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2.1
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案范文文档

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案范文文档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案1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人类认识的宇宙学案导学学习知识要点(1)解释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掌握天体的系统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重难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也是同学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重要内容。
其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结构是本节的重点,是认识宇宙的组成和运动变化的基本内容,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思路:[问题] 什么是宇宙?。
[问题] 宇宙中的物质通称为。
有哪些类型?如何区别它们?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问题] 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有何运动关系将天体系统层次用简图表示:[问题] 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数据完成(1) 在示意图中标注九大行星名称、小行星的位置(2) 注意九大行星的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及轨道,参比公转和自转的周期。
(3) 按结构把九大行星划分为类地、巨、远日行星,它们各有哪些?。
[问题]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又不同于太阳系中其它的行星,为什么?(根据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和九大行星的数据资料,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讨论活动[问题] 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收集关于UFO、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资料,批驳一些伪科学言论)[问题] 人类如何好好保护自身的家园---地球?同步练习:完成基础训练P2-4知识检测:(省会考纲要)1. 什么是天体:2. 用简表区别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3. 日地的平均距离是:4.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说明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案2城市空间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
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调查提问:我们学校所在地都有哪些地形? (2) 设问导入:这些地形、山地、平原、高原等地球表面的其它地形都 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学习“第二章 态。 ” 教 学 过 程 (二)实践探究、合作学习 1、问题探究、诱发思维: (1) 我国科学考察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为什么? (2) 有人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了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为什么? (3)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传说中的人物麻姑一段时间看东海 是海洋,一段时间看东海又是桑田,这是为什么? (4) 以上三个问题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 (5) 促使地形变化的力有哪几种?什么是内力作用?什么是外力作用?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
小 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壳的组成物质——岩石,通过识别和分析,了解了三大类 岩石的成因和特征。同学们要重视岩石的成因、特征。从岩石的成因可以知道, 各类岩石并非稳固不变,而是有着相互的转化。而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地 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这一节的重点。
作 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板 书 设 计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二)岩石 1、概念 2、分类
教 学 过 程
石家庄市第十三中学
范老师
1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教案
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如天然气是气态矿 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 界中最多的矿物。 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 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 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 灰石等。 【小组活动】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 1、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 条痕等 2、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如指甲、曲别针、玻璃、小刀),识别一些 常见的矿物。 实验一: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与赤铁矿。 观察颜色 磁铁矿 赤铁矿 铁黑色 钢灰色或暗红色 磁铁反应 有磁性,能吸小铁钉 无磁性,但能被磁铁吸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精选14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精选14篇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1一、教材在上节内容中,我们已经对宇宙中的地球进行了初步学习,为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由此,我们才能继续学习下面几节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关的内容。
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1.在初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已经略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并总结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学生刚刚接触,因此比较陌生,所以学生需要一个认识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结合太阳外部结构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特征。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图片、资料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认真思考,与同学共同探究,寻求结论。
培养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本中出现的地理空间分布图,掌握读图分析并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养成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习惯。
2.通过探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3.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通过读图,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太阳的外部大气结构与太阳活动的类型,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法、对比分析法。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通用9篇)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通用9篇)高中高一篇1课标要求: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二、能力目标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
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
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6—47《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学生回答: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0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0篇)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 知识目的1.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开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才能目的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异,培养学生联络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才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通过学生分析^p 城市的好处与缺乏,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开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开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答复,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异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比照,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异。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案设计

通过情景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意识
讲授新课
地球的周围有着厚厚的大气层,它既能削弱太阳有害辐射,又能为地表动植物的生长和呼气提供气体,同时又会对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就没有生物界,就没有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那么,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通过阅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分析大气分层结构、各层气温变化、气流运动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绘制大气温度垂直变化图,充分理解大气温度变化的原因,同时锻炼地理绘图、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过渡
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当中除了纯净的空气之外还有什么物质呢?
读表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穿透大气射到地面上的少量紫外线,又对人们起到杀菌治病作用。2.大气当中除了干洁空气之外还有什么呢?
4.在对流层中,由于空气上冷下暖,使得热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冷的地方因有空气流向热的地方,从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所以,对流层是以对流运动为主;而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因此以水平运动为主。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9篇)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9篇)高中高一地理教案1一、课标以及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课标分解:①什么是水资源?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标准是什么?②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③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各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④水资源数量、质量如何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影响⑤如何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二、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②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③说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④了解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②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③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作业,倡导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②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难点: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学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手段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按学习小组分6人一组,共10组。
2、预习教材内容,按课本的活动和案例要求,由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3、搜集陈埭水资源状况(水资源问题、如何解决等)。
(二)新课导入:用一张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没有水就不能“活”)(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有液态水的存在。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
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案例:以同学们都熟悉的汝州市为例,让同学通过观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在他
们的城市周围,有哪些常见的活动,它们都布局在那些位置,可以把这些土地利用分为那几类?
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些问题。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阅读教材图2.1,观察北京市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
通过读图发现,北京市主要有四个不同的区域(科教、文卫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让后以商业区为例,向同学解释商业区的形成过程,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以
汝州市市标为例揭示商业区的形成过程,让同学们明白由于商业活动的集聚导致地区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多,人流量不断增加从而是这个区域的规模不断扩大,最终成为城市的一个主要的功能区——商业区。
过渡:由于城市的功能区比较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功能区构成,但是一般来说城市主要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哪这些功能区有没有自己的特点或者共性呢?下面有同学们阅读课本19——20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a.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
b.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
c.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d.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一一解答相应问题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城市形态的差异。
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
(若时间允许,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课上阅读的形式进行)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
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I.交通便捷程度。
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
(本部分采取学生分析教材图2.8,完成相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
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和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
(2)其他因素
I.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II.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
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
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3、卫生防护带
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