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觉的定义
1-2感觉与知觉的分类

目录 02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感觉和知觉的分类
03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01
感觉的种类
心理学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把感 觉 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01
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
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02
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
的、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
时间 知觉
人除了在一定空间 中活动以外,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 中活动。
运动 知觉
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问题,是人 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人要想产生运动知觉,首先要确定 参照系。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例 如,鸟在飞,鱼在游,火车在动,河水在流 动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 人们所认识,就是运动知觉。
社会 知觉
是关于个体在一定社会环境中,
对客观事物社会性特征的知觉,社
会知觉包括:
(包括对他
人和自我的知觉)、
、
。
错觉
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 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引起错觉的原因很多,感知条件不佳、 客观刺激不清晰、视听觉功能减退、强 烈情绪影响、想象、暗示以及意识障碍 等都能引起错觉。现代心理学将错觉分 为以下七种:
嗅觉是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鼻腔 上部的嗅细胞所引起的,一般嗅觉的感 受性很高。
味觉是溶解于液体的化学物质作用
于舌头和软腭上的味蕾所引起的。
人基本的味觉有
四
种。
肤觉包括痛觉、触觉、压觉、温度觉, 这些感觉的感受器呈点状不均匀分布于 全身,痛觉是有机体的“报警系统”,它 提供着刺激物带来的危害信号。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2幼儿的感知觉

适应两种3.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例如“月明星稀”明暗同时对比图如图2-1所示。
明暗同时对比图(2)相继对比: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都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4.感受性的训练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
例如: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可以辨认40多种黑色。
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
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选择性教师总结解释列举知识点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作知觉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举例说明看图学生讨论(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主观因素包括: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如图2-4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旅游消费行为第三章1 感知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三章感知与旅游消费行为在探讨旅游消费动机问题时,我们谈到需要是行为的动力源泉,而需要则是人们对环境认知的结果。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基础,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其中认知过程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行为的必要前提。
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始和基础阶段,也是我们了解旅游消费行为的重要线索和起点之一。
虽然个体面对的外部世界是相同的,但其感知结果却存在差异,这是因为感知的对象尽管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感知的主体情况却各不相同,这导致人们在识别、选择、组织和理解的感知过程中有强烈的主观性。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依据客观的事实,而是依据自己感知中的事实。
旅游消费者所感知的事实才真正会影响他们的旅游消费行为。
本章重点讲述三个问题:一、旅游消费者的感知过程(可能要分解为两个知识点?)二、旅游知觉的一般规律三、旅游感知与旅游购买决策通过学习旅游消费者的感知过程、旅游知觉的基本规律、分析影响旅游感知的诸因素以及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条件和环境的感知,进而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感知对旅游消费决策及旅游满意度的影响,以便在旅游经营管理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旅游经营策略,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
知识点一:旅游消费者的感知过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过程,是人们获得各种知识和经验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起步,这一过程是通过感觉、知觉、注意等心理机能的活动完成的。
感知过程贯穿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始终(可配画面或视频)旅游消费前阶段——旅游消费者对营销刺激的感知,如我们看到的旅游广告、展销会上看到的宣传资料、网络上看到的景点视频旅游消费中阶段——对旅游活动及各种设施服务的感知,如我们对所下榻的酒店的感知、对景点的感知、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对当地居民的感知旅游消费后阶段——对旅游经历的回忆和评价,如我们整理旅游照片、视频、撰写游记、朋友圈里分享等无不与旅游消费者的感知相关。
这里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感觉、知觉、注意这几种心理机能。
教案1 概述 视觉、听觉及其他感觉

1.2.4 视觉与食品感官鉴评
颜色对分析评价食品具有下列作用:
(1)便于挑选食品和判断食品的质量。
(2)食品的颜色和接触食品时环境的颜色显著增加或降 低对食品的食欲。
3.2.5阻碍作用 某种刺激的存在阻碍了对另一种刺激的感觉。
3.2温度对感觉的影响
理想的食物温度因食品的不同而异,以体温为中 心,一般在±(25~30℃)的范围内。热菜的温度最 好在60~65℃,冷菜肴最好在10~15℃。
3.3年龄与生理
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各种感
3.2 感觉的相互作用
3.2.1对比增强现象
两个刺激同时或相继存在时,一个刺激的存在造 成另一个刺激增强的现象 。
3.2.2对比减弱现象
一种刺激的存在减弱了另一种刺激的现象。
3.2.3变调现象
两个刺激先后施加时,一个刺激造成另一个刺激 的感觉发生本质变化的现象。
3.2.4相乘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同时施加时,感觉水平超 出每种刺激单独作用效果叠加的现象。
1.2.2 色彩视觉
色彩视觉通常是与视网膜上的锥型细胞和适宜 的光线有关系。
在锥型细胞上有三种类型的感受体,每一种感 受体只对一种基色产生反应。
每个人对色彩的分辨能力有一定差别。不能正 确辨认红色、绿色和蓝色的现象称味色盲。色 盲对食品感官鉴评有影响。
1.2.3 暗适应和亮适应
从明亮处转向黑暗时,会出现视觉短暂消失而后 逐渐竺复的情形,这样一个过程称为暗适应。
第二节 视觉、听觉及其它感觉 1视觉
1.1视觉的生理特征
视觉是眼球接受外界光线刺激后产生的感觉。
论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论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觉是指人体感官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应,是一种生理现象。
通过感觉,我们可以接收到外界的各种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感觉是较为基础和原始的感知方式,它能够提供有关刺激的基本特征,如颜色、声音、形状、温度等,但并不涉及对刺激的意义或解释。
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解释和加工的过程。
知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仅是对刺激的简单接受,还包括了对刺激的意义、关系和背景的理解。
通过知觉,我们能够把感觉到的信息整合为有意义的整体,从而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知觉涉及到更高层次的认知过程,如注意、记忆、思维和判断等。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也十分紧密。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知觉就无法产生。
而知觉则是对感觉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解释,使我们能够理解和适应外部环境。
知觉也可以影响感觉,我们的知觉经验和期望会影响我们对感觉信息的接受和解释。
总的来说,感觉和知觉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帮助我们与世界进行互动。
了解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对于研究人类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民航服务心理学服务篇1

趋合(闭合原则)
Page 25
相似律
Page 26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 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 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切的含义,从而标 示出来的特性。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知觉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Page 27
(四)知觉的恒常性
外在刺激因环境影响使其特征改变 ,而在知觉经验上缺维持不变的心理 倾向,称为知觉恒常性。 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但 我们认为它是直的。
Page 37
㈥ 利用时间错觉,调整心态,提高经营绩效
Ex:很多商场里放音乐,在顾客数量较 少的时放一些音量适中,节奏舒缓的 音乐,不仅能使顾客心情舒畅,而是 还能放慢顾客行动的节奏,延长在商 场的停留时间,增加较多的随机购买 几率,也使销售人员的服务更加到位 ,在顾客较多时播放一些音量大,节 奏快的音乐,会使顾客行动节奏随着 音乐节奏加快,会提高购买和服务的 质量,避免由于人多效率低而引起的 心情不好, 增多的情况出现。
Page 11
2、分类
(1)根据感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 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 摸知觉。 (2)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和 运动特性,又可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 知觉和运动知觉。
(3)根据知觉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分为 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4)错觉
★感觉适应
是指刺激物对感受器官持续作用,使感觉器官 的敏捷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 闻其臭。” 过强的刺激难以适应
Page 6
★感觉对比(相互作用)
是指同一感觉器官在接受不同刺激时会产 生感觉的对比现象。 同时对比:同时进行
1概述 味觉及食品的味觉识别(一)

3.2对比增强现象。 两个刺激同时或相继存在时,一个刺激的存 在造成另一个刺激增强的现象 。 3.3对比减弱现象。 一种刺激的存在减弱了另一种刺激的现象。 3.4变调现象。 两个刺激先后施加时,一个刺激造成另一个 刺激的感觉发生本质变化的现象。
3.5相乘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同时施加时,感觉 水平超出每种刺激单独作用效果叠加的现 象。 3.6阻碍作用。 某种刺激的存在阻碍了对另一种刺激的感 觉。
1.2感官的特征
1.2.1对周围环境和机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敏感。 1.2.2一种感官只能接受和识别一种刺激。 1.2.3只有刺激量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对感官产生作用。 1.2.4某种刺激连续施加到感官上一段时间后,感官会 产生疲劳适应现象,感官灵敏度随之明显下降。 1.2.5心理作用对感官识别刺激有影响。 1.2.6不同感官在接受信息时,会相互影响。
2感 觉 阈
感觉阈: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范围的 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 敏程度。
感觉阈分为下列两种: 2.1绝对阈:指以产生一种感觉的最低刺激量 为下限,到导致感觉消失的最高刺激量为 上限的一个范围值。低于该下限值的刺激 称为阈下刺激,高于该上限值的刺激称为 阈上刺激,而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称为 刺激阈或察觉阈。
3各种味之间的相互作用 • 补偿作用:指在某种呈味物质中加入另一 种物质后阻碍了它与另一种相同浓度呈味 物质进行味感比较的现象。 • 竞争作用:指在呈味物质中加入另一种物 质而没有对原呈味物质味道产生影响的现 象。 • 如:盐酸不影响氯化钠的咸味,但其它酸 都增加氯化钠的咸味。 糖能减弱酸味感,但对咸味影响不大。
2.2.3身体状态的影响 2.2.3.1疾病的影响 • 身体患某些疾病或异常时,会导致失味、 味觉迟钝或变味。由于疾病而引起的味 觉变化有些是暂时性的,待病恢复后味 觉可以恢复正常,有些则是永久性的变 化。 • 在患某些疾病时,味觉会发生变化。从 某种意义讲,味觉的敏感性取决于身体 的需求状况。
五看三使二听一感觉 的用法

五看三使二听一感觉的用法一、引言提到“五看三使二听一感觉”,大家或许会感到陌生,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
本文将介绍“五看三使二听一感觉”的含义和如何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了解和实践,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一方法,提升学习和思考的效率。
二、五看三使二听一感觉的含义1. 五看:观察、看见、看清楚、看透、看细节五看指的是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
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现象,更要关注其中的细节,理解其内在的关联和逻辑。
2. 三使:使用、运用、发挥三使则是指在观察和理解之后,需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创造。
3. 二听:听取、听懂二听是指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智慧。
同时也需要倾听自己的内心声音,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潜力。
4. 一感觉:感受、体验、领悟一感觉是指在整个学习和思考过程中,需要注重感受和体验,通过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领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三、如何运用“五看三使二听一感觉”1. 观察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无论是学习一门知识,还是思考一个问题,都需要细心观察,看到其中的细节和联系。
2. 看见总结观察的结果,看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明确学习和思考的方向。
3. 看清楚全面理解所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理清其中的逻辑和内在关联。
4. 看透深入思考,看透问题的本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5. 看细节不留下任何细节,进一步深入了解问题的细微之处,从而更好地解决和处理问题。
6. 使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主动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发挥所学所获。
7. 运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8. 发挥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9. 听取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丰富自己的见识和认识。
10. 听懂理解并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将其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
1.视觉对比可分为()和()。
答案:明暗对比,颜色对比
2.刚刚能觉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叫()。
答案:绝对感受性
3.刚刚能觉察刺激物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
两者成()关系。
答案: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反比
4.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是一个()。
答案:常数
5.()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答案:感觉
6.嗅觉是由()引起的。
答案: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7.触压觉分为()和()两种。
答案:触觉和压觉
8.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当()温度时,对甜味容易察觉。
答案:37度
9.内部感觉包括()()和()。
答案: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10.味觉的感受器分布在()。
答案: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11.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即()。
答案:知觉
12.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
答案:知觉定势
13.知觉的特征是()、()、()、()。
答案: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选择性。
14.距离远,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距离近,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
答案:小;大
15.()是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幻觉。
答案:诱导运动
16.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此即()。
答案:自主运动
17.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即()。
答案:似动
18.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的种种歪曲。
即()。
答案:错觉
19.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是()。
答案:感觉后象
20.颜色混合分为两种:()和()。
答案:色光混合,颜料混合
21.颜色的基本特性:色调、()和()。
答案:明度饱和度
22.()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答案:明度
23.()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答案:饱和度
24.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不并不把知觉的对象
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在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
()。
答案:知觉的整体性
25.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
答案:双眼视差
二、简答题:
1.感觉的分类包括哪些?
答案:
外部感觉: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感觉。
如视觉、嗅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
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2.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关系?
答案: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二者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
3.什么是暗适应与明适应?
答案:
(1)明适应:突然由暗处来到亮处,起初觉得耀眼,看不清物体,一会儿恢复正常。
例子:从电影院出来。
(2)暗适应:在暗视条件下,对光刺激引起的视觉反应阈限下降,光敏感度提高的一种现象。
例子:进到电影院中。
4.简要评述听觉的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
答案:
频率理论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的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人们很快发现,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合的。
神经齐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韦弗尔提出了神经齐射理论。
这个学说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声音频率超过5000Hz,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惟一基础。
5.什么是知觉的整体性
答案: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不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在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6.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
答案: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的理解性
7.什么是知觉的理解性?
答案:
人们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有一定意义,叫知觉的理解性。
8.眼动理论如何解释错觉?
答案:
这种理论认为,错觉是由于神经中枢给眼肌发出的不适当的运动指令造成的。
只要人们有这种眼动的准备性,即使眼睛实际没有运动,错觉也要发生。
这种假设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事实证明。
9.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如何解释错觉?
答案: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在解释错觉时和现代神经生理学的思想联系起来,这是好的,但这种理论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
例如,在波根多夫错觉图形中,如果给一只眼睛呈现倾
斜线,给另一只眼睛呈现两条平行线,人们仍然看到了位移的错觉,这是用视网膜上的抑制作用无法解释的。
10.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的数量和性质,人的兴趣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