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教版)-城镇化-1教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学案1

其次节城镇化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1.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3.结合实例,明确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实践力)学问清单一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含义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标志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加区域社会和谐。
学问清单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时间特征水平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极低,开展缓慢<2%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城镇化加速开展13.3%(1900年)20世纪以来,尤其二战以来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到达空前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54.3%(2016年)2.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1)兴旺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消失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衰落。
(2)开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城镇化总体水平低。
3.城镇化进程的特征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A为初期阶段,B 为中期阶段,C为后期阶段。
【温馨提示】“S〞形曲线符合一般城镇化正常开展过程的规律,借助该曲线有助于诠释现实的城镇化地域差异和猜测将来的开展。
现实中任何国家的城镇化过程随时间的开展都不行能留下一条完全相同平滑连续的标准曲线,可能有时呈现很大的变化。
学问清单三城镇化过程中消失的问题1.有利影响(1)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给区域经济开展带来巨大活力。
2.不利影响(1)自然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
人教版地理22.2城镇化完整教学设计

针对本节课的城镇化内容,学生已具备以下基础知识:掌握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了解人口分布、迁移等相关知识;学习了城市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如城市功能、城市体系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城镇化主题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兴趣较高:学生对城市化现象具有浓厚兴趣,生活中能直观感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因此对本节课内容具有较高期待。
3.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个别指导,提高其作业质量。
2.教师引导: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城镇化吗?城镇化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的?”
3.学生思考: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城镇化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4.导入新课:通过以上活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城镇化。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城镇化的定义、阶段特征、城镇化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分析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政策、经济、人口等;介绍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2.认知差异:学生在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对城镇化发展的原因、影响等理解较浅显,需要教师引导深入探讨。
3.思维发展: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但在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方面仍有待提高。
4.合作意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一定的合作意识,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引导激发其积极性。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图示法,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讲解城镇化相关知识。
3.教学过程:
a.讲解城镇化的定义和阶段特征;
b.分析城镇化率的数据,展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
c.通过案例,讲解城镇化对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3《城市化》教学设计(共1课时)

5.观看一部与城市化相关的纪录片,如《城市扩张》、《地球脉动》等,撰写一篇观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6.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讨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小项目,简要阐述项目背景、目标、实施步骤及预期效果。
3.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城市化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所学知识。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分析,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深入理解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案例,如我国大城市病、乡村城市化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原因及解决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影响。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身边的例子导入城市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3.适时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a.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
b.我国城市化的特点、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c.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
d.国家相关城市化政策及应对措施。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总结归纳(500字)
人教版《城市化》一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

模块名称:高一地理•必修2 教材版本:人教版在生活中发现地理,在生活中运用地理《城市化》一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解读新课标】新课标对这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这反映出在新课程屮,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学习活的地理,地理基木原理和地理基木理论的学习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2.学生通过木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刈■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冇基本的解决方法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木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分组对本地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调杳,对家乡冇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教材内容及分析】在而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Z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丿刃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在教学屮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屮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是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屮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大全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优秀范文大全第一章:城市化的概念与过程教学目标:1.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 了解城市化的过程,理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与内涵2. 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特点3. 城市化的过程及其阶段4.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城市的起源和发展2. 讲解城市化的概念和内涵3. 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特点4. 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过程及其阶段5. 探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学资源:1. 城市化概念和特点的相关阅读材料2. 城市化过程及其阶段的图表和数据3.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案例和数据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学生对城市化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学生对城市化过程及其阶段的掌握情况3. 课后作业:学生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和分析第二章:城市化的驱动因素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理解人口、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2. 人口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3. 经济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4. 社会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5. 技术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2. 分析人口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3. 探讨经济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4.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5. 分析技术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教学资源:1. 城市化驱动因素的相关阅读材料2. 人口、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的图表和数据3. 相关案例和数据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学生对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学生对人口、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的掌握情况3. 课后作业:学生对城市化的驱动因素的分析和理解第三章: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影响,掌握城市化对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城乡差距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高中地理《城市化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情景线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创设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本课设计两条线索, 一索:张鹏进城过程中的乐、烦、看、思;另一条是本课的知识线索 :感知城市化、再识城市化、深化城市化、升华城市化。
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做了调整。
目的在于通过鲜活的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 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
让学生思考与发现成为一种快乐,而不再是强迫 或负担。
(二)教学流程环节一 身边城市 导入新课展示 2001 年和 2018 年平阴东关村和桥口村的巨变,对比照片变化:原来的农业用地变成了城市用地、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城市化。
环节二张鹏进城的快乐生活(初识城市化城市化的积极影响)2005 年,锦东新区规划建设,桥口村张鹏一家宅基地和耕地被征用。
政府给他们家70 多万元补偿款,一夜暴富的他成了“土豪”,他用补偿款在县城购房买车,过上了令人羡慕“城里人”快乐生活。
当时有这样一则报道反映了拆迁后的快乐生活。
根据报道说明进城前后的生活变化,说明城市化的具体表现。
地域的转换过程:城市建筑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变化为建筑物等人造景观。
人口的转变过程: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结果是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密度变稠。
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同进伴随着城市文明的扩散。
总结城市化带来的积极影响: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发展,经济收入提高→经济发展,价值观念改变→文明发展领会城市化本质: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环节三张鹏进城后的烦恼(再识城市化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张鹏用补偿款办过厂、开过店,但都因为经营不善最终关停了,很快补偿款就用完了。
生活渐渐陷入困境,找工作时发现很多类似自己情况的人,适合他们的岗位很少。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过程,掌握城市化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
3.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化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城市化的概念与特征1. 城市化的定义2. 城市化的度量指标3. 城市化的特征第二章:城市化的过程与动力1. 城市化的过程2.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三章:城市化与地理环境1. 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章:城市化问题及其调控1.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 城市化问题的调控措施第五章:城市化的区域差异与未来发展趋势1. 城市化的区域差异2. 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相关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了解城市化的特点和问题。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展示城市化的相关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1. 教科书《地理》2. 城市化相关案例资料3. 城市化图像和数据资料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城市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合作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城市化的试题,测试学生对城市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模块共计1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时分配:第一章:3课时第二章:3课时第三章:4课时第四章:3课时第五章: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过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问题的分析和调控措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和未来发展趋势2.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八、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城市化的图像和数据,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兴趣,引出本模块的主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大全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过程,掌握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 使学生了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4. 提高学生对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城市化的概念、特点、过程及驱动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 难点: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城市化实例进行教学。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 利用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城市化的特点和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城市化案例资料,如我国部分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2. 收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相关资料。
3. 制作课件,展示城市化的相关图表和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的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过程,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知识。
3. 分析城市化的驱动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城市化的各种因素。
4. 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5. 讲解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谈谈对城市化过程中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途径。
8. 课后反思:让学生思考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
六、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一:我国某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历程1. 展示案例图片,让学生观察城市化过程中的变化。
2. 分析案例中城市化的特点,如人口增长、城市扩张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4. 探讨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如优化城市规划、发展公共交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示】北京城镇化的案例
通过系列问题的层层设计和解答,包括一些与认知有一定冲突的设问,帮助学生理解城镇化的内涵,及主要标志。
城镇化的进程及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示】Tom的第二个问题,引入城镇化进程的学习
【出示】世界城镇人口增长及预测图与中国城镇化率变化折线图(1949-2015年)
【提问】读图,计算特定年份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析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出示】世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公元元年-2000年)
【提问】找到世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致时间,并尝试分析原因。
【出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全世界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1800-2000年)
【提问】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出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对比表
【出示】城镇化进程的“S”形曲线
以中英对比为主线,梳理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城镇化的差异。
城镇化的意义
【引入】Tom的第三个问题,提问“是什么因素加快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呢?”
【出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出示】世界各国城镇人口比例图(2018年)
【出示】城镇化的影响
【出示】部分国家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图(2014年)
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本节总结
【出示】本节课知识框架
【讲解】本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出示】城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情况
【出示】中国新型城镇化
先是引导学生基于现象,归纳、总结出城镇化的意义。再通过逻辑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
地理信息技术如何助力城市管理?
【案例】疫情防控期间,健康宝的应用
【案例】以近期发生的昌平火灾为例,讲解地理信息技术在火灾救援中的具体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比较、归纳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4.结合实例,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说明城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Tom同学针对中国城镇化的一些疑惑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城镇化
学科
地理
学段:高中
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地理必修第二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案例,理解城镇化的概念和标志。
2.通过资料分析,解释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作用。
【出示】学习要求
通过创建情景,引发学生兴趣;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具体内容。
城镇化的含义及标志
【提问】“谁”要城镇化?
【出示并讲解】乡村与城镇的差异
【提问】城镇化只是在乡村发生吗?
【出示】北京城镇加乡村的二元结构
【提问】如何向着城镇的方向演化?什么是城镇化?
【出示】城镇化的概念
【提问】全国城镇化率排名是根据什么计算出来的?
【提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进程的“S”形曲线中所处的阶段
【出示】中国、英国城镇化水平变化图(1700-2050年)
【提问】辨识中、英两国城镇化阶段;解释城镇化中、后期阶段人口迁移的方向
【出示】英国的主要城镇化阶段
【出示】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
【总结】城镇化进程及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