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知识点

合集下载

《饮酒》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饮酒》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饮酒》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饮酒》陶渊明(365—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 20年(417)。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知识积累《饮酒》1.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2.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3.尔:这样。

4.日夕:傍晚。

5.相与:相伴。

6.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考题例析1.(2015•贵州毕节中考)填空。

(1)《木兰诗》中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残酷惨烈的诗句是,。

(2)在《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利名禄的名句是:,。

(3)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

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杜甫有“,”的愿望。

(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回答)2.(2015•广西百色中考)古诗词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___。

饮酒课堂笔记

饮酒课堂笔记

饮酒课堂笔记饮酒课堂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饮酒》课堂笔记一、导入1.介绍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

2.了解背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来到农村,做起了隐士,因此对农村的田园生活有特别的感受,写了不少田园诗。

二、整体感知1.放录音范读。

2.学生跟读正音。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回答:你从诗中听出什么了?(请学生口述)三、细读悟情1.这首诗的前四句写的是诗人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写的是诗人隐居乡村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远离世俗,从容悠闲的生活情趣。

2.研读“结庐在人境”四句。

思考:“心远”是什么意思?“悠然”指什么?“远”与“悠然”有何关系?明确:“心远”是说只要内心远离尘世,就能忘却生活的繁杂,淡泊宁静。

“悠然”是指闲适自在的样子。

因为“心远”,所以“悠然”。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看”“望”“望见”?为什么?东篱和南山都是指的什么?为什么说“悠然见南山”?明确:“见”字不能换成“看”“望”“望见”,因为“见”字表现的是作者无意看山,而是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之内,山不得不看见;而换成“看”“望”“望见”则太刻意,有一种看山的感觉,而不是身在庐山之中。

东篱和南山都是指田园风光。

因为“心远”,所以“悠然”。

作者采菊时无意中看见南山美景,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写景有何特点?前两句与后两句有何关系?明确:这两句写景的特点是写夕阳下山时云彩的变化和飞鸟结伴而还的情景,表现了傍晚景色的美好和迷恋自然之情。

前两句写的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后两句则是由景生情,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前四句所写的生活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没有山林的幽美和作者的超然心境,就不可能有这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迷人的景象。

《饮酒》理解性默写

《饮酒》理解性默写

《饮酒》理解性默写1.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2.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3.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这样的原因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

(),()。

5.《饮酒》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6.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写出自己身居闹市而不感到喧闹的语句是:()?()。

7.陶渊明在他的《饮酒》诗中以自问自答方式提示虽身居闹市依然能过上宁静恬淡生活原因的两句诗是:()?()。

8.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9.《饮酒》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10.“晋陶渊明独爱菊”,写出《饮酒》中陶渊明的与菊相关的名句:(),()。

11.陶渊明的《饮酒》诗中,“(),()”,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入境无“喧嚣”之感。

12.《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的诗句是:(),()。

13.饮酒(其五)》中,“(),()”两句浑然天成,表现了诗人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状况以及物我合一的精神追求。

14.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此句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15.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16.陶渊明的《饮酒》诗中,“(),()”,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入境无“喧嚣”之感。

16.《饮酒》中表明作者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即《饮酒二十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饮酒·其七》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其七》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其七》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注释和翻译赏析:注释: - 裛(yì):通“浥”,沾湿。

掇(duō):采摘。

英:花。

- 泛:浮。

此:指菊花。

忘忧物:指酒。

- 觞(shāng):酒杯。

尽:指饮完。

- 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 日入:太阳落山。

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

息:休息。

- 趋:归向。

林鸣:树林中鸟儿的叫声。

- 啸傲:放声长啸,傲然自得。

东轩:指东边的窗户。

聊:姑且。

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翻译:秋天的菊花颜色美好,带着露水采摘它的花朵。

我把这种酒称为忘忧物,远离尘世的情感。

虽然我一个人饮酒,但酒杯喝完后,酒壶会自动倒满。

太阳落山后,各种生物都停止了活动,归巢的鸟儿飞向树林鸣叫。

我在东轩下长啸傲歌,姑且这样度过余生。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里饮酒赏菊的情景,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的前两句“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描绘了秋菊的美丽姿态,带着露水采摘菊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诗人将菊花酿成的酒称为忘忧物,饮酒是为了忘却尘世的烦恼和忧愁,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超脱的追求。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这两句描写了诗人独自饮酒的情景,虽然酒杯中的酒喝完了,但酒壶会自动倒满,体现了诗人的闲适和自在。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描绘了太阳落山后,各种生物都安静下来,归巢的鸟儿在树林中鸣叫,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诗人在东轩下长啸傲歌,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他所追求的,表达了他对悠闲适意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对饮酒、赏菊、归鸟等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超脱的追求,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同时,诗中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美感。

陶渊明的《饮酒》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原文及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原文及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高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多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态。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人来车往,喧哗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题客观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及为精炼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道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的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茫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

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者而言。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也是隐居后生活的写照,现在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也是都希望过这种日子吗?。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诗词前三首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诗词前三首知识点

《饮酒(其五)》知识点一、文学常识《饮酒》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他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二、理解性默写1、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最能表现诗人物我两忘的超然,高尚情致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心远地自偏三、理解题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内心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宁静心情。

2.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篱笆、菊、山、鸟、落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见”,是无意所见,十分传神地变现了诗人在采菊时漫不经心地偶然抬头看见山的情态,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

如果改为“望”字,不仅使“悠然”的情态全无,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4.赏析“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由,闲适和恬淡。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真意”分别指的是什么?“此”指作者隐居田园。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6.诗中表现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悠然”7.“飞鸟相与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8.主旨: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古风藏书·诗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其一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诗二十首》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

旧说多认为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416)、三年间,王瑶定为义熙十三年(见所编注《陶渊明集》),可从。

按据原诗第十九首说:“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终死归田”指渊明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隐,再经一纪(即十二年),正好是义熙十三年,时作者五十三岁。

或据第十六首“行行向不惑(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淹留遂无成”,并将第十九首的“终死归田”解为渊明二十九岁辞去州祭酒职归家,当时他行将而立之年(三十岁),再加一纪为作诗之年,因而认为此诗当是义熙元、二年作者四十一、二岁时作。

实则“行行”句系回忆过去情事,并非写作此诗之年,而渊明辞去州祭酒职以后,又曾几次出仕,也与“终死归田”不合,也就是说,“是时向立年”同“终死归田里”讲的不是一回事。

此诗写作时,正是晋宋易代之际,故前人称这一组诗为“感遇诗”(见明钟惺、谭元春评选《古诗归》载谭元春语),充满了对时势和作者身世的感慨。

序文说明作诗缘起,旷达中透出悲凉,文笔绝佳。

“比”,近来。

“比夜”一作“秋夜”。

“顾影”,望着自己的身影。

“顾影独尽”即作者《杂诗》“挥杯对孤影”之意。

“辞无诠次”是说言辞没有选择、次序,意谓率意成篇,是不经意之作。

据诗序“比夜已长”,“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一组诗当是同一年秋夜陆续所作。

各首在写作的当时,虽然只是根据彼时的感触,直书胸臆,并无预先的规划,但在最后编排时,却照顾到了前后的联系,全组的结构,相当谨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五、课文主题
《饮酒》(其五)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之后的恬淡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