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常考知识点及课后练习题
中考语文古诗文精讲巧练:《春望》(杜甫)(含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文精讲巧练:《春望》(杜甫)1.杜甫的《春望》中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
2.杜甫的《春望》中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3.杜甫的《春望》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4.杜甫的《春望》中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
5.《春望》一诗中,“,”两句刻画了诗人老态龙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
6.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
7.杜甫《春望》中用拟人手法写自己因时伤怀苦闷沉痛情感的诗句是:,8.《春望》中,“,”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9.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10.杜甫的“,”(《春望》)借眼前杂草丛生之态传达了自己忧国伤世的情感。
1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12.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13.45岁的杜甫经历“安史之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丛生,《春望》中“,”即是这种情形,令诗人心生伤感。
14.杜甫的《春望》中通过描写乐景来反衬诗人悲情的诗句是:“,”。
15.《春望》中借眼前明媚之景抒发诗人忧伤之情的句子是:,16.杜甫在《春望》中用“,”传递自己目睹春城败象的沉痛之情。
17.杜甫的《春望》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诗人苍老之态,以及其愁绪不得排解的诗句是:,。
18.杜甫在《春望》中通过“,”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到杜甫因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春望》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春望》易错知识点《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陷落可山河依旧,长安城已经是春天可荒草丛生,人烟稀少。
感伤时见花开却流泪,怅恨别离时鸟鸣让我心惊。
安史之乱的战火已经几个月了,家人书信珍贵的能值万金。
白头发越抓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1.国:国都,指长安2.破:陷落。
不是破旧!3.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城:长安城。
5.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注意:不是茂盛!是荒凉。
6.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7.恨别:怅恨离别。
8.烽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9.抵:值,相当。
10.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1.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2.浑:简直。
不是发浑!13.欲:想要。
14.胜:经受,承受。
15.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16.溅泪:流泪。
17.连三月:连续几个月。
不是三月份,也不是三个月。
三:表示多的意思。
背景:安史叛军攻进长安,纵火焚城,繁华的京都变成废墟。
杜甫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易错知识点1.“草木深”:杂草蔓生,荒凉萧条,不是草木茂盛!2.连三月:连续几个月,不是三个月,不是三月份!3.家书:家中的书信,不是书籍!4.抵万金:很珍贵,不是很值钱!5.没有收到家书,不是收到了!6.白头:是实写,不是虚写!7.烽火:安史之乱的战火,不是烽火台的烽火!8.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不是前四句抒情,后四句写景!9.视线:远望到近望,不是由近望到远望!10.由山河到草木花鸟,由大到小,不是由小到大!11.全诗结构:总分,不是总分总!12.国破:国家沦陷,不是国家破旧!破:沦陷。
13.感情:悲伤、愤恨,没有丝毫喜悦之情!14.主题:伤感国事,怀念家人;忧国思家,不是忧国忧民!1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议论、写景、抒情,不是只有写景!16.全诗意境深沉,语意强烈反差,不是意境鲜美,不是语意平顺!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哀景,不是乐景!不是美景!感是感伤,不是感动!理解1.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
春望习题答案

春望习题答案春望习题答案《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他对国家衰败和社会动荡的担忧之情。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和深沉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时局的观察和思考。
下面将针对《春望》中的几个习题进行解答。
1.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何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和社会动荡的观察和感叹。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意味着即使国家已经破败不堪,但山河依然存在,显示了诗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留恋。
而“城春草木深”则表达了城市的春天依然繁荣美丽,但这种美丽却掩盖不住国家的衰败和社会的动荡。
2. 诗中“戍楼西北角,独有几多愁?”中的“几多愁”指的是什么?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孤寂的戍楼,诗人通过“几多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忧伤。
这里的“几多愁”不仅仅是指诗人个人的忧愁,更是指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动荡和困境,诗人以个人的感受来抒发对时局的担忧。
3. 诗中的“纷纷暮雪下,白屋青松间”有何寓意?这两句诗描绘了冬天的景象,通过“纷纷暮雪下”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变幻。
而“白屋青松间”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安宁的向往。
这里的白屋代表了平凡的生活,而青松则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整个句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递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向往。
4. 诗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有何意义?这两句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春城无处不飞花”展示了春天的繁华和美丽。
而“寒食东风御柳斜”则表达了春风吹拂下的轻盈和柔美。
整个句子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传递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和社会和谐的向往。
5. 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伤和不安。
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意味着诗人对国家动荡和社会困境的感伤和悲痛。
而“恨别鸟惊心”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迁和人事离别的痛心和忧虑。
整个句子通过对情感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痛楚和忧虑。
通过对《春望》中的几个习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和内涵。
《春望》杜甫习题及答案

《春望》杜甫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优国和思亲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选择题:1、《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解析】D诗人没有收到家书,更没有喜悦。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作者看到花,听到鸟鸣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春望》阅读习题及答案

《春望》习题一、填空:1.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主义诗人。
2. 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4.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语句:5.诗中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6.诗的前四句触景伤怀,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写春望之情。
全诗表达了的感情。
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7.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到近,又大到小,由到。
8.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9.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10.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的强烈思念。
11.《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望"的内容是:;"望"中所想的句子是:。
12.《春望》一诗的主题是;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二、问答(标清题号,将答案写在听课笔记上)1.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2.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的。
5.作者触景生情,借“花溅泪”“鸟惊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连三月”说明什么?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7.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8.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句所展现的场面。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以下哪一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A. 四月十六日天气晴B. 四五花时节C. 一年中计较不如其他季节D. 万里悲秋常作客答案:B2. 根据诗句“去年老守经纶守,意气风发还少年”可以推测杜甫写春望时的心情是:A. 焦虑不安B. 幸福满足C. 高兴愉悦D. 忧郁迷茫答案:A3. 以下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A. 每逢佳节倍思亲B. 忍将沧海换桑田C. 南风不竞百花开D. 春城无处不飞花答案:B第二部分:填空题4.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的“逆旅”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世间的驿站、旅程5. “侯门一入深如海”中的“侯门”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权贵之家6. 填入适当的词语:“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空回”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百年苦短歌慈航第三部分:简答题7. 请简要解释杜甫在《春望》中所表达的主题。
答案:杜甫以春望为背景,展现了唐朝的衰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心。
诗中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怀。
诗人深感时光流逝,英才匮乏,朝政腐败,国家危在旦夕。
他希望通过诗歌唤起人们的警醒、唤起国家的责任感,呼吁人们共同努力,为改善局势而奋斗。
8. 试分析下面这句诗的意义:“梦梦远书吏,况值边臣俭。
”答案:这句诗意味着诗人杜甫身世复杂,面对朝廷官僚体制时常感到无奈和寒酸。
他以“梦梦远书吏”形容自己,表达了他对官僚体制和职位的无论和期待。
而“况值边臣俭”一句,则指的是边境官员生活俭朴、廉洁的形象。
通过对比,杜甫既惋惜自己的身份地位,也表达了对廉洁官员的赞扬。
第四部分:问答题9. 根据你对《春望》的理解,你认为杜甫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答案:《春望》是杜甫借由描绘春天景象来表达对时局和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以优美的语言和形象描绘,表达自己对权贵之家的失望、对天下艰难的思考、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篇⼀:杜甫《春望》历年中考题(附答案)杜甫《春望》历年中考题(附答案)2014年内蒙古⾃治区呼伦贝尔市(⼀)阅读下⾯这⾸诗,完成5~6题。
(4分)春望杜甫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连三⽉,家书抵万⾦。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联“国破⼭河在,城春草⽊深”中的“深”字历来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2分)答: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答:(⼀)(4分)5.“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眼前乱草丛⽣的景⾊,令⼈满⽬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忧国伤时的感情。
(2分)6.尾联描绘了⼀个头发花⽩,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形象,透过这⼀形象,可以想见其内⼼的凄怆、悲凉,其苍⽼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意近即可)(2分)61.(2011·辽宁省本溪市)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1篇⼆:⼋年级语⽂《春望· 杜甫》阅读附⼋年级(上册)春望· 杜甫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连三⽉,家书抵万⾦。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评析]:“感时”和“恨别”是的核⼼内容。
第⼀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河尚存但只要⼭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分离,烽⽕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忧⼼如焚,⽽⼜⽆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度⽇如年,以⾄头发变⽩⽽且⼜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
也隐含⼀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之情。
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
①全诗从结构看,⾸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颈联通过⼀封家书表达了诗⼈对家⼈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②诗中⽤拟⼈⼿法写出诗⼈睹物伤情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是⽩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阅读杜甫《春望》这⾸诗,找出分析不当的⼀项( C )A、⾸联写望中所见,⼭河依旧,世事全⾮,失陷后的长安,草⽊丛⽣,⼀⽚凄风苦⾬。
《春望》杜甫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春望》杜甫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春望》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诗歌主旨】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重点问题整理】
1.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
“破”字有“残破,破败”之意,它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是“茂盛”的意思,到处杂草丛生,它写出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虽是写景,但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移情于景,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花鸟人的感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3、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运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战争持续时间长,家书的弥足珍贵珍贵。
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常考知识点及课后练习题
导读:春望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诗,考生必须要有深刻的记忆,为了让考生更加清楚古文内容,今儿本栏目小编就为考生整理出了春望常考知识点以及春望课后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解: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4)溅泪:流泪。
(5)恨别:怅恨离别。
(6)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7)抵:值,相当。
(8)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9)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0)浑:简直。
(11)欲:想,要,就要。
(12)胜:受不住,不能。
春望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2分)
答案: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2、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
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答案:C
3、《春望》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4、《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案: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6、古代大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
《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