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赏析及习题解答

合集下载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即《饮酒二十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篇1作品简介《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首诗有二十首,此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作品原文饮酒二十首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②。

忽焉复醉③。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④,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⑤,聊命故人书之⑥,以为欢笑尔⑦。

创作背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年(405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躬自劳作。

由于社会的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许多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

因此,当时文人们惧谈政治,尽是躲开政治,有的以游山玩水,隐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学清谈等方式来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统治者猜忌,以招来人身伤害。

横祸难料的黑暗现实造成的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影响破落贵族出身的陶渊明。

他从二十九岁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解去彭泽令,前后几仕几隐,实际做官时间不到三年,他的理想火花就这样在黑暗现实里稍纵即逝。

《饮酒》陶渊明精品习题及答案

《饮酒》陶渊明精品习题及答案

《饮酒》陶渊明练习及答案班级:姓名:一、选择题。

1.关于《饮酒》的赏析不正确的是:()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B.“悠然”二字用得很妙,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诗人“悠然”所见南山之景,也是有意所见。

C.诗中巧妙运用顶针修辞。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即指自然之趣,又指人生真谛。

2.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3.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

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

“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1(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饮酒二十首(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

②绁:捆綁,束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联中的“没”字用得巧妙,欲扬先抑。

先写青松被杂草掩没,不见其姿,目的是突出下文青松的“卓然”。

B、第二联着力塑造青松的形象,运用对比、反衬手法,描绘出众杂草在寒霜凝结之时全部倒伏于地,青松却高枝卓然的景象。

C、第三联意谓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人们可能还不觉得它们的与众不同,但是单独一棵松树立在天地间的时候人们才称奇。

D、第四联说作者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有时候又极目远眺;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赞美青松,启下说明世事扰得自己烦恼。

15、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14、D15、①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饮酒鉴赏及练习有答案

饮酒鉴赏及练习有答案

饮酒(其五)【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中心思想】《饮酒》(其五),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原诗】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原诗注释译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集的地方。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尔】这样。

【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日夕佳】山上的云气傍晚时很美。

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傍晚南山)山气氤氲(yīn yūn ),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记了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赏析】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饮酒》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饮酒》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饮酒》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作者】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背景】《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陶渊明《饮酒(其八)》阅读答案及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八)》阅读答案及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八)》阅读答案及赏析陶渊明《饮酒(其八)》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陶渊明《饮酒》共二十首,在四十岁之后,陶渊明离开彭泽县,辞官归田,饮酒赏菊,过着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写下这组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其中的第八首,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饮酒(其八)》东晋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绁:捆绑,束缚。

①没其姿:掩没了青松的英姿。

其:一本作奇。

②殄(tiǎn腆):灭尽。

异类:指众草。

卓然:特立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经霜之后,众草凋零,而青松的枝干却格外挺拔。

③连林:松树连成林。

人不觉:不被人注意。

④独树:一株、独棵。

众乃奇:众人认为奇特。

奇:一本作知。

⑤寒柯:指松树枝。

赏析:《饮酒》共二十首,人四十岁之后,陶渊明离开彭泽县,辞官归田,饮酒赏菊,过着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写下这组诗。

本篇《饮酒(其八)》是诗人以孤松自喻,表理自己高沽坚贞的人格与不为尘俗羁绊的理想。

全诗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从开头至“卓然见高枝”,表现青松凌寒挺立孤高的品格。

开头两句“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写青松与众草比,它不凋零。

“众草”指众多的草和树。

众草怎么能埋没青松的丰姿呢?经过风霜,青松不凋,而众多的草和树都枯萎、零落了。

这两句系诗人“言志之词”,生长在东园的青松平时为众草遮没,高洁挺拔,卓然独立,意为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不应苟合于世俗,随波逐流。

第三、四两句“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

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凝霜”象征着严酷的环境。

联系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东晋政治紊乱黑暗,朝政混浊不堪,一般官僚士子更是攀龙附凤,无耻之极。

而那些自命清高的人物却“个个要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朱子语录》),这里是自比。

《饮酒》陶渊明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饮酒》陶渊明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饮酒》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诗歌主旨】表现诗人陶醉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和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重点问题整理】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2、"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3、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或: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
答:"见"是指无意中看到南山,人与物融为一体,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悠闲自得、陶醉自然、悠然忘我的心境。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

1。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饮酒》赏析及习题解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答: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

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