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防灾减灾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防灾减灾》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防灾减灾》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防灾减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通过各种自然灾害的防避,了解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模拟各种自然灾害,进行各种自然灾害防避的演习训练。

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知道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灾害种类。

(二)综合思维结合自然灾害类型的特点,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

(三)地理实践力掌握灾害中自救与互助的技能。

(四)人地协调观树立防灾自救的意识。

教学重点不同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

教学难点不同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课本引言入手,导入新课。

(二)推进新课探究一 防灾减灾手段1.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10、P111全部内容,然后小组研讨对防灾减灾手段的认识。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3.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总结。

教师强调: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我国建立了灾害监测网。

防洪需要了解天气信息,应利用气象监测网;还要了解洪水动态,应利用水文监测网。

4.师生互动完成P112活动。

(过渡)上述是宏观层面,下面我们来看微观层面,个人在面对在灾害时,如何自救与互救?探究二 自救与互救1.师生互动,研讨:(1)在学校遇到地震,你会怎么办?(2)假如地震后,你被掩埋在废墟中,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获得生存的机会?(3)遭遇突发性洪水,应怎样逃生?(4)遇到溺水者,应如何将溺水者救上岸?(5)台风来临时,室内的人有哪些注意事项?2.师生互动完成P113活动。

(三)课堂小结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

地震是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方法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作业布置2012年8月中旬,四川暴雨不断,导致山谷中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致使道路损毁中断,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6.3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3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特点及危害。
2.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利用遥感技术、GPS定位、GIS分析等。
4.让学生学会评估自然灾害风险,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背后的原因,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地震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如何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防灾减灾策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防灾减灾的认识和体会,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地理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其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如遥感技术、GPS定位、GIS分析等,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2.提出问题:“为什么自然灾害会发生?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减轻灾害的影响?”激发学生对防灾减灾的思考。
3.学生分享自己对防灾减灾的了解和经验,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2.讲解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提前预警、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理解防灾减灾对于维护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2.综合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防灾减灾问题的综合能力。

3.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急避险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鼓励参与社区防灾减灾活动。

4.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及防灾减灾策略的差异性,理解区域协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及运作方式。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防灾减灾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制定个性化的防灾减灾计划。

•理解并应用区域协同防灾减灾的策略。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防灾减灾案例、应急演练视频、图表等)。

•相关新闻报道、研究报告、政策文件等阅读材料。

•应急避险手册、自救互救技能指南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加深理解。

•角色扮演或模拟演练,增强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因有效防灾减灾措施而减少损失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提问:“为什么这个故事中的社区能够减少损失?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防灾减灾。

新课教学1.防灾减灾概述•介绍防灾减灾的基本概念、目标和意义。

•强调防灾减灾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防灾减灾原则与措施•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施策、科学应对。

•措施:•监测预警:介绍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成及作用。

•工程防御:讲解各种防灾工程(如防洪堤、抗震建筑)的建设原理及效果。

•非工程措施:包括应急预案制定、公众教育、保险机制等。

3.应急管理体系•介绍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包括应急指挥、救援队伍、物资储备等)。

6.3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3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案例选取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以及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灾害发生的成因,探讨如何在灾害发生前进行预警和防范,以及在灾害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救和互救。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灾害防范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防灾减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节课通过设计模拟自然灾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防灾减灾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心得,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讲解防灾减灾的基本措施,如地震时的逃生技巧、洪水时的预警信号、台风时的防风措施等。
3.教师介绍我国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法》等。
4.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自然灾害,讨论该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
(五)作业小结
1.教师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对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6.3防灾减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6.3防灾减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4.强化实践教学,结合学校周边地理环境,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及防治措施。
-安排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如防洪堤、地震应急避难所等。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防灾减灾工作,鼓励他们为家乡的灾害防治提出建议。
5.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防灾减灾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3.教师强调:
-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防灾减灾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做出贡献。
-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学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防灾减灾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3.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练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进行讨论。
2.讨论主题:
-地震成因、危害及逃生自救方法。
-台风、洪水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
-灾后防疫和恢复重建工作的注意事项。
3.教师引导: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针对不同自然灾害,教授学生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地震时的“三角区”原则、台风时的避险技巧等。

6.3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3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二〇〇九年河南省高中数学竞赛(平顶山赛区)获奖通报各高中:二〇〇九年河南省高中数学竞赛(即二〇〇九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河南省预赛)(平顶山赛区)的考试、评卷、复评工作已经结束。

现将我市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及优秀辅导员名单发给你们(见附件)。

望各校积极做好获奖学生的竞赛辅导工作,以期在参加今年十月举行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请各校到市教育局南楼103室领取获奖学生证书和优秀辅导员证书。

平顶山市数学会二○○九年七月五日附件:平顶山市获一等奖学生及优秀辅导员名单(获二等奖、三等奖学生名单略)获奖名单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叶县二高田松衡杨俊梅张晓亮左克强罗阳阳段长顺吴拥军程可征王领军张广亚宋变红叶县高中侯建华姚聪聪王文龙赵志端许田福郭鹏辉李明果马小芳张二伟梁梦可王延峰郭晓芳杜帅龙张云超闫自辉孙乃葳孙春晓魏海辉赵瑞营张明超樊克彬马菲菲范易佳刘真真周亚贞李运发陈鹏辉王建国王青芝王文豪赵转灵张骁伟崔洪澎刘慧珠叶县三高李文成吕昀梁跃悟董冠冠蒋永铎刘军磊李小敏郭宝彦刘根军王东华刘利军李玉朝唐付琴张丽娜宝丰一高王凯博马鹏飞魏少斐赵艳艳常方园井俊沛李松茂周盟辉翟为一张希彬王乐乐王彩芳常明高三孩沈耀峰徐占强梁爽梁雪荣李峰李红娜鲁山一高刘高峰李子义王文忻林常青李新旗郭芹良李凯丽郭进东宋旭东李春雨贾帅起黄金宝史家栋何正月王洋洋贾士伟高相举扬淑嫩赵阳阳李亚彭陈永超潘庆丰袁留定李慧卿郭小磊乔清洁徐真真杨靖召李理想张彩玲李浩李晓亮于顺兴赵红军徐小巧陈学超梁艳军李坤峰王晓东王运龙岳艳艳朱森林鲁山二高刘亚西李彦春宋丹丹汪俊杰李鹏辉陈志敏刘媛媛栗慧雅张雁红张林马栋驹李群峰袁延伟郭艳丽黄克亮鲁山四高武小改苑永亮刘姗姗王玉新孙继高赵得运江河高中张小玉王艳艳张学峰曹伍刚杨任崇王艳梅李佳峰潘晓艳魏斐杨文柱沈纳新刘晓燕陈艳彭果何伶俐汝州一高陈旭刚李其卫杨小欢陈晓星苏亚川石毅罗朋霞庞其川汝州二高张丹阳耿少峰宋晓玲路迎春张珍胡延玲栗梦坤葛冠军闵真真王俊奇连占平闫素洁娄延晓余彩霞王永军罗建松靳小妮段玉鹏李建芳陈新建郏县一高赵五星陈亚楠王旭鹏邵碗雷玉娇王耀明崔永星李彩娟赵伦叶曹智勇徐正红丁春艳付会杰李克惠狄小荣王延锋马胜锋周国良郏县二高杨亚垒石利锋霍鹏杰冯增科冷广振李红伟郭红要杨宪彬李军亮。

6.3防灾减灾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3防灾减灾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如何进行防灾减灾。
3.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感受灾害的严重性,激发学习兴趣。
4.导入新课: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防灾减灾”,强调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讲解地震、台风、洪水等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影响,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灾害知识体系。
3.开展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防灾减灾的宣传海报,要求包含自然灾害知识、防灾减灾措施等内容,形式不限,鼓励创新。
4.针对本章节所学知识,设计一份课堂练习题,要求涵盖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防灾减灾措施等方面,题量为10道选择题和2道简答题。
5.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共同讨论,了解家庭所在地区的自然灾害情况,制定一份家庭防灾减灾计划,并撰写实施心得。
2.注重知识整合:帮助学生将已学的地理知识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培养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防灾减灾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
5.强化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课堂效果。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内容完整、准确。
2.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提交。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能力。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情感。

第六章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六章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设计一份家庭防灾减灾计划,包括家庭应急预案、物资准备、避难路线等。要求学生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防灾减灾计划,提升家庭灾害应对能力。
3.分析近期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绘制灾害影响范围图,并评估灾害风险。通过此作业,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强调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的重要性。
2.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本节课的心得,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3.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价值观,提高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建议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结合时事新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现实关注度。
3.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在面对灾害时的勇敢和冷静。
5.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了解防灾减灾知识,共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防灾减灾”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5.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知识。
四、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过程。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防灾减灾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方面的进步。
4.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防灾减灾基本知识:介绍地震逃生、台风防范、洪水避难等防灾减灾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灾害中保护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灾减灾》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自主探究等方法,了解我国防灾救灾的方针、工作内容等。

2.通过在具体灾害中讨论自救与互救措施,培养防灾避险的意识和热爱生命的情感,掌握灾害中自救互救的基本措施。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防灾减灾的措施。

【教学难点】1.了解我国防灾减灾的工作内容。

2.掌握不同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师:近期北京周边发生了两次地震,分别是河北唐山的4.5级地震和昌平区的2.0级地震,让我们深感地震就在我们身边。

为了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需要把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减少灾害的损失。

【讲授新课】(板书)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师:防灾减灾就是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来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核心在于“减”。

我们所谓的减灾并不是杜绝灾害,而是减少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本节课前有一项调查活动,让大家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了解我国防灾工作指导方针、防灾减灾工作目的和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内容。

然后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了解《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关于北京防灾减灾的规划。

在此基础上,大家针对不同类型和层面的对象,分7个小组设计关于北京防灾减灾情况的社会调查问卷。

小组合作开展北京防灾减灾情况的社会调查,了解北京防灾减灾工作现状。

调查结束后各小组统计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制作“防灾减灾宣传画报”。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交给各小组进行汇报调查结果,展示宣传画报,每组三分钟的时间。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大家对我国和北京市的防灾减灾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总结一下:1.我国防灾工作指导方针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2.防灾减灾工作目的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防止或延迟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后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3.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

板书:师:播放视频“汶川地震与防灾减灾日”。

师:关于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你知道以下的内容吗?出示:灾害监测系统示意图师:在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动态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灾害的进程和态势,为组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观察灾害监测系统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灾害监测分为几级组织?生:(可能的答案)四级(世界、国家、地方、社区)2.自然灾害监测手段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局……3.自然灾害主要的监测内容?生:(可能的答案)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救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

4.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主要作用?生:(可能的答案)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为减灾决策提供依据……出示:吊箱测流图片师:吊箱测流是目前最适合对高含沙、冲淤变化大、漂浮物多的河流进行流量测验的设施。

请观察吊箱测流的照片,思考并回答:1.吊箱测流可以测得河流的哪些水文特征?生:(可能的答案)水量、含沙量、流速、水位……2.吊箱测流主要监测哪类灾害的孕灾环境?生:(可能的答案)洪水灾害3.吊箱测流的优点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测得河道中心数据,避免岸边人为干扰;获取数据速度快……出示:地动仪原理示意图和地震预警原理示意图师: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影响,地震预报目前仍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

早在东汉我国就出现了地动仪的记载,用来监测地震的发生。

到了现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于地震的预报有了更加科学和准确的方法。

请观察地震预警原理示意图,思考并回答:1.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生:(可能的答案)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2.地震预警成功的原因?生:(可能的答案)地震探测仪监测到纵波后,抢在横波到达前发出警报,利用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的时间差。

出示:泥石流灾害通道拦网示意图师:我国为了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在做好灾害监测外还积极进行灾害的防御。

观察图片并回答:1.图中可以看出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泥石流、滑坡……2.图中防御自然灾害的措施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修建泥石流通道,设立泥石流拦网。

3.除此图反映的措施外,该类灾害还可以采取哪种方式进行防御?生:(可能的答案)提高灾害预警能力、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设立救灾指挥部组织救援……出示:灾害防御的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板书)师:面对灾害,我们的防御措施可以大致分为两种:非工程性和工程性的防御措施。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通过减灾规划、制定防灾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前做好减灾管理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教育。

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来达到减灾的目的。

师:当灾害发生并到达应急响应程度时,我们应该按照国家有关的应急预案进行及时、有效的灾害救援与救助。

播放:汶川地震后启动一级救灾应急响应.mp4出示:灾害救助过程示意图、灾中应急行动流程图师:请大家观看视频,并观察灾害救助过程示意图及灾中应急行动流程图,小组讨论:1.针对地震灾害的救助,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2.地震的灾前物资准备应包含哪些方面?3.灾区救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1.生:(可能的回答)救援人员、资金物品、通信、灾后援建等……2.生:(可能的回答)救灾食物、探生仪器、起重设备、医疗器械、外伤用药、担架、帐篷、棉被……3. 生:(可能的回答)措施包含抢救生命、财产、设备、发放救灾物资;救治伤员;心理援助等。

师:在救灾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要素是专业的救灾队员,接下来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和课前大家做的准备,来认识一下地震专业救灾队。

在课前大家已经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查阅我国地震救援队的主要救援内容、人员构成、救援设备。

依据教材中提供的数据计算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灾害紧急救援队参与国际地震救援次数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数的比例。

请同学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交流。

生:汇报查阅资料师:结合同学刚才汇报的信息,讨论强震发生后国际救援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生:(可能的回答)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为救灾抢险增添力量……出示:汶川地震遗址图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视频师:当灾害过后,我们应该尽快帮助灾区恢复。

1.灾后恢复的目的是什么?生:(可能的回答)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增强对未来灾害的防御能力……2.灾后恢复的核心措施是什么?生:(可能的回答)恢复供水、供电、通信等;修复房屋;恢复生产……师: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要分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阶段。

不同灾害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有所不同,我们以地震和洪水灾害为例。

板书:师:当地震来临时我们该怎么避险呢?在警报声响起后大家将有12秒钟时间进行逃生,12秒结束后回到原位,我们来总结在学校遇到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

生:模拟地震演习出示:地震自救视频。

师:大家在模拟演习中采用了不同的避险措施,大家讨论一下哪些措施是正确的?哪些不恰当?并结合大家的讨论结果,完善地震的震前准备、震时避险、震后救援等措施。

学生讨论,完成表格。

出示:震后自救与互救措施、自救互救宣传图师:地震后线自救,主要是灾前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灾害发生后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在互救时应该先救近,再救远,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救“生”后救“人”,认真聆听被困者发出的声音,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后再进行施救。

出示:洪水图片师: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1.对个人和家庭来说,防洪准备包括哪些方面?生:(可能的答案)关注汛期预报、学习并具备游泳和划船技能、准备逃生物资……2.遭遇突发性洪水,应该怎样逃生?生:(可能的答案)尽量往高处跑,登上坚固的大树、屋顶、高坡等……3.遇到落水和溺水者,应该如何将他们救上岸?生:(可能的答案)抛救生圈、救生衣、游泳、划船……4.当洪水退去回到家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生:(可能的答案)全面消毒,不吃浸泡过的食物,喝煮沸的水,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出示:洪水应急措施示意图和宣传画师:当遭遇突发洪水时,如果能逃脱,我们应该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如果不能逃脱的话,抓住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出示:洪水中自救和互救措施师:当在洪水中遇险时,要以互救为主,但在救助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

我们可以抛救生圈、救生衣或划船、游泳去救人。

对于已经昏迷的溺水人员进行科学控水和人工呼吸抢救生命。

师:刚刚我们了解了两种灾害中的自救互救措施,大家思考一下地震与洪水中的救灾重点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不可预知、最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而洪水与降雨有关,具有可预报性。

师:因此地震的救助主要在震后进行,以自救为主;洪水的救助是在洪水发生过程中进行,以互救为重点。

出示:应急避难场所图示和概念师:课前我们布置大家一个调查活动:首先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在网络地图上查找所在地区的所有应急避难场所和距离学校和家庭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

然后在网络地图上查找从学校和家庭前往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的最佳路线。

最后思考应急避难场所应满足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听一下各个小组的成果汇报。

生:小组汇报【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了解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工作内容、学会了不同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与互救基本措施。

最后我们通过调查居住地和学校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关注灾害发生后的逃生避险方法。

希望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梳理防灾减灾意识,在灾害来临时更有效的进行自救与互救,为挽救生命和财产提供更多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