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饮酒知识点

合集下载

《春望》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的所见所感,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一、诗歌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诗歌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

杜甫闻讯,欲投奔新帝,却在途中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

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触景生情,遂作此诗。

三、诗歌赏析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破”对“城春”,两相对照,反差强烈。

“山河在”意味着国家的根基仍在,然而“城春”本该是繁华热闹的景象,如今却是“草木深”,一片荒芜。

这种反差突出了国家沦陷、城池破败的惨状。

一个“深”字,写出了草木丛生、无人打理的荒凉,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诗人因感伤时事,看到盛开的鲜花反而落泪;因怨恨别离,听到鸟儿的叫声也觉得心惊。

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三月”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持续不断,战火已经烧了很长时间。

“家书抵万金”则突出了在战乱中,一封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4、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忧愁而频繁搔头,导致头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态。

四、诗歌主题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和诗人自身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五、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借景抒情;后四句重在抒情,以情写景。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相互映衬,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2、对仗工整诗歌在格律上对仗工整,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春望》《饮酒》理解性默写

《春望》《饮酒》理解性默写
《春望》《饮酒》 理解性默写
• 《饮酒》
• 1、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2、反映诗人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3、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春望》
• 1、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的句子是: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2、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 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3、通过《春望》中

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8、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9、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这一哲
理可以用《饮酒》中的

表示。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0、《饮酒》中用

。写出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4、诗人永保清高,正直的情操的原因的解明作者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6、《饮酒》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7、《饮酒》物我合一的境界/诗中最为出名的诗句/写景绝妙的诗句/反映诗人的生
活志向,表现他闲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24.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主旨】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春望》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春望》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春望》易错知识点《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陷落可山河依旧,长安城已经是春天可荒草丛生,人烟稀少。

感伤时见花开却流泪,怅恨别离时鸟鸣让我心惊。

安史之乱的战火已经几个月了,家人书信珍贵的能值万金。

白头发越抓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1.国:国都,指长安2.破:陷落。

不是破旧!3.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城:长安城。

5.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注意:不是茂盛!是荒凉。

6.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7.恨别:怅恨离别。

8.烽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9.抵:值,相当。

10.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1.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2.浑:简直。

不是发浑!13.欲:想要。

14.胜:经受,承受。

15.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16.溅泪:流泪。

17.连三月:连续几个月。

不是三月份,也不是三个月。

三:表示多的意思。

背景:安史叛军攻进长安,纵火焚城,繁华的京都变成废墟。

杜甫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易错知识点1.“草木深”:杂草蔓生,荒凉萧条,不是草木茂盛!2.连三月:连续几个月,不是三个月,不是三月份!3.家书:家中的书信,不是书籍!4.抵万金:很珍贵,不是很值钱!5.没有收到家书,不是收到了!6.白头:是实写,不是虚写!7.烽火:安史之乱的战火,不是烽火台的烽火!8.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不是前四句抒情,后四句写景!9.视线:远望到近望,不是由近望到远望!10.由山河到草木花鸟,由大到小,不是由小到大!11.全诗结构:总分,不是总分总!12.国破:国家沦陷,不是国家破旧!破:沦陷。

13.感情:悲伤、愤恨,没有丝毫喜悦之情!14.主题:伤感国事,怀念家人;忧国思家,不是忧国忧民!1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议论、写景、抒情,不是只有写景!16.全诗意境深沉,语意强烈反差,不是意境鲜美,不是语意平顺!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哀景,不是乐景!不是美景!感是感伤,不是感动!理解1.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26《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期末复习、句子赏析、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26《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期末复习、句子赏析、知识点梳理

问题探究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 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 物描写有何关系?
①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②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 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 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相与”指“相伴”,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 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 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③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 悟理——飞鸟尚知还,人应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 “返璞归真”。而这个“理”,正好为前两句“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 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26 诗词五首复习
《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重点句子赏析、知识点梳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名 潜,世称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 人。有《陶渊明集》。他“不为五斗米折 腰”,隐居农村。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 的“田园诗人”。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请发挥想象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句诗所呈现的画面。
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 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 回。
问题探究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 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
真意呢?
“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 “真意” 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 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 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春望饮酒诗词赏析 生用

春望饮酒诗词赏析 生用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主旨(情感)】: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赏析】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

(2分)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表达效果好在哪里?5.(07年沈阳)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6.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9.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

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

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

《饮酒》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代表着车马的喧闹声,世俗的交往。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指无追名逐利之心。

该句转换叙事角度,用设问自问自答的方式写出诗人超然世外的原因。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改为“望”好不好?答:“见”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采菊之间漫不经心偶然抬头见山的情状,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

如果改用“望”字,就显得故意、做作了,不仅使“悠然”的情态丧失无遗,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5、真意指生活的真谛和自然之趣。

“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6、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

《春望》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炼字赏析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满目凄凉。

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绘画面:感伤时事,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赏析:诗人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通过写花、鸟使人落泪、心惊。

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感时伤怀的深沉情感。

3这两句表达的情感?答:“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感伤离别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家人离散,久盼家人音信而不至的焦急心情,极言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深切思念之情。

5、春【望】的含义:观望: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愿望:朝廷早日平定叛乱;盼望:盼望能与亲人团聚《雁门太守行》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赏析答:A修辞上: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3)

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3)

《诗词五首》赏析一、《雁门太守行》赏析:1、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①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②炼字角度:“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③情感:首句情感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④“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开”字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⑤描述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

守军将士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闪闪发光,将士们英姿飒爽,斗志昂扬。

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满”和“凝”字妙在何处?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血流满地的场景和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

3、从感官角度(听觉和视觉)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战争规模之大,激战之惨烈。

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侧面烘托出守军将士士气昂扬,奋力反击的形象。

4、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用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6、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是为了表现什么?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行军时的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了出来.二、《春望》赏析: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和“深”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365~427), 名,字,卒后朋友私谥靖节,世称 ,自称。

人。

开创诗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注释:结庐:。

而:。

无车马喧:
翻译:。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注释:君:。

尔:。

偏:
翻译: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注释:悠然:
翻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日夕:佳:相与:
翻译: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此中:真意:言:
翻译:
2、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采”“悠然”“见”这些词的运用,一俯一仰,相映成趣,写出诗人的悠闲自得。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历来备受赞誉,“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见”有不经意看到的意思,“望”是特意观看。

“见”字更能体现诗人悠闲自得、归隐田园的心境。

5、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景物描写、象征。

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归隐田园的心境和人们不要奔波于官场之中,应回归自然的哲理。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

六、诗的主题
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的心境。

七、写作特点
写景、抒情和说理相交融,意境深远
八、当堂检测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的心境。

1)情景交融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哲理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走进作者
杜甫,字。

号。

世称杜工部。

有“”之称。

其诗被喻为“”;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字词解释。

1、城:。

2、深:
3、感:
4、溅泪:_________
5、恨:
6、惊心:__________
6、烽火: 8、连三月:_________
9、抵: 10、掻:__________
11、短: 12、浑:__________
13、胜:__________
三、诗文翻译:
首联:
京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长安这座古城,到了春天却草木丛生,一片荒芜。

颔联:
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遗憾人世间的离别而心惊。

颈联:
战火纷飞连绵,而今三个月不停,(与家中的亲人音信阻隔)一封家信万金也难得到。

尾联:
满头白发此时也是越挠越稀疏,简直无法插簪。

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春望》中“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春望》中写火不断,家书珍贵的诗句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眷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