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欢坨新井设计煤矿说明书学士学位论文
同煤集团四老沟二矿新井设计毕业论文

内蒙古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同煤集团四老沟二矿新井设计毕业论文目录引言 (1)第1章矿井地质特征概述 (2)1.1 矿区概述 (3)1.1.1地理位置 (3)1.1.2地形、地貌 (3)1.1.3交通条件 (3)1.1.4水文条件 (4)1.2井田地质特征 (4)1.3井田地质构造 (8)1.4煤层特征 (10)1.4.3 煤质 (12)第2章矿井开拓 (13)2.1井田境界 (14)2.1.1井田境界 (10)2.2储量 (10)2.3.1矿井工作制度 (12)2.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 (12)2.3.3同时生产的水平数目的确定 (13)2.3.4矿井及水平服务年限的计算 (13)2.4井田开拓 (13)2.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13)2.4.2井筒和井底车场 (17)2.5断面的确定 (18)第3章大巷运输及设备的选择 (22)3.1 概述 (22)3.2 大巷运输及设备选择 (22)3.2.4矿车型号如下 (23)3.3主要巷道断面的确定 (23)3.3.2胶带大巷断面的确定 (25)3.3.3回风大巷断面的确定 (25)3.4带区系统布置 (26)3.5采区采出率 (27)3.6首采区尺寸 (28)3.7首采区巷道布置 (28)3.8带区主要系统的布置 (28)3.9设备 (29)第4章采煤方法 (30)4.1 采煤工艺方式 (30)4.2采煤工艺方式 (30)4.5设备配置 (34)4.6回采巷道布置 (37)4.7巷道掘进工艺方式及装备 (38)第5章矿井提升及其他系统设计 (40)5.1 概述 (40)5.2主斜井提升 (40)5.3矿井通风技术 (41)5.3.1概况 (41)5.4其他系统 (41)5.4.1防治瓦斯 (41)5.4.2综合防尘系统 (42)第6章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45)6.1设计矿井基本经济技术指标表 (43)总结 (44)参考文献 (45)致谢 (46)引言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知识的一次总结,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综合性专业设计训练。
安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晋煤成庄矿1.80Mta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

安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晋煤成庄矿1.80Mta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中国矿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姓名:学号: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专业:安全工程专业论文题目:晋煤成庄矿1.80Mt/a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专题:高瓦斯矿井瓦斯抽放及利用技术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21 年 6 月徐州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专业年级安全08-1 学生姓名任务下达日期:2021年 2月 20日毕业论文日期:2021年 3月5日至 2021年 6月 4日毕业论文题目:晋煤成庄矿1.80Mt/a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毕业论文专题题目:高瓦斯矿井瓦斯抽放及利用技术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和要求:本设计主要有一般设计、专题和外文翻译三部分组成。
一般设计部分题目为晋煤成庄矿1.80Mt/a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
主要内容包括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井田开拓、采煤方法及带区巷道布置、矿井通风、矿井安全技术措施等。
专题部分题目为高瓦斯矿井瓦斯抽放及利用技术。
翻译部分题目为 MINE FIRE (矿井火灾)设计要求:独立完成上述设计内容,方案论证、计算、分析要正确,专题要有自己的见解,结论要合理。
说明书条理要清楚,论述充分,文字通顺,符合专业技术要求,图纸完备、正确。
翻译译文语句要通顺、完整,语义准确。
院长签字:指导教师签字: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书指导教师评语(①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②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研究内容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④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⑤工作态度及工作量;⑥总体评价及建议成绩;⑦存在问题;⑧是否同意答辩等):成绩: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论文评阅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语(①选题的意义;②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工作量的大小;⑤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⑥写作的规范程度;⑦总体评价及建议成绩;⑧存在问题;⑨是否同意答辩等):成绩:评阅教师签字:年月日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论文答辩及综合成绩答辩情况回答问题基有有没正本一般原则有确正性错性错回确误误答提出问题答辩委员会评语及建议成绩: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年月日学院领导小组综合评定成绩:学院领导小组负责人:年月日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鸡西矿业集团杏花六矿3.0Mta新井设计毕业论文.doc

鸡西矿业集团杏花六矿3.0Mt/a新井设计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1.1井田概况 (1)1.1.1 井田位置及范围 (1)1.1.2 交通位置 (1)1.1.3 地形地势 (2)1.1.4 气候 (2)1.1.5 河流 (3)1.2 地质特征 (3)1.2.1 矿区范围内的底层情况 (3)1.2.2井田范围内和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 (8)1.2.3 煤层赋存状况及可采煤层特征 (9)1.2.4 岩石性质,厚度特征 (13)1.2.5 井田内水文地质情况 (13)1.2.6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然性 (14)1.2.7 煤质、牌号及用途 (15)1.3 勘探程度及可靠性 (15)第2章井田境界、储量、服务年限 (16)2.1 井田境界 (16)2.1.1 井田周边状况 (16)2.1.2 井田境界确 (16)2.1.3 井田未来发展情况 (16)2.2 井田储量 (17)2.2.1 井田储量的计算 (17)2.2.2 保安煤柱 (17)2.2.3井田储量计算方法 (18)2.2.4储量计算评价 (20)2.3 矿井工作制度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1)2.3.1矿井工作制度 (21)2.3.2生产能力 (21)2.3.3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22)第3章井田开拓 (23)3.1 概述 (23)3.1.1 井田内外及附近生产矿井开拓方式概述 (23)3.1.2 影响本设计矿井开拓方式的因素及具体情况 (23)3.2矿井开拓方案选择 (23)3.2.1井硐形式和井口位置 (23)3.2.2 开采水平数目和标高 (30)3.2.3开拓巷道布置 (31)3.3 选定开拓方案的系统描述 (32)3.3.1井口形式和数目 (32)3.3.2井筒位置及坐标 (33)3.3.3水平数目及高度 (33)3.3.4石门大巷数目和布置 (33)3.3.5井底车场形式选择 (35)3.3.6煤层群的联系 (35)3.3.7采区划分 (35)3.4 井筒布置和施工 (37)3.4.1井筒穿过的岩层性质及井筒支护 (37)3.4.2井筒布置及装备 (37)3.4.3井筒延伸的初步意见 (38)3.5 井底车场及硐室 (41)3.5.1 井底车场形式的确定及论证 (41)3.5.2 井底车场的布置储车线路行车线路的布置长度 (41)3.5.3 井底车场通过能力计算 (44)3.5.4 井底车场主要硐室 (45)3.6 开采顺序 (48)3.6.1 沿井田走向的开采顺序 (49)3.6.2 沿煤层垂直方向的开采顺序 (49)3.6.3 沿煤层倾向的开采顺序 (49)3.6.4 采区接续计划 (50)第4章采区巷道布置及采区生产系统 (52)4.1 采区概述 (52)4.1.1设计采区的位置、边界、范围、采区煤柱 (52)4.1.2采区的地质和煤层情况 (52)4.1.3采区的生产能力、储量及服务年限 (52)4.2 采区巷道布置 (53)4.2.1区段划分 (53)4.2.2采区上山布置 (54)4.2.3采区车场布置 (55)4.2.4采区煤仓形式容量及支护 (59)4.2.5采区硐室简介 (60)4.2.6采区工作面接续 (61)4.3.1采区巷道的准备顺序 (63)4.3.2采区主要巷道的断面 (64)第5章采煤方法 (66)5.1 采煤方法的选择 (66)5.2 回采工艺 (66)5.2.1选择和决定回采工作面的工艺及使用的机械设备 (66)5.2.2选择采面循环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 (67)第6章井下运输和矿井提升 (70)6.1 矿井井下运输 (70)6.1.1运输方和运输系统的确定 (70)6.1.2矿车的选型及数量 (70)6.1.3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71)6.2 矿井提升系统 (71)6.2.1 矿井主提升系统的选择与计算 (71)第7章矿井通风与安全 (74)7.1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74)7.1.1概述 (74)7.1.2通风系统选择 (74)7.1.3主扇通风方式的确定 (74)7.2 风量计算与风量分配 (75)7.2.1风量计算 (75)7.2.2风量分配 (78)7.2.3风量调节方法与措施 (80)7.2.4风量验算 (80)7.3 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 (81)7.3.1确定全矿最大通风阻力和最小通风阻力 (81)7.3.2等积孔 (84)7.4 通风设备的选择 (85)7.4.1主扇的选择计算 (85)7.4.2电动机的选择 (85)7.4.3 反风措施 (86)7.5 矿井安全技术措施 (86)7.5.1预防瓦斯及煤尘爆炸 (86)7.5.2 火灾与水患的预防 (87)7.5.3 其他事故的预防 (87)第8章技术经济指标 (89)谢辞 (91)参考文献 (92)DirectoryAbstract (I)Chapter 1 Mine Survey and Geological Features (1)1.1 Overview of mine (1)1.1.1 The location and extent of mine (1)1.1.2 Transport position (1)1.1.3 Topography (2)1.1.4 Climate (2)1.1.5 River (3)1.1.6 General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3)1.2 Geological Feature (3)1.2.1 Min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within the coalfield (3)1.2.2 Coalfield within and near the main geological structure (6)1.2.3 Seam coal layer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6)1.2.4 Mining District hydrological geology (10)1.2.5 methane and coal dust and coal natural sex (11)1.2.6 Quality, grade, and use (12)1.3 The extent and reliability of seven exploration (13)Chapter 2 Mine realm of reserves, the service life of mine (13)2.1 Mine Realm (14)2.1.1 Mine around the state (14)2.1.2 Mine state the basis for determining (14)2.1.3 Future developments in mine (14)2.2 Mine reserves (14)2.2.2 Safety pillars (15)2.2.3 Reserve calculation method (16)2.2.4 Evaluation of reserve calculation (18)2.3 Mine work systems, capacity and service life of mine (18)2.3.1 Mine work systems (18)2.3.2 Mine Production Capacity (19)2.3.3 the service life of mine (19)Chapter 3 Mine development (21)3.1 Overview of mine (21)3.1.1 Mine and the adjacent inside and outside the mine to develop methods ofproduction outlined in mine (21)3.1.2 Affecting the design of mine to develop ways of factors and the specificsituation o (21)3.2 Selection of development schemes of mine (21)3.2.1 Shaft forms and shaft location (21)3.2.2 The number and level mining level (28)3.2.3 Mine openings layout (29)3.3 System Description of development schemes for selected (30)3.3.1 Type and number shaft (30)3.3.2 The selection of a portal site and coordinates (31)3.3.3 The number and elevation of levels (31)3.3.4 Cossscut, workings (Transportation Roadway, return airway) the numberand arrangement (31)3.3.5 Bottom of the choice of the form (33)3.3.6 The mine shaft station arranges the Chu vehicle line driving line arrangementlength (33)3.3.7 Coal Group links (33)3.3.8 Working section Division (35)3.4 Layout and construction of shaft (35)3.4.1 the nature and bore through the rock supporting shaft (35)3.4.2 Shaft layout and equipment (36)3.4.3 Shaft extension of the preliminary views of deep (39)3.5 Mining Sequence (39)3.5.1 Mining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order of mine (39)3.5.2 Along the tilt direction of the mining sequence mine (42)3.5.3 Mining District Continuation plan (43)3.5.4 "Three volume" control the situation (46)Chapter 4 Roadway layout (47)4.1 Overview mining section (47)4.1.1 Design the location of mining areas, border areas, Coal Pillar (47)4.1.2 Geology and coal mining district situation (48)4.1.3 Mining area production capacity, reserves, years of service (50)4.2 Section roadway layout (50)4.2.1 Division Section (50)4.2.2 Layout of mining section up the hill (50)4.2.3 Layout mining section yards (51)4.2.4 Coal Bunker form, capacity, and support (51)4.2.5 Introduction mining section chamber (51)4.2.6 Mining District face follow (53)4.3 Mining Area (58)4.3.1 The order of roadway preparation (59)4.3.2 The main mining area and the roadway cross-section support means (59)Chapter 5 Mining Technology (61)5.1 The mining method selection (62)5.1.1 Coal mining method selection constraints (64)5.1.2 Mining Methods (64)5.2 Mining Technology (64)5.2.1 Selection of Machinery (64)5.2.2 Recovery Process (65)5.2.3 Circulation practices and forms of work organization (68)Chapter 6 Mine Haulage and Hoisting (68)6.1 Mine Haulage (68)6.1.1 Transport and the transport system identified (68)6.1.2 Mining District, the choice of transport equipment (69)6.1.3 Mining section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selection (69)6.2 Hoisting Equipment (69)6.2.1 Major upgrade mine equipment selection and calculation of hoisting (72)Chapter 7 Mine ventilation and safety (72)7.1 Determination of ventilation system (72)7.1.1 V entilation original condition (72)7.1.2 Type mine ventilation system (72)7.1.3 Select the basis of mine ventilation system (73)7.2 Calculation and air volume air distribution (73)7.2.1 Mine pit amount of wind computation stipulation (76)7.2.2 Calculation of wind (78)7.2.3 Air flow distribution (78)7.2.4 The adjustment of air volume (79)7.2.5 Wind speed checking (79)7.3 Calculation of Mine V entilation (82)7.3.1 The easiest time of mine ventilation network graph and the minimumventilation air resistance calculation (83)7.3.2 The hardest time of mine ventilation and maximum ventilation ventilationnetwork resistance calculation diagram (83)7.3.3 Calculation of mine equivalent orifice (83)7.4 ventilation equipment selection (84)7.4.1 Calculation of 74 major fan choices (84)7.4.2 Motor Selection (84)7.4.3 Anti-air mode (85)7.5 Mine Safety Measures (85)7.5.1 Gas and dust explosion prevention (85)7.5.2 Fire and flood prevention (87)7.5.3 Other accident prevention (87)7.5.4 Escape routes and self-help (87)Chapter 8 The major technical indicators Table of Mine (87)Thanks (89)References (90)第1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井田概况1.1.1 井田位置及范围杏花煤矿位于鸡西煤田北部含煤条带的东部,井田东西走向长5km,南北宽2.7km。
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一概述 (1)二矿井通风系统选择 (1)(一)设计原则及步骤 (1)三风量计算及风量分配 (3)(一)矿井需风量计算 (3)(二)风量分配与风速验算 (8)四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10)(一)计算原则 (10)(二)计算方法 (11)五主要通风机选型 (12)(一)自然风压的计算 (12)(二)选择主要通风机 (13)(三)选择电动机 (15)六概算矿井通风费用 (16)七矿井等积孔计算 (17)参考文献 (18)附录一矿井井巷通风总阻力附表 (19)附录二困难时期通风网络图 (21)附录三容易时期通风网络图 (22)一概述某煤矿井田范围走向长7.42km,倾斜宽0.66—1.47km,井田面积约8.53 km2。
位于背斜南翼,为一般平缓的单斜构造,地层产状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倾角10-25。
,一般为16。
左右。
矿井生产能力为90万t/a。
矿井采用中央竖井,煤层分组采区上山布置的开拓方式,单翼对角式通风。
矿井通风难易时期的系统示意图见后。
井田设三个井筒:主井、副井、风井。
地面标高+200m。
全矿井划分为两个水平,第一水平标高-150m,第二水平标高-350m,回风水平标高+45~+50m。
第一水平东西运输大巷布置在煤层的底板岩石中,距煤层30m,通过水平大巷开拓煤层的全部上山采区。
矿井采用走向长壁开采方式。
该矿是高瓦斯矿井,瓦斯涌出量较大,为安全起见,用“品”字形布置三条上山。
采用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
采煤工作面的平均断面积8.1 m2,回采工作面温度一般在21°,回风巷风流中瓦斯(或二氧化碳)的平均绝对涌出量为5.65m3/min,三四班交接时人数最多66人;掘进工作面平均绝对瓦斯涌出量3.75m3/min,掘进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18人,一次爆破炸药用量4.3kg。
二矿井通风系统选择选择合理的局部通风方法、风筒类型与直径,计算局部通风阻力、选择局部通风机及掘进通风安全技术措施、装备。
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论文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姓名:专业:通风与安全日期:目录前言一矿井概况二拟定矿井通风系统三矿井总风量计算与分配1、矿井需风量计算原则2、矿井需风量计算方法3、矿井总风量的分配四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1、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的原则2、矿井通风总阻力的计算方法3、绘制矿井通风网络图五选择矿井通风设备1、选择矿井通风设备的要求2、主要通风机的选择六通风耗电费用概算1、主要通风机的耗电量2、局部通风机的耗电量3、通风总耗电量4、吨煤通风耗电量5、吨煤通风耗电成本七矿井通风系统评述1、系统的合理性2、阻力分布的合理性3、主要通风机工作的安全性、经济性前言矿井通风设计是学完矿井通风课程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综合性专业设计训练;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获得以下几个方面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我们所学矿井通风理论知识,培养我们设计计算、工程绘图、计算机应用、文献查阅、运用标准与规范、报告撰写等基本技能;2、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依照老师精心设计的题目,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计算,绘图及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设计中要求严格遵守和认真贯彻煤炭工业设计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设计力争做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达到较高水平,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老师指正;一矿井基本概况1、煤层地质概况单一煤层,倾角25°,煤层厚4m,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3m3/t,煤尘有爆炸危险;2、井田范围设计第一水平深度140m,走向长度7200m,双翼开采,每翼长3600m;3、矿井生产任务设计年产量为,矿井第一水平服务年限为23a;4、矿井开拓与开采用竖井主要石门开拓,在底板开围岩平巷,其开拓系统如图1-1所示;拟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在7、8两采区中央上部边界开回风井,其采区划分见图1-2;采区巷道布置见图1-3;全矿井有2个采区同时生产,分上、下分层开采,共有4个采煤工作面,1个备用工作面;为准备采煤有4条煤巷掘进,采用4台局部通风机通风,不与采煤工作面串联;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为380人;回采工作面最多人数为38人,温度t=20℃,瓦斯绝对涌出量为3.2m3/min,放炮破煤,一次爆破最大炸药量为2.4kg;有1个大型火药库,独立回风;5、开拓系统图、采区布置图、巷道布置图、以及井巷尺寸及其;图1-1 开拓系统图图1-2 采区布置图图1-3 巷道布置图附表1-1 井巷尺寸及其支护情况区段井巷名称井巷特征及支护情况巷长m 断面积m21~2副井两个罐笼,有梯子间,风井直径D=5m240 2~3主要运输石门三心拱,混凝土碹,壁面抹浆120 3~4主要运输石门三心拱,混凝土碹,壁面抹浆80 4~5主要运输巷三心拱,混凝土碹,壁面抹浆450 5~6运输机上山梯形水泥棚135 6~7运输机上山梯形水泥棚135 7~8运输机顺槽梯形木支架d=22cm,Δ=2420 8~9联络眼梯形木支架d=18cm,Δ=430 9~10上分层顺槽梯形木支架d=22cm,Δ=280 10~11采煤工作面采高2m控顶距2~4m,单体液压,机采110 11~12上分层顺槽梯形木支架d=22cm,Δ=280 12~13联络眼梯形木支架d=18cm,Δ=430 13~14回风顺槽梯形木支架d=22cm,Δ=2420 14~15回风石门梯形水泥棚3015~16主要回风道三心拱,混凝土碹,壁面抹浆270016~17回风井混凝土碹不平滑,风井直径D=4m70二拟定矿井通风系统矿井开拓采用立井开拓方式,矿井通风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方式;矿井主要进风井为位于井田中央的副井,矿井主要回风井位于第七采区和第八采区的上部边界;矿井主要通风机采用抽出式通风方式;大巷位置位于负240米处石门揭煤地带的岩石巷道中;在第一采区有一个备用工作面,一个采煤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在第二采区有两个采煤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所以矿井总共有4个采煤工作面,4个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的采煤方法采用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采用后退式,附矿井通风系统图如下:三矿井总风量计算与分配一、矿井需风量计算原则1矿井需风量应按照“由里往外”的计算原则,由采、掘工作面、硐室和其他用风地点的实际最大需风量总和,再考虑一定的备用风量系数后,计算出矿井总风量;2按该用风地点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每人每分钟供给风量不得少于4 m3;3按该用风地点风流中的瓦斯、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浓度、风速以及温度等都符合规程的有关规定分别计算,取其最大值;二、矿井需风量的计算方法矿井需风量按以下方法计算,并取其中最大值;1按进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Q矿=4NK=4×380×=1748m3/min式中Q矿——矿井总需风量,m3/minN——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人;4——矿井通风系数,包括矿井内部漏风和分配不均等因素;采用压入式和中央并列式通风时,可取~;采用对角式或区域式通风时,可取~;上述备用系数在矿井产量T ≧a时取大值;2按采煤、掘进、硐室等处实际需风量计算采煤工作面需风量计算采煤工作面的需风量应按下列因素分别计算,并取其中最大值;1、按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计算:Q采=100Q瓦K瓦=100××=512m3/min式中Q采——采煤工作需要风量,m3/min;Q瓦——采煤工作面瓦斯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m3/min;K瓦——采煤工作面因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不均匀的备用风量系数,即该工作面炮采工作面可取~;水采工作面可取~;生产矿井可根据各个工作面正常生产条件时,至少进行五昼夜的观测,得出五个比值,取其最大值;2、按工作面进风流温度计算;采煤工作面应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其进风流温度可根据风流温度预测方法进行计算;其气温与风速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3-1采煤工作面空气温度与风速对应表采煤工作面的需风量按下式计算:Q采=60v采S采K采,m3/min =60××6×1=360 m3/min式中v采——采煤工作面适宜风速,m/sS采——采煤工作面平均有效断面积,㎡,按最大和最小控顶有效断面积的平均值计算;K采——采煤工作面长度风最系数,按表2先取表3-2 采煤工作面长度风量系数表3、按炸药使用量计算:Q采=25A采,m3/min =25×=60 m3/min式中25——每使用1kg炸药的供风量,m3/minA采——采煤工作面一次爆破使用的最大炸药量,kg 4、按工作人员数量计算:Q采=4n采,m3/min=4×38=152 m3/min式中4——每人每分钟供给的最低风量,m3/minn采——采煤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人;5、按风速验算:按最低风速验算各个采煤工作面的最小风量:Q采≧60×采,m3/min=60××6=90 m3/min按最高风速验算各个采煤工作面的最大风量:Q采≦60×4S采,m3/min=60×4×6=1440 m3/min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计算煤巷、半煤岩巷和岩巷掘进工作面的需风量,应按下列因素分别计算,取其最大值;1、按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计算:Q掘=100Q瓦K瓦=100××2=240 m3/min 2、按炸药量使用最计算:Q掘=25A掘,m3/min =25×=60 m3/min3、按局部通风机吸风量计算:Q掘=Q通IK通,m3/min =200×1×=260 m3/min式中Q通——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额定风量表3,I——掘进工作面同时运转的局部通风机台数,台:K通——防止局部通风机吸循球风的风量备用系数,一般取~,进风巷中无瓦斯涌出时取,有瓦斯涌出时取;表3-3 局部通风机额定风量Q通4、按工作人员数量计算:Q掘=4n掘,m3/min =4×15=60 m3/min 5、按风速进行验算;岩巷掘进工作面的风量应满足:60××S掘≦Q掘≦60×4×S掘由上式得 m3/min≦Q掘≦1152 m3/min煤巷、半煤岩巷掘进工作面的风量应满足:60××S掘≦Q掘≦60×4×S掘=72 m3/min≦Q≦1152 m3/min掘根据上面的计算掘进工作面的风量应取其最大值;=260 m3/minQ掘72 m3/min≦Q≦1152 m3/min掘=260 m3/min符合上述要求;所以,Q掘硐室需风量各个独立通风的硐室供风量,应根据不同的硐室分别计算;1、井下爆破材料库按经验值计算,小型矿井一般80~100m3/min,大型矿井一般100~150m3/min;2、充电硐室通常充电硐室的供风量不得小于100m3/min;3、机电硐室采区小型机电硐室,可按经验值确定风量,一般为60~80m3/min;表3-4 机电硐室发热系数表4、其它巷道需风量计算新建矿井,其他用风巷道的总风量难以计算时,也可按采煤,掘进,硐室的需风量总和的3%~5%估算;5、矿井总风量计算;=4066 m3/min;通过计算所得;矿井总风量为4066 m3/min矿进总风量的分配1分配原则矿井总风量确定后,分配到各用风地点的风量,应不得低于其计算的需风量;所有巷道都应分配一定的风量;分配后的风量,应保证井下各处瓦斯及有害气体浓度、风速等满足规程的各项要求;2分配的方法首先按照采区布置图,对各采煤、掘进工作面、独立回风硐室按其需风量配给风量,余下的风量按采区产量、采掘工作面数目、硐室数目等分配到各采区,再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其它用风地点,用以维护巷道和保证行人安全;风量分配后,应对井下各通风巷道的风速进行验算,使其符合规程对风速的要求;四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一、矿井通风总阻力的计算原则1如果矿井服务年限不长10~20年,选择达到设计产量后通风容易和困难两个时期分别计算其通风阻力;若矿井服务年限较长30~50年,只计算前15~25年通风容易和困难两个时期的通风阻力;为此,必须先给出这两个时期的通风网络图;2通风容易和通风困难两个时期总阻力的计算,应沿着这两个时期的最大通风阻力风路,分别计算各段井巷的通风阻力,然后累加起来,作为这两个时期的矿井通风总阻力;最大通风阻力风路可根据风量和巷道参数断面积、长度等直接判断确定,不能直接确定时,应选几条可能最大的路线进行计算比较;3矿井通风总阻力不应超过2940Pa4矿井井巷的局部阻力,新建矿井包括扩建矿井独立通风的扩建区宜按井巷摩擦阻力的10%计算;扩建矿井宜按井巷摩擦阻力的15%计算;二、矿井通风总阻力的计算方法沿矿井通风容易和困难两个时期通风阻力最大的风路入不敷出风井口到风硐之前,分别用下式计算各段井巷的磨擦阻力;将各段井巷的磨擦阻力累加后并乘以考虑局部阻力的系数即为两个时期的井巷通风总阻力;即两个时期的摩擦阻力可按表4-1进行计算;表4-1 矿井通风容易时期井巷磨擦阻力计算表1计算矿井通风容易时期的通风总阻力表4-2 矿井通风困难时期井巷磨擦阻力计算表2矿井通风困难时期通风总阻力五选择矿井通风设备一、选择矿井通风设备的基本要求1、矿井每个装备主要通风机的风井,均要在地面装设两套同等能力的通风设备,其中一套工作,一套备用,交替工作;2、选择的通风设备应能满足第一开采水平各个时期的工况变化,并使通风设备长期高效运行;当工况变化较大时,应根据矿井分期时间及节牟情况,分期选择电动机动;3、通风机能力应留有一定的余量;轴流式、对旋式通风机在最大设计负压和风量时,叶轮叶片的运转角度应比允许范围小5°;离心式通风机的选型设计转速不宜大于允许最高转速的90%;4、进、出井井口的高差在150m以上,或进、出风井口标高相同,但井深400米以上时,宜计算矿井的自然风压;二、主要通风机的选择1、计算通风机的风量Q通=40.66m3/s2、计算通风机的风压H通全或H通静轴流式通风机;容易时期 自硐阻易通静小H h h H -+==1058+120 =1178Pa 困难时期 自硐阻难通静大H h h H ++==1300+120 =1420Pa 3、选择通风机根据计算的矿井通风容易时期通风机的Q 通、H 通静小和困难时期通风机的Q 通、H 通静大,在通风机的个体特性图表上选择合适的主要通风机;根据Q 通=s H 通静小=1178Pa H 通静大=1420Pa 可选定通风机型号为2k60型轴流式通风机;选定通风机后,可得出两个时期主要通风机的型号、动轮直径、动轮叶片安装角、转速、内压、风量、效率和输入功率等技术系数,并列表整理;4、选择电动机1、计算通风机输入功率;按通风容易和困难时期,分别计算通风机输入功率P 通小、P 电大:2、选择电动机当P 电小≧通大时,两个时期可选一台电动机,电动机功率为电动机功率在400KW~500KW 以上时,宜选用同步电动机其优点是低负荷动转时,可用来改善电网功率因数,使矿井经济用电;其缺点是这种电动机的购置和安装费较高;六通风耗电费用概算一、主要通风的耗电量通风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共选一台电动机时二、局部通风机的耗电量三、通风总耗电量四、吨煤通风耗电量 五、吨煤通风耗电成本式中D ——电价,元/kW ·h()ah kW E E E A/2162042298212931915⋅=+=+=总。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采矿工程毕业论文(精选8篇)面对现如今的资源短缺和安全问题的出现,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既有困难又有机遇的发展趋势;毕业生可从事煤矿、铁矿、金矿、石膏矿以及铁路等设计和改造管理,也可以到冶金、有色、化工、核工业、非金属和煤炭等六类矿业和水利、铁道、地下、工程和环保部门的生产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采矿工程毕业论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篇1摘要:本设计详细介绍开拓立式煤矿井的概况特征,经过一系列的方案论证比较,选择了适合立式矿井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和各生产系统。
井田内地质构造比较简单,主要为纵贯井田东西的天仓向斜,对第一水平选择了立井开拓方案,首采区的采煤方法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
辅助运输系统与主运输系统相分离,其中辅助运输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辅助运输设备单轨吊,可满足人员、机械设备、材料和矸石的运输,无需中间转载,可从井底车场直达工作面。
矿井一水平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
立井开拓;条带式;单一倾斜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两翼对角式通风。
第一章:概述矿井开采在地底下开采的矿山。
有时把矿山地下开拓中的斜井、竖井、平硐等也称为矿井。
矿井开拓对金属矿山或采煤矿井的生产建设的全局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关系矿井的基建工程量,初期投资和建井速度,更重要的是将长期决定矿井的生产条件、技术经济指标。
矿井开拓即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通至采区。
矿井开拓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正确划分井田,选择合理的开拓方式,确定矿井的生产能力,按标高划分开采技术分类,选择适当的通风方式,进行采区部署以及决定采区开采的顺序等。
矿井开拓通常以井筒的形式分为平硐开拓、斜井开拓和立井开拓。
采用合理的采矿方法是搞好矿井生产的关键。
煤层在形成时,一般都是水平或者近水平的,在一定范围内是连续完整的。
但是,在后来的长期的地质历史中,地壳发生了各种运动,是煤层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地质构造。
煤矿安全管理毕业论文

煤矿安全管理毕业论文推荐文章基本理论的论文范文特辑热度:有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论文热度:与基本理论相关的论文的范文热度: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硕士论文热度:关于武警部队安全管理小论文热度:矿山采矿工作是一项危险性比较大的工作,因此在采矿时,矿山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显得异常重要。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煤矿安全管理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煤矿安全管理毕业论文篇1浅谈矿山开采的安全技术管理【摘要】随着采矿事业的大力发展,非煤矿山的开采安全问题也是越来越收到关注,所以关于采矿安全技术管理的各项技术研究也就成为了当前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矿山开采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今后采矿生产的安全和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些帮助。
【关键词】采矿;安全;技术管理一、技术管理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想要实现非煤矿山的安全开采,要求我们在管理方面,采用多种管理方式与生产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安全的管理贯穿于矿山管理的各个工作之中。
非煤矿山开采管理关系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开采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开采管理的复杂,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践中来,自然的渗入到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对非煤矿山开采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对开采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控,形成一个有效地整体,避免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影响到整个开采秩序。
二、采矿工程技术管理中的问题及要求通过上述对我们国家采矿工程现如今的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我们知道采矿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较为准确地掌握它们。
(一)采矿工程的安全问题我们知道,非煤矿井的开采工作,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决定,本身就存在着顶板塌陷、水灾以及中毒窒息等安全隐患,采矿工作中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和地质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不论哪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引发重大的事故,为矿下工作的安全造成威胁。
任何形式的矿产开采都包含大量的安全隐患,只在危险程度上有所差别,所以只有对不安全因素进行持续监管,针对具体的问题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才能切实做好矿山的安全管理工作。
最新煤矿矿井设计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年产量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第二节采区范围及储量第三节采区年产量及服务年限第二章采区准备第一节采区划分第二节采区巷道的准备第三章采煤方法第一节选择确定采煤方法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第三节回采工艺第四节安全技术措施第四章矿井通风第五章劳动组织和主要技术指标前言xxxxxx煤业有限公司为xxxx镇镇办煤炭企业,井口及工业场地位于xxxx镇xx村,井田属xx省xx煤田xx矿区西北部,xx矿区南部。
地理位置为东经。
井田属xx煤田北部边缘地带。
井田属xx煤田北部边缘地带。
《采矿许可证》为1400000721170号,批准开采15#煤煤,井田面积3.8309Km2,此次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
该矿距xx城9Km,距xx市48km,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详见矿区交通地理位置图。
该矿井采用三支斜井开采15#煤层。
为了全面合理规划井下开采,按照采区大巷南北布置,北部为一采区,南部为二采区,特编制一采区设计。
第一章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年产量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一、煤层及煤质1.煤层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xx组和太原组。
xx组含煤4层,编号为1#、3#、4#、6#,仅4#煤属局部可采薄煤层,其余煤层均不可采。
太原组含煤6层,编号为8#、9#、11#、12#、13#、15#,可采煤层两层,编号为8#、15#,其余为不可采煤层。
15#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12#煤34.08m左右,为本井田主采煤层,煤层厚度为4.20-6.80m,平均6.0m,煤层结构较复杂,有时含夹矸1~2层。
煤层顶板为K2石灰岩,有时有0.5m左右泥岩伪顶,底板为泥岩或砂质灰岩。
二、地质条件1、地质构造井田位于xx煤田北端边缘,属xx块坳xx坳缘翘起带(大地构造单元按《xx区域地质志》1982年所在地划分)。
区域构造以东西向褶皱带派生有北东向,近东西断裂为基本特征。
井田内主要构造为一宽缓的向斜构造组成,井田内探明有两个陷落柱,断层较为发育,井田内目前探明有三条正断层,详述如下:向斜:位于井田中部,轴向近南北向,两翼基本对称,倾角3-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 西欢坨新井设计煤矿毕业设计说明书
摘 要
本次毕业设计,我所做的是西欢坨新井设计。 在毕业设计之前,我们设计组在高永格老师和郝彬彬老师的带领下到云驾领矿进行为期两天的毕业实习,在此期间我们搜集了所有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同时在生产一线积累了实际生产的经验。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我们以后的工作,并且学到了重要的设计思想及设计中所涉及的现场工作经验,为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以后的工作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次毕业设计是经过共同讨论及经过指导老师多次指导的结晶,经过反复比较后最终确定的,是我们大学四年学习采矿工程专业的一个全面的总结。 西欢坨矿井初步设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矿井内水文、地质、村庄、交通等基本情况概述; 2. 矿井井田范围内煤的地质储量、工业储量及可采储量; 3.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4. 矿井井田的总体开拓设计,井筒位置及形式选择、水平划分、延伸方案确定、带区划分、井底车场的确定及线路计算、硐室布置等内容; 5. 矿井带区的布置、工作面布置、生产运输机械选型、生产程序安排、带区车场的设计及生产工作面回采工艺的确定。 6. 矿井生产系统。包括提升、运输、通风、排水等系统的确定和设备选型及相关硐室的布置。 本设计时间为2012-3-12到2012-6-01共12周时间,时间较为仓促,同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缺少现场生产经验,在设计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给予批评指正,本人不胜感激。
关键词:开采水平;开拓方式;采煤方法;井底车场。 河北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 Abstract In this graduation design, what I do is a first step design of mineral mine in xitushang coal min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henzhibin and li xinwang, our group arrived at the TaoerMineral to carry on a graduation field work in a month before graduate design. We collected the data that all graduations need when design in this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we obtained a glimmer of backlog the experience of the actual production .In this process, we understood we later of work more deeply, learned the important design thought and the spot work experience involved in the design, and made a good foundation of the design to beat for the graduation. We also obtained backlog precious experience of later work. This graduation is the crystallize of our common discussion and the guide of the teachers. According to our comparisons again and again, we decided this design in the end. This design is an overall summary of our four years university study of mining engineering. The design of mineral well in xitushangⅠ Mineral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The introduce of the basic circumstance of the internal mineral well such as the background of water, geology, village, transportation, etc. 2. The geology storage quantity of the coal, industry storage quantity of the coal and the storage quantity of the coal allowed to mine in the tidy farmland and scope of the mine. 3. The ability of production in the mineral well and the time limits for service. 4. Tidy farmland of mineral of total expand the design, the well tube position and the form choice, levels divide the line, extend the project assurance and adopt the area demarcation, the settling the parking field in the well bottom and circuit calculation, the silo arranges etc. 5. The design of the mining area arrangement in mineral well, the arrangement of the work surface, choosing the produces type of transport machine,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rocedure, the parking field in the mining area and the assurance of the back to adopt in the work surfaces of production. 河北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3 6. The producing system of the mineral well. Include the deciding of promoting, transporting, well ventilating, draining etc., the choosing of the equipments type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e silo related. The time of the designs is 2012-3-12--2012-6-1 and is 12 weeks in total.Time is limited to design. Because the level of oneself is limited, and the experience of spot produces is shortage, there are many shortages in my design, please give me some animadversions to correct, I will be extremely grateful. Keyword: the level of mining; expand the way; adopt the coal method; well bottom car field. 河北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4 第一章 矿井概述及井田特征 .......................................... 10 1.1井田概况 ....................................................... 10 1.1.1位置交通(行政隶属关系) .................................... 10 1.1.2地形地貌 .................................................. 11 1.1.3地表水系 .................................................. 11 1.1.4气象 ...................................................... 11 1.1.5地震情况 .................................................. 12 1.1.6矿区内工农业生产概况 ...................................... 12 1.1.7煤炭运销和经济效益 ........................................ 12 1.1.8地面建筑情况 .............................................. 13 1.1.9水源情况 .................................................. 13 1.2地质构造 ....................................................... 13 1.2.1地层 ...................................................... 13 1.2.2主要地质构造 .............................................. 17 1.3煤层 ........................................................... 19 1.3.1含煤地层及含煤性 .......................................... 19 1.3.2可采煤层特征表 ............................................ 21 1.3.3各可采煤层特征分述如下 .................................... 21 1.4煤质 ........................................................... 22 1.4.1煤的工业分析 .............................................. 22 1.4.2煤的元素分析 .............................................. 23 1.4.3煤的工艺性能 .............................................. 23 1.5瓦斯、煤尘、自燃、地温等情况 ................................... 23 1.6水文地质 ....................................................... 24 1.6.1矿井主要含水层 ............................................ 24 1.6.2 矿井主要隔水层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