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统整的意义(精)

合集下载

课程统整的理念与设计讲解

课程统整的理念与设计讲解

二、建議:目前體育課程統整的潛在問題,主要 分為三方面,針對此三方面提出建議。
(一)教師方面:多數體育教師未受過教授與發 展課程統整的訓練,第一線的多數教師呈現觀望 態度,成立走動式輔導團或地區性教學研究互動 單位實需必要。
(二)師資養成的課程方面:適度調整現有課程, 強化教師在養成教育階段儲備足夠之課程統整知 識與技能(學科內、學科間)。而師資培育機構 亦應擔起在職教師進修再教育的工作,使第一線 實務工作者,充實應具備的知能。
超學科統整架構:
活動
主題 概念
活動
伍、結語與建議
一、結語:教育不只是教學生知識,更是在 培養學生能力。唯有教出具備能力的學生才 能適應未來多變的社會。體育課程統整的內 容方面,體育內容的選擇尤其重要,如能做 好體育課程統整的工作(學科內、學科間), 這將能豐富學生有關體育教材的學習經驗, 進而引導學習主動參與學習,使將學習獲得 的內容知識、經驗、技能與其他學科產生良 好的互動聯結,並進而在日常生活中實際加 以應用。使學生儲備足夠能力面對未來種種 挑戰。
包括連結、重組、融合學科教材,以及主題概念為核心
的課程設計。
參、單一學科統整— 健體領域內統整
一、體育教材內統整。 二、健康與體育教材的統整。
一、體育教材內統整。
統整五大類必授教材。 第一階段以動作教育為基礎—著重穩定性、 移動性、操作性基本動作能力。 第二階段:各單項運動技能學習。
內容分析(分析共同能力為教學主題) 四、五年級以共同能力為主題進行課程設 計,六年級則加強基本能力整合為單項運動。
課程統整的理念與設計
林啟賢
綱要: 壹、課程統整的定義 貳、課程統整的途徑 參、單一學科統整—健體領域內統整 肆、多學科與超學科統整 伍、內容與學習經驗整 合在一起,一方面打破學科界線, 一方面連結學習經驗,使學習更 有意義。這種整合課程發展模式 就是課程統整,而所設計的課程 即為統整課程。

课程统整的理念与实践

课程统整的理念与实践

课程统整的理念是将课程的不同部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和评价等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实践则是指在课堂上将这些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这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研讨会、实验和项目等来实现。

课程统整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如讨论、模拟、案例研究、团队合作项目等。

实现课程统整的关键在于首先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根据这些目标和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和活动。

这需要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并能够灵活地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

在实现课程统整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课程的评估和评价。

评估是指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课程达到预期的效果。

评价则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并给予反馈。

这可以通过各种评估工具,如测试、问卷调查、观察、反馈等来实现。

课程统整的实现需要认真设计和组织,但能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生满意度。

课程统整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实践能力

课程统整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实践能力

课程统整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实践能力课程统整就是一种课程设计方式,是指在不受制于学科界限的前提下,由师生合作认定重要问题或话题,进而围绕着这些核心内容来组织课程。

河南师范大学穆岚教授认为,课程统整的内涵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课程统整是对教学基础内容的统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学科内部拓展性课程内容的统整及探究性课程内容的统整,同时适度兼顾跨学科及课内外知识的统整;二是课程统整从课程开发的视角,使教师成为课程实施中的调控者与创生者;三是课程统整主要是以教科书作为关键性的课程开发资源,同时利用其他相关学习资源,以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的知识获得、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养的培育为前提,依据科学性、客观性、可行性和实践性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知识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使之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

①教师是实施课程统整的主体,也就是说,课程统整最终还是要依靠教师来完成。

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对教师来说,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都需要教师掌握一系列的方法、技能和策略。

因此,提升教师的课程统整能力无疑是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

一、培育课程统整的意识树立课程统整意识,是有效进行课程统整的前提。

由于教师不愿或不知道应如何进行课程统整,这使得课程统整失去了创造性,缺少理性思考和对课程统整价值的正确判断,致使课程统整成为简单知识的集合,其优越性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我们的做法是:一是树立正确的课程统整理念,掌握课程统整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策略,强化相应的理论背景;二是在课程统整过程中,针对相关的知识及其课程性质做出决策,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课程与知识进行深度集成;三是师生共同参与课程主题的选择、课程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评价。

二、培养课程统整的专业素养教师应成为课程统整中的调控者与创生者,为此“名师工作室”延请省市教育专家给予团队成员足够多的实践指导,确立成员在课程统整中的主体地位,帮助成员明确课程统整的愿景和方向,阐释课程统整的开发与操作流程,以此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使其真正、真实参与到课程统整的开发过程中来。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之一,更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纲要》发布之前,我国已有一些关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在理论上,有诸多研究对国外有关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多方面的译介,也有部分学者对我国单一的分科课程体系提出批评和实施综合化改革的建议。

在实践上也有部分省市及个别学校开展了综合课程的实验。

一、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课程整合(也有人译为“课程统整”等)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含义、多种实践而且有着不同反映的概念。

从总体上说,在国外,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在我国,有研究者在分析后指出,它实质上是“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

虽说这些界定均有片面之处,但我们仍能从国内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进程中窥见其孕育的一些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不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一)课程整合是与课程分化相对应并相包含的课程设计方式整合,就是将不同的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或将不同的部分纳入到整体中。

因此,整合首先以部分为基础,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合。

实际上,所有的课程整合形式,都离不开各个分化的学科,也都承认学科知识作为人类的研究成果对儿童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另外,在分科的框架中也可以部分地实现课程的整合。

例如雅各布斯提出的六种课程整合设计策略,分科内的课程整合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部分教师的不透彻理解,在许多学科背景出身的教师的意识中,整合的课程与分科的课程是相对立的。

面对学校教师的不安和紧张,我们首先应该澄清整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让教师明白整合与分化是相互补充、相互包含的关系。

(二)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是课程整合的根本依据进行课程整合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

学期课程统整的概念和操作

学期课程统整的概念和操作

学期课程统整的概念和操作一、为什么要提出学期课程统整?1、课程改革中存在着一对矛盾: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

课程实施的四种取向:得过且过、忠实、调适、创生2、问题在于如何激活课程?课程实施要适应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要体现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

所以许多专家曾大声疾呼“要把课堂还给老师”。

如何激活?也就是要以教师为主体,将文本课程经过统筹整理(统整),成为能够真正有效落实到课堂中去实施的“课程”。

3、一般的教学程序缺少足够的激活能力。

教师接到新学期安排后,根据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统一的教学进度备课,上课。

在碰到教学困难的时候或对某一教学问题产生兴趣的时候,就找一些相关的材料进行辅助教学。

这种设计缺乏通盘的考虑,没有对一学期所教学科的课程与教材以及各种要素进行整体思考。

教学效果也很难有大的提高。

为了找到一个沟通宏观课程设计与微观课堂教学之间的最好的激活方式,专家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抓手。

概念的提出:学期课程统整二、何为学期课程统整?1、主要概念“课程统整”其词源本意就是对课程资源的“统筹规划与系统整理”;学期课程统整:学校教师以国家(政府)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为依据,把一个学期作为基本周期,以指定的教科书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其多种相关的资源,根据科学性原理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进行系统与集约化设计,使之成为可以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并展开有效教学实践的过程。

用比较简单的表述来说:以学期为单位,遵循课程标准,以指定教科书为主要教学资源,利用其他教科书等多种教学资源,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系统设计可以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实践等。

2、具体的做法介绍要求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先对自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系统设计,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统筹整理(统整),形成自己所教学科的《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这个指南备课和上课。

这份指南的核心内容中有一份详尽的教学进度表。

非常类似于导游手册。

以学习任务群统整语文课程内容: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以学习任务群统整语文课程内容: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以学习任务群统整语文课程内容: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变化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近年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经历了新的变革,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以学习任务群统整语文课程内容。

这一变革旨在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群的引入,使得语文课程内容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本文将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新变化进行解析,探讨其背景、意义及实施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它是国家文件,规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教学指导内容,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语文课程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还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更新,如以学习任务群统整语文课程内容等新变化,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些变化强调通过整合相关知识点和能力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在于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并不断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 提出学习任务群统整语文课程内容的必要性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时代变革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信息时代,知识量剧增,信息获取便捷,信息环境纷繁复杂。

传统的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内容设计已不适应时代要求。

优化“课程统整”策略的几点思考

优化“课程统整”策略的几点思考
五、 实践 反 思 。 不 断完 善
“ 指南 ” 不应该是一成 不变的 , 为了使 “ 指南 ” 得 到持续 的改进和完善 ,为了让使用者得到更多的参 考和选择 , 那么, 除 了依照指南上完课的老师可以就 “ 指南 ” 中“ 统整” 的 内容在上完课后及 时进行反思 , 记录下“ 统整” 的相关 内容在使用 以后 的心得 , 哪些 是 可取的 , 哪些有不足 , 哪些还需要调整 , 建议进 行 怎样 的修改 , 等等 。 每一个使用完 的老师都做一个反 思记录 , 通过 多次这样 的积累之后 , “ 指南 ” 就会逐 步
2 . 汇集“ 指 南” 材 料
南” 与课 堂教学分离 的现象 , 编写 了“ 指南 ” , 但是却 没有真正落实到课堂上 , 主要有以下问题 : ①“ 指南 ” 的可操作性不强 。因为大多数“ 指 南” 是以表格形式 呈现 , 只是将 建议 “ 统整” 的内容 在表格 中罗列 , 没有 “ 统 整” 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方法 , 没有形成一个学案 , 所 以缺乏操作性 。 ②“ 指南” 的撰 写由老师分工完成 , 每个人只负责一部分 ,如果没有直接写入课程安排 中, 会造成某 一老师 只对 自己撰写 的“ 统整 ” 内容明 确, 而对其 他的不 明确 , 也就不能落实。③每个老师 有 自己的教学体验和个性需求 ,如果对他人统整的 内容 没有 认 同感 , 那 么 统 整 的 内 容 就 失 去 了实 效 。 那么如何使“ 学期统整指南 ” 更好体现出可操作 性, 能够真正运用到课堂 中, 提高教 学的针对 性和有 效性 , 本人从参 与“ 学期 课程统整 ” 的实 践过程 中进 行了反思总结 , 觉 得 可 以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进 行 改 进 :
趋 于合 理 和 完 善 。 来自、分 析 学情

单元课程整合的意义与价值

单元课程整合的意义与价值

单元课程整合的意义与价值单元课程整合的意义与价值为了使课程整合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地落实,真正达到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追求,经充分研究分析后,我认为小学阶段实施“单元课程整合”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单元课程整合”即:以现行教材设计的学习单元为主,以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以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为原则,以学生生活体验为线索,对课程进行多种路径的整合。

现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分析其意义:1、单元课程整合设计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教学实践。

在具体实施时尽量保留教材设计的单元主题,认真研读课程目标,明确本单元在这一册的教材、整个学段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对单元的课时目标进行细分,做到课程目标准确全面,整合目标明确而细致。

然后再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增删、调序、重组、融合,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课程”,也便于创造性驾驭教材。

内容整合时做到:由本单元向后推迟学习的内容要明确告诉学生为什么,后单元向前迁徙学习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学习实际能力和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从其他学科中挑选融合到本单元的内容,必须完全符合本单元、本科的课程目标,宁少勿滥,这些内容的变动一定要有文本的记载和转交,凡是经老师研究通过的整合设计,只要有变动的就必须由“内容转出方某某”向“内容接收方某某”提交一份该内容在原教材位置上时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供接收教师参考。

该内容的学习、考核、评价,全都纳入到接收方某某的工作业绩。

2、单元课程整合有利于当前课程改革的推进。

单元课程整合,是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学科分类,弱化学科界限,改变原先仅以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学习的方法,强调以学生的现有学习和生活经验、个体成长和社会需要为基础,以学习情境的创设为核心,以“学习包”为主线,补充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资源,这样围绕某一主题组织相关内容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封闭、零散和乏味的结构体系,富有吸引学生参与的魅力。

这种设计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課程統整的實模式
• • • • • • 傳統 融合 科目內統整 多學科統整 跨學科統整 橫貫學科統整
課程統整模式介紹
實施統整課程應注意事項
實施課程統整的三個基本形式要件 • 形成課程主題 • 打破學科界域 • 組織有意義的學習內容
結語
•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單打獨鬥的時代 已過去,面 臨瞬息萬變的時代,教師惟 有發展知識社群,發揮團體力量於教學 的改革,才能在教師的志業中優遊自在。
課程統整的意義
• Beane認為課程統整是為了尋求 「過去與現在」 「學校與社會」 「學科與學科」 三者間的聯結,而設計為一個特殊的整體 課程。
課程統整
主講人 邱志鑫
為何要實施程統整
• • • • • • • 從學校教育主體性變遷的觀點。 從教學的交流觀。 Dewey 的實用主義的觀點。 Vygotsky的社會文化觀點。 自我組織學習意涵觀點。 情境認知的學習觀。 連結論的學習觀。
強調標準化測驗 維持現狀
新故事的實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內隱的假設
教師是學生學習經驗的催化者。 學生從相關的經驗中建構意義。 學生是主動積極的學習者。 學習的重心是理解。 合作學習。 持續的評量。 多元的評量(與教學策略配合)
學生藉由主動的參與、投入而進行學習。
學生能遷移到相關的背景脈絡。 學生在社會脈絡中建構意義
持續的回饋做為學生學習的工具。 知識是模糊的、不確定的; 有多重實在, 而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老故事的實施
教師演講 學生是被動的學習者 學生座位整齊劃一 教師是專家
內隱的假設
學生像是一張白紙 個別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採用常態曲線
使用紙筆測驗
多數學生表現居中,少數表現優異或失敗
有價值的知識是書寫形式的。知識是直線式的、 系統序列的、有正確答案的。 績效是靠標準化測驗取得,並得以與他人比較, 從學生、教師、學區、省、國家,每一個層級 都可以透過標準化測驗來評比。 只有少數人可以獲得優異的成績,他們未來在 社會中也勢必身居要職
強調與生活、工作關連的技能。 評量必須展示知識的應用。 清楚的期待。 交叉學科取向。 明確的規準幫助學生的學習。 學科的界線是人為的。
課程統整的特點
Wolfinger & Stockhard (1997) • 概念化 • 自律 • 問題解決 • 人際關係技能 • 重視個人學習風格
課程統整的特徵
• 課程的組織應環繞現實世界中對個人和社會有 意義的議題。 • 設計與組織中心相關的學習經驗,以使學習經 驗能在組織中心脈絡下統整相關知識。 • 知識的被發展與應用並非用來準備考試與升級, 而是用來處理或討論正在研究的組織中心。 • 統整的重點應置於與知識的應用有關的內容與 活動,以增加習者將課程經驗統整人自己的意 義基模與親身經驗解決問題的民主過程的機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