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两狼之并驱如故亦毙之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其一犬坐于前C. 狼不敢前吾日三省吾身D. 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结尾一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结尾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答案】(1)B(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议论。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A.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B.隧: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从隧道”/犬: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C.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日:副词,每天;D.以:用/以: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故选B。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止,通“只”,意为“仅,只”。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再狡猾的狼也会败给智慧的人,因此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谈启示,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答案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新初中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尊君在不/日中不至B.太丘舍去/相委而去C.王凝之妻/下车引之D.期日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谢太傅与大家庭里的年轻人讲论诗文,并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体现出温馨和谐、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B.甲文“公大笑乐”是因为谢道韫把纷纷飘扬的白雪比作凭风起舞的柳絮,描绘形象又灵动,他对谢道韫敏捷的文才感到很赞赏。
C.甲文末尾介绍“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意在突出谢太傅的家庭属于士大夫阶层,谢道韫小时候即出生于官宦世家,后来又嫁入豪门。
D.乙文中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正直率真,落落大方。
【答案】(1)B(2)①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C【解析】【分析】(1)A项的“不”解释为:通“否”/没有。
不同;B项的“去”解释为:离开。
相同;C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代词。
不同;D.项的“日”解释为:太阳/日子。
不同。
故选B。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检,拾。
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 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③华捉而掷去之 ________④宁读书如故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不”:通假字词,同“否”。
“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句中的“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子: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1 孔子名)解释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________三十而立①________为人谋而不忠乎②)本文所选内容是围绕哪两个方面展开的?(3)孔子认为对别人的优缺点应如何正确对待呢?用自己的话说说。
(45)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很多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丘;春秋(1【答案】)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2)为学与修身3()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注重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解析】【分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尊为圣人”:竭尽自己的心力。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踵:到,走到。
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1)D;A(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
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
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
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营:军营。
②尔:你。
③处约:处在困顿之中。
④服官:为官。
⑤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不要丢掉从我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一贯相传的家风。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②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3)阅读(甲)文,谈一谈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对后辈的谆谆告诫。
(乙)文中曾国藩认为年轻人要有所作为,应该做到哪些方面?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1)C;A;B;B(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解析】【分析】(1)①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
②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故选A。
③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
故选B。
④翻译:周公没有学孔子。
故选B。
(2)根据句意: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两狼之并驱如故亦毙之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其一犬坐于前C. 狼不敢前吾日三省吾身D. 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结尾一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结尾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答案】(1)B(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议论。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A.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B.隧: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从隧道”/犬: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C.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日:副词,每天;D.以:用/以: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故选B。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止,通“只”,意为“仅,只”。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再狡猾的狼也会败给智慧的人,因此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谈启示,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
作者记述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自取灭亡的故事,然后结合实际,谈除了从狼的所作所为得到启示外,还可以从屠户的所作所为得到启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一定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⑴B;⑵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⑶议论。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第一问考查表达方式,常见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狼的行为的看法,属于议论。
第二问考查概括文章的主旨,题目提示换个角度,可以从“屠夫”的角度,屠夫一开始忍让,狼仍然不满足,直到最后奋起反抗,终于取得胜利。
【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
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①太丘舍去________②尊君在不________③下车引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 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去:离开。
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
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
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
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
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仲由宇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①,好勇力,志伉直②,冠雄鸡,佩猳豚③,陵暴④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⑤,因门人请为弟子。
(选自《史记。
伸尼弟子列传》)【注】①鄙:粗朴。
②伉直:刚强直爽。
③猳(jiā,加)豚:猪。
猳,公猪。
豚,小猪。
指以猳豚皮装饰的剑。
④陵暴:欺凌,施暴。
⑤质:质,通“贽”,礼物。
【丙】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
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③好恶傍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④!”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與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
然后令送箸⑤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注】①王子敬:王献之,官员。
②顾辟疆:人名。
③指麾:指点评论。
磨,通“挥”。
④伧:粗野,鄙陋。
⑤箸:这里相当于“之于”。
(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一词多义。
请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顾:①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②回转顾望________(2)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情况,如:饭疏食,“饭”活用做“吃”的意思。
下列两句中的划线词都有词类活用情况,请写出意思。
①冠雄鸡________②子路后儒服委质________(3)下面的词语曾在课内出现,请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
①好勇力________②顾勃然不堪曰________(4)用“/”给文章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5)阅读上面三篇文章,根据你的理解,结合画线句用现代汉语补全下面内容。
①【甲】文:友人极为生气地说:“________”。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了您还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②【乙】文:孔子遭到子路的欺凌,他________。
③【丙】文:顾辟疆愤怒地说:“________。
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6)上述三篇文章中的人物面对别人的无礼行为,表现各有不同。
请结合示例对孔子和顾辟疆的表现进行点评。
示例:陈太丘之友人没有按约定时间到来还骂陈太丘,此时元方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据理力争,指出父亲友人不仅无礼而且无信,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
另外,当陈太丘之友人知错拉他的手表示歉意时,元方入门不顾,可见他是率真、有个性的孩子。
(7)《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古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尤其重视礼仪。
根据“敬称”和“谦称”的知识选词填空。
A.尊君 B.家父 C.小女 D.令爱 E.令郎①我们家家教很严,________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②________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③________不愧是绘画世家的子弟,他画的马获得了广泛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