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说课

合集下载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成功实践
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 1930年,全国建立十几个根据地, 革命武装十万人; 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
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P71
二、土地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武装斗争、土革和 根据地建设 。 3、工农 武装割 据 根据地建设 1927,井冈山--1930,十几块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趋于 成熟的表现有( ) ①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 ②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纠正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④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革命策略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③ D.①③④
【解析】A 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就已经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 情和认识了中国社会性质;时间上与题干不符合。纠右是 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纠“左”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 ④在土地革命向民族革命转变的问题上有表现,中共由反 蒋到后来的联蒋抗日。故正确答案为A项。
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城西,跨越大渡河。桥 净跨100米。1935年5月29日,红军22名勇士飞夺泸定 桥,保证了红军主力迅速渡过大渡河。至此,蒋介石 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的企图彻底破产。
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接壤地段,纵 横几百公里,海拔3000至4000米以上。草地的气候极 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 不仅人迹罕见,也无鸟兽出入。红军经过六天六夜, 终于走出了草地。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程目标:概述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 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 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927年3月起, 一年左右时间 杀害共产党员革 命群众-----31万 多人 其中共产党员2.6 万多人,几近当时 党员总数一半 共产党人被砍头

15国共的十年对峙公开课课件

15国共的十年对峙公开课课件
年 月 (1)时间: 1927年9月 时间: 领导: (2)领导: 毛泽东 地点: (3)地点: 湘赣边界 结果: 攻取长沙受挫,改向山区 (4)结果: 攻取长沙受挫,改向山区 1927年10月 1927年10月,毛泽东等人创建了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 ——毛泽东
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南昌 起义 八七 会议 秋收 起义 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创建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根据地建设
城市革命 农村革命 工农武装 割据
• 1、2011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4周年的 2011年 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4周年的 84 纪念日。 纪念日。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与这一节日有关的是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遵义会议 C.南昌起义 D.遵义会议
三、红军长征
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 左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第五次反“围剿”
2、经过(1934.10~1936.10) ★ ) 3、意义
3、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 围剿”红军、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 ’……它是一曲人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 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 类求生存的凯歌,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中国革命的企图, 中国革命的企图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 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 ——转危为安 转危为安 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 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 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长征途中, 在长征途中 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哈里森 哈里森· ——哈里森 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索尔兹伯里(美国作家) 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索尔兹伯里(美国作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c.史料研读法:挑选相关史料,指导学生进行解读,提高史料分析和论证能力。
3.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b.新课讲解: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c.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形成共识:
a.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共两党在政策和策略上有何不同?这些差异对战争结果产生了哪些影响?
b.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教训?
小组讨论后,将讨论成果整理成文字,每组不少于500字。
5.视频观看: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作品,感受历史场景,提高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认知。
6.课堂反馈:请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收获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表达清晰。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挥自己的见解。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5.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史料解读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பைடு நூலகம்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国共十年对峙优秀教案

国共十年对峙优秀教案

国共十年对峙优秀教案【篇一:国共十年对峙教案】库车二中教师集体备课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2.教学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4.15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4.15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稿

《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材料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教材分析《国共的十年对峙》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15课的内容,教材主要从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和屠杀,中共领导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及探索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主要内容有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对学生理解南昌起义和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以及长征的内涵,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发展和完善,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三、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探究欲望强烈,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通过初中八年级课本对本课内容,比如南昌起义的基本事实、红军长征的大致经过等有简单学习,因此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预习解决。

但鉴于学生对本课知识认识缺乏深度、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因此要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运用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生中来,尤其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解和对长征的评价等,要多加探究,有助于学生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四、重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南昌起义的吉本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分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课件

教学特色简述
1、轻课本知识讲述,重分析综合的过程和方法 2、忌面面俱到,图重点突破 3、打破课标要求的束缚,力求有所创新 4、寻找触动学生神经的敏感点,活跃课堂气氛 5、借助探究学习总结来突破教材难点问题 6、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专门腾出时间 让学生向教师发难(就书本上的疑难问题提问)、 课前由学生分工合作探究相关问题体辅助教学 • 2、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 和教师讲授法相结合 • 3、教师课堂总结和学生 探究总结相结合 • 4、教师质疑和学生反思 相结合 • 5、人教版学材与乡土学 材相结合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中国共产党在十年 对峙期间领导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主要史实。 • 难点:1、土地革命及其 在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的 地位。 • 2、中共在这十年 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与新 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系
国共十年的对峙
课程标准要求 概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识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要史实。 2、结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和一系列根据地建立及巩固发展,分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 城市道路的正确性。 3、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性。 4、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分析土地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引导和诱导作用。 2、鉴于初中教材对书中重要史实介绍较详,学生比较熟悉,因而把主要精力用来引导学生分析 这些历史事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3、帮助学生用比较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掌握国共双方的对峙情况。 4、制作PPT课件配合教学。 5、补充十年对峙期间中共领导抗日斗争的重要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学习中共在十年对峙过程中克服左右倾错误,实现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的情感体验 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克服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弱点和缺点的能力。 2、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长征精神,培养不怕吃苦、自强不息、永不言弃 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提高。 3、随着当前海峡两岸国共关系日益密切,祖国的统一大业日益提上日程。通过对十年国共两党 内战的影响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两大政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亏,从而认识 到国共第二次和第三次合作的重要性。 4、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 设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5、通过课前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4.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时间轴,标注重大事件、政策及影响。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要求题目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避免低级错误。
4.关注国家命运,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时期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深化。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方面有一定能力,但可能缺乏对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的深刻认识,需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4.利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增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8.加强课后辅导,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历史时期的紧张氛围。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国共两党会在这一时期展开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课件

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课件
提示:第一种意见正确。原因是第一种意见符合半殖半封的中国国 情,将武装力量与农民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代表了大革命 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针对中共党内意见的不统一,为向 全党指明中国的正确革命道路,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
请问: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它的实质是
什么?这种理论存在的依据有是什么?它的提出有何
另一种意见是:“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取得胜利,无 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 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 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 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你认为哪种意见正确?为什么?毛泽东是为向全 国指出正确的革命道路,他提出了什么理论?
地,生活上得到保障;
作用 对革命:农民革命性空前 高涨,积极支持革命。
③根据地经济建设:粉碎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
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当时是有不同意见的:
一种意见是:“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的有计划地 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 无疑义是正确的。”

三次反”围剿“:保障了土地革命的进行 道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开始: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党的转折点
胜利: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意义:革命转危为安;播下革命火种;开创
抗日新局面
小结:
本课主要阐述了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革命活动,中共 通过南昌起义和土地革命,建立了自己的军队,找到 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并形成了与国民党政府的军事、 经济和政治上的对峙,成功地挽救了革命;通过长征 和遵义会议,解决了自身的问题,保留了革命火种, 开创了北上抗日的新局面。重点要求掌握南昌起义和 红军长征,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遵义会议的 意义。同时作为21世纪的栋梁之材,我们要学习先辈 们坚强的创新精神和不畏艰辛的革命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采用”阅兵仪式”视频材料片段,营造氛围,导入南昌起
义. 南昌起义: 学生阅读,自主掌握,重点突出意义. 土地革命: 图表演示,材料分析,问题探讨解答. 红军长征:示意图演示;问题探究。 本课要旨 练习题
这是一支正义之师,这是一支威武之师,那么 我们这支人民的军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返回
三、红军的长征

1、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的直接原因)

客观原因:敌强我弱

主观原因: 进攻中的冒险主义 由于“左“倾错误 防御中的保守主义 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胜利会师
遵义会议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农村包围 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由此探讨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 革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利用材料、图片、地图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 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 法。 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 精神。
3、长征的意义



(1)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革命新 局面。 (2) 保留了革命的精干力量,传播了革 命主张。 (3) 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 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本课要旨



南昌起义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 开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 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讲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 的镇压和 屠杀,中共领导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及探索一条新的革 命道路的内容。学习南昌起义意义重大,能让学生更多了解 我党的斗争和人民军队创建的历史。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 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 难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 遵义会议
道路探索:创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武装反抗
总 结 经 验 工农武 装割据 理论
南京国民政府
政 权 对 峙
军事 “围剿” 反 “围 剿”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成立
农村革命根据地 的发展
实 践
八七会议
• 时间:1927.8.7 地点:汉口 • 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
一、南昌起义

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进行武装斗争。
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经过:1927.8.1 南昌 周恩来、贺龙 起义后南下→受阻 →兵分两路
教训?
意义:打响武装反抗 第一枪
中共独立领导武装 斗争和创建人民军 队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方针确立: 八七会议 准备: 秋收起义 向井冈山进军
受挫
二、说教法
• 本课以多媒体为平台进行教学,教学中运用图片、 地图、音频视频材料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 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利用“图表演示—材料分析—解答问题”的方式 掌握土地革命这一目内容。 • 利用“设置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归纳”方式开 展探究,理解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性。 • 此外,还贯穿常见的讲读法、讲述法。
2、遵义会议

探究: 1、遵义会议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 以 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呢?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从幼稚 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
1、 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 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 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 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 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是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 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 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承担起长征 途中处于中心的军事任务的领导工作,也表明毛泽东 在党中央领导地位的确立。 3、遵义会议上,中共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 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 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 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返回
练习题
1、某旅行社组团从江西 出发开展“重走长征 路”旅游探险活动, 下列长征重要景点参 观顺序排列正确的一 组是( ) B A 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 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2、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共领导的农村 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 是( D ) A 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B 工农武装割据波 浪式推向全国 C 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 开展打土豪分田 地的土地革命 3、结合本课知识和相关图片,你认为长征精神 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 答案提示:艰苦奋斗,不屈不扰, 理想远大,自强不息
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和债务。 意义: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 大大提高 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 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 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 个个喜形于色”。
《赣西刘士奇报告》
返回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工割 农据 武理 装论
返回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地主、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手工业者
所占人口比
6% 20% 60% 13%
所占土地比
80% 15% 5% 0%
探究: 一)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无地或少地 二)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参加革命? 广大农民 三)面对上表情况,中共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年---1937年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 ㈠教材分析
– 《国共的十年对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 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 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 长征。教材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武装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继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为明线, 以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为暗线。教材从军事斗争、 政权对峙等方面反映出这一阶段国共的对峙。同时在探 索与实践过程中,中共领导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 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和全国革 命胜利的道路。 – 课时安排:1课时
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 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
•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
明了前进的方向。
土地革命
返回
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方向是长沙,受挫, 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计划,改向井冈山进军。 提问: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长沙,结果都失败, 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 因为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城市斗争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必须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只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历史知识不广, 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对于该课内容,主要停留在对历史事 件的了解和一些简单的分析上,学生的分析、归纳、独立 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学法指导 –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悉教材。 – 课堂引导:课堂上引导,培养能力。 – 课后强化:做相关练习,巩固知识。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指出革命道路: 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胜利的道路
返回
农村革命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
返回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五、教学反思
1)处理新教材内容,必须突破传统教材 内容的束缚,进行大胆的取舍,或知识 的重新整合。 2)本课的测评和学习延伸虽体现了本课 的重点难点,但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缺 乏创新精神。
谢谢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