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完整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

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

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三)巩固拓展(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课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课标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教学目标: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2.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资料的方法;3.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构成科学的宇宙观,激起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文明的兴趣和决心。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始终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现,也只能看得见,仍旧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终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打算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量和规律推理力量。

二、教学思路本次试验根据试验预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现――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试验预备阶段,由教师事先安排好试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展加工,形成最终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终对模型进展展现,教师对模型制作中消失的问题进展点评。

三、教学预备(1)地球仪。

每个班预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试验的同时帮忙学生加深地理熟悉。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

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终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由于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详细强化。

(3)透亮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预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材料预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四周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严寒,空气积累下沉,所以极地四周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其次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高中地理教案篇一第一节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实例的分析。

2.教学难点:地理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1.第一节地理学科概述2.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3.第三节地理观测与实验4.第四节地理学科研究方法5.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6.第六节人文地理环境7.第七节区域地理一、导入1.通过展示地球仪、地图等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地理学科有哪些了解?地理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第一节地理学科概述(1)地理学科的定义: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学科。

(2)地理学科的分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

(3)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模拟、数据分析等。

2.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1)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利用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学原理,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

3.第三节地理观测与实验(1)地理观测的方法:地面观测、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

(2)地理实验的方法:模拟实验、野外实验等。

4.第四节地理学科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动态。

(2)案例研究:分析具体案例,探讨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

(3)综合研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5.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球表层自然现象的总称。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3)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意义:了解自然规律,为人类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6.第六节人文地理环境(1)人文地理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人口、经济、文化、政治等。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7篇)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7篇)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7篇)想要写好教案,就要仔细备课,依据教材内容及同学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纳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准时间支配都作了具体的记录。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优秀教案(7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篇1一、说教材《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其次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绽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详细、深化的学习。

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学情此阶段的同学通过学校阶段地理学问的学习,已初步把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依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学问。

但是,由于同学综合分析力量有限,空间思维力量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同学的学问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学问不熟识,不了解,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学问并提高地理思维力量、实践力量以及创新力量。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看、比较、归纳、分析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加现代海洋意识;(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育同学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一:高中地理_必修一_教案__人教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

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教案1)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 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200亿光年(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3)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①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之间由于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②层次:总星系⎩⎪⎪⎨⎪⎪⎧A :银河系⎩⎪⎨⎪⎧B :太阳系⎩⎪⎨⎪⎧C :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1)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彗星和其他小天体等。

(2)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大行星。

(4)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②巨行星:木星、土星(5)分类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④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性:地球是银河系中普通的成员。

而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其他条件:(1)充足的水分;(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四.运用拓展1.天体的类型和分类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体积、质量木星最大。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

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大多数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如狮子座流星雨。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著名的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②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2.天体的判断方法判断宇宙中的物质是否属于天体,可以遵循“三看法”①看位置:它是否位于地球及其他天体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大气层后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②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极光③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迹上独自运行。

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

3.在分析某行星上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看行星与恒星的距离是否适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行星有适宜的温度(2)看行星的体积、质量是否适当。

这能保证该行星周围有大气层(3)看行星的自转。

公转周期是否适中。

这能保证行星表面有适宜的温度(4)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是否有液态水存在综上所述,某行星只要具有适宜的温度、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这三个基本条件,该行星上就可能有生命物质存在。

4.从外部条件和自身原因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课后练习: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其特殊性表现在( )A .质量在三颗行星中最小B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C .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不同D .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2.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 .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B .强烈的太阳辐射C .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 .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3.若地球在②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A .变为寒冷的“冰球”B .变为炎热的“火球”C .大气层将会消失D .公转方向将发生变化4.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 ) A .太阳系—木星—冥王星 B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 C .太阳系—地月系—银河系 D .太阳—地球—哈雷彗星5.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①陨星 ②恒星 ③正常运行的人造卫星 ④蟹状星云 ⑤哈雷慧星 ⑥狮子座流星雨 ⑦总星系A 、①④⑥⑦B 、④⑤⑥⑦C 、①②④⑤D 、②③④⑤ 6.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说明右图含义的是 ( )A .①太阳系②总星系③银河系④地月系B .①地月系②银河系③河外星系④太阳系C .①太阳系②总星系③河外星系④银河系D .①地月系②总星系③银河系④太阳系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据此回答1~2题。

7.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

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 )A .平均温度过低B .平均温度过高C .温度变化无常D .昼夜温差过大8.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4号飞行器,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会受到诸多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其中人类难以估计的威胁可能是月球表面( ) A .空气太稀薄 B .宇宙辐射太强 C .陨石撞击太多 D .月球引力太小必修一 教案(2)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概况 1.太阳辐射概述(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

(2)能量分布: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①②③④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提供的光、热资源。

(2)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生物化学能。

(3)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4)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1.全球的太阳辐射分布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体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地区太阳辐射量随月份变化的规律相反,且不同季节表现出的结果并不相同。

如下图所示(注:图中的横剖面表示的是某一时间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分布情况,纵剖面表示的是某一纬度太阳辐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1)总体特征: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

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2)特例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二.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黑子,B层的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提示(1)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冬半年的夜晚。

(2)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和地球磁场的影响白天较强。

(3)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也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

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类型活动特征活动层次①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与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④太阳风形成的带电粒子流在极地地区形成绚丽多彩的极光黑子①温度比周围低而显现暗黑斑点②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③周期约为11年光球层耀斑①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②时间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③释放巨大能量④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⑤周期约为11年色球层太阳风①温度极高②带电粒子高速运动③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形成的带电粒子流日冕层(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经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2015·山东文综)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

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

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

完成3~4题。

3.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A.云量B.海拔C.下垫面D.正午太阳高度4.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

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A.53% B.62% C.70% D.78%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

下图示意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5~6题。

5.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D.青藏高原6.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高B.植被少C.地势高D.云雨少(2017·大连期中)下图中图1为“我国某省年太阳辐射总量(单位:兆焦耳/平方米)分布图”,图2表示“该省某地理要素的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7.图2中的等值线最可能表示()A.年降水量等值线B.年日照时数等值线C.≥10°C积温等值线D.等高线8.两图中的等值线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A.年降水量越多,年太阳辐射总量越大B.年日照时数越长,年太阳辐射总量越大C.积温越高,年太阳辐射总量越大D.海拔越高,年太阳辐射总量越大9.导致图中甲、乙两地等值线数值差异明显的共同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拔C.年降水量D.年蒸发量必修一(教案三)地球的结构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1)地震波: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地表振动共性横波(S波) 较慢固体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纵波(P波) 较快固体、液体、气体引起地面上下颠簸震动(2)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在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

(3)岩石圈与软流层:①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②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的内部圈层从上向下分别为:地壳、地幔(上地幔和下地慢)、地核(外核和内核)三个圈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