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共生理论(方法论)的构建——基于社会生物学的学术共鸣
民族共生发展的形成理路及运作机制

键 从 图 可知 民族共生发展的动力 来源于各共生单元相 � � 程度的 反映 主 要通过民族 共生界面的 主要特征 共生 系统 互作用而释放的共生能量 新能量源源不断地产生 可以促 � � 的开放 特征 共 生能量的分 配特征 共生系统与 环境交 流的 进共生系统 的发展和 优化 强 化共生单元之 间的激励 产生 � 阻尼特征以及共进化特征表现出来 间歇共生模式是指共生 良性共生循环 相反 共生新能量不足会导致共生关系的衰 � 民族只在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发生作用 共生关 系具有不稳 亡� 因此 民族共生发展强调 共同适应 共同发展 共同优化, � � 定性和随机性 无主导共生界面 该模式界面阻尼作用较大 屏弃共生单元支配和从属现象的存在 一个民族在共生系统 � � � 系统比较封闭 与环境交流阻力较大 但具 有进化趋向 这种 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得如何 也主要取决于该民族在系统中 � 模式在民族形成的初期阶段表现比较明显 连续共生模式是 所释放的物质 信息或能量 � 指特定时空中民族之间具有连续的多方面的相互作用 共生 �三�增强民族共生力 � � 关系比较稳定且具有必然性 此模式的界面比较稳定 共生 民族共生力是 指一个民族在具体 的区域中 获取自然资 � � 介质多样化 可能形成主导共生界面� 和支配介质 界面阻尼
热点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论月刊 ���� 年第� 期
民 族共 生发 展的 形成 理路 及运 作机制
袁年兴
� � � � � � (中南民族大学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
� 摘要 民族共生发 展是指多民族国家内各 � 民族通过政治 经济 文化的密 切合作而形成 的民族共同 繁荣 共 同发 展 � 共同优化的 民族发展模式 � 其 基本出发点是民族与民 族之间平等互惠合作 根本目 的是各民族 政治 经 济 文化和环境四种综 � 合效益的最大化 � 最终目标是促进共生 体内的各个民族的同 步优化 核心是共存 和共赢 文章从形成民族共生发展的微观要素 民族共生责任入手 从共生系统的视角阐释民族共同体内的所有共生 民族的四种共生责任 � 并以此为要素探讨民族共生的运作模式和共生效应的评价模型 � � 在此基础 上 通过分析 评价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共生发展的一般概况 � 总结民族共生发展的有效运作机制 关键词 共生发展 共生责任 共生模式 �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民族共生理论的构建——基于社会生物学的学术共鸣

时期 的 民 族 关 系为 具 体研 究对 象 , 实现 民族 共 同发 展 、 同优 化 为现 实 目标 , 系统 、 观 的 视 角 全 面 分 以 共 以 微 析 民族 关 系的核 心 内容 、 表现 形式 、 本质 特 征 、 实现 方 式 以 及 实现 过 程 的 方 法 论 。 民 族共 生理 论 认 为 . 族 民 共 生 关 系是 一种 多层 面 的 民族 共 同 适应 、 同发 展 的 优 化路 径 , 求 民族 在 合 作 竞 争 机 制 的 驱 动 下 互 惠 共 要
・
2 ・ 0
《 而 亏 》 0 9年 第 5期 磅 20
和谐 豇合建 设
产生重要 的影 响。对此 , 民族理论 界 已经 有 了 比较普 遍 的认 可 , 为 中国 民族 理论 研究 的发 展必 须 认
解放思想 、 阔视野 、 开 勇于创 新 , 坚持 马克思 主义原 理指导 的前 提下 , 在 掌握 、 鉴 、 借 应用 多元化 的科
弱性 不仅 表现 在与相 邻学科 的 比较 上 , 多表 现在 盲 目嫁 接 国外 类 似研究 的层 面上 。西方 民族理论 更 研 究在 2 0世 纪后期 以来 ,随着世 界性 民族 问题 的增 多和 民族 主义 的高涨 不断增 强 。这些研 究 以民
民族学流派

一、进化论学派产生时间:与人类学同时诞生,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产生基础:18世纪孟德斯鸠等的启蒙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物种起源》为标志的生物进化学说;18及19世纪的社会进化观主要观点: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的途径,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代表人物及著作:摩尔根〔L.Morgen):《古代社会》——社会进化泰勒〔E.B.Tylor):《原始文化》——文化进化斯宾塞〔H.spencer〕:《社会学原理》;1852年就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早达尔文7年巴斯蒂安:《历史上的人类》;文化、社会的时间序列;文化的纵向发展。
二、播化学派产生时间:19S末至20C初形成于德国基本理论:与“进化论”(evolutionism)对立的“传播论”〔diffusionism〕——“人类地理学派”观点影响。
主要观点文化圈学说:传播学派否认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性,将民族文化的进步、发展与各族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割裂开来,把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社会制度和宗教观念等〕都是在某个地方一次产生的。
一旦产生出来,便开始向外“传播”。
各个文化现象传播到某个民族中间以后,便在那里机械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文化圈”(Kulturkreise)。
——德奥泛埃及主义:史密斯〔Smith.William〕;佩里认为文明中心只有一个:尼罗河流域代表人物及著作:格雷布纳:《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民族学方法论》〔1911〕;《民族学与历史》(1911);《民族学》(1923)安克曼:《非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施密特:《近代民族学及其起源、性质和目的》(1906);《南美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民族和文化》(1924);《民族学方法》(1937)。
三、美国历史学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1890年至1930年产生背景:19世纪末,正值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针锋相对之际。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鉴定结项审批书-老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标申报书

旗开得胜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鉴定结项审批书项目批准号 13FMZ002学科分类 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名称 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理论、历史与现实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填表日期 2015 年 4 月 27 日旗开得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1年3月1声明本申请鉴定结项的研究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享有宣传介绍、推广应用本成果的权力,但保留作者的署名权。
特此声明。
项目负责人(签章)年月日填表说明一、本表仅适用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鉴定结项申请。
二、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如实地填写表内栏目。
无内容填写的栏目可空白;所填栏目不够用时可加附页;凡选择性栏目请在选项上划圈或打“√”。
三、“主题词”栏需填写反映成果内容的4个以内关键词;“最终成果简介”的写法和要求见申请书内该栏目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提示”。
四、本《鉴定结项审批书》报送1份(A4纸型,于左侧装订),并附2套项目最终成果和2份最终成果简介。
以上材料经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审查后,报送所在省(区、市)社科规划办或在京委托管理机构审核。
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通讯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5号,邮政编码:100806。
六、如有其他不明白的问题,请与所在省(区、市)社科规划办或在2京委托管理机构联系。
3一、数据表4二、总结报告56789三、修改说明1011121314注:本栏可加页。
四、课题组的主要阶段性成果15题组一般成员的顺序填写。
可加行、加页。
(2)主要阶段性成果的重要转摘、引用和应用情况可加页说明。
五、项目最终成果简介六、申请免于鉴定的理由16七、建议回避鉴定的专家名单八、经费决算表17181920九、所在单位审核意见十、省(区、市)社科规划办或在京委托管理机构审核意见21十一、成果通讯鉴定结果22十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意见十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意见232425。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23.03~2023.04)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23.03~2023.04)作者:塔娜牛平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3年第03期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20世紀历史地理研究对“中华民族”概念的贡献/石硕//民族研究,-2023,(1).12~20 巴基斯坦北部哈扎拉地区支尔格制度探析/韩富祥,马强//世界民族,-2022,(6).92~99边疆治理的“国家在场”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刘永刚,侯红霞//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2~40边疆治理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高永久,冯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8~27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基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调查与分析/胡新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68~74从“部落国家”到“民族国家”:论19世纪后期阿富汗国家建构对部落社会的超越/闫伟,于开明//世界民族,-2023,(1).44~56从共生到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理路探析/邓玉函//思想战线,-2023,(1).105~114从瑶族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周大鸣//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24~31大流动、大交融与大团结: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逻辑进路/王云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22~29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简约治理视角的分析/王玉玲,徐峻,刘潇奕//民族研究,-2023,(1).21~30多民族本根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基石/李世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11多源流模型下政党政治视阈中的地方分权政策制定机制:以苏格兰地区分离为例/刘力达//世界民族,-2023,(1).57~73反改宗政治与“印度教国家”建设/吴晓黎//世界民族,-2022,(6).45~56非传统移民国家少数族群及其生活的微观研究:在俄华人移民适应问题——以伊尔库茨克华商为中心/祁进玉,孙晓晨//世界民族,-2022,(6).79~91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条路径/纳日碧力戈,陶染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1~17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张利国,刘莹//广西民族研究,-2022,(6).40~48“国家在场”视域下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与启示:基于G乡反贫困治理的田野调查/武沐,姚金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41~50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刘强勋,刘宇杰,卜爱丽//广西民族研究,-2022,(6).56~62互嵌与分殊: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关系再审视——兼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春洋,凡若天//广西民族研究,-2022,(6).14~22局限及其规避:智能算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运用/王华华,王永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28~36拉丁裔美国公民同盟作用与特点探析/胡晔//世界民族,-2023,(1).86~100论俄罗斯边疆地区的俄罗斯族人口流失问题:以达吉斯坦共和国为例/汪金国,杨忞//世界民族,-2022,(6).29~44论辽金朝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演进逻辑/郭纹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36~4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内涵体系/裴圣愚//广西民族研究,-2022,(6).49~5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理论飞跃的民族性意涵/张淑娟//民族学刊,-2022,(9).1~12马来西亚族群政治的历史剖析/林绮纯//世界民族,-2022,(6).68~78美国批判种族理论教育存废之争:学术溯源、教育实践及党派博弈/李欣//世界民族,-2022,(6).57~67民族认同构建视角下雅利安主义在伊朗的散布与影响/李福泉,李文庭//世界民族,-2023,(1).29~43“民族团结”:基于党和政府重要文献的概念史考察/鲁特//广西民族研究,-2022,(6).31~39情感认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蒲传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8~23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朱碧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3~21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要求/高永久,冯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2~18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治理机制变革探析/张育瑄//世界民族,-2022,(6).9~16试论经济学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黄基鑫//广西民族研究,-2022,(6).63~72双“共同”协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晏月平,张舒贤//思想战线,-2023,(1).78~84文化遗产景观实践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桂榕//思想战线,-2023,(1).85~95乌克兰国家身份建构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评析/左岫仙//世界民族,-2022,(6).100~113五四运动背景下英国重启“西姆拉条约”的失败/冯翔//民族研究,-2023,(1).111~126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民族工作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与实践指向/郝亚明,杨文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7~13一多辩证中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赵旭东//民族学刊,-2022,(8).1~12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文本分析/仲丹丹,王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58~67政策引导、群众工作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云南陇川县龙安村为例/袁溶侦//西北民族研究,-2023,(1).138~146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推进逻辑/郝亚明,秦玉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37~44“中华民族的大联合”:中共推动民族团结的早期探索/张少春//西南民族大学學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9~26“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主要理论渊源和政治化效应: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化的考察/杨须爱//西北民族研究,-2023,(1).15~28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魏大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36~45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李凯,孟凡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46~5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精神纽带建设/马俊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26~35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型塑历程具象/陈满达胡,纳日碧力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95~10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的三维阐释/倪培强,谭乾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17~25二、理论研究边疆经济学探索/梁双陆//云南社会科学,-2023,(1).44~45“村民日志”的实验民族志意蕴再审思/李文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03~111当代美国人类学中国研究的进路分析/周大鸣,云娇//贵州民族研究,-2023,(1).154~161发现“交融”:对阈限理论的再诠释/周群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3~39方法论与民族学研究的方向/杨圣敏//思想战线,-2023,(1).115~124非遗传承人口述志的理论拓展及其文化价值/孙正国//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23~133关于跨文化和跨主体性的一个讨论/赵汀阳//思想战线,-2023,(1).42~53后人类民俗:概述、探索与对未来研究的呼吁/托克·汤普森,张举文//西北民族研究,-2023,(1).54~78借鉴、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南北传统与西南民族史研究再思考/龙晓燕//思想战线,-2023,(1).125~134经世致用: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70年建设发展启示:访著名学者西南民族大学万果教授/杨超超,贺健//民族学刊,-2022,(10).105-112社会约制下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吴泽霖的种族与民族论述/刘琪//西北民族研究,-2023,(1).29~40数字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境遇与进路/徐昕,范建刚//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51~59陶云逵的云南民族研究及其对德国民族学思想的发展/杨清媚//西北民族研究,-2023,(1).41~53田野工作:一种实践着的教育/何菊//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1~41性别/王静//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24~32在人类学中重新发现博物馆:理论史与中国实践/罗攀//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67~74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验研究: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何明//西北民族研究,-2023,(1).5~14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象征:基于习近平关于“石榴籽”和“石榴”相关论述的阐释/何星亮//民族研究,-2023,(1).1~1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逻辑机制与实践进路/苏泽宇//云南社会科学,-2023,(1).19~2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土司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张凯,成臻铭//民族学刊,-2022,(10).14~23自我的表征与社会的隐喻:“自我民族志”析论及反思/刘海涛//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9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本草西传:中古时期西亚地区对中药的书写与使用/陈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0~45边疆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探析:基于扩展的增长核算方法/何旭波//云南社会科学,-2023,(1).71~79边疆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发展的逻辑、成效与趋向/崔庆波//云南社会科学,-2023,(1).60~70“藏粮于地”战略:路径依赖与实施策略/陈美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06~112超越旅游仪式论的是非二分:基于流动与固化调和的身份本体论/冯一鸣,叶顺,周玲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29~36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民族工作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与实践指向/郝亚明,杨文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7~13一多辩证中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赵旭东//民族学刊,-2022,(8).1~12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文本分析/仲丹丹,王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58~67政策引导、群众工作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云南陇川县龙安村为例/袁溶侦//西北民族研究,-2023,(1).138~146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推进逻辑/郝亚明,秦玉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37~44“中华民族的大联合”:中共推动民族团结的早期探索/张少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9~26“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主要理论渊源和政治化效应: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化的考察/杨须爱//西北民族研究,-2023,(1).15~28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魏大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36~45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李凯,孟凡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46~5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精神纽带建设/马俊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26~35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型塑历程具象/陈满达胡,纳日碧力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95~10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的三维阐释/倪培强,谭乾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17~25二、理论研究边疆经济学探索/梁双陆//云南社会科学,-2023,(1).44~45“村民日志”的实验民族志意蕴再审思/李文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03~111当代美国人类学中国研究的进路分析/周大鸣,云娇//贵州民族研究,-2023,(1).154~161发现“交融”:对阈限理论的再诠释/周群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3~39方法论与民族学研究的方向/杨圣敏//思想战线,-2023,(1).115~124非遗传承人口述志的理论拓展及其文化价值/孫正国//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23~133关于跨文化和跨主体性的一个讨论/赵汀阳//思想战线,-2023,(1).42~53后人类民俗:概述、探索与对未来研究的呼吁/托克·汤普森,张举文//西北民族研究,-2023,(1).54~78借鉴、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南北传统与西南民族史研究再思考/龙晓燕//思想战线,-2023,(1).125~134经世致用: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70年建设发展启示:访著名学者西南民族大学万果教授/杨超超,贺健//民族学刊,-2022,(10).105-112社会约制下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吴泽霖的种族与民族论述/刘琪//西北民族研究,-2023,(1).29~40数字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境遇与进路/徐昕,范建刚//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51~59陶云逵的云南民族研究及其对德国民族学思想的发展/杨清媚//西北民族研究,-2023,(1).41~53田野工作:一种实践着的教育/何菊//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1~41性别/王静//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24~32在人类学中重新发现博物馆:理论史与中国实践/罗攀//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67~74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验研究: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何明//西北民族研究,-2023,(1).5~14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象征:基于习近平关于“石榴籽”和“石榴”相关论述的阐释/何星亮//民族研究,-2023,(1).1~1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逻辑机制与实践进路/苏泽宇//云南社会科学,-2023,(1).19~2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土司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张凯,成臻铭//民族学刊,-2022,(10).14~23自我的表征与社会的隐喻:“自我民族志”析论及反思/刘海涛//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9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本草西传:中古时期西亚地区对中药的书写与使用/陈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0~45边疆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探析:基于扩展的增长核算方法/何旭波//云南社会科学,-2023,(1).71~79边疆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发展的逻辑、成效与趋向/崔庆波//云南社会科学,-2023,(1).60~70“藏粮于地”战略:路径依赖与实施策略/陈美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06~112超越旅游仪式论的是非二分:基于流动与固化调和的身份本体论/冯一鸣,叶顺,周玲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29~36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民族工作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与实践指向/郝亚明,杨文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7~13一多辩证中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赵旭东//民族学刊,-2022,(8).1~12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文本分析/仲丹丹,王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58~67政策引导、群众工作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云南陇川县龙安村为例/袁溶侦//西北民族研究,-2023,(1).138~146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推进逻辑/郝亚明,秦玉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37~44“中华民族的大联合”:中共推动民族团结的早期探索/张少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9~26“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主要理论渊源和政治化效应: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化的考察/杨须爱//西北民族研究,-2023,(1).15~28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魏大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36~45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李凯,孟凡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46~5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精神纽带建设/马俊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26~35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型塑历程具象/陈满达胡,纳日碧力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95~10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的三维阐释/倪培强,谭乾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17~25二、理论研究边疆经济学探索/梁双陆//云南社会科学,-2023,(1).44~45“村民日志”的实验民族志意蕴再审思/李文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03~111当代美国人类学中国研究的进路分析/周大鸣,云娇//贵州民族研究,-2023,(1).154~161发现“交融”:对阈限理论的再诠释/周群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3~39方法论与民族学研究的方向/杨圣敏//思想战线,-2023,(1).115~124非遗传承人口述志的理论拓展及其文化价值/孙正国//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23~133关于跨文化和跨主体性的一个讨论/赵汀阳//思想战线,-2023,(1).42~53后人类民俗:概述、探索与对未来研究的呼吁/托克·汤普森,张举文//西北民族研究,-2023,(1).54~78借鉴、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南北传统与西南民族史研究再思考/龙晓燕//思想战线,-2023,(1).125~134经世致用: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70年建设发展启示:访著名学者西南民族大学万果教授/杨超超,贺健//民族学刊,-2022,(10).105-112社会约制下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吴泽霖的种族与民族论述/刘琪//西北民族研究,-2023,(1).29~40数字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境遇与进路/徐昕,范建刚//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51~59陶云逵的云南民族研究及其对德国民族学思想的发展/杨清媚//西北民族研究,-2023,(1).41~53田野工作:一种实践着的教育/何菊//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1~41性别/王静//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24~32在人类学中重新发现博物馆:理论史与中国实践/罗攀//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67~74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验研究: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何明//西北民族研究,-2023,(1).5~14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象征:基于习近平关于“石榴籽”和“石榴”相關论述的阐释/何星亮//民族研究,-2023,(1).1~1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逻辑机制与实践进路/苏泽宇//云南社会科学,-2023,(1).19~2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土司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张凯,成臻铭//民族学刊,-2022,(10).14~23自我的表征与社会的隐喻:“自我民族志”析论及反思/刘海涛//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9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本草西传:中古时期西亚地区对中药的书写与使用/陈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0~45边疆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探析:基于扩展的增长核算方法/何旭波//云南社会科学,-2023,(1).71~79边疆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发展的逻辑、成效与趋向/崔庆波//云南社会科学,-2023,(1).60~70“藏粮于地”战略:路径依赖与实施策略/陈美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06~112超越旅游仪式论的是非二分:基于流动与固化调和的身份本体论/冯一鸣,叶顺,周玲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29~3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话路径探析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fANSUO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11兴的中国梦,要以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 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 好。
其中对话在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中具有解决分歧、建构 力量、学习改变和达成共鸣的价 值,它力图建构对话的关系、对 话的态度、对话的方法、对话的 模式、对话的策略。
关键词:习近平;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文明对话;新时代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社 会主义学院2019年统战理论研究 重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的信任路径研究”、2020 年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疫情防控 专项研究课题“疫情防控背景下 大学生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研 究”(X G H 20088), 2020年长安大学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区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成果。
铸牢中华民族A 丨卩』14、原、>只則对话路径探析◊文/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武永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当前,一些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研究: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研究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111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研究者认为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众多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其建设路径在于强化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正确认知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U 1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研究者认为,可以从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和舆论基础六个方面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52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理论探索L I L U N T A N S U O同体意识。
论构建中国生态文明理论话语体系的价值立场与基本原则

论构建中国生态文明理论话语体系的价值立场与基本原则作者:王雨辰来源:《求是学刊》2019年第05期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这是历史进入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着力点”和“方向標”,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以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传播载体的学术理论期刊工作者的使命、责任和担当。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基于此,学术理论期刊只有把立足学术前沿、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规律性探索和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传播开来,加快学术建构,才能充分彰显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引领力。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喜庆之际,恰逢《求是学刊》创刊45周年,本刊特别策划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专栏,以话语体系建构的学术成果传播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摘要: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理论话语存在着以生态中心论为基础的“深绿”思潮、以现代人类中心论为基础的“浅绿”思潮和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红绿”思潮。
“深绿”和“浅绿”思潮由于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维度,单纯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客观上推卸了资本对全球生态治理应尽的责任,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红绿”思潮把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看作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只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或市场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生态危机,是一种“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
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看,存在着“深绿”思潮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研究范式、“浅绿”思潮的现代主义研究范式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哲学审思

神家园表征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精神的多元
二是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 文化
一体性、复合生成的共通性、共同性,这种特
质的精神家园的形成与多元一体的,兼具过
去、现在、未来三重面向的中华民族这一实然
实践场” 。 马克思在《 资本论》 序言中指出:
“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
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9]10 也
的“ 类” 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物质生产
映,而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扩大对外部世界
实践才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 换
的认识,此种实践不是思维的抽象运动,是发
言之,精神生活作为物质生产生活的必然伴
生在客观实然基础之上的现实的、有目的的、
生物,源于人的社会性存在关系之中,其本身
人的活动。 这就是说,“ 人的认识是间接的,
第 44 卷 曾红宇 肖泽龙: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哲学审思
要” ,人的生命力的彰显正在于人所特有的
“ 现实的、单个人的社会存在物” ,而同时又
克思认为人具有“ 发展的本质” ,需要不断地
在” ,是具有现实直观的“ 观念的总体” [3]188 。
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精神能动性。 因此,马
唯物主义,人存在的二重性作为其逻辑起点,揭示着精神生活的现实性、可能性、根源性以及共有属
性,也开显了精神生活存在的必然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过程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时
空嬗变历史相一致,并且正是在这一主体自我确证的历史中不断发展的;在实践指向上,把握好个
体意识与共同体意识、赓续传承与超越创新、观念的生活与现实的生活这三对辩证关系,是构筑中
丰富意涵
园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经过漫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 疆 学 刊 Do gin o r a n j gJ u n l a
V o1 6 N O. .2 4
Oc . 0 9 t2 0
民族 共 生 理论 ( 法 论 ) 方 的构 建
基 于社会 生物 学 的学 术共 鸣
袁 年 兴
同发展 的 民族关 系 的问题 。 我 国 民族 关 系理 论 有 着坚 持 将 马克 思 主 义 基本原 理与 中国具 体实 际密切 联 系的优 良传统 ,
我 国 民族理 论 迅 速 发 展 的 时期 ,西 方 民族 理 论
成 果对 此 时 相对 薄 弱 的 我 国 民族 理 论 势必 产 生 重要 的影响 。对 此 , 民族 理论 界 已经有 了 比较普 遍 的认 可 , 为深 化 中 国民族 理论 研究 必须 解放 认 思 想 、 阔视野 、 开 勇于创 新 , 坚 持马克 思 主义原 在
强 。 些研 究 以“ 这 民族主义 ” 族 性政 治化 ” 核 和“ 为 心, 涉及 到 民族概 念 、 民族 认 同 、 民族 自决 权 和 民 族关 系 等 民族 理论 的几 乎所 有基本 问题 , 形成 了 所谓 “ 代 主义 ” “ 生 主义 ” “ 性 象征 主义 ” 现 、原 、族
和“ 现代 主义 ” 多种 学派 , 后 等 涌现 出了诸 如盖 尔
定性 的变化 。怎样 预 防、 制 相互勾 结 的敌对势 抵
力 的民族 分裂 活动 ? 怎样 调控 复杂背 景下 的 民族 关 系 多层 次 、 多领 域 的不 规 贝 和 非 确 定 性 的 因
素?它们 又有哪些 演变 规律 和特 点?如何 实现事
( 中南 民族 大 学 民族 学与社会 学学 院 , 北 武汉 4 0 7 ) 湖 3 0 4
摘 要 : 族 共 生 关 系是 一 种 多层 面 的 民族 共 同 适 应 、 同发 展 的 优 化 路 径 , 要 求 诸 民族 在 合 民 共 它
作 竞争机 , 最重要 的体 现是 形成 一 种共 生 能
国边疆 民族地 区渗 透造 成 的 不稳 定 因素 呈 现上 升趋 势 ; 是我 国 正处 于社 会 转 型 的关 键 时期 , 三 经 济体制 和政 治 体 制 变迁 引 发 了人 们 的意 识形 态、 道德 观念 、 伦理 思想 、 值 取 向等 一 系列 非正 价
式制度 的变迁 。 这些 因素综 合起 来导 致我 国 目前 民族关 系呈现 出多层 次 、 多领域 的不 规则 和非确
现阶段 , 国民族关 系研 究范式 面临着 一 系 我
列无法 回避 的现实 问题 : 是境 外敌 对势力 勾结 一
族 工 作 的开 展 和 民族 政 策 的制定 发 挥 了重 要 作
用 。 相关 研究 领域 , 如对 民族关 系 的 内涵 、 在 诸 民
族 关 系 的基 本 形 成 、 民族 关 系 的发 展 趋 势 等 方
・5 ・ 6
理 指导 的前 提下 , 掌握 、 鉴 、 用多 元化 的科 学 借 应 的实践理 念 和具 有前 瞻性 的研究 范 式 , 出一 条 走 符 合 时代精 神 和 中国实 际 的研究 之 路 。
的理 念为 范式 , 我 国的 民族 关 系视 为一个 完整 把
的共 生系 统 , 是 本 文的哲 学诉求 之所 在 。 这 1 2 就 民族关 系研 究 的 内容 、 . 目标 和方 法 而 言 , 物 共 生 学 与 民族 学 都 具 有 很 好 的兼 容 生 性 。我们 考察 研究 现 阶段 的 民族 关系 , 应该 全 面 分 析 其 核 心 内 容 、 现 形 式 、 质 特 征 、 现 方 表 本 实
几 十年来 , 为马 克思 主 义 民族 观 的 传播 、 国民 中
收稿 日期 : 0 9 4 9 2 0 一O —2
作者 简 介 : 袁年 兴 (9 5 ) 男 , 北 阳新 人 , 17一 , 湖 中南 民 族 大 学 副 教 授 , 族 学 博 士 , 要 从 事 民族 理 论 研 究 。 民 主
实上 的平 等 、 团结 、 互助 、 和谐 的社会 主义 新型 民 族关 系? 这其实 就是 在理论 研 究 以及 现实层 面上
纳 、 密 斯 、 布斯 鲍姆 和安 德森 等 民族理 论 大 史 霍
家 。】 方 民族 理 论研究 如 火如荼 的时期 也 正是 [西 ]
如何 实现 多元 一 体格 局 中各 民族 共 同繁 荣 和共
比较 薄弱 。 国 民族关 系理 论研究 的 薄弱性 不仅 我
表现 在 与相邻 学科 的 比较 上 , 更多 表现在 盲 目 它
嫁接 国外 类 似研究 成果 的层 面上 。 方 民族 理论 西
研 究在 2 0世 纪 后期 以来 , 随着 世 界性 民族 问题 的增 多 和民族 主义 的高涨 , 民族 理论 研究不 断增
面 , 取得 了长足 的发 展 。但是 目前 我 国民族 关 都 系理 论 在学 术 基 础 和理 论建 树 方 面则 一 直显 得
境 内宗教极端 势力 、 民族 分裂 势力 以及恐怖 活 动
势力 , 打着 民族 和宗 教 的幌子公 然煽 动 民族 分裂 活动 ; 是 国际冲 突 、 二 走私 、 毒和难 民流 动对我 贩
量。 为保 障各个 民族及 民族 关 系的持 续健 康发展 , 建立 或进 一步 完善 民族 激励机 制 、 应 民族优 化机 制 、
利 益 共 享 与补 偿 机 制 以及 民族 关 系协 调 与 应 急机 制 。
关键词 : 民族 共 生 ; 会 生物 学 ; 社 方法论
中图 分 类 号 : 9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22 0 ( 0 9 0 —0 60 C 5 A 1 0 — 0 7 2 0 ) 40 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