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考知识点全扫描
陶渊明《饮酒》知识点

饮酒(其五)》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悠然:自得的样子。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饮酒(其五)》知识点总结

《饮酒(其五)》知识点总结《饮酒(其五)》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饮酒·结庐在⼈境》是晋朝⼤诗⼈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的第五⾸诗。
这⾸诗主要表现隐居⽣活的情趣,写诗⼈于劳动之余,饮酒⾄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的作品之⼀。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四课《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能⼒:了解陶渊明⽣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追求和热爱⽥园⽣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志⾼远的精神境界,启⽰学⽣培养乐观向上的⽣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的⽣活⽅式⽣存的处世⽅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陶渊明出⾝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司马,祖⽗陶茂、⽗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与母妹三⼈多在外祖⽗度⽇。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诗词前三首知识点

《饮酒(其五)》知识点一、文学常识《饮酒》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他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二、理解性默写1、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最能表现诗人物我两忘的超然,高尚情致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心远地自偏三、理解题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内心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宁静心情。
2.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篱笆、菊、山、鸟、落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见”,是无意所见,十分传神地变现了诗人在采菊时漫不经心地偶然抬头看见山的情态,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
如果改为“望”字,不仅使“悠然”的情态全无,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4.赏析“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由,闲适和恬淡。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真意”分别指的是什么?“此”指作者隐居田园。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6.诗中表现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悠然”7.“飞鸟相与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8.主旨: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饮酒》陶渊明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饮酒》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诗歌主旨】表现诗人陶醉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和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重点问题整理】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2、"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3、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或: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
答:"见"是指无意中看到南山,人与物融为一体,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悠闲自得、陶醉自然、悠然忘我的心境。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
1。
中考古诗《饮酒(其五)》鉴赏与默写专项复习指导与训练

《饮酒(其五)》
(陶渊明)
【原诗】
【文学常识】
【译文】
【默写易错字】
【默写强化训练】
【主题】
【思路提要】
【总体欣赏】
【重点句鉴赏】
【参考答案】
【原诗】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的田园诗人,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饮酒》共20首,这是第五首,也是组诗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借饮酒为题,借酒抒情咏志。
【译文】
我寄居在这尘嚣的人间,门前独无车马喧闹。
若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心离俗尘住所自然偏远。
在屋东的篱下把菊花采,悠闲自在瞧见南山。
【重点句鉴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意境。这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篱下种着菊花。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东篱”也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参考答案】
1.7.9.13.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6.8.1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5.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饮酒-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

【诗歌原文】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诵读点拨】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家作品】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代表作有《归田园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译文】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问我为何能如此?因为心远离了尘世,住地就自然显得僻静了。
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抬头就可以悠闲地南山的景色。
暮色山中的云气很好,鸟儿结伴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句析]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心与山融为一体,悠然自得。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的情怀。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
[赏析]本诗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
【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中心思想】
《饮酒》(其五),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原诗】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
心静,境自静。
心无杂念,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本诗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简洁自然,婉曲含蓄。
诗人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和所要追求的蕴藏在镜像之中,给人以很深的启示。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陶渊明,字,号,又名(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
,自称。
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家、辞赋家、家。
(4分)2.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分)
3.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是()(3分)
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以“采菊”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B.“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C.“此中有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一体。
4.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
5.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6.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
对生活无
所求的心情。
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
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
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7.“悠然”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
南山”好的。
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0.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
么联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1.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
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2.安贫乐道悠然自得
3.B
4.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
)5.B 6.B
7.表达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8.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
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
世俗。
9.“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
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望”字好。
“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
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10.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
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