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改良后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可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的观察
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减少皮下出血的护理观察

[] si k uiPerametwt ubpoe xt n e o socu int 2Yoht a F j.rt t n i f rirfn aei a dv nu c ls o a i e hl l o rd c and rn jcino rp fl]Ca et,045 :0 7 0 8 eu ep i uigi et fpooo[ . nJAn s 2 0 ,114 —14 : n o J h
两 组 清 醒 时 间及 宫 颈 松 弛 度 情况 比较 无 显 著 性 差异 ( 00 ) .5
23两组术 中麻醉效果 比较: 的优 良例数观察组多于对照组, 的 - 两组 差
毕铺 巾消毒后静注丙 泊酚 l g g m/ , k 待睫毛反射 消失后 即开始手术。 术
例数观察组少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 . ) P O 5 见表 l 0, 。
医学信息 2 1 7月第 2 0 2年 5卷第 2 Meia Ifr a o .u. 0 2 V l2 . o 2 期 dclnom t n J12 1 . o, 5 N . i
氟比洛芬酯联合咪Biblioteka 芬 太尼及丙泊酚在无痛人流麻 醉中的应用
胡 火红
( 淳安 县 第 二人 民 医 院麻 醉 科 , 江 杭 州 3 1 1 ) 浙 1 79 近年来 , 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及经济水平的提高 , 无痛人 流 为越来越多 的人所接受 ,如何合理用药增加手 术及麻醉的安全性 , 提高患者 的舒适度越来越受 到人们 的重视。我 院 自2 1 年始采 用 0 1 氟 比洛芬酯复合咪安 , 芬太尼 , 丙泊酚用 于无痛人 流手术取得一 定 成效 , 现报告如下。
参考 文 献 : [段砺 瑕, 晓吟. 比洛芬酯 注射及其 临床应用 [. 1 】 李 氟 J中国新药杂志, 0 , () 】 2 41 9: 0 3
改良注射方法在减少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引起皮下出血和疼痛中的效果观察

t i e n t s a f t e r e l e c t i v e c o r o n a r 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t h e r a p y . Me t h o d s : A t o t a l o f 1 0 0 p a t i e n t s wi t h s t a b l e a n g i n a , wh o h a d r e c e i v e d p e r c u t a n e o u s c o r o n a r y i n t e ve r n t i o n
定 型心绞痛患者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注射法 , 试验组采用改 良注射方法 。观察两组患者注射低分 子肝素后 引起 的 皮下 出血及疼痛情况 。结果 : 观察组注射部位疼痛及皮下出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结论 : 改 良法皮下 注射低 分 子钠肝素可有效 降低 出血发生率 , 减轻患者的疼痛 , 有利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
1 1 0・
护 理实 践 与研 究2 01 5 年第1 2卷 第 9 期
改良注射方法在预防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和疼痛中的应用

Key words
Injection method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中圈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12)21・2003—03
低分子肝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溶栓抗凝剂,因其 抗血栓作用持久、安全性高、不需实验室检测凝血功 能而广泛应用于抗血栓治疗[11。在心内科主要应用 于冠心病、心梗、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等,但其作为一 种抗凝药物,引起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副作用不可 避免,较多的皮下出血可引起皮肤瘀斑和紫癜,不仅 造成患者局部疼痛,影响治疗效果,而且使患者产生
再拔出,停留可以使针尖上残存的药物充分进入深
层皮下组织,防止拔针时将药物带入浅层皮下引起 出血及瘀斑。 1.2.2.4针尖拔出后保持提捏皮肤3 min,不按压 进针部位 传统的按压注射部位的方法是拔针后使
用棉签按压注射部位5~10 min,但是外力压迫可 造成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因此,护理小组决定对实 验组采取针尖拔出后保持提捏皮肤3 min再松手, 松手后不按压注射部位。 1.2.3评估方法在注射后立即让患者使用疼痛 量表描述痛感,使用专门的疼痛测量量表VAS视
参 [13 考 文 献
Burns[9]的两篇类实验研究文章也支持这一说法。 基于热敷可减少瘀斑的发生,本研究采取了热敷的 方法,结果显示是可行的。传统的注射方法是绷紧 腹部皮肤30。~40。进针,这个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 点是患者的呼吸运动会导致针头的位移,进而加重 对组织的损伤,更多的毛细血管破裂,加重出血反 应。而本研究中采用的提捏皮肤垂直进针法有效地 解决了这一问题,推注完毕后针头在皮肤内停留
30
Is]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 版社,2008:485-488. [6]周仲华,金世红.如何用冷敷冰按摩和热敷的方法减轻疼痛 [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11(7)t40一41. [7]Kuzu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皮下出血率中的应用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皮下出血率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皮下出血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至我院就诊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共140例,对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对实验组给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8.5%,更高于常规组。
实验组皮下出血率为9.00%,则低于常规组。
结论对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给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便于优化护理工作的质量,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值得采纳。
关键词:皮下出血临床、低分子肝素、注射低分子肝素可对各种血栓栓塞性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属于常见的抗凝药物,而注射部位出现皮下出血、疼痛是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1]。
本次研究选取140例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护理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共140例,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随机进行分组,70例为每组的例数。
常规组:39例男性,31例女性,年龄最小与最大的分别为35岁与81岁,平均(44.20±3.25)岁;实验组:34例男性,36例女性,年龄最小与最大的分别为32岁与89岁,平均(45.82±3.72)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常规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措施,对实验组患者给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措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措施具体操作如下:(1)辅导员主要是负责监督指导整个质控活动;;圈长主要负责管理整个品管圈,并持续跟踪其进度;圈员主要负责具体行动的执行。
(2)确定主题。
结合本次研究工作内容,经过分析和讨论,并总结以下存在问题,包括硬结形成问题、皮下瘀斑问题、出血问题、疼痛问题、针头弯曲问题等,并确定本次品管圈活动主题为“持续改进并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皮下出血率”。
(3)调查现状。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发皮下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改良手法效果观察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发皮下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改良手法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9-05-28T09:19:32.9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9期作者:刘娟张艳林霞[导读]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发皮下出血的原因及护理。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广东广州 510370)【摘要】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发皮下出血的原因及护理。
方法:对本科室注射低分子肝素的150例患者进行总结及分析,对采取改良操作手法前后进行分组,改良前的常规手法为对照组,改良操作手法后为观察组。
结果:观察组的皮下出血发生率(14.6%)低于对照组的(33.3%)。
结论: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实施改良后的护理干预,可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9-0193-02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的总称。
在临床上的主要用途为抗血栓治疗,是常用的溶栓抗凝剂,具有抗血栓持久、安全性高的优势[1,2]。
但尽管如此,也有其不良反应,如皮下出血、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过敏反应等。
我科自改良操作手法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发皮下出血的发生率较前降低,现为总结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将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发皮下出血的原因及护理干预进行分析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12月150例我科介入术后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改良操作手法前后对照分析,常规手法为对照组,改良操作手法后为观察组。
对照组75例患者中有男性57例,女性18例;年龄为43~87岁,平均为(67.6±5.8)岁。
观察组75例患者中有男性59例,女性16例;年龄为36~90岁,平均为(65.8±5.2)岁。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基于皮下注射新进展在降低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发生率的临床运用

基于皮下注射新进展在降低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发生率的临床运用发布时间:2021-08-13T16:58:50.3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6期作者:郑琼[导读] 探讨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流程改良新进展对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影响。
郑琼湖北省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442000摘要:目的:探讨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流程改良新进展对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择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接诊的应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建立流程改良小组,改进皮下注射的操作流程,对照组按常规流程进行操作,运用改良后的方法对观察组病人进行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观察记录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皮下出血的例次明显少于对照组,出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流程改良新进展在药物临床应用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在进行临床操作时降低了风险和患者的心理负担,增进了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认可和治疗信心。
关键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皮下出血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临床药物被逐渐替代,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分子结构不同于由普通肝素分解强化而成新型注射针剂,主要用于临床的血栓栓塞的治疗和预防,手术或血液透析过程中防止血凝块的形成。
低分子肝素的活性相对较高,可以长时间的保存在血液中,阻碍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引发出血的风险性很小,从而避免了过短时间内频繁注射的痛苦【1】。
低分子肝素的研制成功意味着结束了皮下高出血率和多副作用的时代。
目前临床显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出血率显著降低,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
作为一名合格称职的医护工作者进行临床运用时必须熟练技巧和注意事项,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必须踏实全面,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客观的观察病症,准确的诊断与耐心的对待患者的态度会使得很棘手的病症迎刃而解。
减少低分子肝素致皮下淤血的护理体会

减少低分子肝素致皮下淤血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改进低分子肝素的皮下注射方法,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方法选择我科使用低分子肝素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抽吸药液后再抽0.1ml空气,更换针头,并将空气排至上部(针头向下),在腹壁采用垂直皱褶法注射,注射毕停留3~5s后迅速拔针,用棉签按压3min。
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
观察两组病人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况。
结果实验组出血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
结论采用改进注射方法可降低患者皮下出血率。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注射出血低分子肝素是一种由普通肝素分解强化而成的低分子肝素钙或钠盐,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的抗血栓形成作用,用以预防、治疗静脉血栓栓塞及急性冠脉综合征。
但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其抗凝作用、注射按压方法不当等方面因素易导致注射部位皮下出血,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局部疼痛,影响了治疗效果。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国内外学者研究了许多方法,自2005年5月起我科采用改进后注射方法,明显降低患者皮下出血率。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5月~2007年8月我科使用低分子肝素的住院患者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51~8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6例,心绞痛41例,下肢血管栓塞3例。
将60例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的年龄、性别、诊断、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1.2.1 注射方法两组均选用低分子肝素钙(博璞青),由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400IU(0.4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7d为一疗程。
注射部位为脐上下5cm,左右10cm范围内(除外脐周1cm)。
注射器选用1ml 注射器,4号半针头。
1.2.1.1 对照组抽吸净药液后按常规排净注射器内的空气,选择腹壁皮肤,常规消毒,以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进针30~40度,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推注药液,注射毕迅速拔针,用棉签按压1min,并避免揉搓。
改良式注射方法对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皮下出血及疼痛的效果评价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可提高患 者的服药依从性 , 改 善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 , 增强治疗 效果 , 提高患者 的生 活质 量 , 临床效果满 意 , 值得大力推广 。
p r e s s u r e m o n i t o r i n g i n t h e ma n a g e m e n t o f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J ] .
参 考 文 献
一 7 4 . [ 7 ]张洁 , 马青 , 李蓉琼 , 等. 手机 微信 软件 在 原发 性 高血 压 患
者 出院随访 中的应用[ J ] . 华西医学 , 2 0 1 7 , 3 2 ( 1 ) : 4 2 — 4 5 .
[ 1 ]C h o b a n i a n A V.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t h e Ma n a g e m e n t o f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 J ] . Me d C l i n N o r t h A m, 2 0 1 7 , 1 0 1 ( 1 ) : 2 1 9 — 2 2 7 . [ 2 ]C o s t a D, P e i x o t o L R . C o s t —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a m b u l a t o r y b l o o d
1 . 1 一般资料
选择 本科 2 0 1 6年 1 — 1 2月 住 院的急 性心 肌梗
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冠状 动脉支 架植入 术患 者 1 0 0例 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护
理】
运 用 改 良后 低 分 子 肝 素 注 射 方 法 可 减 少 皮 下 出血 发 生 的观察
梁 绯
( 河南第一荣康医院心脑血管病科 , 河南 新乡 4 3 0 ) 5 0 3
【 摘要】 目的: 探讨减少低分子肝素不良反应的注射方法。方法 3 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 将 1 随机分为两组, 研究组 l 例, 8 对
良 , 到 了满 意 的效 果 。 收 1 资 料和 方 法 1 1 一般 资料 . 选 择 20 07年 7月 至 20 08年 3月 我 科 采 用 皮 下注 射 低 分子 肝 素 治疗 的心 绞 痛患 者 3 例 , 2 1 男 2例 , 9 女
射后 经 血 管 内皮 吸 收 , 过 抑 制凝 血 因子 和对 纤 维 蛋 白原 的 通
的。
例。年龄 3 7 0~ 0岁 , 中冠心病 不稳定 性心 绞痛 2 其 2例 ,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9例 。 将 3 l例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 究 组 1 研 8
例, 对照组 l , 3例 入院前 3个月 内无 出血史及使用 肝素类药
物 史 , 血 酶 原 时 间 ( rtr i i ,T 、 小 板 计 数 和 国 凝 po o n n P ) 血 h mb t e
毛细 血 管 , 引起 局 部 皮 下 出 血 的概 率 也 大 大减 少 。按 摩 局部
皮肤又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 对减轻患者 的心理压力起 到积 极 的作用 , 而用药前 加强健康 教育 , 患者充分 了解药物 的 使 性质及不 良反 应 , 注射 时与 护士更 好地 配合也 是必 不可 少
et f eo s ̄ o ], o s npenny J . u o s t n o vnu l m x m bl ni rga c [ ] E r bt r e i j eG
y e o R po i 。0 2 1 4 1 : n c l e rd Bo 2 0 ,0 ( ) 3—1 . l 3
低分子肝素是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 的新型药物 , 临床不 需连续实验室监测 , 日 1 2次皮下给药可发挥抗 凝作用 , 每 ~ 逐渐取代 了普通肝 素 , 以预防 , 用 治疗静脉 血栓栓塞 及急性 冠脉综合征 。但是在实际工作 中, 皮下注射部位导致 出血 是常见的不 良反应 , 观察 中发现 出血 面积 可高达 8e m×1 0 c , m 较大面积的 出血可造成患者局部疼痛 , 使患者产生 紧 张心理 , 对护士产生不信 任感 , 影响药 物吸收而 影响治疗 还 效果。根据临床观察 , 科对常 规皮下 注射 方法 进行 了改 我
12 注射方法 .
() 1 研究组 : 选取腹腔脐周皮 下注射部 位 ,
=
注 射前 按 摩 局 部皮 肤 2mi, n 至皮 肤 发 红 后 常 规 消毒 , 手 食 左
指 , 指 以 5~ m 距 离 捏 起 患 者 注 射 部 位 及 皮 下 组 织 , 拇 6c 呈
一
5 . 6 , <0. 。 9 7 P 叭
20 0 9年 2月
中国 民 康 医学
Me ia o r a fC i e e P o l  ̄He t d c lJ u lo hn s e p e n l ah
Fe 2 0 b, 0 9
Vo _ F M No 3 l 2l H .
第2 卷 l
上半 月 第 3期
表 1 两 组 患 者 注射 方 法 不 同皮 下 出血 情 况 比 较 ( 次 ) 例
际标准化比值 (n m t oo nl l ert , R) 在正常范 it ai nl o i dai N 均 e n mas o
围 内 , 指 数 ( oym s i e ,M11 2 。 体重 bd as n x B ) 8~ 7 d
皮 褶 , 手 以 笔式 持 针 , 皮 褶 顶 部 垂 直 进 针 , 头 刺 入 深 右 在 针
参 考文 献
[ ] Ed r. h l l i 0l ulr i t eai o te ngm 1 loA T eleo o n e aweS pr rh maae S fw c hh nf
d i 1 . 9 9 ji n 1 7 0 6 . 0 9 0 . 2 o: 0 3 6 / . s . 6 2— 3 9 2 0 . 3 0 1 s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 429
文献标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7 0 6 ( 09 0 0 5 0 6 2— 39 20 )3— 27— l
照组 1 例。研究组采用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 , 3 注射后按压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后按压 的方法。结 果 : 研究组皮 下出血发生率 显著低
于对照组( < .1 。结 论 : 良 的注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 , P 00 ) 改 后 对减轻患者 紧张心理及疼痛有积极作用 。
【 关键词 】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出血
度为 0 8~12c 以右手中指和无名指 固定注射器 , . . m, 拇指 和 食指 回抽针栓 , 回血后用拇指推动针栓 , 无 将药 液缓 慢注入 , 垂直拔针 , 放松 皮褶 , 取无菌 棉签压 迫针 眼 1m n ( ) 照 i; 2 对
溶解来发挥其抗凝血作 用 , 其有效性 和安 全性 均优于普通肝 素, 出血倾向小 J 。低分子肝素经皮下注射后引起局部皮下 出血可能 与针尖误 人肌 肉层 有关。因肌 肉层 含有丰富 的毛 细血管网 , 针尖误 人肌 肉层后 , 损伤部分毛细血管 , 加之该药 的抗凝特征 , 导致局 部皮下 出血。有文献报 道, 低分子 肝素 注射致皮下出血与 局部药物 浓度高有关 。采用 改 良后 的 注射方法 , 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 , 使皮下 毛细血 管扩张 , 促进 局部血液循环 , 促进药物的吸收, 使局 部药物浓度较快降低 ; 捏起皮褶高度增加 , 针尖 可绝对 位于皮下组 织 内, 不易伤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