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期末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

合集下载

考研生态学名词解释

考研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物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衰退或不能生存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水分氧气CO2生物等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理分布区和生态分布区:前者只考虑生物的生理耐受性而排除其它生物对其分布的影响,后者是生物在自然界的实际分布区,这种分布区是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体对外界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条件的适应能力春化现象: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黄化现象: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生物学零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阿伦定律: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贝格曼定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更少,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日照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动态:研究种群大小或数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多态现象: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一种以上的表型单体生物: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生物,构件和发育可以预测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个构件集合(异质)种群: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相互联系内禀增长率: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初中生物生物多样性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生物多样性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生物多样性知识点总结生物多样性知识点总结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人类生存以及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对初中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物种的多样性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本单位,指具有相同形态特征和功能特点,并能够自然繁殖后代的生物群体。

在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不同物种间存在着相似和差异,这种多样性给予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能力。

物种的多样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种种类丰富度:生物种类的数量多少决定了物种种类丰富度的高低。

物种种类越丰富,生物多样性就越高。

2. 物种的分布范围:物种的分布范围与地区或环境的关系密切。

在不同区域或不同环境中,物种的分布范围可能有所不同。

3. 物种的数量:物种的数量与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相关。

有些物种数量很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称为优势种。

4. 物种的适应性:物种能否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存条件决定了它的适应性。

适应性高的物种往往能够在广泛的环境下存活和繁殖。

二、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组是生物体内基因的总和,体现了物种内部个体的遗传差异。

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物种遗传变异的程度。

高基因多样性有助于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

以下是基因的多样性的主要内容:1. 突变:突变是基因产生变异的主要途径。

突变可以是DNA序列的变化或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导致了基因的多样性。

2.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不同个体间基因的交换与重组,产生新的组合。

这种基因的重新组合导致了基因的多样性。

3. 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指基因在种群中的存在比例。

在一个种群中,基因频率的变化会导致基因多样性的变化。

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与其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生态单位。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根据不同地理区域和环境类型来衡量的。

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差异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1. 生境多样性:不同区域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会导致生境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1.何为生物多样性?它包含哪几个层次?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它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变化。

包括不同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内部基因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直接实物价值和非实物价值。

前者可以在生物物种被直接用作食物、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时体现出来,即它的产品或简单加工品所获得的市场价值;后者是指生物多样性在旅游观赏、科学文化和畜力使役等方面的服务价值,这类价值往往缺乏直接的市场定价,而常以替代花费的大小来衡量。

(1)人类的食物几乎完全取自生物资源。

(2)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医疗保健息息相关。

(3)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如植物提供了木材、纤维、造纸原料、香料、橡胶、松脂、天然淀粉等。

(4)生物多样性所具有的旅游观赏价值、科学文化价值(5)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的贡献。

3■牛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通过其生态功能来体现,一是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系统演替与生物进化所需要的丰富的物种与遗传资源;二是生物多样性在形成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作用;三是表现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1)能量固定。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藏起来,从而形成食物链中能量流的来源,为绝大多数物种的生存提供能量基础。

(2)调节气候。

生态系统对大气候及局部气候均有调节作用,包括对温度、降水和气流的影响。

(3)稳定水文。

在集水区内发育良好的植被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

植物根系深入土壤,使土壤对雨水更具渗透性。

有植被地段比裸地的径流较为缓慢和均匀。

一般在森林覆盖地区雨季可减弱洪水,旱季可减缓旱情。

(4)保护土壤。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初中生物知识点:生物多样性

初中生物知识点:生物多样性

初中生物知识点:生物多样性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如:物种多样性:在过去的200多年中,生物学家发现、命名和记录了200多万中生物,其中70%以上是动物,22%是植物和真菌,约5%是单细胞生物(草履虫、衣藻,酵母菌等)。

遗传多样性:实例:金鱼、菊原产于我国,菊目前世界上约有2-2.5万个品种,我国有7000种左右。

生物多样性组成: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

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Genepool)。

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基因的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世界资源研究所,1992)。

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

在自然界中,对于绝大多数有性生殖的物种而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往往没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种群就是由这些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多个个体组成的。

在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突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遗传物质的突变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基因位点内部核苷酸的变化。

前者称为染色体的畸变,后者称为基因突变(或点突变)。

此外,基因重组也可以导致生物产生遗传变异。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蒋志刚等,1997)。

生物多样性名词解释生态学

生物多样性名词解释生态学

生物多样性名词解释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我们目前已经晓得大约存有万种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形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

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

有人问根据对自然界的研究可以推测造物主的工作有何特点,据传英国科学家约翰·波顿·桑德森·霍尔丹(j.b.s. haldane)提问:“过分钟爱甲虫。

”因为甲虫就是地球上最小的动物群。

美国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特里·欧文(terry erwin)推测,多数未明的甲虫种类可能将存活于我们无法紧邻的30米低的热带森林树冠层。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4.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5.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6.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7.种群:由同种个体所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和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8.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该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9.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10.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1.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12.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13.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14.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15.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16.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17.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18.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19.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20.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21.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22.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23.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24.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25.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26.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27.相对温度: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最大水汽压之差.28.饱和差:最大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29.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30.土壤质地:机械成分的组合不同百分比31.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32.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33.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34.生命表:是记载某一种群或一定数量的同一时间出生的个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个体死亡而逐渐减少的统计表。

初中生物的生物多样性知识点梳理

初中生物的生物多样性知识点梳理

初中生物的生物多样性知识点梳理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的多样性。

它是地球上生命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初中生物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并掌握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点,下面将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意义、分类和保护进行梳理。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的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

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个体之间的差异和遗传变异的丰富程度。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使得生态系统能够正常运转。

其次,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许多药物和化妆品的原料来自于自然界的生物资源。

此外,生物多样性还提供了人们丰富多样的生活形态。

最后,生物多样性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地球的稳定和气候的平衡。

根据分类的标准,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中最基本的单位,是具有相同基因组的个体。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首要任务。

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个体之间的差异和遗传变异的丰富程度。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是保护物种适应环境变化、增强生物抗逆能力的基础。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使得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稳定的状态。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非法捕杀、盗猎和走私物种的打击力度。

其次,逐步改变传统的资源开发观念,鼓励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期末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变化。

包括不同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内部基因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区域(γ)多样性:是不存在生物传播障碍的一个地理区域的所有栖息地中观察到的物种总数。

局域(α)多样性:是同质栖息地的一个小面积内的物种数。

β多样性:是指一个栖息地到另一栖息地之间物种的差异或变化物种库:一个物种源区域中所有物种的整体,一个岛屿或栖息地的定居物种就来源于物种库。

生态位:一个个体或物种能够生存和繁殖需要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质量的范围。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在无别的竞争物种存在时所占有的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考虑竞争的存在后,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小于食物和物理因素决定的基础生态位。

物种拣选:由于物种对条件的耐受性、对资源的需求或与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相互作用,局部群落中区域物种库对物种的约束。

生态释放:当种间竞争减弱时,一个物种就可以利用那些以前不能被它利用的空间,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态位。

由于种间竞争减弱而引起的生态位扩展就称为生态释放。

中度干扰假说:由于早期和晚期的演替物种的共存,物种多样性在具有中等强度物理干扰的栖息地中最大的观点。

害虫压力假说:认为个体拥挤在亲体附近时,使许多被不同有害动物所攻击的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害动物和病原体的侵袭很脆弱的观点。

生物多样性平衡理论:见专题特有种:仅分布于某一地区或某种特有生境内,而不在其他地区自然分布的物种。

背景灭绝:人类出现之前的灭绝。

大量灭绝:生物区系的一大部分突然消失,据认为,其引起的原因可能是环境灾变,如流星的影响;巨大的大量灭绝出现在二叠纪末和白垩纪。

人为灭绝:是由于人类引起的灭绝,其受影响的类群数、影响到全球范围和源于自然灾害,这些与大量灭绝相同。

生态灭绝:?由于一些野生动物数量太少,种群过小,遗传变异性丧失,不仅对生态环境影响甚微,自身的存活也没有保证,对其他群落和成员的影响也非常小,称为生态灭绝。

入侵种:外来入侵种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在该生态系统中原来并没有这个物种存在,而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来的,而且对当地经济、环境或人类健康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物种。

MVP(最小可活种群):在种群随机性、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和遗传随机性影响下,在给定时间内有较高存活概率的最小隔离种群的大小。

物种多度:及单一物种的度,有相对多度和绝对多度。

物种丰度:一个地区内生物物种的数量。

CITES: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 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 d Fauna and Flora附录一:禁止贸易的物种;附录二:严格控制的贸易,需要进出口许可证;附录三:可以贸易,需许可证。

禁止不可持续的和非法的开发。

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拟寄生物:拟寄生物专指昆虫寄生物如寄生蜂和寄生蝇等,其幼虫在其宿主体内生活并消费宿主(通常是另一种昆虫)的一些昆虫。

贝茨拟态:一个可吃的物种(模拟者)与一个不好吃的物种(模型)相似,以欺骗捕食者的现象。

缪勒拟态:两个或多个有显著标志、不好吃(不可吃)的物种彼此间相似以更好地逃避捕食者的现象。

植物次生物质及其种类:除了糖类、脂肪、核酸和蛋白质等基本有机物之外,植物体中还有许多其他有机物,如萜类、酚类和生物碱等,它们是由糖类、脂肪和氨基酸等有机物代谢衍生出来的物质;通常不用于代谢而用于化学防御等。

结构防御:植物体始终存在的一种防御机制,与诱发防御(对植食或捕食的反应而产生的一种防御结构或化合物)相对。

竞争:一个个体对资源的利用或防御,从而减少另一个个体的资源可利用性,包括种内的和种间的。

资源:有机体正常维持生长和生殖所必需的物质或对象。

可再生资源及分类:可以不断更新或再生的资源,分为三类:①来自系统外部不受消费者影响的资源,如阳光等;②系统内部可以再生的资源,其数量直接与消费者有关;③生态系统内部的可再生资源,但在资源和消费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而是通过其他的资源—消费者关系,或是借助非生物过程。

不可再生资源:是不能更新的资源,比如空间等。

李比希最低量法则:个体或种群增长受对于需要而言是最低量的基本营养物限制的观点。

竞争排除(高斯)原理:同一群落中各种生物的作用明显不同,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分离;两个或更多物种不能够依赖一种相对于其需求来说稀少的资源而得到共存,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rra模型:(看书、PPT)将种间竞争引入逻辑斯蒂方程利用性竞争:个体之间通过共占资源的相互影响而进行的间接的竞争。

干扰性竞争:为了保卫并独占资源而进行的直接对抗行为。

协同进化:当两个或更多个物种相互作用时,每个物种都会发生变化,以便对影响自身进化适合度的另一物种的一些特征作出反应,这就是协进化。

协同进化是指在生态上相互作用的物种之间互相依赖的进化。

趋同现象:对环境中相似的自然压力作出反应时,很多生物都会进化产生相似的适应,称为趋同现象。

性状性替换:两个在其他方面相似、分布区重叠的物种,由于竞争选择影响在物种分布重叠区内性状的分歧现象。

互惠共生及分类:两个物种之间对双方都有利的相互关系。

可分为:①营养方面的:通常是指双方在获取能量和营养时有专门的互补性。

如根瘤菌、菌根、地衣等。

②防卫上的:包括一方从另一方获得食物或隐蔽场所,同时回报给对方安全。

如海洋中在其他鱼体表为其清除寄生物的鱼、虾等。

③散布方面的:包括动物在花朵之间传递花粉,得到的回报是花蜜;或是吃植物的果实,把果实的种子散布到适宜地点。

预适应:两物种相互作用关系中的很多适应早在这种关系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其谱系中了,这些特征通常称为前适应(预适应)。

同域分布:两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存叫做同域分布。

交叉抗性:对于一种致病生物的抗性或免疫力,导致不被另一种通常是近缘的致病生物感染。

UNFCCC: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6月4日通过的一项公约。

《公约》规定发达国家为缔约方,应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支付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所需增加的费用,并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和方便有关技术转让的进行。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京都议定书: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三大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

重要的专题复习:生物多样性可理解为生态位关系:1、不改变任何生态位关系(宽度、重叠度),群落总生态位空间(各种资源,非总量)则与物种数成正比。

2、不改变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增加,可容纳的多样性增加。

结果是每个种的平均生产力下降。

3、不增加重叠,提高特化,群落空间中则可以容纳额外的物种;每个种的平均生产力也会下降。

*竞争导致物种排除;生态特化、资源可利用性高、资源需求的减少、捕食都可以减弱竞争(捕食作用:食物链的下行控制,可以减弱竞争)热带地区树种高度多样性与森林动态:-环境异质性假说-干扰与林窗动态假说中度干扰假说入侵林窗的物种更多由反复无常的补充过程决定的假说-植食动物和病原体压力害虫压力假说生物多样性平衡理论:1、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迁入、灭绝岛屿物种数由控制迁入的区域过程与控制灭绝的局部过程所平衡。

迁入率随着岛屿上物种数增加而下降;而若物种从岛屿上随机消失,灭绝率随岛屿上出现的物种数而上升。

2、大陆群落的平衡理论:新种形成、迁入、灭绝与岛屿的区别在于,新物种更可能在区域内出现,也更可能从区域外迁移而来。

在一个面积大、因传播障碍隔离开的区域,区域物种库的增加主要通过区域内的新种形成,物种产生和灭绝速率与区域多样性的相关曲线与岛屿的有明显区别。

历史上的大绝灭事件:更新世→白垩纪→三叠纪→二叠纪→寒武纪→现今(可能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由人类发展壮大造成)生物多样性遭受的威胁:1、栖息地破坏、破碎化和改变2、引入物种3、开发和过度开采对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商业性开发(森林采伐、捕鱼、猎鲸等)对非生物资源如石油等的开采带来环境副作用非故意的猎杀(捕鱼网造成非目标物种的死亡)过度猎杀(藏羚羊、加州棕熊)国际野生生物贸易4、污染和有毒物质的产生5、连锁效应和协同效应连锁效应:一个物种的绝灭导致另一物种的绝灭协同效应:单独因素无作用,但协同效应影响巨大物种间相互作用类型:中性作用、直接干扰性竞争、资源利用性竞争、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猎物-捕食者种群波动原因:食物(被捕食者)资源减少——营养生育后代——繁殖时间滞后长度由该动物性成熟年龄决定;种群动态模型预测:种群周期长度大约是反应滞后时期的4-5倍病原——寄主之间的免疫反应;产生足够多的易感人群需要时间等*复杂、分离的栖息地使得捕食者—猎物共存成为可能六点螨和盲走螨的实验捕食者——猎物的Lotka-Velterra模型:猎物:dR/dt=rR-cRP捕食者:dP/dt=acRP-dP平衡时瞬时变化率为零:P=r/c R=d/ac*捕食者的平衡等值线是能够维持捕食者种群增长的最低猎物水平;*猎物的平衡等值线是猎物种群能够维持的捕食者的最大数量。

波动周期:连续周期内,当种群偏离其联合平衡点时,会在该点周围发生波动,而不是重新回到平衡点,周期接近于2π/(rd)1/2模型的改进:捕食者的功能反应I型功能反应曲线:具有固有的不稳定性捕食者的生育力增长与猎物数量成正比II型功能曲线:有猎物捕食的上限初期捕获的猎物数随猎物数的增加而很快增加,随后逐渐持平III型功能曲线:有猎物捕食上限在猎物密度低时捕食者捕获猎物数稳定(受抑制)当猎物稀少时会转而取食新的猎物捕食者的数值反应:描述的是捕食者对于猎物种群密度的增加所做出的反应,包括在饱和点前捕食者消费量的增加及达到捕食饱和点后捕食者迁入和种群繁殖。

常常滞后于其猎物。

★减少捕食者—猎物模型波动的因素:1、捕食者效率低2、捕食者-猎物关系的外在因素对捕食者或猎物施加密度制约因素3、捕食者有其他可替代的食物来源4、猎物在密度低时可以得到庇护5、捕食者对于猎物数量变化的时滞效应减弱李比希最低量法则:种群受最稀缺的资源限制;只能严格用于单独影响消费者的资源、且是平衡状态下谢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生物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