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及习题学习资料
《饮酒(其五)赏析与选择题练习》

《饮酒(其五)》赏析与选择题练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文题解读《饮酒》(其五)《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
课文中选的是其中第五首。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诗人。
曾做过祭酒、参军类的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
现存作品130余篇,其中《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记》《五柳先生传》等都是著名篇章。
三、写作背景归隐之后的陶渊明常一醉方休,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借诗书写感慨。
四、逐句理解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文: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理解:诗人虽没有隐居山林,而是处于尘世之中,却能免于尘世的烦扰。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问我如何能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就会觉得偏僻了。
理解:这两句采用设问的方式揭开谜底:因为心情闲适,心高志远,所以居住的地方也显得偏僻安静。
这里强调了个人生活情趣的重要性,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理解: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句中“悠然”词用得精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并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见”是无意中看见,它把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对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生活中悠然自得的情景,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
诗人在东篱下悠困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南山映入眼帘,诗人的悠然恬适之情自然流露,诗人与自然的“物我合一”的美好意境自然生成。
真正是妙手偶得的“绝妙好辞”,创造了浑然天成、物我合一的最高诗境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文:山中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来。
理解: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
诗人从飞鸟晨出夕还的景象,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大学语文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及习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作者及出处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二、重点词语及易错字1、结庐:建造房屋2、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纷扰3、问君:这里是作者自问4、尓:这样5、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6、相与:共同,一起7、真意:指人生真正的意义8、辨:通“辩”,辩解,分说。
易错字:喧篱辨三、翻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建造房屋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存心远离尘俗,所处的地方自然也就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在东篱下随手采几朵菊花,悠然之间望见美丽的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云雾在傍晚显得更加美丽。
归巢的鸟儿结伴飞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说出来又没有更合适的语言。
四、内容及主题这首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生活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平和;通过描写归隐生活的闲适,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五、赏析:1、理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的思想意蕴。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2、“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一句怎么理解?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
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翻译赏析与阅读答案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翻译赏析与阅读答案 引导语:陶渊明《饮酒》其五表现了作者悠闲⾃得的⼼境和对宁静⾃由的⽥园⽣活的热爱,对⿊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下⾯是⼩编整理的原⽂与阅读练习题,欢迎⼤家学习。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译⽂: 居住在⼈世间, 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 只要⼼志⾼远,⾃然就会觉得所处地⽅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 悠然间,那远处的南⼭映⼊眼帘。
⼭中的⽓息与傍晚的景⾊⼗分好, 有飞鸟,结着伴⼉归来。
这⾥⾯蕴含着⼈⽣的真正意义, 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语⾔表达。
【鉴赏】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
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园⽣活、墟⾥风光,为诗歌开辟⼀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此为第三⾸。
前有⼩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时所写,并⽆内在联系,兴⾄挥毫,独⽴成篇。
这⾸主要表现隐居⽣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特⾊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体,不可分割。
他常常⽤“忘⾔”“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然的⼀种表现。
起⾸四句:“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何等平淡,何等⾃然,似乎是诗⼈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那内涵、那滋味却⼜是相当丰富的。
⾸先,它蕴涵着诗⼈对⽥园⽣活深深的喜爱。
“结庐在⼈境”,⽽⼜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满含着诗⼈对⼈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园之赞美;其次,诗⼈对“结庐在⼈境,⽽⽆车马喧”这⼀⽭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远地⾃偏”,这⾥⾯包含着两层意思,⼀是只要“⼼远”,就⾃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达到⽆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远”,⽆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陶渊明《桃花源记》《饮酒(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饮酒(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饮酒(其五)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的“结庐”“日夕”分别是什么意思?
2.“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结庐”,建造房舍。
“日夕”,傍晚。
2.解析第一问:先找准诗句中的具体事物,然后结合前后句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
第二问:结合对诗句所展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参考答案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
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高考必背64篇】《饮酒(其五)》赏析及理解性默写

【高考必背64篇】《饮酒(其五)》赏析及理解性默写20.饮酒(其五)东晋·陶潜【原文再现】结庐(1)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
问君(3)何能尔(4)?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5)见(6)南山(7)。
山气日夕(8)佳,飞鸟相与还(9)。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词句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作品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饮酒》(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饮酒》,完成9—10题。
(4分)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诗中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表现出作者的心境。
(2分)10.阅读划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联诗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分)
答:
答案:
9.陶醉于其中的悠然自得(2分)
10. 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2分)。
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辨通:辩赏析: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真切体念——《结庐在人境》意象剖析。
弗洛伊德等西方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本我”,还有一个“超我”。
“本我”,就是老子哲学中的归根反本,它摆脱了文化符号的异化与扭曲,如婴儿自然而和谐的生命的本来面目,它接近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所标举的生命的本真状态。
“超我”则是社会文化塑造,特立而成自我,是存在于社会现实中,充当种种特定的社会角色,按照群体规范和要求行动的自我。
“本我”和“超我”是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在人的灵魂深处。
一时“本我”占据上风,一时“超我”表现明显。
“超我”和“本我”的交错呈现,显示了人在不同时期里的不同行为表现甚至整个人生追求。
放眼封建时代,许多文人在妥协世俗、扩展生命以用世;努力追求“超我”的同时,其实内心深处也时时流露出对险恶官场及叵测社会的厌弃,在竭尽心机地回归“本我”,力所能及地体念着生命的本真状态,如竹林七贤、谢灵运、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等,但其中在追求“本我”道路上走得最远的,对这一状态体念得最真切的,恐怕要数陶渊明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作者及出处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二、重点词语及易错字
1、结庐:建造房屋
2、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3、问君:这里是作者自问
4、尓:这样
5、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6、相与:共同,一起
7、真意:指人生真正的意义
8、辨:通“辩”,辩解,分说。
易错字:喧篱辨
三、翻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建造房屋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存心远离尘俗,所处的地方自然也就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在东篱下随手采几朵菊花,悠然之间望见美丽的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云雾在傍晚显得更加美丽。
归巢的鸟儿结伴飞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说出来又没有更合适的语言。
四、内容及主题
这首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生活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平和;通过描写归隐生活的闲适,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五、赏析:
1、理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的思想意蕴。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
2、“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一句怎么理解?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
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分)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
“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
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说说7、8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自然。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