现象。

7.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方式包括: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胞饮作用(内吞作用)8.污染物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代谢变化过程。

9.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代谢变化过程。

10.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消化管、呼吸系统、皮肤三条途径。

生物转化的过程:生物体内的生物转化一般分为Ⅰ、Ⅱ两个连续作用过程。

相Ⅰ反映,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是这些活性基团暴露;相Ⅱ反应中,相Ⅰ反应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因与细胞内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二级代谢物),结合产物的极性一般强,利于排出。

11.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富集。

12.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13.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浓缩系数:Kbcf=物质在生物体内浓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浓度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称为生物污染。

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指大量的N、P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现象。

第二章污染物在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①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②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蛋白质;DNA;脂质的过氧化)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①对细胞的影响,细胞膜、细胞器②对组织器官的影响:靶器官,对组织器官影响。

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毒作用直接表现的器官为效应器官。

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㈠死亡:在一定剂量或浓度作用下;污染物引起动物死亡。

㈡对行为影响:对水生生物:①回避②捕食③警惕行为对鸟类行为:神经系统中毒(有机P)姿态,不照顾后代㈢对繁殖影响:(产卵、孵化率)㈣对生长发育影响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影响:㈠对生物种群的影响: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㈡对生物种群的影响:群落,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优势种、耐污种、敏感种。

(对种群组成和结构改变;对物种多样性影响)。

化学污染对生物的联合作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

①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任一单独作用强度。

②相加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各污染物分别产生强度之和。

③独立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机理不同,互不影响,总效果低于相加作用,但不低于其中活性最强者。

④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污染物课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者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生物作用强度<任一种单独作用强度第三章生物测试: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水污染的生物测试被称为毒性试验。

大气污染的生物测试称为植物人工黑气。

生物测试方式:根据生物测试经历时间分为:短期生物测试、中期生物测试、长期生物测试。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累积到一定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至生命的化合物。

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性试验常用参数:①致死剂量②半数致死剂量③绝对致死剂量④最小致死剂量⑤最大耐受剂量⑥最大无作用剂量。

致死剂量:表示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作用: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地与机体持续接触,经过一段时间后使机体明显表现出中毒现象。

三致作用:生物致突变、致畸、致癌效应。

突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基因结构的变化(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致突变作用: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改变的作用。

第四章环境质量: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

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基本要素对人群生存繁衍级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环境性质及数量进行评定的一种概念。

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是指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生物所组成生命系统。

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环境噪声的生物学效应、放射性污染的生物学效应四大环境污染:噪声、废水、废气、废渣。

第五章环境污染“三废”:地表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

污水处理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废水的污染和净化度指标:生物化学需氧量(BOD):指在20℃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微生物共代谢不仅包括微生物在正常生长代谢过程中对非生长基质的共同氧化,也描述了体细胞对不可利用基质代谢。

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特点:①个体小、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快;②种类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③有多种降解酶④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⑤降解能力强;共代谢作用。

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天然水体中的自净作用是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与方法基础。

㈠水体自净作用:受污染的水质自然地恢复原样的现象㈡废水生物处理的作用机理:①活性污泥:由细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与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的絮状体。

②活性污泥特性:具有强吸附能力,很强分解、氧化有机物能力,具有较长的食物链,良好的沉降性能。

微生物脱N时碳源:⑴废水中所含有机碳⑵外加碳源⑶内碳源固体废物的微生物处理:堆肥、卫生填埋、厌氧发酵。

Ke Hou Ti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P67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P21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P22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P23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P24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P26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P30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P28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P34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P28,34-35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