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敦煌学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研究
敦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敦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敦煌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敦煌遗址和敦煌文化的学科,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敦煌遗址的发现与保护、敦煌艺术、敦煌文化与文化交流、敦煌文献研究和敦煌考古。
首先,敦煌学主要研究敦煌遗址的发现与保护。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鸣沙山、阳关等。
敦煌学通过对这些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可以还原历史,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敦煌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敦煌艺术。
敦煌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敦煌壁画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壁画之一,被誉为“东方古代艺术宝库”。
敦煌学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艺术创作的技法、风格和题材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敦煌学还研究敦煌的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第三,敦煌学关注敦煌文化与文化交流。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敦煌学研究敦煌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敦煌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
通过对文化交流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为研究中国和世界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四,敦煌学还重视敦煌文献研究。
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了大量的敦煌文献,包括经史、文学、医药、音乐等方面的文献,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源。
敦煌学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最后,敦煌学研究的内容还包括敦煌考古。
敦煌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址,其考古工作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敦煌学通过对敦煌遗址的考古工作,可以还原历史,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经济、农业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敦煌学论述题

敦煌学论述题
敦煌学是指以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和安西县榆林窟为中心的历史、艺术和考古等诸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下面列举了十道关于敦煌学的论述题目,供您参考:
1. 论述敦煌学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及其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分析莫高窟壁画的艺术风格演变及其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3. 讨论敦煌遗书的发现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贡献和意义。
4. 阐述敦煌学研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文化价值。
5. 探讨敦煌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
6. 分析敦煌石窟群中各个洞窟的宗教属性及其在佛教传播史上的角色。
7. 论述敦煌学在推动汉字书法艺术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8. 讨论敦煌壁画中的乐器与音乐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9. 探讨莫高窟壁画中的服饰文化及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10. 分析敦煌学研究对现代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
敦煌学

敦煌学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中亚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贵资料。
敦煌地区保存、发现的丰富历史文献和文物,是敦煌学研究的基础和对象。
敦煌学一词由史学家陈寅恪在1930年提出。
当时的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
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
具体包括5个分支领域:①敦煌石窟考古主要考订各个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②敦煌艺术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遗书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
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
⑤敦煌学理论主要包括敦煌学的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等。
对于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宽度与广度,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国际上有广义敦煌学与狭义敦煌学之说,但不论研究范围的宽泛或狭窄,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学为基础,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个特点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敦煌学20年来,中国敦煌学发展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文献的整理和刊布。
1981—1986年,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由台湾新丰文公司出版,共140巨册,影印英国、法国、中国大陆及已经刊布的敦煌汉文文书。
1990年台湾和大陆合作出版了63册的《敦煌大藏片经》,以北京图书馆所藏为主,兼及英法所藏的部分敦煌写经。
1990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图书馆合作编辑的《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大型图册15卷,图册利用最新摄影印刷技术,图版清晰。
敦煌学概论

三、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的流散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22日(阴历五月二 年 光绪二十六年) 月 日 十六日), ),道士王元箓偶然发现了举世闻名的藏 十六日),道士王元箓偶然发现了举世闻名的藏 经洞(现编号17窟)。里面装满从公元三世纪到 经洞(现编号 窟)。里面装满从公元三世纪到 十一世纪的宗教文献、社会文书、 十一世纪的宗教文献、社会文书、刺绣绢画等稀 世珍宝数万件。许多都是孤本,弥足珍贵。 世珍宝数万件。许多都是孤本,弥足珍贵。这一 发现,震惊了中外学人。 发现,震惊了中外学人。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 地理、 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 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 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 料。 •敦煌宝藏的重见天日,以及后来对这批宝藏的研 敦煌宝藏的重见天日, 敦煌宝藏的重见天日 更促成了敦煌学的形成。 究,更促成了敦煌学的形成。
名胜古迹
• 有全国唯一保存良好的汉长城和烽火台 • 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阳 关等。 • 敦煌纪念品:夜光杯、天然水晶石、敦 煌地毯
月牙泉
古代于阗玉石经此输入中原,因此得名。 玉门关
二、敦煌与丝路
1、丝绸之路的开通 、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 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 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 冯 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 中国》 指西汉( 202年 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 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 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交通路线。 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交通路线。其基 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 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 条路线。 条路线。 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 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敦煌文书的发现,与甲骨文、敦煌西域汉晋简牍、明清内府档案的发现一起被称作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
敦煌文献发现以后,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利用这批宏富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从历史、考古、经济、政治、军事、地理、民族、民俗、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敦煌学。
敦煌学显然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客体上来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群敦煌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举凡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学、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科技、建筑、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保健等等,都可以利用敦煌资料,或填补空白,或创立新说,或纠正前人研究的疏漏。
因而敦煌资料被誉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敦煌学被称之为“学术的海洋”。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作者:杨秀清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
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
“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
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
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20世纪法国学者敦煌文献研究述评

20世纪法国学者敦煌文献研究述评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敦煌文献的概述 (3)1.3 法国学者在敦煌学研究中的贡献 (5)二、法国学者对敦煌文献的整理与释读 (6)2.1 《敦煌宝藏》的编辑与出版 (8)2.2 《法藏敦煌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9)2.3 其他重要文献的整理与释读 (10)三、法国学者对敦煌文献的内容研究 (12)3.1 敦煌文学的研究 (13)3.2 敦煌历史文献的研究 (14)3.3 敦煌宗教文献的研究 (15)3.4 敦煌科技文献的研究 (17)四、法国学者对敦煌文献的价值与影响分析 (18)4.1 对欧洲汉学和敦煌学的影响 (19)4.2 对法国本土学术界的影响 (20)4.3 对世界范围内敦煌学研究的贡献 (22)五、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3)5.1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4)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5)六、结论 (27)6.1 总结研究成果 (27)6.2 提出建议与展望 (29)一、内容描述本论文集收录了20世纪法国学者对敦煌文献的研究成果,涵盖了敦煌文献的整理、翻译、解读及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
在整理方面,学者们对敦煌文献进行了细致的甄别和分类,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翻译方面,他们借助先进的语言学工具,将晦涩难懂的敦煌文献翻译成法语,使得法国学者能够直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敦煌文化遗产。
在解读方面,学者们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敦煌文献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们不仅关注文献的字面意义,还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为理解敦煌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研究还涉及到了敦煌文献在法国乃至欧洲的传播和影响,揭示了敦煌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作用。
在文化价值方面,敦煌文献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古时期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情况,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要表现。
敦煌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许多学者对该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相关论文中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
1. 《敦煌文献学概要》该书是对敦煌文化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敦煌文献的发现、保存、研究方法、文献学原理、文献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领域的问题等方面,是了解敦煌文献的必备参考书。
2. 《永乐大典图像研究》该书是敦煌文献研究中的一篇重要著作,作者梁启超通过对敦煌石窟中所发现的图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刊刻等方面的问题,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3. 《敦煌写本搜微》该书是清代学者沈德潜所撰写的一本关于敦煌文化的著作,涉及到敦煌文献、图片、雕塑、壁画等多个方面。
该书内容详实,考证精准,被誉为是研究敦煌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
4. 《敦煌艺术史》该书是研究敦煌文化的另一本重要素材,主要介绍了敦煌文献所反映的艺术史,包括敦煌艺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等等,全面地展现了敦煌文化的艺术特色。
5. 《敦煌本科技与生物科技》该书是对敦煌文化的一种全新解读,主要探讨了敦煌文献中所描绘的一些技术手段和生物科技的应用,如植物种植、药物配制、疾病治疗等,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6. 《敦煌艺术与文化》该书的重点在于敦煌文化的艺术与文化,对敦煌文献中所描绘的艺术形式、文化背景、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挖掘,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艺术的思想内涵和特点所在。
7. 《敦煌学论叢》该书是一本由多位学者合辑所写的敦煌文献研究著作,涉及到敦煌的历史、文献、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繁多且学术性强,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敦煌文化的好素材。
结束语:综上所述,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各位学者进一步研究和阐释这一文化,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1990年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1990年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1990年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它记录了当年举办的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研讨内容和成果。
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是我国著名的国际学术会议,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参与,旨在推动我国文化和艺术的研究与交流。
本文集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专家学者的精彩论文,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现了敦煌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一、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概述1990年的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是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学术盛会。
会议围绕着敦煌艺术、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展开研讨,对敦煌研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视角出发,对敦煌艺术的特点、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形成了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的学术成果。
二、文集内容概述1990年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是对该次学术盛会的重要总结和回顾,它收录了大量精彩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全面地展现了敦煌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学术成果。
文集内容涉及敦煌壁画、雕塑、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是一部集多领域研究于一体的学术精品。
三、文集的重要意义1990年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价值。
通过文集的出版,可以将当年学术讨论会的成果永久地记录下来,为后人研究敦煌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文集的出版也推动了敦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世界各国学者对敦煌艺术与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与研究。
四、文集的学术价值1990年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作为一部汇集了丰富学术成果的研究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文集中的论文和研究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深入探讨了敦煌艺术的表现形式、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内容,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敦煌艺术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五、对后人的启示通过对1990年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的研究和阅读,可以使后人更好地了解敦煌研究的历史和发展,对敦煌艺术和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文集中的学术观点和成果也为后人开展敦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对于推动敦煌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敦煌学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研究第一节敦煌遗书对于古文献校勘、训诂、辑逸方面的贡献敦煌遗书规模之大,内容之宏,涉及面之广可谓是空前的。
姜亮夫先生在《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一书中说:“它在文化上的整个价值,虽此时尚不能作确切的估定,将来影响于学术文化,甚至于我们民族创进的资鉴,亦正待于国人的兴起研究。
但我可以平平实实,不夸张、不收不揜地说,它的深邃之处,容或不如孔壁之于儒家经典,甲骨之于殷商史实,铜器之于两周史迹,而博大之处,关联之处,即综合的比价必不在前几次任何一次之下”。
诚如斯言,敦煌遗书为浩博的中国古代文献增添了异样的光彩,弥补了许多以前意想不到的空白,在古文献校勘、训诂、辑逸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校勘校勘,是古籍整理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又叫做“校雠”,是广泛搜集各种相关的本子,取证各种相关资料,对同一古籍进行比较对照,校出篇章文字的异同,审定是非,力求准确地恢复古籍原貌的一项学术性工作。
敦煌写本中,有些原本是四部典籍的写本,还有的不少是孤本,可以取作底本或参校本,也可用作参考材料,补充现存古籍校本的不足。
敦煌写本产生年代一般要早于刻本产生年代,往往更接近于原本真实面目,在校勘中可以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在校勘《元和郡县图志》等唐代地志文献时,不仅要取两《唐书》、《唐会要》、《通典》、《太平寰宇记》等书相互参证,同时也要格外注意采用敦煌文献,才能更好地还原本本来面目。
敦煌写本中存3件唐代编纂的地理总志写本,即敦煌市博物馆藏《天宝十道录》,保存了5道138 州府、614 县的记录;P.2522 《贞元十道录》,保存了剑南道12州残文;P.2511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保存河东道州府情况。
这 3 种文献都可作为整理《元和郡县图志》等的参考资料,可利用借鉴之处甚多。
如《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卷40沙州敦煌县悬泉水条“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出龙勒山腹”一句,校勘记云:“今按:各本作‘出悬泉山',无‘腹'字”。
而据敦煌写本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卷三“悬泉水”条载,“右在州东一百卅里,出于石崖腹中。
《西凉录· 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
”据此,“腹”字不误。
又据P.5034《沙州图经》卷五龙勒山条,“右在 [寿昌] 县南一百八十里”。
可知《元和郡县图志》底本“龙勒山”应为“悬泉山”。
又如,敦煌文献中保存下来的首尾完整的唐代慧能的《六祖坛经》抄本,这个抄本比现存的宋代刻本要少很多内容。
根据这个抄本,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坛经》的扩充经过,以及到宋代时又增加了哪些内容。
此外,敦煌市博物馆藏完本、旅顺博物馆藏完本的首尾照片、北京图书馆藏冈 48 和有 79 号两件残本的相继问世,为校订新的《六祖坛经》提供了重要资料。
周绍良先生《敦煌写本 < 坛经 > 原本》一书指出,这些敦煌本年代不一,但内容相同,应当就是慧能的原本,也就是惠昕所据以改动的古本。
在此种见解的指导下,周先生对此书的整理方法是,先把各个敦煌写本影印出来,然后校录,以保存本子的真实性。
周先生的看法是建立在利用现有所知全部敦煌写本来考订《坛经》写刻本基础上的,是利用敦煌文献来考订古籍的范例。
二、训诂敦煌文献保存了一定数量的古籍写本和一些与之相关的珍贵文书,在训释、考订古籍,或是在利用古籍编纂某一专题的工具书方面,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如古代口头语言,在正统文献中涉及的很少,而利用敦煌文书中保存的变文文书却可以对当时人们的口头语进行深入的探讨。
变文是唐五代时期的民间文学,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口语,有些材料可以和敦煌的其他文献相印证。
如《难陀出家缘起》中有文“道三两声家常”,此言较难理解,而通过敦煌王梵志的诗文,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它含有布施的意思。
又如“庠序”,利用敦煌文献可以了解它除“学校”含义外的意思:在敦煌维摩诘讲经文“威仪庠序,服锦新鲜” 中,可知它有“安详”的意思,同时根据敦煌《贤愚因缘经》可知“徐庠”“祥序”都可表示安详。
又如《资治通鉴》卷239中曾记“(李)师道素养刺客奸人数十人,厚资给之”。
其中的“奸人”是指何人?据敦煌文书《张议潮变文》“(前缺)诸川吐蕃兵马还来劫掠沙州,奸人探得事宜,星夜来报僕射。
”可知奸人应为密探、间谍之人。
可见敦煌文献在训诂字义、考订古籍方面具有其他正统史书所无的价值。
三、辑逸辑逸是整理研究古籍的重要手段,是对群书保存下来的已经亡佚文献的佚文进行搜集整理,编辑成册,以达到基本恢复原书面貌,或辑录出一个残本的目的。
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写本,都含有一些古佚书的残卷,如《论语郑氏注》、《春秋后语》、《大唐新定吉凶书仪》等,它们是古书的转抄本,和清代学者辑逸作品相比,大多保存字数较多,而且相对完整,价值大大超出一般从类书、地志、古注等书中所辑出的零散片断。
因此,敦煌文献在古籍辑逸上具有极高价值。
如唐五代时颇为流行的晋孔衍的《春秋后语》,元以后亡佚,明清时期辑逸之风盛行,现在所能见到的该书辑本共有6家,其中以王谟《汉魏遗书钞》所辑最全,共辑75条,约七八千字。
而敦煌所存《春秋后语》写本多达12件,即P.2569、P.2589、P.2702、P.2872 、P.3616、P.5010、P.5034、P.5523、S.0713、S.1439、P.t.1291和罗振玉旧藏本等,保存下来的文字既多于前人辑本,而且更为真切,大多为孔书本文,弥足珍贵。
敦煌写本中还保存下来一些佚书片断,这些片断往往留存于类书、书仪、地志当中,它们对于辑逸工作同样是极其珍贵的。
台湾成功大学王三庆教授所著《敦煌类书》(高雄丽文文化事业公司, 1993 年)中特别列出“提供遗佚书籍的残文”一项,将敦煌类书所含亡佚古籍的名录加以分类,为今后辑逸工作提供了指南。
现转录于下:经部及小学:《尚书中候》、《易飞候》、《易乾凿度》、《易通卦验》、《易是类谋》、《河图洛书》、《赤伏符》、《运斗枢》、《礼含文嘉》、《春秋说题辞》、《春秋考异邮》、《春秋元命苞》、《孝经援神契》、《韵集》,共14种。
史部:《春秋后语》、《三十国春秋》、《东观汉记》、《三国典略》、《晋中兴书》、《晋阳秋》、《汉官仪》、《良吏传》、《孝子传》、《三秦记》、《梁四公记》、《广州记》、《武昌记》、《英雄记》、《宜都山川记》、《嵩山记》、《蜀王记》、《南越志》、《风土记》、《拾遗》等,共50余种。
子部:《亡名子》、《玄游子》、《华子》、《抱朴子》、《符子》、《典论》、《世语》、《制法论》、《忠臣论》、《物理论》、《古今通论》、《氾胜之书》、《语林》、《女诫》、《博物志》、《太公家书》、《灵异记》、《五行记》、《梦书》、《符瑞图》等,共 41 种。
集部:诸家《诫子书》、《流别论》、《魏朗书》及各家诗、文、论、引、俗谚等,数十种。
此外敦煌其他文献写本也常常引用佚书。
如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引有《西凉异物志》、《十六国春秋》之《西凉录》、《北凉录》、《后凉录》等多种。
P.2511《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引用《赵录》、《图经》等。
P.3900《书仪》残卷,引有毋至《风土记》、《续晋阳秋》、《晋咸康起居注》等。
可见,敦煌文书对于中国古籍的校勘、训诂、辑逸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节敦煌遗书对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价值敦煌遗书中历史学资料极为丰富,有些可以补充史料记载之不足,有些则可以纠正正史记载的讹误,有些则可改变某些传统的说法,特别是有关西北史研究的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
敦煌遗书中的史学材料包括:法制文书、官府文书、田制文书、户籍、手实、差科簿、赋役文书、财政文书、寺院经济文书、仓廪文书、勾检文书、地理文书、军事文书、各种契约以及有关公廨钱等方面的资料。
这些资料大都是当时人记当时之事的第一手史料,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这些文献有助于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有关土地制度的文献,可以使我们得晓唐代均田制、吐蕃计口受田制、归义军请授田制度等实行的细节;户籍、差科簿、契约与社司转贴等文书,对敦煌古代徭役、兵役等制度的研究很有帮助;唐代法制文书,可与现存唐律相互印证;社会史的史料,有助于帮助了解唐代物价、劳动力价值、僧尼的生活、喜庆宴会及婚丧嫁娶等社会风俗。
如敦煌唐代法制文书,保留了正史中大多已散失的唐令、格、式,以及部分唐代律、疏等,计有20件,另外吐鲁番出土法制文书8件,共计28件,计律10件、律疏6件、令2件、格5件、式4件、令式表1件。
这些写本共计载律、疏、令、格、式约250 余条,涉及名例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诈伪律、捕亡律八律,名例、职制、贼盗、杂律四疏,田、禄、祠、假宁、公式、职员、官品七令;刑部、户部、吏部、职方、兵部五格;吏部、度支、祠部、水部四式,保存了贞观、永徽、仪凤、垂拱、神龙、开元及天宝历朝的法律制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律典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尤其是令、格、式等法典写本的保存,填补了正史典籍记载的空白。
敦煌遗书中保存有4件为历代书目所未载,题名为《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的残卷,卷号分别为:S.5505、5785、P.2652、4016 。
记载了远古传说中的开天辟地、九氏三皇五帝的事迹,一直到晋朝。
据考证此书作者是宗略、宗显二人,成书时代不早于西晋,不晚于隋,而作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可能性较大。
据《隋书· 经籍志》所载,这一类著作当时还有《帝王世纪》、《古史考》等,但大多数都已失传。
而敦煌石室中保存的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却首尾完整,较好地保存了这一类书的面貌。
敦煌文献中的社会经济史料,开拓了对唐代土地制度、赋役制度以及财政制度的研究领域。
如敦煌出土的有关均田制与户籍管理方面的文书,记载了均田制的实施情况及细则,十分珍贵。
如有关北朝均田制的情况,由于文献记载过于简略,无法清晰地了解其实施的完整过程,而S.0613《敦煌西魏大统十三年计帐残卷》,记载了西魏均田制的实施、受田标准、丁中年限、赋税数额等情况。
在田制上记载了应受田、已受田、未受田、足、未足、麻田、园、课田、不课田等内容;在丁户上记载了老、丁、女、贱、婢等内容。
此外还保存了有关当时的纳税量词:石、升、斗、斤、两、匹、丈、尺、围等。
从而为研究北朝均田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
再如敦煌文书中保存着丰富的敦煌佛教社会的各种原始资料,其中尤其以晚唐五代宋初的资料为最,这些资料为我们敞开了古代敦煌佛教社会的大门,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僧官体系、僧尼生活、寺院规模、依附人口、佛教节日等相关问题。
其中僧官体系在吐蕃与归义军时期名称不尽相同。
吐蕃时期敦煌的僧官体系为:都教授—副教授-都法律-法律-都判官-判官;归义军时期的僧官体系为:都僧统-副僧统-都僧政-僧政-法律-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