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测试题文档 (2)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小舟( ) 曳铁( ) 湮( ) 啮( ) 溯流( ) 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数小舟,曳铁(: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断?第二部分:(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数小舟,曳铁,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求之地中,不更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断?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求之地中,不更乎?“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

《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

《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分)1.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2.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河中石兽》意思的一项是()A.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D. 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3. 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6.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______ )(2)棹数小舟,曳铁钯(棹:______ 曳:______ )(3)湮于沙上(湮:______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______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______ )7.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word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word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二、能力迁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测试题(含答案).doc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测试题(含答案).doc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班:姓名:卷面分:60分州南,一寺河干,山圮于河,二石并沉焉。

十余,僧募金重修,求石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流下矣,棹数小舟,曳,十余里,无迹。

一学家寺中,之笑曰:“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能暴携之去?乃石性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沉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湮::但:5、理解下列句子中“ ”的不同含:(6分)⑴ 能暴携之去?⑵众服确。

⑶必于石下迎水沙坎穴6、下列句子翻不当的一是()(3分)A.十余里,无迹。

(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的踪迹。

)B.众服确。

(众人佩服他的,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在几里外的上游。

)众服确。

一老河兵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沙坎穴,激深,至石之半,石必倒坎穴中。

如是再,石又再,再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翻下列句子。

( 4 分)⑴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能暴携之去?⑵然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写出下列代指代的内容( 4 分)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⑴一老河兵之,又笑曰⋯⋯“之”指代然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学家和老河兵都到了“石性重,沙性松浮”,但他沉在河中的石1、本文自,作者是(朝代)人。

(3 分 ) 作出的是完全不同的。

学家据此得出的最是______( A、不能究2、下列加点字注音:( 6 分)物理; B、是非木柿,能暴携之去?C、湮于沙上,沉深耳; D、沿河求棹曳湮溯臆之,不亦乎?);老河兵的最______( A、水不能冲石; B、再不已,3、于河中石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坎穴中)。

( 6 分)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不正确的一是()( 3 分)判断其在,是因。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检测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检测题(含答案)

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检测题【走近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笔记体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作家作品】《阅微草堂笔记》是五种笔记小说的合集。

有《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

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题材以妖怪狐鬼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主题解说】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千万不能不加分析而主观臆断。

一、基础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木杮.( ) 湮.于沙上( )啮.沙( ) 臆.断欤.( )( )河干.( ) 山门圮.(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3)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遂反溯流逆上矣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山门圮.于河( ) (2)僧募金重.修 ( ) (3)棹.数小舟( ) (4)曳.铁钯 ( ) (5)是非木杮..( ) (6)湮.于沙上 ( ) (7)不亦颠.乎( ) (8)啮.沙为坎穴 ( )(9)反溯流逆上..( ) (10)可据理臆.断欤( )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1)是.非木杮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2)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 ____(3)转转不已.古义:___________ _;今义:________ __ 5.翻译下列句子。

(1)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1. 河中石兽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B. 宋朝2. 故事中,石兽被冲走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寻找方向是?A. 顺流而下B. 逆流而上C. 沿着河岸D. 河底答案:A. 顺流而下3. 故事中,石兽最终被发现的地点是在?A. 河道的上游B. 河道的下游C. 河岸的一侧D. 河底的泥沙中答案:A. 河道的上游二、填空题4. 河中石兽的故事讲述了人们在_________中寻找被冲走的石兽,最终通过_________的推理找到了石兽。

答案:河流;逻辑5. 故事中,人们最初认为石兽会_________,但后来发现它实际上_________。

答案:顺流而下;逆流而上三、简答题6. 请简述河中石兽故事的寓意。

答案:河中石兽的故事寓意着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运用逻辑和智慧,而不是盲目地跟随直觉或传统观念。

7. 为什么石兽最终会在上游被发现?答案:因为石兽在水中受到水流的冲击,会逐渐被水流携带的泥沙所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兽会被泥沙推至上游,这与人们的直觉相反。

四、论述题8. 根据河中石兽的故事,谈谈你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如何运用逻辑思维。

答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河中石兽的故事中,人们最初是凭借直觉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但后来通过逻辑推理,发现石兽实际上是逆流而上。

这说明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仅凭直觉或经验,而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五、案例分析题9.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面对石兽被冲走的情况,你会如何寻找石兽?答案:首先,我会观察河流的流向和速度,了解水流对物体的影响。

然后,我会考虑水流对泥沙的携带作用,以及泥沙可能对石兽位置的影响。

接着,我会逆流而上,沿着河岸寻找可能的石兽位置,同时注意河岸的地形变化,看是否有泥沙堆积的迹象。

最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会组织人力进行河底的搜索,以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的位置。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专题练习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专题练习

《河中石兽》专题练习一。

1。

解释选文中加横线的词。

(1)棹:(2)溯流:(3)果:。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3.概括选文第②段寻找石兽的途径。

4。

《河中石兽》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1。

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词.(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三.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点”;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兵判断其在“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用原文填空)3.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寺临河干.______ ②竟.不可得______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 ④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②求之地中,不更颠乎?(3)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五. 1。

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⑴一寺临河干() ⑵山门圮于河()⑶求石兽于水中()⑷求之下流,固颠()(5)如是再啮()(6)尔辈不能究物理()六。

河中石兽检测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检测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检测题及答案河中石兽》检测题及答案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棹数小舟( )曳铁钯(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溯流逆上(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3.写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明上面句中的“之”1)闻之笑曰()(2)沿河求之()3)一老河兵闻之()(4)当求之于上流(5)其反激之力()(6)至石之半()7)求之下流()(8)求之地中()9)然则天下之事()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6.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7.接洽原文,用本人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详细内容。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河中石兽》检测题答案1.pǐzhào yèzhǎng yān nièzhìshuò2.(1)接近岸(2)倾圮(3)履历年(4)推究,推理3.(1)这样判断动词(2)事物的道理物理学(3)只但是4.(1)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2)代词,代石兽(3)代词,代讲学家的话4)代词,代石头(5)结构助词,的(6)结构助词,的(7)代词,代石兽8)代词,代石兽(9)结构助词,的5.(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能够根据一点原理就能够主观臆断吗?(3)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公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 )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 )物理..( ),是.( )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 )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 )。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 )反溯流..( )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1、《河中石兽》选自《 》。

作者是 ,字 , 代学者﹑文学家。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 曳 湮 啮 溯 臆 圮 欤 掷 3、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 .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
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 .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5、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4分)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之”指代
7、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_ ”,理由是“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10、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11、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2、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3、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14、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