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案例disangao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校内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校内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验结果四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问题的本质,学会用有序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和几何知识。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知识,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计划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科学和有效。
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学会用有序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验结果四个方面的方法和策略。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以及如何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问题的分析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和执行计划的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反思法: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问题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问题解决的计划和策略,用于讲解和指导。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实施案例

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实施案例。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2.让学生学会使用解决问题的策略3.让学生在阅读题目时能够正确的识别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方案,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中,我们要向学生介绍三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试错法、分类法和归纳法。
试错法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际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如:学生在解决数学题目时,可以通过试验不同的数字,看看哪一个数字是正确的。
分类法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将问题分类,破解难点。
例如:题目中的文字,可以分为数字,字母和符号等等分类。
归纳法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通过已知事实,总结出规律。
例如:学生在解决数学题目时,可以通过总结公式,找出解题规律。
教学实施: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将这个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
例如:学生需要解决如何保持身体健康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试错法、分类法和归纳法来解决问题。
在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我们会通过举例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领会这些策略的实际应用。
例如:解决如何购买物品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分类法来购物。
例如:学生可以将物品分类为软件,硬件,食品,医学用品等等。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我们会通过作业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出一道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的答卷进行评分和修改等。
总结:在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以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当然,这些技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地去尝试使用,才能真正掌握这些技巧。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10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10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1一、教学目标: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小明3本27元小军5本元(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五本故事书:9×5=45(元)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
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
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2、交流解题策略。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优秀案例分享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优秀案例分享教案优秀案例分享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数学教育也在不断演进。
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的核心。
而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有一章节便是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这一章节里,学生将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份来自某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的教案,旨在帮助广大老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一、授课目标1.理解和识记解决问题的策略2.能够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1.生动形象地展示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2.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策略3.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三、教学设计1.暖身活动:利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课堂讨论,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例如:我比你多几个,他比我多几个,问他比你多几个等。
2.引入解决问题的策略:老师以图表或动画的方式呈现SWMEL策略(S:查找问题中的重要信息,W:表述问题,M:找到可信的方法,E:尝试执行方法,L:寻找新的方法)来进行介绍,并针对每一个策略进行详细讲解。
3.案例分析:假设问题为:小明家里养了狗、鸟、鱼三种宠物,其中狗和鸟的总数是13只,鸟和鱼的总数是16只,问小明家里一共有多少只宠物?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掌握SWMEL策略,并借此解决问题。
4.综合练习: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问题给学生,要求他们在课后用SWMEL策略来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
四、教学方法1.提出问题法:尽量提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通过让学生思索、分析和讨论问题来激发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2.合作学习法: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相互依靠的能力。
第八单元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设计

第八单元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 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 学生能够独立地使用这些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解决问题的策略介绍(如模型化策略、图解法、逆向思考等)。
2. 实际问题案例分析。
3. 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主题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故事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讲解策略
教师详细讲解每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其定义、特点和适用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案例分析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策略来解决。
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四步: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策略。
第五步:总结
在课程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他们在这节课中学到的重要知识点。
四、教学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测试题,用来检查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上就是一个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数学教案设计的大致框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案例与反思

师:这题你会列式吗?(教师随机板书:52+30-24=58(张))为什么这样列式?
从现在的张数出发,从后往前倒推,即送出去的要收回来,所以先加30,又收集的要拿出去,所以再减24,最终求出了原来的张数。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3:52+(30-24)=58(张)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整体考虑变化趋势,送出的比又搜集的多6张,总体上是减少了6张,倒推时加上6张就可以了。
生: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
师:对呀,只要理清楚原来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化到现在的,(板书:→)然后从现在出发倒回去推想就行了。(板书:←)
电脑隐去第(2)题,剩下第(1)(3)两题,让学生写变化路线图。
反馈第(1)题:你能说说这样写的意思吗,你们同意吗?学生没有异议。
反馈第(3)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变化路线图。
(2)小军原有58张画片,送给小明一半后,又要回来2张,现在小军还剩多少张画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4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4篇)《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反思篇1教材分析:一一列举即把事情发生的各种情况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例1是比较简单的问题,涉及的知识比较少,只要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意义,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列举出长、宽的各种可能,而且长宽都是整数。
例2比例1要复杂一些,不仅订阅的杂志有1本、2本,、3本三种可能,而且订阅2本三种不同的选择有四年级(下册)的有关知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第63-64页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方法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小棒、随堂本、直尺、表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邻居李大叔家养了十多只羊,王大叔将羊关在自己的院子里,无赖,这些羊晚上却叫得让人无法入睡。
于是,王大叔买来了18根一米长的木栅栏准备在房子后面的空地上做一个长方形羊圈,王大叔想让同学们帮他设计这个羊圈。
同学们能设计吗?我相信平同学们的聪明才智一定设计不同的羊圈的。
二、自主探究(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师:请看题目王大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师:谁来为大家把题目读一读?(指名读题,了解题意)从图文中能看出哪些数学信息?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师:那么这个问题该怎样来解决呢?(二)动手操作,交流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可以围一围、画一画、算一算等等)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得出几种围得方法?【预设】学生围的长方形可能是这样的①没有按一定的顺序(如长7米,宽2米;长5米,宽4米……);②按照一定的顺序(长8米,宽1米;长7米,宽2米……或长5米,宽4米;长6米,宽3米……)(两个表格)2、填一填(1)各小组交流填表情况(课本第63面例题表格补充完整)长方形的长/米8765长方形的宽/米1234(答:一共有4种不同的围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數學教案設計在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时,我们需要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教案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尝试法、排除法、分类讨论法等。
2. 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解决问题的策略介绍:讲解每种策略的基本概念和适用情况。
2. 实例解析:通过具体的问题实例,演示如何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小故事或真实案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2. 新知讲解:教师逐一介绍每种策略,并给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和说明。
3. 实例解析:教师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示范如何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反馈: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解题经验和感受,教师对全班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各种策略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2. 小组活动成果展示:通过小组活动的结果,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自我评价:让学生自我评价他们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五、家庭作业:1. 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运用解决问题策略的题目,让他们在家进行练习。
2.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可以运用所学策略解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和能力。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设计方案,具体的实施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的策略
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潘丽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1-93页。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或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 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我们学了列表和画图的策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思考策略
1、读题,演示。
请看屏幕。
(课件1)出示例题:早晨,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如图),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轻声地自由读题。
师:你认为哪些词很重要?(指名说关键词,课件跟着闪动,变色)
请再仔细读一遍题目。
从题目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一边说,一边教师课件动画演示)
我们用手势演示一下小明和小芳的行走路线。
用两只手分别表示小明和小芳,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边说边演示,
你能画图或列表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吗?
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一下。
在自己的作业本上试一试。
2、学生自主搜集、整理
(1)学生整理,老师了解学生的方法。
(2)课件填写表格
(学生边说,老师边补充)
师:为什么都是4分钟?
生:因为他们同时出发,经过4分钟相遇的,所有他们都走了4分钟。
像这样用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的请举手。
还有一些同学是用画图的策略来整理题目中信息的,谁来说一说线段图从哪儿画到哪儿?
(课件演示线段图。
学生说一步,课件演示一步。
)在这条线段上还要有个什么标志? (学校) 追问:从题目知道谁家离学校近一点?
学生边说,老师边示范画。
学校
70米 70米 70米 70米 60米 60米 60米 60米
小明家?米小芳家
根据图复述题意。
哪位同学能看着线段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追问:求两家的距离就是求什么?
4、列式解答
请同学们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结合你应用的策略说说解题思路,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方法一:70×4=280(米)(板书)
60×4=240(米)
280+240=520(米)
70×4=280表示什么?60×4=240表示什么?
提问:有不同的解法吗?
方法二:(70+60)=130(米)(板书)
130×4=520(米)
70+60=130算得是什么?(两人一分钟一共走了130米,)乘4表示什么?(课件闪动,演示,铃声。
)
答:他们两家相距520米
(课件出示表格和线段图。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对于这道题来说,列表和画线段图这两种策略,你更喜欢哪一种?
(线段图不仅能表示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还能表示出行走的方向,和行走的路程。
)线段图更直观,更形象,更便于我们解决问题。
所有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比较好。
(指着板书)
三、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
中午放学了,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学校出发往家走。
小明每分走70 米;小芳每分走60 米。
经过3分,两人相距多少米?
(先画图,再解答。
)
自由读题,用手势演示。
在学生的作业纸上画图,解答。
请看屏幕,你们的线段图是不是这样画的?(课件线段图,算式。
要有方向)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线段图,有什么不同?方向不同(面对面向同一地点,从同一地点反方向行走。
出发点不同,两个出发点,一个出发点。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求两人行走的路程和。
)
这样的线段图是不是很直观呢?
四、练习
(课件3)体育课上,小明和小芳在干什么呢?请读题:小明和小芳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
小明每秒跑6米,小芳每秒跑4米,经过40秒两人相遇。
跑道长多少米?
反向而行是什么意思?怎样用手势演示一下他们从哪儿出发,又在哪儿相遇
的?
在作业纸上画示意图,列算式解答。
(课件列式解答。
1、6X40=240(米)4X40=160(米240+160=400(米)
2、6+4=10(米)10X40=400(米))
假如他们俩跑了一段时间还没有相遇,你还会求跑道的全长吗?请看题。
小明和小芳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
小明每秒跑6米,小芳每秒跑4米,经过30秒,两人一共还有100米没有跑。
问:跑道长多少米?
作业纸上画线段图,解答。
(课件演示。
1、6X30=180(米)4X30=120(米)180+120+100=400(米)
2、6+4=10(米)10X30=300(米)300+100=400(米))
五、拓展延伸
我们班的同学不仅数学学得好,对体育也很感兴趣。
看,同学们在干什么?
王超和李明参加赛跑,王超每秒跑6米,李明每秒跑5米。
经过5分钟,王超在李明前面多少米?
这道题怎么用手势表示呢?一起来。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也可以用线段图表示,我们可以这样画。
(课件出示两条线段分别表示王超和李明的路线)
他们从哪儿出发的?王超每秒?李明每秒?10秒后我们不需要画10格。
只需画1格,然后标出时间就可以了。
10秒后王超到了终点,李明到终点了吗?问题是那一段?你会求吗?试一试。
求这段距离就是求什么?说说你的想法,这段距离就是求两人的路程差。
先学生画,再课件演示。
列式。
七、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的确,今天画图对我们解决问题的帮助很大。
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经常用到画图这种策略。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教学后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要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具有应用方法的意识。
本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一下四个方面:
1、寻找策略
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结合实际问题在记忆中寻找,搜索,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后同学们有的列表解决,有的画图解决。
并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2、比较策略
分析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让学生自己说出各自的优点,比较一下,在解决求行程问题的题目时,用哪种策略更形象,更直观。
得出结论,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比较好,学生心服口服。
3、感悟策略
学会了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题目,和例题相比稍有差别。
线段图能很清楚地表示出题目的意思,理清数量关系。
这时,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了这种策略的好处,紧接着的两道练习题更加复杂了,学生通过示意图能很快理清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进一步体现了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
4、运用策略
最后一道拓展延伸题,两人在同一地点,同向行走,学生用手势比划行走方向,教师提示可以画两条线段分别表示两个人的路线。
师生合作完成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要求的问题在图中一目了然。
让学生体会到稍复杂的题目也能用图清晰地表示出来。
例题和习题以不变应多变,坚持让学生通过画图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理出解题思路。
让学生学会方法、体验方法、形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