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贝奇 - 北京晚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合集下载

京味儿李滨声

京味儿李滨声

京味儿李滨声李滨声这位被称为“20世纪最后一位才子”的漫画家,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致力于内部讽刺画的创作和研究,虽然历经坎坷,但至今没有放下画笔,几十年来创作了不胜枚举的漫画、风俗画、水墨画、速写等。

“你们送给连战先生的那套景德镇盖碗还有吗?我们也想买一套。

”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登陆”造访老舍茶馆后的第二天,类似这样的电话老舍茶馆不知接了多少个。

老舍茶馆盖碗外侧反映老舍茶馆传统节目的图案就是李滨声先生绘制的。

老舍文化情缘对于这一对盖碗,李滨声解释说:“这对印着老舍茶馆传统节目《巧耍花坛》和《五音连弹》图案的景德镇盖碗,盖碗上还写有‘老舍茶馆,茶戏人生’,意思就是茶和戏相结合,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是《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李滨声的名字就是由母亲取自其中。

李滨声的母亲当过小学教师,教音乐、体育、美术、手工这被人贬称为“小四门”的课程,但是慈母培养出了一个大画家。

李滨声从小就爱上了画画,他后来从日本刊物上看到了丰子恺的一幅画――一个和尚正在河边洗碗,吸引着水里的小鱼悠悠地游过来,上面有丰子恺那种特有的笔体题句:“斋罢闲洗钵,可以喂游鱼。

”他爱上了这种线条明快、含意深刻的带有漫画味道的中国画,他也就学着画起来。

李滨声的外祖父当过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国会议员,家里人来人往,宾客盈门。

他从墙上悬挂的郎世宁“马”的名画里汲取了营养,来人所谈的各种历史掌故、民间轶事、社会新闻让他增长了见识,所以李滨声的画以画社会百态为特色,旧社会的吹糖人、剃头匠、捏面人的等都在他手下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1939年,15岁的他就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张漫画,后来一发不可收。

年轻时,李滨声还向齐白石先生早期弟子周铁衡学习过国画。

但是他的漫画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则是在解放以后。

1952年10月,他被调到《北京日报》当美术编辑,从此他的漫画被广大群众所熟知。

多数人离休后闷得慌,李滨声每天竟忙得不着家。

《武汉晚报》奥运插奇兵 “百人采访团”全方位报道奥运

《武汉晚报》奥运插奇兵 “百人采访团”全方位报道奥运

报业/案例ADVERTISI NG实施单位:实施时间:实施范围:核心策略:创新点:武汉晚报2008年8月湖北省传统媒体双向传播策略,媒体与市民互动把读者变为记者,组建“百人采访团”把读者变为记者,《武汉晚报》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组建了一支新闻奇兵——“百人奥运采访团”,这支由众多志愿者、服务人员和观众构成的“特殊记者”队伍,为《武汉晚报》在这场围绕奥运的全球新闻大战中,抢占了新闻制高点,发出了一个地方媒体独特的声音。

读者从来都是受众,是旁观者,是阅读人,而网络时代将此改变,每一个步入网络的人都有自己的媒体——博客或空间,他们也由此成为新闻的传播人,是记者。

传统的传播理论正在被改写。

《武汉晚报》“百人奥运采访团”的新闻实验,是传统媒体向这一单向传播模式发出的大胆挑战,以往在重大事件报道中的读者、观众和新闻“线人”,在这里转变为拿起笔走向新闻战场的尖兵。

创新:在同一资源上独辟蹊径2008年是奥运年,年初,各大报刊的奥运新闻大战已如火如荼。

但与中央及省级媒体相比,《武汉晚《武汉晚报》奥运插奇兵“百人采访团”全方位报道奥运■武汉晚报社广告部报》的采访条件已处于劣势:只有一个奥运报道注册记者证和一个非注册记者证,其他派驻北京的记者既无法进入赛场、新闻中心,更无法接触运动员,更不用说进奥运村了。

对此困境,《武汉晚报》要想获取更好的奥运报道资源,除了利用中国晚报体育记者联盟的交换稿件外,就必须寻找到其他独特的新闻资源。

2008年3月,《武汉晚报》奥运报道专班开始在全报社征集奥运报道“金点子”,一个“奥运百人采访团”的新闻策划思路横空出世。

即将所有能进入奥运各个赛场的观众、志愿者、服务人员,经过培训后,将其转变成为《武汉晚报》的记者,组建一支“奥运百人采访团”,挖掘独特的赛场内外的报道,拓宽稿源,增强奥运报道的广度和关注度。

这个“金点子”使《武汉晚报》一举摆脱了地方媒体的劣势,利用大众参与和接近奥运的热情,弥补了记者不能到现场的缺憾。

和火旺一起探美食

和火旺一起探美食

和火旺一起探美食作者: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7年第32期8月18日,是BTV生活频道《美食地图·一探到底》开播三周年的日子。

三年来,节目组探访了近三千家餐饮店,公众号粉丝有70多万人,给无数观众带来了美味与实惠。

荧屏中,我们看着他们吃遍美食,如此享受的工作令人羡慕。

实际上,他们冒高温、战严寒、三餐不定点、加班是常事……看似轻松的美食节目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苦。

炎炎酷暑,记者跟随美食侦探火旺、编导张虓、摄像叶常青一起探店,切身感受到了他们的敬业和付出,而对节目制片人于莉、执行制片人李威的采访,也让我们对节目的幕后一探到底。

现场直击八分半钟的节目拍摄五个小时在至少50℃的后厨采访被辣椒面呛得眼泪直流周五,35℃的闷热天气,大屯路的一家烧烤店,记者开始了和《美食地图·一探到底》的探店之旅。

16:30,编导张虓和摄像叶常青已经到了店里,开始进行前期素材的拍摄。

后厨正在制作店里的招牌菜——蟹钳热干面,为了镜头呈现出的效果,叶常青端着机器紧紧跟随着厨师的手,下刀,剁钳,一下下,一声声……因为拍摄收声的要求,后厨里没有开排风,周围异常安静,只有蟹钳被剁开的清脆声音。

开火,下锅,白烟冒起,热气升腾,温度一下子高了起来,远离灶台的记者已经感受到了那股热浪,而张虓和叶常青却紧挨着厨师忙碌地拍摄着,靠近,举高,变换角度,将一碗面的诞生记录于镜头中。

灶台的对面是烧烤区,大桶的油缓缓倒人烤盘,一串串肉串开始摆上烤架,“拿测温枪测温度”“调料要高撒”……张虓熟练地“指挥”着,与此同时,叶常青的摄像机镜头几乎紧贴着铁钎子,不厌其烦地反复拍摄,只为不错过食物最美的一面。

终于,拍摄告一段落,走出热火朝天的后厨,重回冷风习习的大堂,这时时钟已经指向了18:00。

美食侦探火旺正在研究菜单,跟店家聊着天,沟通着拍摄的事宜。

各色美味摆满了面前的餐桌,叶常青一个个地拍着特写、全景。

此时拍摄三人组都没有吃晚饭,火旺笑着说:“我们都是饿着拍,吃饱了犯困,饿着,头脑清醒。

英达 张大礼 王卫东 牛响铃 焦世宁共同回忆吃在北京的味道

英达 张大礼 王卫东 牛响铃 焦世宁共同回忆吃在北京的味道

英达张大礼王卫东牛响铃焦世宁共同回忆吃在北京的味道作者:来源:《北广人物》2018年第27期过去住在四合院里,谁家做了好吃的,给这家送点,给那家送点,这是老北京人的人情味儿。

后来随着生活的改善,北京有了私人饭馆,有了夜市。

过去住在四合院里.你家做了好吃的,给这家送点,别人做了好吃的,也给你送过来,这是老北京人的人情味儿。

英达、张大礼、王卫东、牛响铃、焦世宁,以及主持人潮东,一起回到青春时代,回味时间的味道!那个买什么都需要“票儿”的年代电视剧《情满四合院》,说的就是北京住在一个四合院里的街坊们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故事。

节目现场的嘉宾,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这四十年来的变化,我们深有感触。

就单单从吃的来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吃得起酱牛肉的,应该不多。

英达回忆,那时候最想还是吃肉,他经常被父母差遣出去买肉,也只是一两毛钱的肉,吃鸡基本要自己宰杀,也得有个说法才能吃到。

那时买菜买肉,都要票。

粮票、副食票……这个可以说是每个家庭吃饭的“护照”。

牛响铃和英这是老熟人了、,都是在人艺大院里一起长大的,小时候,他们也有串门吃饭的事儿。

牛响铃17岁的时候当老师上课,至今英达管她叫老师。

牛响铃回忆说,当年她去到英达的班级,知道英达不会老老实实上课,等到提问的时候,就英达把手觉得特别高,站起来后,说:“牛老师、马老师、驴老师好,说完就鞠了一个大躬……同学们都乐翻了,他根本就没打算回答我的问题。

”王卫东在上世纪80年代是属于有钱人,是最早富起来的。

他印象中第一次挣钱去了晋阳饭庄下馆子,对晋阳饭庄的历史、典故比那里的工作人员还熟悉。

张大礼在上世纪70年代就在烤肉宛当厨师。

在《情满四合院》里,就有这么一个情节,何冰扮演的男一号就是在餐厅做厨师,每次下班都能带回来一些菜给院里的街坊们吃。

张大礼说,其实当厨子根本吃不上好的:“我们每天只是大火烧、大白菜,保证能吃饱了。

但人饭店卖的菜,你想吃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吃折箩。

每周给吃一次炖肉头,改善生活。

黄炜:用脚步丈量京城羽毛球

黄炜:用脚步丈量京城羽毛球

黄炜:用脚步丈量京城羽毛球作者:麦延来源:《羽毛球》2021年第02期黄炜来自福建上杭——一个出过好几位羽毛球世界冠军的福地。

要说接触羽毛球,他从八岁就开始在小学校队里学羽毛球了。

念小学时,黄炜因为个子高而被体育老师挑选到羽毛球培训班中,从零开始接受了一周训练。

没想到,一向精力旺盛、喜欢上蹿下跳的黄炜竟然展现出不错的羽毛球天赋,便被教练留下来继续培养。

在那期间,黄炜曾到培养过林丹的上杭县体校训练,过着每天正常上学、放学练球两小时的日子。

他还记得,小时候代表体校参加县里和市里的羽毛球比赛的情景,也正是那时候让他开始对尤尼克斯这个品牌产生了解。

虽然没有选择走专业路,但黄炜的成长道路一直有羽毛球。

除了初中停练过一段时间外,黄炜从小学至今几乎一直“拍不离手”。

在厦门上大学时,即使学校没有室内羽毛球场地,他也会约上球友们坐车到很远的羽毛球馆打球。

2006年,读计算机专业的黄炜从大学毕业,他开始考虑人生的道路了。

权衡期间,碰巧有一位在北京做羽毛球培训的师兄邀请黄炜加入,心里一直装满羽毛球的黄炜二话不说便答应了。

一路北上,黄炜也成为一名“北漂族”。

当时,“北漂”已经是一个热词,也反映了北京的机遇与压力。

但对于黄炜来说,那些所谓的房价、物价等统统不是他考虑的因素,他凭借的仅是一腔热血。

不能说他笃定,但那至少是瞧一瞧和试一试的勇气和好奇。

况且,那是他喜爱的羽毛球。

2021年到了,黃炜的北漂生涯满15年了。

回顾这人生重要的15年,他感叹自己竟然都在做羽毛球培训,未曾偏移。

黄炜的学员从小学生、中学生、到上班族、甚至四五十岁的中年球友都有。

他们或是零基础起步,或是打球一段时间后觉得需要进步,或是因动作不对而受过伤、需要纠正动作,不一而足。

不同于培训机构的大班教育,黄炜更倾向于更有针对性的小班授课。

他一般在学员所处附近的羽毛球馆进行教学,为此去过北京大多数羽毛球馆,用行走的羽毛球馆测量仪来形容他一点都不为过。

“多的不敢说,超过七成吧,这整个北京城东南西北的,四五十个肯定有!”黄炜一边回忆着去过的球馆,一边说道。

揭秘“北京8_分钟”中的发光服装,数数背后有多少黑科技?

揭秘“北京8_分钟”中的发光服装,数数背后有多少黑科技?

多颗灯珠,头盔上还有 100 多颗灯,每套衣服制作完成耗时极多,堪比高级定制。
壳材料、更加保暖的羊毛絮片填充、石墨烯主动加热、3D 运动版型、柔性发光 LED 灯珠,
在平昌闭幕式上演前几十次的彩排过程中,由于演出的剧烈运动和大幅伸拉动
而当这些富含科技因素的材质叠加在一起,一套充满黑科技的创新装备便诞生了。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0 / 关注 / ATTENTION
揭秘“北京 8 分钟”中的发光服装,
数数背后有多少黑科技?
本刊记者 _ 刘嘉
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主办国交接仪式“北京 8 分钟”文艺表演中,“轻薄又保暖、防风又透气、运动又发光”的表演服装引人瞩目,它们使用了 哪些新材料和高科技?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 月 25 日,平昌冬奥会正式闭幕。伴随着北京市长陈吉宁接过奥林匹克会旗, 冬奥会进入了北京时间。而“北京 8 分钟”文艺表演的完美呈现,也使得表演服装 的幕后团队终于浮出水面,该服装设计制作工作由北京服装学院教师楚艳、周绍恩 带领师生团队完成。
保证透气性,背部设计重点考虑散热性能,而手臂上的填充则根据演出者的实际感
பைடு நூலகம்
是,多年来北服团队在高级时装定制中所塑造的工匠精神,与此次运动型科技产品
受重点集中在了大臂位置 ;同时还根据演出者体质类型和对温度感知的差异,提供
的打造可谓一脉相承。
了从内衣到外衣的模块化选择。
“北京 8 分钟”主打人工智能,用世界的语境讲中国故事,来自北京服装学院
对于设计师来说,平衡矛盾是设计的第一要义。楚艳、周绍恩两位老师挑战不 可能,创新设计,让“北京 8 分钟”表演服装做到了“轻薄又保暖、合体又防风、 运动又发光”。

麦乐迪·坎迪尔 纷繁篮模

麦乐迪·坎迪尔 纷繁篮模

麦乐迪坎迪尔纷繁篮模
段超
【期刊名称】《当代体育:扣篮》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排球、篮球以及网球运动,都是出产大长腿的运动。

而模特界,也是大长腿聚集的地方。

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有很多带有这样资质的女运动员转行成为模特
界的新星。

不过,对于多数人来说,这种转行并不一定出于自己的意愿,可能只是无奈之举,为了之后人生考虑的一种退而求其次,不得不放弃运动员的身份而进入演艺界。

【总页数】4页(P74-77)
【作者】段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45
【相关文献】
1.夜重庆重庆麦乐迪KTV [J], 王俊钦;彭晴(设计)
2.乐不起来的麦乐鸡——由麦乐鸡"橡胶门"引发的食品添加剂忧虑 [J], 安俐
3.麦乐迪·坎迪尔纷繁篮模 [J], 段超
4.北京麦乐迪KTV中服店照明 [J],
5.爵士乐元素在吉雅·坎切利交响乐作品中的隐性呈示 [J], 任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资料李凯:纪实传奇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资料李凯:纪实传奇

李凯
李凯,一个在北京电台做了多年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在2009年,好像也开始转型了,开始主持这样一档充满悬疑、推理和益智的节目《洛克小镇的秘密》。

多年的体育节目主持经历,让李凯的性格开始喜欢充满挑战和刺激。

曾经靠看体育吃饭,如今吃饭看体育,时不时给您讲讲故事广播的《纪实传奇》,记录曾经发生的故事,展现不为人知的传奇。

去城管台说说《读城记》带大家领略世间城市的千姿百态。

节目名称: 纪实传奇(故事广播)
节目类型:作品赏析类
节目方针: 长篇纪实作品连播或专题性纪实故事。

播出时间:周一至周日12:00—12:30,20:30—21:00(重播)
编辑主持:李凯
节目名称:洛克小镇的秘密(爱家广播)
节目方针:夜间的益智类节目,讲述悬疑故事、侦探故事,营造惊险玄妙的氛围,与听众互动。

播出时间:周一至周日23:00—23:30
编辑主持:孔歆、李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