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一)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高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精选6篇

高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精选6篇精选高中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篇一赤壁赋苏轼〔宋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文言文短文翻译100篇

文言文短文翻译100篇引言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和用法。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100篇短文的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目1.离骚–屈原此篇为《楚辞》之一,并称古体诗的代表作之一。
始制文字,乃夷狄也;今六国殊俗,人人自扶其私车,自牧其私马,恣意所欲,而离群独处;愚者以为众,智者以为寡,奔走相告而相仍,其斯之谓合。
2.逍遥游–高适此篇为《文选》之一。
吾本行于古木之林中,自盘桓,其志在穷幽幽者也。
骤逢南国之儒者,言。
论颇有裨于吾志。
然天之无隅,圆之无端,吾始觉远而无所至矣。
3.庐山谣–唐刘禹锡此篇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庐山谣不是人间烟火,我们只笑谈士人,不成四大名著,也不留宿涵蓄。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杜甫此篇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草露沾衣底, 池塘生翠微。
旅悲已无语,强起愁无依。
金风棹渐驶,漂忽散琼枝。
何处落江鸥,垂露双飞迟。
5.洛阳女儿行–唐王之涣此篇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6.投笔从戎–王翰此篇为汉代王翰所作。
坐而论道,道之极则自得贤。
自得贤则不可坐而言学。
去之则无成也。
言学,则其流行于时。
流行于时,则得为贤。
于此则近,刻痕无成也;于彼则远,坐言利国有余而学者滥焉。
7.蜀道难–李白此篇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五岳寻仙兮楚天长。
及肴停陈兮山险峻,奇花盛开兮缥帙囊。
日昃不见兮尘愈落,关云规紫兮中峰颤。
8.空山不见人–王之涣此篇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但闻人语响,不见人影来;自问林中何所有?心随境转,境随心开;何人不起舞?何人不歌唱?9.赠送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王之涣此篇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先帝制刻象廊社稷图,抗节沙场,凌寒纵横。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沉默异辞。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文言文原文加翻译文言文原文加翻译文言文是语文考试里的必考内容,下面就让小编给你介绍文言文原文加翻译,欢迎阅读!文言文原文加翻译传是楼记文言文原文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
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
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
吾方以此为鉴。
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
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
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
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
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
文言文名句及翻译(精选10篇)

文言文名句及翻译(精选10篇)1.文言文名句及翻译篇一1.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2.文言文名句及翻译篇二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3.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3.文言文名句及翻译篇三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4.文言文名句及翻译篇四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以简练、典雅著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文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但许多经典文献仍然保留着文言文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翻译文言文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以下是一篇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译的示例: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不断地去复习和实践,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却不因此而生气,难道不是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在这段文言文中,孔子表达了他对学习、交友和个人修养的看法。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文言文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也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文言文常用翻译词

一、名词1. 尝:曾经、曾经做过某事例:尝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 乃:就、于是、因此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之:的、之(代词)、到、从例: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而:并且、但是、而且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故:所以、因此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动词1. 为:做、成为、担任例:为之奈何?2. 见:看到、遇见、拜见例:吾欲见公,公不肯见。
3. 闻:听说、传闻、听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 行:行走、行动、行为例:吾欲行,必以信。
5. 至:到达、达到、至于例:至矣哉!此之谓至善。
三、形容词1. 美哉:美好、美丽例:美哉,我少年中国!2. 疾:快、急、痛苦例:疾风知劲草。
3. 大哉:伟大、宏大例:大哉,尧舜禹汤!4. 甚:非常、十分例:甚矣,汝之不才!5. 良:好、优秀例: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四、副词1. 谁知:不料、没想到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乃:竟然、居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岂:难道、岂不是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4. 乃:才、仅仅例:吾乃草莽之人,何敢犯天威。
5. 岂:怎么、怎能例:岂有此理!总之,以上列举的文言文常用翻译词只是冰山一角,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这些常用翻译词,还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