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刻石

合集下载

中国流芳千古的石刻碑碣

中国流芳千古的石刻碑碣

中国流芳千古的石刻碑碣作者:黄剑华来源:《月读》2022年第11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完成四海归一的大业。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采用小篆,统一文字。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命丞相李斯刻石于泰山绝顶,以炫耀其文治武功。

其后,秦始皇又数次前往东方和南方地区巡游,每到一个地方,便祭祀名山,刻石竖碑,为其歌功颂德。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先后在泰山、琅邪台、芝罘、碣石、会稽、峄山六处七次刻石。

秦二世时,又补刻了诏书和从臣之名。

后人将这些刻石统称为秦刻石。

这些刻石均由丞相李斯采用小篆书写,字体潇洒优雅,备受赞赏。

秦朝的这些刻石群,虽然今天大都已被毁坏湮没,难窥全貌,却是书法与石刻艺术上的一件辉煌壮举,对开启和推动石刻碑碣风雅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汉朝建立统治后,废除了秦的苛政,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特别是西汉前期的文景之治和中期汉武帝的蓬勃开拓,物产丰富,国力鼎盛,有力地促进了西汉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篆这时已被汉隶所取代,成为流行全国的书法字体。

汉隶灵气飞动,形态优美,风格多样,情趣盎然。

比起古朴的先秦篆书,汉隶贯注了人们更多的主观情感,显示了书法艺术的跳跃式发展。

西汉留下的石刻不多,目前所知,主要有《鲁孝王泮池刻石》《群臣上寿刻石》《麃孝禹刻石》等。

到了东汉时期,终于迎来了石刻艺术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碑刻,遍布于全国各地,据今人统计,传世的汉碑约有170余种,真可谓琳琅满目,蔚然大观。

东汉碑刻,种类繁多。

根据形制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碑、碣、墓志、摩崖石刻、石经等数种。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碑刻,形制大都为长方形石刻,由趺座、碑身、碑额组成。

碑刻内容,大体可分为颂功、记事、契约、墓志、经典等几类。

著名的颂功碑刻,主要有《裴岑纪功碑》《杨君石门颂》《刘平国碑》《西狭颂》《曹全碑》《张迁碑》等;著名的记事碑,有《乙瑛碑》《礼器碑》《张景碑》《史晨碑》等;著名的墓志有《鲜于璜碑》《孔宙碑》《袁安碑》等。

汉代石刻文化意义

汉代石刻文化意义

汉代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重要历史时期,探究彼时的文化底蕴不仅能够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意义深远。

因此,本文将从汉代石刻的类型和特点出发,探索其社会文化意义,进而提出汉代石刻的影响与启示,以期丰富读者对汉代历史和社会的认识,并从中感悟历史启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汉代石刻的类型和特点1.1 石刻的材质和制作技术汉代石刻的材质主要有石料和青铜。

其中,石料是最常见的材质,以花岗岩、石灰岩、砂岩等材质为主。

这些石料质地坚硬,适合进行凿刻、浮雕等工艺。

青铜是汉代石刻中较为特殊的材质,常用于制作铭文和图案。

青铜石刻通常采用铸造技术,先将铜液倒入模具中,待其凝固后取出,再进行打磨和装饰。

汉代石刻的制作技术主要包括凿刻、浮雕、镂空等。

凿刻是最基本的制作技术,通过凿刻刀具在石料上进行刻划,形成文字和图案。

浮雕是通过在石料上凿刻出浮起的图案,使其与背景形成对比。

相较于前两种技术而言,镂空的工序较为复杂也更具观赏性,其通过在石料上凿刻出空洞,形成空间感和透视效果。

此外,汉代石刻还常常采用刻线、刻点等技法,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1.2石刻的内容和形式汉代石刻的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石刻类型的不同所记录的内容也存在差异,常见的石刻分为墓志、碑刻以及石雕等。

其中,墓志记录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家族背景、官职等信息。

墓志中的文字内容通常非常详细,包括墓主人的姓名、生卒年月、官职、功绩等,也记录了墓主人的家族谱系和家族成员的事迹,以展示家族的荣誉和地位。

而碑刻通常用于纪念重要事件或人物,内容包括纪事、颂词、赞美等。

碑刻中的文字内容通常简洁明了,富有文采和艺术性。

此外,汉代石刻还包括大量的石雕作品,如石马、石狮、石人等。

这些作品多用于装饰建筑或作为祭祀用品,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性。

除了内容上的多元化外,汉代石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立碑形式,也有浮雕和镂空等形式。

战国秦汉时期的刻石

战国秦汉时期的刻石

泰山刻石
《史记》著录的二世辞
•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 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 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承相臣斯,臣 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请,臣请具刻 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 可。”,<史记· 秦始皇本纪>。
泰山刻石
3 琅峫刻石——东巡第三刻
• 原石已残。本来石四面均刻字,现三面所刻已 荡然无存。仅存一面残文十三行,共86字。首 行是始皇原刻的最后一行,从臣“五大夫杨” 的题名。其余十二行是二世加刻的文辞。现上 海博物馆有一块仿制品。琅峫刻石全文也收录 在<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其内容与泰山刻石 大致相同。
琅峫刻石
4 “碣石”刻石——东巡第四刻
• 原石久佚。其文辞《史记》著录。碣石位于今河 北昌黎县西北,秦始皇三十二年巡幸于此。内容 为宣扬秦始皇的业绩和圣德。现江苏镇江焦山碑 林藏有清代翻刻碑四块,系清人王绍兰嘱金匿钱 泳以南唐徐铉双勾本重刻。碑均高1.3s米,宽0.41 米,篆书十行共80字。释文如下: • “黔首无蒜,天下咸抚,男乐其寿,女修其业。 事各有序,惠被诸彦。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 臣诵略,请刻此石,垂著仪臣。”
5 芝罘刻石——东巡第5刻
• 是始皇、二世东巡第五刻。原石亡佚。
• 北宋欧阳修有其拓本,仅存二十一字。始皇文辞 已无,所存系二世加刻文辞。河南《临汝汝帖》 中存芝罘刻辞摹本。
• 碑文:“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 帝东游,巡登之罘,照临于海……圣法初兴,清 理疆内,外诛暴强……群臣加德,祇诵圣烈,请 刻之罘。”
秦始皇辞
• “皇帝临位,作制名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 初并天下,周不宾眼。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 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抵诵功德,治 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著明,垂于 后嗣,顺承勿革,皇帝躬至,既平天下,不懈于 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 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 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 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 这篇刻辞重在歌颂其统一中国的功德,对研究中 国史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211091848_汉代刻石书法简述

211091848_汉代刻石书法简述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12(下)┃文化丛谈┃□徐宿浒1 徐坠2汉代刻石书法简述一、汉代刻石上的书体汉代刻石上的书体以隶书为主。

隶书,又称“佐书”“八分”,始创于秦,鼎盛于汉。

根据其呈现载体不同,分为墨迹和刻石两大类。

墨迹以竹简为载体,竹简容易腐烂,故保存至今的汉代隶书并不多见,目前可知的有武威汉简。

刻石以石头为载体,其形制有石碑、摩崖、造像等,目前留存下来的汉代刻石原石及原石已毁佚但拓本幸存者,计400余种。

其中,以东汉时期汉代刻石居多,西汉时期汉代刻石则较为少见。

(图1)1.隶书的成因。

根据文献记载,隶书最初出现于官司刑狱,因其书写简易便捷,被低层官吏用来替代小篆,应用于“徒隶”“隶人佐书”等公事处理方面,并因此得名。

如《汉书·艺文志》曰:“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许慎《说文解字·序》曰:“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卫恒《四体书势》记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

隶书者,篆之捷也。

”张怀瓘《书断》卷上记载:“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

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

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焉。

汉亦因循,至和帝时,贾鲂撰《滂喜篇》,以《苍颉》为上篇,《训纂》为中篇,《滂喜》为下篇,所谓《三苍》也,皆用隶字写之,隶法由兹而广。

”2.隶书的特点。

小篆书写烦琐,结体匀圆平正,笔画线条粗细整齐划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的官方文字;隶书是小篆的简化版,早期流行于秦国的地方和民间,作为小篆的附属字体。

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图2)我们可以看出,彼时的隶书,作为实用性字体,虽然仍然带有篆书的笔意,但没有小篆的一板一眼,形体正方、长方、扁方不拘,笔画中明显地带有起伏和波势,笔法也肥瘦不一,方圆笔并用。

东汉碑刻的形制

东汉碑刻的形制

Culture▁文化|艺术东汉碑刻的形制东汉章帝以前碑刻罕见,和、安以后刻石立碑之风渐起,至桓、灵时则达到极盛。

凡碑碣、墓志、摩崖、石阙、石经、画像题字及其他杂刻,除南北朝以后因佛教盛行而出现的造像记、石经幢等外,几乎各种类型都具了。

至今存世的汉代碑刻数量还多以百计,汉碑与魏碑、唐碑为碑刻书法史上的三座高峰。

本文简单的对这些汉代碑刻的形制进行介绍。

碑碑,古代本是竖立在墓圹前后或两边的大木,两碑之间有辘轳,引棺的绳索—“綍”绕在辘轳上,将棺柩徐徐下人圹中。

后来将碑改为石制,上面书刻文字,为墓主记功述德。

典型的碑,有碑额,在碑正上方,上面刻碑铭题署。

“穿”在碑额上,或在碑额下面。

碑之正面称碑阳,背面称碑阴,两侧称碑侧。

碑下有座,以起稳固作用,称为趺,趺多作长方形。

汉碑碑阳一般刻正文,记事颂德,如《乙瑛碑》《礼器碑》等。

墓碑列墓主名讳、里贯、履历。

正文如碑阳刻不下,则连续刻于碑阴。

人之生前死后皆可立碑,立碑者除子女外,还有门生、故吏。

碑阴一般列门生故吏姓名及出钱数目,碑阴写不下有写于碑侧者。

非门生故吏而出钱者,谓之义士。

汉碑石材选取甚讲究,有专门的人去选石、采石,为的是“勒铭贞石,以垂久远”。

由于立碑之目的是为了使碑主的事迹、功德传世,故撰书者为何人并不重要,一般碑铭都是由令史、书佐等地位不高的文吏撰书。

当时碑铭体例大多不列撰书者名,只有少数例外,如《华山庙碑》《樊敏碑》等有书者之名。

而刊刻造作的石工名字却常常隶于碑末,这也是受当时物勒工名的影响。

汉碑以山东一带最多,而今传世的汉碑主要集中保存在曲阜孔庙和济宁汉碑廊等处。

汉代各类碑刻中,以碑上所书刻的文字较为庄重、讲究,行列整齐,有些碑还划有棋坪方格书写。

碑阴和碑侧的字相对于碑阳,要活泼、随意些。

墓志墓志,是将墓主姓名,有的还附有爵里、卒葬年月、生平事迹及其他有关内容,写刻于砖、石(后世也有以木、瓷等为载体者)而设于圹中者。

汉代的墓志形式不固定,后人所加的名称也多不同,有葬砖、墓志、柩铭、墓室题记等。

苏马湾界域刻石刻石为西汉(公元12年)所刻,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完

苏马湾界域刻石刻石为西汉(公元12年)所刻,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完
刻石为西汉公元12年所刻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完好有确切纪年的唯一一块汉代界域刻石
苏马湾界域刻石刻石为西汉(公元1பைடு நூலகம்年)所刻,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完
苏马湾界域刻石
刻石为西汉(公元12年)所刻,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完好,有确切纪年的唯一一块汉代界域刻石。长约2米,高约1.2米,竖文8行,共40余字。
形似徒刑砖。结字高古瘦劲,疏纵宏阔,呈现出汉隶质朴奔放、沉雄博大的审美情趣。
释文:东海郡朐与琅琊郡柜为界,因诸山以南属朐,水以北属柜,西直况其。朐与柜分高顶为界,东各承无极。始建国四年四月朔乙卯,以使者徐州牧治所书造。

汉代篆书刻石

汉代篆书刻石
▪ 这浑成高古出于西汉时古隶的平实质朴,同时也与石 刻之斑驳朦胧不无关系,看惯了东汉严谨精到的隶书 碑刻,看到这古厚浑然的13字,感到了强烈的审美冲 击力,便有了登泰岱而小天下的感觉。
▪ 两个“年”字的垂竖,一个“成”字的斜钩,对于章 法布白、整体内部空间的协调,可谓匠心独运。
▪ 此石于金代明昌二年(1191)发现并置于曲阜孔庙至今。
2、西汉(含新莽)碑刻的分类
▪ 纪事刻石 ▪ 宫殿、陵墓、坟墓类刻石 ▪ 义庄刻石 ▪ 买地记刻石 ▪ 神道阙铭 ▪ 画像石墓志 ▪ 无字碑
纪事刻石
▪ 如《群臣上寿刻石》,汉文帝后元六年(公 元前158年)刻。是赵王遂的臣属为其祝寿 时留下的纪事物。
▪ 原文只有一行十五字小篆:“赵二十二年八 月丙寅群臣上寿此石”。释文:赵廿二年八 月丙寅群臣上寿此石北。
▪ 立碑原因:张迁旧吏韦萌等41人为张迁由 毅城(今东平)调往荡阴(今河南荡阴县)而立。
▪ 碑文列举了张迁先世业绩,如,张良(汉高 祖时)以运筹帷幕“决胜负千里之外”而闻 名;张释之(汉文帝、景帝时)以“建忠弼之 漠”而著称:张骞(汉武帝时)则以“广通风俗, 开定畿寓”(指通西域事)而显名。
▪ 目的在于衬托和歌颂张迁本人在任长阴令 时“路无拾遗,犁种宿野”的政绩。还歌 颂了他抵制黄巾起义,功绩卓著一事。如 碑文说:“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 碑阴为其故吏41人题名。
B 思想文化上,西汉崇尚黄老,注重简朴无为,后 期又推行文化专制,实行独尊儒术,制约了石刻的发 展.
C 西汉的学校制度由官方设立的太学博士来传授学 术文化,不注重树碑立传。不象东汉,学术中心移向 家族,需要突出个人地位,注重树碑立传。所以西汉 刻石树碑之风始终不兴. 2)、新莽禁碑所为。如宋人所著<负暄野录》中说:“西 汉碑,自昔好古者固尝旁采博访,片简只字,搜括无 遗,意不之见,如阳朔砖,要亦非真。非一代不立碑 刻,闻是新莽恶称汉德,凡所在有石刻,皆令仆而磨 之,仍严其禁,不容略留。至于秦碑,乃更加营护,

简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简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简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汉代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典范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而受到广泛的赞誉和研究。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一、精细的雕刻技艺汉代霍去病墓石刻以其精细的雕刻技艺著称,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细致的形象在霍去病墓石刻中,人物雕刻栩栩如生,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霍去病像大致符合历史形象。

面部表情生动,神情自然,身姿端庄,衣纹、发丝等细节描绘入微。

通过细腻的雕刻技巧,艺术家成功地再现了霍去病的风采和形象。

2. 耀眼的装饰霍去病墓石刻中的装饰元素丰富多样。

墓碑上常见的云纹、凤纹等寓意吉祥的纹饰,以及华丽的衣饰图案,展示了当时的富丽华美的风貌。

这些装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还彰显了霍去病的身份和地位。

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汉代霍去病墓石刻不仅在雕刻技艺上表现出色,还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1. 立体感强烈霍去病墓石刻常常以立体的方式呈现。

雕刻师巧手造型,并利用阴刻的方式,突出人物和装饰的层次感,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通过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墓石刻中的人物看起来更加栩栩如生,给观者带来沉浸式的感觉。

2. 丰富的图案和纹饰墓石刻上的纹饰和图案多种多样,包括云纹、凤纹、花鸟图案等。

这些图案不仅装饰作品,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凤纹寓意着吉祥,花鸟图案象征着繁荣和生机。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纹饰,墓石刻中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艺术特点的总结与回顾对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与回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精细的雕刻技艺使墓石刻中的霍去病形象栩栩如生,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真实再现了当时的人物形象。

2. 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立体感强烈的雕刻和丰富多样的图案纹饰,给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个人观点与理解:汉代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中的佳作,其艺术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还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少室 石阙铭》 线条挺劲 犀利,方 折处皆环 转,凝练 端庄,落 落大方。
• 《孔宙碑额》,华美流丽,书刻俱精,继承了秦小篆上 敛下纵的结字方法但更洒脱,垂脚露锋的写法反映出东
汉晚期讲求华饰的书风。《尹宙碑额》“汉豫州从事尹 公铭”走得更远,它的竖画的装饰更是走向了极致。
• 《韩仁铭 额》,书 刻极精。 笔致沉着 痛快,刚 柔相济。 体势、章 法变化自 如,充分 表达了汉 人篆书的 高度艺术 水平。
• 碑的形制,可分为碑座,碑身和碑首三部分。碑座称 “趺”,为长方形:有龟趺、方趺等。碑身则为长方 形竖石,正面谓“阳”,刊刻碑文;碑的反面谓 “阴”,刻题名;碑的左右两面谓“侧”,也用以刻 写题名。碑首称“额”,用以刊刻标题,有半圆形, 圭形和方形三种类型,四周多刻有螭龙、蟠螭雕饰。 此外,“首多有穿,穿之外或有晕者,乃墓碑施鹿卢
• 汉印、镜铭、瓦当等物的篆书,有一些装 饰性很强的美术字。
2.汉代的篆书刻石
• 群臣上醻刻石 • 安汉里刻石 • 新莽嘉量铭 • 袁安碑 • 祀三公碑 • 嵩山三阙 • 孔宙碑额 ,尹宙碑额 • 韩仁铭额 • 张迁碑额 • 砖瓦陶文和金文
• 《群臣上醻刻 石》,道光年间 出土于河北永平, 是现存最早的汉 代篆书刻石之一。 “赵廿二年八月 丙寅群臣上醻此 石北”书体为篆 书,但隶的影响 已很明显,尤其 表现方折之笔较 多,多字接近隶 书,用笔出现提 按,笔画粗细有 变,结体大小不 一,布行紧凑。
次年夏,一小孩仰卧石案
下乘凉,发现石上刻有字
迹,村人任继斌遂以拓本 行世。1938年以后又失落, 1961年8月再次发现于河南 偃师县扒头乡政府院内。 现存河南省博物院。
• 《袁安碑》,此碑 与《袁敞碑》书法 相似,袁安、袁敞 为父子,故此二碑 可能为一人所书。 碑文均以篆书书写, 这在汉碑中是少见 的。结体比较宽博, 表现一种雍容、端 庄的气度,是汉篆 刻石中的佳作。
汉代篆书刻石流传至今相当 稀少,此刻石虽寥寥十字, 然字体硕大,结字、布局 从容大度,线条圆通婉转 中兼具细挺精劲,实属精 品
• 《新莽嘉量铭》使用标准小篆,不过其 字的重心大大上移,形成挺拔而洒脱的 字形,后世邓石如等人从此当获益良多。 此刻产生于新莽时代,与常见的汉代铭 文字体不同,大概是王莽有意标榜其复 辟为正统之意。
《祀三公山碑》,此碑 书法独特,看上去非 篆非隶,梁启超《碑 帖跋》中说“以隶势 作篆”最为恰当。此 碑方峭劲拔的笔势, 随势而构的字形空间, 有行无列天然浑成的 章法构成在整个汉代 刻石中均别开生面, 在历代书法上的地位 相当崇高,对汉印的 影响尤为突出。
• 《嵩山三 阙》包括 少室石阙、 太室石阙、 开母庙石 阙
康有为评“朴茂 雄深,得秦相笔 意”。
安漢里刻石,又名鲁市东安 汉里禺石、東安漢里畫像 石題字。释文为:山鲁市 东安汉里禺石也。 刻石无纪年,民國廿年 (1932)岀土于山東曲阜 八寶山汉墓,現存曲阜孔 廟。 据传此石共有左右两块, 另一石刻有“河平三年八 月(公元前26年)”,出 土不久即亡佚,亦未见拓 本传世。 按刻石文字书体观之,当 为西汉至新莽之物。
长安共厨灯、上林 铜鉴、大好王洗
海内皆臣、长乐未央、富贵昌砖
• 富贵昌 宜宫堂 意气阳 宜弟兄 长相思 勿相 忘 爵禄尊 寿万年
二 、隶书刻石体系(汉隶)
• 汉碑从汉简而来,但毕竟汉碑不同于汉简, 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汉隶的笔势, 笔法、结字、章法等物质形式要素的发展、 完备,都是形制窄小的汉简所难以完成的。
"黄帝初祖,德匝于虞,虞帝始 祖,德匝于新。岁在大梁,龙集 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 土德受,正号即真。改正建丑, 长寿隆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 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沈,初班 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亨 传亿年。"
• 袁安碑,明万历间(1573~ 1619)被人移置河南偃师县 辛村(城南三十里)村东牛 王庙用作供案。因字在下 面,无人知为碑刻。1929 年初,庙改为辛村小学。
• 分析汉碑的艺术风格时,需要从几个方面 加以把握:形制、时代、地理 、心态等。
• 1 碑是古代宫庙门前及墓地用测日景、拴牲口 以及穿绳作辘轳引棺下葬的竖石。
• 2 碑者,悲也 《释名·释典艺》:“碑,被也。此本葬时所 设也。施其辘轳以绳被其上,以引棺也。臣子 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故兼 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 也。”
1、时代
• 汉代前期的刻石上的“隶变”的进程明显慢于简牍,因而前期的 书法受篆书的影响较多。汉代开国之初需要休养生息,皇帝信奉 道教,无为而治,西汉初期无刻石盛行之风。
• 至新莽时期,墓葬渐讲豪华,墓室内有画像石装饰,石工技艺向 精细方向发展,它是后汉产生洋洋大观的碑刻艺术不可或缺的技 术条件。
• 到了东汉时期,由于经过西汉采取的200多年的休养生息的经 济政治措施,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统治者采取 了诸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文化措施,知识分子的社 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东汉时期,佛教传人了中国,书法艺 术此时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碑碣、墓志、摩崖、石阙、画像 石题字等大备,碑刻的数量多得难以估计。
• 《张迁碑额》,共十 二字,是汉篆中唯一 全部以横扁势出之的 篆书,气势沉雄,朴 茂奇伟。方折斩钉截 铁,撇捺柔情似水, 起伏跌宕。布字随势 而置,呼应生情,在 短短的十二字中,藏 露、曲直、大小、方 圆、欹正、疏密、刚 柔诸种矛盾在有意无 意中汨汨流出。浑成、 自然,是汉篆的典范 之作。
“苏解为”陶盖、永受嘉福瓦
202 汉代的刻石
一 篆书刻石体系 二 隶书刻石体系
一、汉代篆书刻石
• 1.汉代篆书特点 • 2.汉代的篆书刻石
1.汉代篆书特点
• 时代越晚,篆书受隶书的影响越大。隶书 通行以后,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篆书 里掺杂进隶书成分。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小篆严格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字形就越来越来熟悉,因而出现伪体的可 能性就越大,这在东汉时期的篆书表现得 最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