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一道值得探究的实验设计题学习专用

合集下载

初三实验探究题

初三实验探究题

初三实验探究题说理题: 1.避险车道是与公路主干道相连的一段距离很短的分岔专用车道,供速度失控车辆安全减速。

一般设置在长陡坡的拐弯处,保证驾驶员能看到(如图一、二)。

这种车道很特别,一般长度在50~100米,有一定的坡度,路面上铺着疏松的石子、沙土层,两侧及顶部用废旧轮胎或防撞桶围起来(如图三、四)。

避险车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汽车刹车失灵时的安全隐患。

请你谈谈避险车道设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并作简要解释。

2、小柯是个善于观察的学生,她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无风的、寒冷的冬天,用吸管沿水平方向吹出的肥皂泡是先上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下降(如图)。

而这种现象在火热的夏天不明显。

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冬天吹肥皂泡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不计空气阻力)3、夏季是溺水多发季节,在野外游泳有很多不安全因素。

如清澈的溪流看上去较浅,实际上却较深;岸边潮湿,容易长有青苔,人在上面行走更容易摔倒;睡眠下可能会有暗流或漩涡,人在其附近容易被卷入。

万一溺水,人在水下长时间缺氧会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请你解释上述内容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4、质疑与探究是科学课堂永恒的主题。

下面是小科同学对3种气体收集方式本质原因的探究。

甲 乙 丙(1)有些同学说:“CO 2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小科同学疑惑:为什么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于是,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用图甲和图乙两种方式收集CO 2,通入的气体流速和时间相同,发现甲集气瓶收集到的CO 2浓度较大,乙集气瓶的CO 2浓度很小。

请分析两者浓度相差较大的原因。

(2)有些同学说:“O 2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但CO 2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对此,小科同学疑惑,于是又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 用图丙装置分别以相同流速通入O 2 和CO 2,发现收集满O 2比CO 2耗时少。

请分析原因。

5、杨梅酸甜爽口,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但它的保鲜期很短,通常只有1-2天。

为延长其保鲜期,人们常常将杨梅放在保鲜袋中,扎口后再置于冰箱里冷威。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题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题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题科学实验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小学科学实验设计题,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奥秘。

1. 实验题目:水的沸点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点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水、锅、温度计、海拔高度表。

实验步骤:1)在海平面上,将锅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并记录此时的温度。

2)将锅中的水倒掉,再次加热,但这次在山上进行,同时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和所处的海拔高度。

3)重复步骤2,但这次在更高的山上进行。

4)比较不同海拔高度下水的沸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的沸点逐渐降低。

实验原理:水的沸点取决于环境的压力,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力逐渐降低,因此水的沸点也随之降低。

2. 实验题目: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目的:观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实验材料:水仙花、水、玻璃瓶、纸袋。

实验步骤:1)将水仙花放入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的水。

2)用纸袋将玻璃瓶完全遮挡,使其处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

3)观察植物在黑暗环境中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移除纸袋,让植物暴露在光线下,再次观察植物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在黑暗环境中,植物的叶片逐渐变黄,失去活力。

在光线下,植物的叶片重新变绿,恢复活力。

实验原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以供自身生长与发育。

在黑暗环境中,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失去活力。

而在光线下,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恢复活力。

3. 实验题目:气体的膨胀实验目的:观察不同气体在受热时的膨胀情况。

实验材料:气球、热水、热风机。

实验步骤:1)将气球充满空气,并记录下其初始大小。

2)将充满空气的气球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3)将气球取出热水,用热风机对其进行加热,再次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在受热的情况下,气球会膨胀变大。

实验原理:气体在受热时,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之间的间距变大,从而导致气体的体积膨胀。

小学科学实验题目

小学科学实验题目

小学科学实验题目科学实验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培养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科学实验题目需要既有趣又简单,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够让他们学到知识。

以下是几个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实验题目。

1. 空气的存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空气的存在。

实验材料:一个玻璃瓶、一张纸、一杯水。

实验步骤:1) 将玻璃瓶倒置放在水中,观察瓶子内外是否有气泡产生。

2) 用纸将瓶口完全封住,再次观察瓶子内外是否有气泡产生。

实验原理:当瓶子倒置放在水中时,水会进入瓶子内部,占据一部分空间。

而当瓶口被封住时,水无法进入瓶子内部,空气被封存在瓶子里面,因此没有气泡产生。

2. 水的循环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张保鲜膜、一小碗水。

实验步骤:1) 将保鲜膜紧贴在玻璃杯口上,用橡皮筋固定。

2) 将小碗中的水倒入玻璃杯中。

3) 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一段时间后,观察保鲜膜上是否有水滴形成。

实验原理:太阳的热量使得水蒸发成水蒸汽,水蒸汽会上升到玻璃杯的顶部,然后冷却变成水滴,最后凝结在保鲜膜上。

3. 磁铁的吸引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了解磁铁的吸引力。

实验材料:一个磁铁、一些小金属物品(如图钉、钉子等)。

实验步骤:1) 将磁铁放在桌子上,将小金属物品一个一个地靠近磁铁。

2) 观察小金属物品是否被磁铁吸引住。

实验原理:磁铁具有磁性,可以产生磁场。

当小金属物品靠近磁铁时,磁铁的磁场会对小金属物品产生吸引力,使其被吸附在磁铁上。

4. 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实验材料:一片绿叶、一张透明塑料袋、一根橡皮筋。

实验步骤:1) 将绿叶放入透明塑料袋中,用橡皮筋固定袋口。

2) 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一段时间后,观察袋内是否有水滴形成。

实验原理: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教育研究方法实验设计题目案例

教育研究方法实验设计题目案例

教育研究方法实验设计题目案例
教育研究方法实验设计题目案例:
本案例旨在探究不同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实验对象为某中学的50名学生,
其中25名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另外25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实验期间,自主学
习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传统教学组学生则按照老师的安排,按照固定的学习内容和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实验结束后,通过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以探究不同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本案例的实验设计非常简单,但却可以揭示出不同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实验结果可以为学校提供有效的参考,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本案例也可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便更好地探究不同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六年级科学专题复习(一) 科学实验探究

六年级科学专题复习(一) 科学实验探究

六年级科学专题复习(一)实验探究一、探究仙人掌抗旱的原因。

实验材料:三张纸、一张蜡纸、一杯水、一块塑料布实验步骤:(1)把三张纸巾充分浸湿,一张平铺,一张卷起来,一张用蜡纸卷包起来,都放在塑料布上,放置在窗台前。

(2)一小时后检查三张纸的干湿程度。

1.这个实验的类型属于。

2.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结论:。

二、光从左边小孔照过来,树会在对面的墙上成怎样的像?请画出来。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个现象。

三、关于下列光现象,给出你的解释。

(1)汽车的灯光:。

(2)树林的光线:。

(3)云彩中的光线:。

四、手电筒发出的光能通过圆孔照射到后面的屏幕上吗?为什么?。

五、实验与探究题(25分)(一)根据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共5分)1.在括号内写出图中各部分的 2 .画出使下面的形状不易名称。

(每空1分,共3分)变形的示意图。

(2分)()()()(二)补充完整火山喷发实验的相关内容。

(每空1.5分,共9分)1.实验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________________,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_________现象。

2.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结论:火山是由于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4.这个实验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辆以空气为动力的小车。

(共11分)1.画出我设计的小车(2分)2.用文字描述我的设计(每空1.5分,共9分)(1)我采用了材料,(2)我主要是利用的原理让小车跑得快。

(3)设计时要考虑小车的轮子适中,轮纹的较小为好,制作的材料尽可能选择的材料,小车形状以流线型为主,减少空气的。

教育研究方法实验设计题

教育研究方法实验设计题

教育研究方法实验设计题实验题目:探究智能手机使用对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一、研究背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会使用智能手机。

然而,智能手机的使用也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探究智能手机使用对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合理的手机使用建议。

二、研究目的:1.探究智能手机使用时间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2.比较手机使用位置(如教室内、卧室等)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3.分析不同使用情境下智能手机对学习的干扰程度。

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立:将参与实验的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继续正常使用手机,而对照组在学习期间禁止使用手机。

2.实验时间:选择2个月的时间作为实验周期,并在实验开始前进行基线测试,以了解学生在实验前的学习成绩情况。

3.实验组的设定:实验组在学习期间被要求记录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间,并按照使用位置进行分类(教室内、卧室等)。

同时,实验组学生需要每周填写一次问卷,内容包括手机使用情况、学习进度、学习满意度等。

4.对照组的设定:对照组学生在实验期间禁止使用手机,并严格按照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5.数据收集: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学习成绩测试,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

6.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并结合实验组学生填写的问卷数据,分析手机使用时间、位置等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预计实验组的学习成绩相对较低,对照组的学习成绩相对较高。

2.与手机使用时间相关的学习成绩差异:预计手机使用时间越长,学习成绩越低。

3.与手机使用位置相关的学习成绩差异:预计在教室内使用手机与在卧室使用手机相比,对学习成绩的干扰更小。

4.常见手机使用情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预计智能手机作为娱乐工具对学习成绩的干扰更大,而作为学习工具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相对较小。

五、实验的局限性与改进:1.受限于样本容量和所选学校的特殊性,实验结果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设计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设计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设计题实验1: 水的沸腾点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点并了解其变化。

实验材料- 电热水壶- 温度计- 水实验步骤1. 将电热水壶接通电源并加满水。

2. 将温度计放入水中,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底部。

3. 打开电热水壶的开关,观察水的变化。

4. 当温度计上的水温达到100摄氏度时,记录下来,这就是水的沸腾点。

5. 关闭电热水壶的开关,等待水冷却后,可以关掉电源。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水的沸腾点为100摄氏度。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水的沸腾点是在100摄氏度。

实验2: 空气的膨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膨胀现象,并了解其原因。

实验材料- 气球- 温度计- 米饭实验步骤1. 将气球充满空气并先进行测量。

2. 将气球放入冰箱内,并等待一段时间。

3. 从冰箱中取出气球并测量其体积变化。

4. 用米饭压缩气球,并观察其变化。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发现气球在冷却后体积变小,在用米饭压缩后体积又变大。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冷却会导致空气的膨胀度减小,而压缩可以增加空气的膨胀度。

实验3: 植物的生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了解其需要的条件。

实验材料- 盆栽花草- 盆子- 水- 植物灯(可选)实验步骤1. 将植物种子埋入盆子中的土壤里。

2. 每天给植物浇水,并注意保证土壤湿润。

3. 如果有植物灯,可以适当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

4. 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每天的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看到植物在适当的水分和光照条件下会逐渐生长。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水分和光照条件。

以上是三个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设计题的实验内容和结果。

希望能对学生们的科学实验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科学作业设计中的实验题目是什么?

小学五年级科学作业设计中的实验题目是什么?

小学五年级科学作业设计中的实验题目是
什么?
在小学五年级的科学研究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以下是一
些适合小学五年级的科学实验题目的例子:
1. 水的沸点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加热水并观察水变成蒸汽的现象,了解水的沸点和蒸发的原理。

2. 磁铁吸引力实验: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磁铁和不同的材料测
试磁铁的吸引力,了解磁铁的特性和磁性物质的吸引力。

3. 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学生可以将植物放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过程。

4. 空气的压力实验:学生可以使用空气泵将空气注入不同的中,观察的变化,了解空气的压力对物体的影响。

5. 酸碱反应实验: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物质测试它们与酸或碱的反应,观察反应的现象,了解酸碱中和的原理。

这些实验题目涵盖了科学学习的不同方面,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设计这些实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教育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值得探究的实验设计题
从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内容来看,与力学中的摩擦力知识相联系的题目占有较高的比例,这类题主要是探究性方面的开放试题。

分析和解答这类试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要判断题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是否存在,若有摩擦要分清是静摩擦还是滑动摩擦或滚动摩擦;其次,要明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是压力与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第三,对探究性方面的开放题,要认真分析题中的有关条件,注意提出的问题要与题意吻合;同时,这类开放性试题大多涉及根据课本知识进行改编或课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能力。

下面是一道关于滑动摩擦力方面的探究实验设计的开放性试题。

例:同一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

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1)写出实验的步骤。

(2)说明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根据该现象能得出的相应结论。

参考答案:(1)将铁块放在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木块放在铁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铁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若,则木块下表面粗糙;若,则铁块下表面粗糙;若,则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一样粗糙。


试题赏析: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实验设计能力,适宜在新的情景下进行。

如果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不是新的,而是重复课本上的现成实验,那它所能考查的仅是记忆或模仿能力,本题是将课本上的实验加以适当改编,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是一道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好试题。

设计思路:欲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只要保证压力一定时,看谁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较大。

所以设计本实验时有两个方面的关键:一是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必须保证压力一定;二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测量。

对于第一点,一定要避免以下的错误,在实验的过程中忽略了保证压力一定这个重要的前提,而是直接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着木块和铁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大小直接来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从而判断
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

这样得到的结论是没有保证压力一定(木块重力小于铁块重力)。

对于第二点,只要在保证压力相同的条件下,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和铁块(把木块和铁块看成一个整体),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设计方案:本题是一道过程开放的探究性实验设计题,重在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关于探究性实验,一般流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及交流。

本实验方案可设计为:首先将铁块放在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将木块放在铁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铁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前后两种情况下木块和铁块(把木块和铁块看成一个整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就保证相同了。

最后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的大小,根据和的大小判断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

试题亮点:本题考查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让学生用设计实验来探究木块和铁块哪个下表面更粗糙。

关于摩擦力方面的实验题,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或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
这类试题的考查,学生大多数已经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结论,所以探究性就显得不够强。

而本题是要求学生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进行设计实验比较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

那么,在只利用弹簧测力计的条件下,如何保证压力一定是两次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关键。

如果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动木块和铁块在水平桌面运动,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进而得到结论,这样在研究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没有保证压力一定(木块重力小于铁块重力),即没有满足“控制变量”的要求,所以本题对学生的思维变通性要求较高。

这也正是本题设计的灵活之处和亮点所在。

试题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命题思路注意联系实际,避免学生死记课本中的条文。

同时针对结论的多样性,可能木块的下表面粗糙,也可能铁块的下表面粗糙,学生必须根据现象得到结论,反映了“过程评价”的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本题还可以通过摩擦力和压力(木块和铁块的总重)的比值来判断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摩擦力和压力的比值(以后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物理概念──动摩擦因素)可以反映在压力相同时摩擦力的大小。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比值定义法的应用很常见,例如在做功和时间都不相等时,我们可以通过做功和时间的比值来比较物体做
功的快慢(即物体的功率)。

同样,在这道探究实验设计题中,学生如果能够在新的情景中,把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并正确解决问题。

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

这类实验设计开放性试题很容易展示学生个性,所以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开放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不难预见,这类开放性试题应该是今后几年中考命题的一个发展方向和热点,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