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噪声污染管理的对策

合集下载

夜间施工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夜间施工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夜间施工噪声污染控制措施夜间施工是为了满足城市建设和维修的需要。

然而,由于噪声对居民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夜间施工噪声污染已成为一个关注焦点。

为了减少对居民的困扰,以下是一些夜间施工噪声污染控制措施的介绍。

一、施工规划阶段在施工规划阶段,必须考虑到噪声控制。

根据当地法规和规章制度,确定夜间施工的时间范围。

合理安排施工的时间段,避免在重要节假日和休息日进行作业。

此外,尽量减少施工面积,避免同时进行多个施工项目,以减少噪声产生量。

二、噪声监测和评估在施工前,应进行噪声监测和评估,以确定夜间施工的噪声水平。

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和噪声控制措施。

同时,应选择适当的噪声监测设备,并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施工设备和工艺选择选择低噪声设备和工艺对于减少施工噪声非常重要。

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如低噪声挖掘机、砂浆搅拌机等,可以有效减少施工噪声。

此外,改善施工工艺,采取静音技术,比如添加隔音材料,也可以帮助降低噪声。

四、噪声屏障和隔音措施在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噪声屏障是有效减少噪声传播的措施之一。

噪声屏障可以采用围板、墙体或隔音材料等形式,以阻挡噪声的传播。

此外,在施工现场内部也可以采取隔音措施,如安装隔音墙、隔音垫等,以减少噪声的室内传递。

五、教育和培训夜间施工人员需要接受关于噪声污染控制的教育和培训。

他们应该了解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学习正确的施工操作方法以降低噪声。

此外,施工人员还应掌握噪声监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便进行必要的噪声监测和评估。

六、噪声监管和执法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夜间施工噪声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制定严格的噪声限制标准,并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巡查和检查。

对于违反噪声限制标准的施工单位,应依法给予处罚,并要求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结论夜间施工噪声污染控制需要综合考虑施工规划、噪声监测、设备选择、隔音措施、人员培训和监管执法等各个方面。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夜间施工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噪声困扰。

夜间施工防扰民措施

夜间施工防扰民措施

夜间施工防扰民措施
一、夜间施工的防扰民措施
1、夜间施工应避免产生噪音的作业,在施工场地外围进行噪音监测,对于一些产生噪音的施工机械,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噪音,如金属和模板加工场地均搭设工棚以屏蔽噪音。

2、夜间施工时应设置好充足的施工照明设备,注意夜间照明灯光的投射,在施工区内进行作业封闭,尽量降低光污染。

3、根据施工过程中产生噪音的原因,目前夜间施工产生的噪音主要是四类:包括施工机械运行、施工指挥、货物装卸撞击以及车辆鸣号等,尽量避免上述噪音的产生。

4、夜间施工工地应具备满足施工和出行需要的良好照明。

车行道和人行道应按规定设置警示灯,确保车辆、行人通行安全。

二、夜间施工期间的投诉接待制度
1、居民以施工干扰正常生活为由,对经批准的夜间施工提出投诉的,应当向工程所在地的环保部门申请,由环保部门按国家规定的噪声值标准进行测定。

施工噪声超过标准值时,环保部门应当确定噪声扰民的范围,并出具测定报告书。

2、凡经环保部门测定,并确定补偿范围和签订补偿协议的,签约双方应当按照协议认真执行,不得以任何理由违约。

3、确定为夜间施工噪声扰民范围内的居民,根据居民受噪声污染的程度,按批准的超噪声标准值夜间施工工期。

建筑工地噪音管理措施

建筑工地噪音管理措施

建筑工地噪音管理措施
概述:
本文档旨在提供建筑工地噪音管理措施的基本指导,以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噪音污染。

1. 合理规划和设计
在建筑工地规划和设计阶段,应考虑降低噪音污染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 选择低噪音设备和机械设备;
- 合理布置工地结构,减少声源的产生和传播;
- 使用吸音材料和隔音措施,减少噪音扩散。

2. 工地管控措施
在施工期间,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控制噪音:
- 按规定设置工地边界,并在边界上设置警示标志以提醒周围居民;
- 控制施工设备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和频率,在夜间和清晨时段减少使用;
- 进行定期设备维护和保养,减少设备噪音产生;
- 配备噪音监测设备,及时掌握噪音水平,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3. 教育和宣传
应加强对工地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噪音管理教育和宣传,使
其了解噪音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噪音管理的重要性。

4. 监测和投诉处理
建立噪音监测系统,并设立投诉受理机构,及时处理周围居民
的噪音投诉,解决噪音问题。

5. 合规检查和处罚
加大对建筑工地噪音管理的合规检查力度,并对违规行为进行
严厉处罚,以确保工地噪音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结论:
建筑工地噪音管理措施的实施对减少噪音污染、保护环境和居
民健康至关重要。

以上措施可作为指导,建筑工地应根据实际情况
科学选用,综合应用,形成完整的噪音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施工降噪处理

建筑工程施工降噪处理

建筑工程施工降噪处理建筑工程施工所带来的噪音主要来源于机械设备操作、工地车辆往返、施工工人操作等方面。

其中,机械设备操作所产生的噪音是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为了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和控制:1. 合理选择施工机械设备:在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环境要求,选择适当的施工机械设备。

应优先选择低噪音的机械设备,并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其噪音的监测和控制。

2. 加强对施工工人的管理和培训:施工工人在操作施工机械设备时,应按照操作规范,减少不必要的噪音产生。

同时,施工单位应定期开展操作培训,提高施工工人的操作技能和噪音意识。

3. 采取有效的隔音措施:在施工现场周围建设隔音墙、隔音窗等防尘措施,减少噪音的传播。

此外,可以采用吸音板、吸音棉等吸音材料对施工现场进行隔音处理,有效减少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 控制施工工地车辆的往返:合理安排工地车辆的行驶路线和时间,避免车辆在夜间等敏感时段往返,减少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5. 定期进行噪音监测和评估:施工单位应定期进行施工现场的噪音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同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施工方案,优化噪音控制措施。

除了以上措施外,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可以采取一些创新的降噪处理技术,如利用声屏障、声音吸收材料、声波抑制器等装置,进一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

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保障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噪音污染的管理和监督,对违反降噪处理规定的施工单位进行处罚,推动全社会形成对噪音污染的共识和关注。

同时,通过广泛开展关于建筑工程施工降噪处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市民的噪音意识,共同维护城市建设环境的清洁和安静。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噪音污染处理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共同促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夜间施工噪声防治措施(全文)

夜间施工噪声防治措施(全文)

引言概述:夜间施工噪声防治是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和发展,施工活动的频繁进行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干扰,特别是夜间施工所产生的噪声更加明显。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在夜间施工中采取合适的噪声防治措施,以降低给周边居民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探讨夜间施工噪声防治的有效措施。

正文内容:一、技术措施1. 预先评估施工区域:在施工前,进行噪声评估,确保施工设备和施工过程符合噪声限值要求。

评估过程中,应将周边居民的需求和噪声敏感度纳入考虑。

2. 选择低噪声设备: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和工具,例如在夜间进行桩基工程时,选择使用低噪声的打桩机,降低施工噪声污染。

3. 声屏障的应用:在施工现场设置适当的声屏障,减少施工噪声的传播。

可采用土工墙、混凝土板等材料构建,具备良好的隔声效果。

4. 噪声减振措施:在施工设备上安装减振装置,通过减少机器震动和尖锐声产生,达到减少噪声的目的。

同时,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减少异常噪声。

5. 降低施工时间或采取限制施工时间段:在夜间施工中,尽量缩短施工时间,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或者规定施工时间段,限制在对居民影响较小的时间段内进行。

二、管理措施1. 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在夜间施工前,制定细致的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序列和施工时段。

避免产生连续性噪声,减少噪声的影响范围和时间。

2. 安排专人监督施工:派遣专人负责夜间施工,并进行监督。

确保施工过程中噪声控制措施的落实和有效性,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噪声问题。

3. 提供适当的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掌握噪声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加强施工人员对噪声防治的意识,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4. 宣传和沟通:在施工前向周边居民宣传施工信息,并就施工噪声进行充分沟通。

听取居民的声音和意见,及时解决施工噪声引发的问题和矛盾。

5. 监测和评估:对施工现场进行噪声监测和评估,及时了解施工噪声情况。

工地噪音污染防控措施

工地噪音污染防控措施

工地噪音污染防控措施噪音污染是指超过人们所能接受的正常声音范围,对人类健康和生活造成干扰或危害的环境问题。

在工地施工过程中,噪音污染常常会给周边居民带来困扰,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讨论工地噪音污染的防控措施。

1. 合理规划施工时间和区域合理规划工地的施工时间和区域可以减少噪音对居民的影响。

施工时间应避开居民们夜间休息的时间段,同时尽量缩短施工期限,减少居民长期受到噪音污染的时间。

施工区域应与住宅区分隔开,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例如建造临时围挡,减少噪音传播的范围。

2. 使用低噪音设备和技术在工地施工过程中,使用低噪音设备和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噪音污染。

例如,使用低噪音的施工机械和工具,避免使用噪音较高的设备,如打磨机等。

此外,合理调整施工设备的运行方式,采取减振措施,减少振动产生的噪音。

3. 加强工人培训和管理工地施工人员是产生噪音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加强工人培训和管理对于噪音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应向工人普及噪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噪音防护知识,引导工人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减少产生噪音的行为。

同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

4. 安装隔音设施和消声设备在工地周边安装隔音设施和消声设备可以有效减少噪音的传播和产生。

例如,安装隔音墙、隔音窗等设施可以阻挡噪音的传播,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此外,使用消声器、消音器等设备可以降低机械和设备产生的噪音。

5. 定期检测和管理定期检测工地噪音水平,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建立噪音检测系统,定期对工地的噪音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噪音污染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同时,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居民积极举报工地噪音污染问题,及时解决。

总结而言,工地噪音污染防控措施包括合理规划施工时间和区域、使用低噪音设备和技术、加强工人培训和管理、安装隔音设施和消声设备以及定期检测和管理等方面。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噪音污染,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建筑施工现场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建筑施工现场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建筑施工现场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一、施工管理方面:1.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夜间或者周末等对周围居民影响较大的时段进行施工。

2.提前进行现场调研并编制施工方案:在计划施工前,对施工地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评估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3.严格控制施工现场人员数量:减少施工人员的数量,避免不必要的噪声。

4.加强施工现场的巡视和管理:定期巡视施工现场,发现噪声源及时进行处理。

二、技术措施方面:1.减少冲击噪声: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次序,采用轻型设备进行施工,并采用缓冲、隔离等技术措施,减少冲击噪声的产生。

2.控制机械设备噪声:在选用机械设备时,应选择噪声低的设备,并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转,减少噪声源。

3.控制交通噪声:严格限制施工车辆的速度,采用橡胶轮胎减震装置,减少车辆行驶噪声的产生。

4.控制敲打声和振动声:采用隔音材料对敲打声进行隔音处理,采用减振措施降低振动声的传递。

5.控制喇叭、扩音等噪声:严禁在施工现场使用喇叭、扩音等设备产生噪声,避免对周围环境和居民造成干扰。

三、工艺改进方面:1.选用低噪声材料:在施工中尽量使用低噪声材料,减少噪声产生。

2.尽量使用低噪声工艺:优先选择低噪声工艺进行施工,减少噪声产生。

3.提高施工技术水平:通过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优化施工过程,减少不必要的噪声。

四、降噪设备的应用:1.使用降噪罩和隔声板:对于噪声大的施工设备和场所,可以使用降噪罩和隔声板进行隔音处理,减少噪声的传播。

2.安装隔音窗和隔声门:对于办公楼、住宅楼等与施工现场相邻的建筑物,可以安装隔音窗和隔声门,减少噪声的传入。

五、监测管理方面:1.进行噪声监测:在施工过程中,定期进行噪声监测,对施工噪声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超标的噪声源。

2.定期评估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定期评估施工噪声对周围居民、办公楼以及附近环境的影响程度,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施工措施和管理策略。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现场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需要从施工管理、技术措施、工艺改进、降噪设备的应用和监测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以保护周围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工程施工各类扰民措施(3篇)

工程施工各类扰民措施(3篇)

第1篇一、施工时间管理1. 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尽量避开居民休息时间。

如需夜间施工,应办理相关手续,并采取隔音、减噪等措施。

2. 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噪声源,如切割、焊接等,使用低噪音设备。

3.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车辆进出有序,减少噪音污染。

二、施工现场管理1. 施工现场设置围挡,遮挡施工现场,减少对周边居民的视觉干扰。

2. 施工现场内设置临时厕所,方便施工人员及周边居民使用,保持环境卫生。

3. 施工现场内设置垃圾收集点,及时清理施工垃圾,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4.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施工人员及物品对周边居民造成伤害。

三、交通管理1. 施工现场周边设置交通警示标志,引导车辆合理行驶,确保交通安全。

2. 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交通路线,避免施工车辆与居民出行路线交叉。

3. 施工现场内设置临时停车场,方便施工车辆停放,减少对周边居民出行的影响。

四、环保措施1. 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现场粉尘、废气、废水等排放管理,确保达标排放。

2. 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施工现场噪声,确保不超过规定标准。

3. 加强施工现场绿化,减少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社区沟通1. 施工单位应主动与周边社区居民沟通,了解居民需求,及时解决扰民问题。

2. 定期召开施工协调会,邀请社区居民代表参加,共同协商解决扰民问题。

3. 建立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居民反映的扰民问题。

六、临时设施1. 施工现场设置临时休息区、食堂等设施,方便施工人员及周边居民使用。

2. 临时设施应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确保居民使用过程中不受影响。

3. 临时设施拆除后,及时清理场地,恢复原状。

总之,工程施工扰民问题需要施工单位、政府及社区居民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通过以上扰民措施的实施,有望为居民创造一个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

第2篇一、时间控制1.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单位应尽量避免在居民休息时间进行施工,如夜间、节假日等,以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噪声・
收稿日期:2003207222
作者简介:顾春铵(1973-),男,江苏海门人,1996年毕业于苏州城建环
保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

关于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噪声污染管理的对策
顾春铵
(海门市环境保护局,江苏 海门 226100)
摘要:分析了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噪声污染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管理的对策。

关 键 词: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噪声污染;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644(2004)0320093202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Construction Noise Pollution in the Nighttime
GU Chun 2an
(Haim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 ureau ,Haimen ,Jiangsu 226100,China )
Abstract :Analyse the problems of noise pollution caused by construction at night ,and propose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management.K ey w ords :Construction nightwork ;noise pollut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随着城市建设中施工项目的日益增多,建筑施工单位要求夜间连续作业的频次也随之增多。

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虽然对建筑施工夜间作业作了相关规定,但是在基层的环境信访调处中,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引发的环境纠纷十分突出。

一方面建筑施工单位对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不力,搅拌机、打桩机等施工机械产生的强噪声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另一方面环保部门对建筑施工夜间作业的审批不严,管理滞后。

有时附近居民对环保部门的审批行为不能理解,还会产生十分强烈的矛盾冲突。

因此,加强对建筑施工夜间作业的妥善管理十分必要。

1 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噪声污染管理的相
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三十条规定“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
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
抢险作业和因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
的除外。

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县级以
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

前款规定的
夜间作业必须公告附近居民”。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出了《关于建筑施工夜间作
业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问题的复函》(环发[1998]
104号)和《关于夜间连续施工作业法律适用问题的
复函(环发[1998]411号),就建筑施工夜间连续作业问题分别作了相关解释。

“一是某种建筑施工作业是否属于生产工艺要求必须夜间连续作业,应由施工单位提出,报环保部门认定;二是某项建筑施工是否属于必须夜间连续作业的‘特殊需要’,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作为判断依据;三是有权出具‘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证明的‘有关主管部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明确授权的主
管部门”。

[1]“某种具体的建筑施工工序是否属于必须
夜间连续作业的生产工艺,不能由建筑单位自行认定,应当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为
准”[2]。

因此,对建筑施工单位因“工艺需要”或“特殊需要”要求夜间连续施工的,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同意后才能允许施工。

2 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噪声污染管理存在的问题211 环保部门管理力度的问题当前,有些基层的环保部门对建筑施工夜间作业的审批流于形式,被动审批,缺乏约束力。

一是建筑单位在申请夜间作业时不需要任何经济费用,只要是“工艺需要”或“特殊需要”,申请次数也不受限制,从某种意义上促使了建筑单位为加快工程进度多走夜间作业之路。

二是在建筑单位向环保部门提出夜间施工作业的申请后,环保部门在认定是否是“工艺需要”
或“特殊需要”上,特别是基层的环保部门缺乏鉴定
能力。

而法律规定有权证明的“有关主管部门”一般都是建筑施工单位系统上的管理部门,对建筑施工进度意识很强,在证明是否是工艺需要时有时会开绿灯,环保部门被动审批。

三是对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前期准备工作管理滞后。

比如向附近居民公告、施工材料的准备,开工时间,采取相应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督促检查不力。

212 建筑施工单位噪声污染防治意识的问题
当前,有些建筑施工单位对夜间施工噪声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且防治意识差,认为夜间连续施工只是短暂行为,对附近居民没有多大影响。

主观上缺乏加大噪声污染防治的意识,也就使噪声污染治理严重滞后。

有些建筑施工单位野蛮施工,把环保部门同意施工的批复作为对群众提出抗议的挡箭牌,不自我反省,不认真履行对夜间施工提出的审批意见。

还有些施工单位对陈旧的施工设备不维修,也不淘汰;对施工材料也不预先准备,而夜间直接进场,额外增加了噪声污染。

更有些施工单位开工时间选在下午或傍晚,甚至白天不做,专门在夜间施工。

群众对此强烈不满,这些行为也严重违背了夜间施工作业审批的本意。

213 群众环境权益受保护的问题
建筑施工一般都是敞开作业,夜间连续施工多发生在夏季,这对附近需要开窗通风的居民无疑受到噪声污染很大。

建筑施工夜间连续作业对附近居民的睡眠、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1],特别是老、弱、病等特殊人群的家庭,还有准备高考、中考和其他考试的人群,对他们干扰更大。

虽然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得到环保部门的批准,在审批中也明确了对群众环境权益的保护措施,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治理存在一定困难,建筑施工单位治理意识也比较淡薄,这就难以保证群众不受噪声污染的影响。

3 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噪声污染管理的对策
311 加强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审批的管理
对建筑施工夜间作业的申请,环保部门必须从严把关,实地考察,综合分析,从环境与经济双赢的角度出发,规范审批程序。

一是建筑施工单位需要夜间施工的必须在三日前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向环保部门提出夜间施工的申请,明确使用的建筑设备、施工的时间和工艺,并做好施工材料准备、可移动隔声屏障和各类建筑施工设备的消声器、隔声罩等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前期准备工作[2]。

二是环保部门对建筑施工夜间作业的现场进行考察、审核,调查附近有无特殊人群,调查可能受到噪声污染的影响点情况。

三是对审核后确是“工艺需要”或“特殊需要”的夜间施工申请批准同意,同时提出对建筑施工夜间作业的审批意见。

比如提出合理的低噪声施工
程序,开工时间、可以使用的低噪声建筑设备,设备安放位置,灯光的设置位置、夜间施工时限、对附近居民的公告,噪声污染影响点的保护措施等。

四是在建筑施工开工时,环保部门到施工现场验收,对提出的审批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对落实了审批意见的同意开工,对不能按照审批意见开展工作的,一律不允许夜间施工。

在审批中环保部门应严格控制中考和高考前半个月的夜间施工审批。

在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后,对审批期限一般一次批准一夜,对连续多夜需要夜间施工的要把夜间施工时间分散间隔进行。

环保部门还要加大自身对建筑施工有关知识的培训,充分了解建筑施工各个施工阶段的要求,提高判断是否是“工艺需要”或“特殊需要”的能力,提高综合审批素质。

312 加大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噪声污染的防治力度解决建筑施工夜间作业的噪声污染,必须从根本上采取有效措施。

一是对建筑施工的噪声源,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机械的产品噪声标准,淘汰高噪声施工机械[3],推广使用低噪声施工机械。

二是通过加大对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噪声污染超标排污费的征收力度,增强建筑单位加大噪声污染治理力度的自觉性和减少建筑施工夜间作业的频次。

三是对于违反夜间施工作业规定,没有经过环保部门批准的建筑施工单位的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门应该严厉打击。

对经过批准的夜间施工作业,环保部门应加强在夜间施工中的监督执法检查。

对在施工中发现违背审批意见的行为及时要求整改,以切实减少夜间施工对周边群众的影响。

313 妥善做好群众的解释和保障工作
噪声污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干扰他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保护当地群众避免受到噪声污染、做好群众的解释和保障工作是建筑施工单位必须履行的职责。

建筑施工单位对夜间作业要进一步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力度。

在施工的前一天应向附近居民进行公告,并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让附近居民特别是有特殊需要的人群了解情况,提前有所准备。

不但可以使群众及时提出对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行使他们监督的权利,而且可以使群众提前采取转移等有效措施,减少噪声污染的影响。

根据附近居民受影响的程度,对建筑施工夜间作业中受影响居民,建筑施工单位还应提供适当的经济补偿。

参考文献:
[1] 关伯仁.环境科学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1922193.
[2] 王松霈,刘玉凯.中国环境保护市场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
社,2003.5902591.
[3] 林培英,杨国栋,潘淑敏.环境问题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
科学出版社,2002.2322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