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春望》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人教2001课标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春望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春望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春望》精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望》这首诗。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兴衰和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忧虑。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 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3.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春望》,提问:“春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欣赏诗歌。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春望》这首诗。

2. 写一篇关于《春望》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以及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春望上课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春望上课教案

《春望》教案(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

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爱国人物是谁?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正音识字,老师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生朗诵《春望》。

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

(三)教师吟诵、激发兴趣教师提问:同学们,接下来老师想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认真听听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教师示范吟诵)(四)吟诵诗歌。

1、教师讲解吟诵规则。

A(刚才老师吟诵的时候,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那同学们今天想不想学习吟诵呢?要想学习好吟诵,首先要学习遵守吟诵的规则。

就是平长仄短,入短韵长,依字行腔。

什么是平长仄短呢?就是偶数字的平声要长读,而仄声字就要短读,其中1,2声就是平声,3,4声就是仄声。

入短韵长的就是指入声字读的时候要更加短促,诗歌中压韵的字要拖长来读。

依字行腔就是指读音要准确)B、吟诵的时候还要注意运气发声,吟诵当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

有彬彬君子之风。

2、教师教学吟诵,让学生学习吟诵。

A、首先老师展示出这首诗的平声和仄声。

用三角形标出这首诗的韵脚。

(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这首诗是仄起平收的五言律诗的特点,通过老师讲解知道这首诗歌中只有“感”“烽”“白”“浑”字在古音中,是不符合五律的平仄的,但是根据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可以通融的,并不影响这首诗成为一首教为完整的五律诗歌。

)B、教师逐句讲解(1)首先教师,讲解首联:首联以入声“国”和去声“破”相组,掀起心中强烈情感,而后句承接“城春”又压抑下去。

讲解完之后老师吟诵一遍,让学生仔细体会作者当时国破的悲伤之情。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教案设计《春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背诵、默写《春望》这首诗。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如“破”“深”“烽火”“抵”“搔”“浑欲”等的含义。

- 掌握律诗的格律特点,包括对仗、押韵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国破”“山河”“草木”“花鸟”“烽火”等,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 让学生对比不同的翻译版本,提高对诗歌理解的准确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 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表达效果。

- 背诵并默写全诗。

2.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情感的内涵,理解这种情感在诗中的具体表现。

-让学生理解律诗的格律特点,并能在阅读其他律诗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次诵读全诗,初读时要求读准字音,再读时把握节奏,三读时体会情感。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例如,在讲解诗歌的前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先让学生自己读,可能会读得比较平淡。

然后教师进行范读,强调“破”字要重读,读出山河虽在但国家已破碎的那种沉痛之感;“深”字也要拖长音,体现出春天城中草木丛生的荒芜感。

学生模仿教师的读法进行诵读,在诵读中逐渐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意象分析法-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山河”“草木”“花鸟”“烽火”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它们在表达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以“花鸟”为例,在平时,花鸟是美好的象征,但在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反而让诗人落泪惊心,这是因为诗人感于时事,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美好的事物也变得令人悲伤。

八年级上册《春望》教案

八年级上册《春望》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望》。

(2)理解《春望》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春望》。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春望》。

(2)理解《春望》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春望》。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提问、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春望》的诗歌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春望》,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读、背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望》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春望》。

2. 结合课内学习,课后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

六、教学反思: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春望》的情况,考察其对诗歌的熟悉程度。

2. 学生对《春望》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反映出来。

3. 学生对诗人杜甫的了解,以及对其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的掌握。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杜甫草堂,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

《春望》教学设计-教案

《春望》教学设计-教案

《春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春望》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春望》的写作背景。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春望》的诗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特点。

2.3 诗歌意象解析解析《春望》中的重要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意义。

3.2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朗读《春望》,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语气,进行背诵。

3.3 分析与讨论分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每组选取一个意象进行分享。

3.4 诗歌解析教师对诗中的难点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讨论诗人的爱国情怀。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抄写《春望》要求学生抄写《春望》,加强记忆和理解。

4.2 写一篇关于《春望》的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春望》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朗读和背诵的表现。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抄写和写作作业的质量。

5.3 学生感受通过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感受。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使用《春望》原文教材,为学生提供准确的阅读材料。

6.2 多媒体资源准备与《春望》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6.3 在线资源提供相关的在线文章、论坛讨论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7.2 分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八年级上册《春望》教案

八年级上册《春望》教案

八年级上册《春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望》。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3.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了解。

2. 诗中深层含义的挖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内容、修辞手法等。

2. 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回答问题。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春望》。

(2)引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讲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选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挑选个别学生朗读诗文,点评其朗读效果。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文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7. 布置作业:(1)让学生课后背诵《春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是否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如背诵情况、读后感质量等,给予及时的反馈。

2023最新-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3篇)

2023最新-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3篇)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3篇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春望》教学设计篇一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5课第2篇教学设想:《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

杜诗立足于现实,他的诗因此赢得了“诗史”的美称,《春望》所记载的正是战争给大唐国民带来沉重灾难的一段历史。

八年级的学生,对唐朝历史,特别是安使之乱,十分熟悉,对杜甫及其诗作也有所了解。

学习时可把唐朝历史和诗人的遭遇作为参考。

鉴于这首诗有着婉转谐美的节奏韵律,鉴赏过程中,将以朗读为重点,以朗读带动其他环节,鉴赏诗的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国、深、溅、短、浑”等字词的意思,感受诗的语言美。

2、学习“拟人、对偶、借代、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提高感悟、鉴赏的能力。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人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重点:诗人所运用的意象和刻画的形象。

学习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传情达意。

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课堂学习:(一)激兴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下面文字)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之后,以反恐为由,先后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快十年过去了,战争还没有结束。

最近,由法国挑头,以美国为主力的“北约”,又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对利比亚进行狂轰滥炸。

你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某些国家,他们用战争换来的是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反恐战争越反越恐,恐怖袭击年年不断,反而给当地人民带来真正的恐怖;“北约”在利比亚实行禁飞区,非但没有制止那里的人道灾难,反而给非洲带来了更多的难民。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优秀3篇)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优秀3篇)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优秀3篇)春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三、朗读感知1、反复朗读。

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花、鸟。

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春望教案篇二春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春望》教学设计
背景:
1.知识点来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2.录制工具和方法。

微课使用PPT软件制作.
3.设计思路。

本节微课通过读诗歌,赏诗歌,去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微课中还通过文字材料助读和方法点拨,配以视频朗读,声画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学会通过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结合来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作者,学会正确朗读诗歌,品读诗歌。

2.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生活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品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会将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的结合,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微课学习的内容是:《春望》。

二、听读,初步感知。

三、了解作者,展示背景
(一)关于杜甫:
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诗人。

他亲身经受了八年的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

后人评杜诗为“诗史”,称杜甫为“诗圣”。

(二)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春望》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四、理解、赏析诗歌:
第一联
第二联
第三联
第四联
五、总结:《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其感情基调沉郁忧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