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学期历史分类总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下册)

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下册)

16.北宋司马光编写了我国第一 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元杂剧 作家重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 表作《窦娥冤》。
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17.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延续了秦朝以 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使皇权 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主要措施:⑴明 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 廷杖制度。⑵清朝增设了军机处(雍 正),并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推行, 加强了思想控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 化的发展。
18.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有:明朝 戚继光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清初郑成 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康熙率清军两 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并签署了《尼 布楚条约》保卫了东北边境。这些斗争不仅维 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权益,而且为经济的发展 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1689年的《尼布楚条 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流域包括库叶岛的主权。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贞观新政: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革新 措施⑴改革赋役制度⑵沿袭和完善隋 代的“三省六部制”⑶修订法令编撰 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唐律疏议》⑷完善科举制。
5.武则天:重用酷吏、引用庶族打击反 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改《贞观 氏族志》为《姓史录》;大力发展科举 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如姚崇、宋璟、 狄仁杰;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统治期 间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省时期的 到来奠定了基础。郭沫若称她“政启贞 观,治宏开元。”
6.★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 世”。 “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贞观之 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个人很有 才能,他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军事 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 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七年级下所有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所有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隋朝的建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后分裂(1)东魏——北齐(2)西魏——北周——581年外戚杨坚建立隋589年灭陈南北统一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原因和条件:(1)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2)南朝统治的腐朽衰落。

如陈后主荒废朝政。

(3)南北方人民渴望统一。

长时期的分裂、纷争损害老百姓的利益。

(4)隋文帝杨坚的决策正确。

命令隋军沿长江多路进攻、分割包围……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的特点:短暂而繁荣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1)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2)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3)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4)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5)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大运河的地理知识: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两千多公里,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什么意思?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1)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2)中国国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于车、马,靠人力、蓄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历史初一下学期复习资料(全)

历史初一下学期复习资料(全)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思考: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1)隋朝: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2)陈朝: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陈后主骄傲自大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的意义(影响、作用)(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1)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同秦朝)(2)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制度(3)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大运河(4)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1、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空白(图)3、意义:(1)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2)大大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3)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4、评价:积极方面:意义消极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5、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是大一统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间。

6、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欧洲、美洲、印度洋沿岸和大西洋西岸各国间的航程。

巴拿马运河: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

7、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同之处:(1)都结束了我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2)都制定了许多重要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3)都兴建了重要工程(4)都只有2个皇帝,存在时间很短(5)都因为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8、隋朝的灭亡:是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大运河只是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历史七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历史七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历史七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通过重复学习历史资料来巩固已学过的七年级历史知识技能。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七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希望你们喜欢。

历史七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一)"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 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 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贞观之治"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 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项目政治经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 虚心纳谏;发展科举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军事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 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三,女皇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历史七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二)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答: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 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完善阶段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唐玄宗容.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4,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历史七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三)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科学技术的发明1,科学技术的发明类别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朝代毕升北宋成就经济,省时大大促进文化传播.比欧洲早约四百年. 战国时期指南针宋时期人们根据磁石指示南北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唐末火药宋元时期 13,14 世纪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①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② ②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③ ③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④ ④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2,两位杰出科学家:①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 创制"十二气历".②元朝时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 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史学二,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年代著作体例叙事范围黄帝到汉武帝时司马迁西汉《史记》纪传体通史期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2,文学: 代表人类别朝代代表著作特点(或内容) 物《念奴娇赤壁怀 "豪放派":气势豪迈,雄健奔北宋苏轼古》放宋词两宋之 "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李清照《声声慢》等交挚,善于运用口语,清新自然南宋辛弃疾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元曲元朝3,艺术绘画: 关汉卿《窦娥冤》鞭挞社会黑暗势力朝代宋朝元朝代表人物张择端赵孟頫代表著作《清明上河图》《秋郊饮马图》姓名书法特点特点(或内容) 描绘北宋东京卞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 代表作备注书法: 阶段东汉时期: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魏晋南北朝:风格多样的书法艺王羲之或端秀清新, "飘或《兰亭序》若浮云, 矫若惊龙" "天下第一行书" "书圣 ; 隋唐时期:书法颜真卿,柳公雄浑敦厚;方折俊艺术的高峰权丽,骨力劲健宋元时期:书法赵孟頫;苏艺术的继续发随意挥洒,劲秀雄轼,黄庭坚, 健 ,成为文人普米芾,蔡襄. 遍的爱好《颜氏家庙碑》《玄秘塔 "颜劲柳骨" 碑》 "宋四家"历史七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四)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一,蒙古的兴起 1206 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召开蒙古贵族大会,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二,元朝的建立1,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 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2,1276 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出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三,行省制度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行省制的内容: 1,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2,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 个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岭北行省,管理东北的辽阳行省和西南的云南行省等). 3,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4,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四,民族融合的发展1,表现: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④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2,作用: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3,特点: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说元朝的民族大融合是在前代的基础上, 出现的一种在更广的范围内,更高的程度上的融合,这种融合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更高的程度.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① 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② 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③ .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 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④ 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023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总结

2023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总结

2023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总结
一、原始社会
- 特点:采集、渔猎为主,居住在山野
- 工具:石器、骨器、木器
- 住房:山洞、树洞、帐篷
- 社会组织:部落、氏族
- 语言:口头语言
二、奴隶社会
- 特点:奴隶制度、农耕社会
- 社会等级:奴隶主、奴隶
- 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
- 城市建设:城市、宫殿、神庙
- 统治形式:专制制度
三、封建社会
- 特点: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 社会等级:君主、贵族、平民、奴隶
- 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 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封建制度
- 文化发展:科举制度、书院教育
四、资本主义社会
- 特点:私有制、商品经济
- 社会等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 经济发展:工业、商业、金融业
- 政治体制:民主共和制、议会政治
- 文化发展:普及教育、新闻媒体
五、社会主义社会
- 特点:公有制、计划经济
- 社会等级:无阶级社会
- 经济发展: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
- 政治体制:人民民主专政、领导
- 文化发展:大众文化、宣传教育
六、当代中国
-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 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文化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交流
以上是2023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的复总结,希望能帮助你复历史知识。

如有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初一下学期历史复习资料

初一下学期历史复习资料

初一下学期历史复习资料1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掉陈,南北重归统一。

2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观南北的大运河。

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东都)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开凿的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4 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5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

开元盛世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

7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结构,该成曲辕犁。

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唐朝最出名的陶瓷是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8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史称“开元盛世”。

9 科举制度诞生是在隋炀帝时。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10 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重要。

11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武则天开创殿试和设武举制度。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12 科举制度的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文艺的发展。

13 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发展。

14 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成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

15 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唐朝时,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中日交往著名人物是鉴真。

16 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是玄奘。

玄奘著《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新疆等地区的历史和佛学的重要书籍。

初一下学期历史总复习资料

初一下学期历史总复习资料

初一下学期历史总复习资料1.主要朝代建立情况2.主要政治制度科举制:隋朝创设,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唐朝时科举考试主要科目有明经科和进士科。

行省制度:元朝创设,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厂卫特务机构:明朝设立,主要有明太祖设的“锦衣卫”和明成祖设的“东厂”。

八股取士:明朝的科举制度,考试范围在“四书五经”,文章称“八股文”,对读书人危害甚巨。

军机处:清朝雍正皇帝设立,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

3.著名盛世及皇帝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4..宋代三大词人及代表作苏轼(北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两宋之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南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5.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印刷术(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唐初发明,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广泛用开军事)、指南针(北宋发明并用于航海事业,南宋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国家)6..四大名著及作者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长篇神话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7.人物与成就李春:赵州桥毕升:活字印刷术孙思邈:记载火药配方司马光:《资治通鉴》关汉卿:《窦娥冤》郑和:七次下西洋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学巨典宋应星:《天工开物》——17世纪中国科技百科全书8.中国之最●修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长城是明长城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单孔大石桥是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开始于隋朝●火药最早应用于军事在唐末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是《唐律疏议》●世界上最早进行的远洋航行是郑和下西洋第一次把火药配方记录下来的人是孙思邈●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广泛应用在南宋。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大全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大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开凿时间:605605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

(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经济、经济、文化联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①政治上,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善于用人和纳谏,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开元盛世”(七下P10P10))唐玄宗统治前期,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政治比较稳定,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经济繁荣发展,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下学期历史总复习资料(一)第2课1.618年,贵族建立朝,定都,他就是唐高祖。

2.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其统治期间的盛世局面,史称为。

3.唐朝,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人是。

4.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

这三省指、、,其中尚书省下设有,分管具体政务。

5.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第3课1.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是,她改唐为,在她统治期间,史称。

2.武则天为提高亲信的地位,改变姓氏排列,把《贞观氏族志》改为。

3. 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

4.唐朝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和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

5.唐朝最强盛时,疆域东至,西迄,北达,南抵。

第4课1.隋唐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称为,这种制度是以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隋唐的科举考试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和,而当时人们推重科。

3.唐人物质生活丰富多彩,在饮食方面,习俗当时风靡全国,而在出行方面,主要靠出行。

4.唐代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和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特色。

第6课1.唐代中日之间的交流盛况空前,当时日本多次派往中国进行交流的使团叫。

2.唐朝高僧为了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日本,更是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3.唐代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

4. 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5.唐代,既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是。

第7课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

2.唐朝初年,人们从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启示,发明了。

当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印制的。

3.唐初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的配方记录下来。

4.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

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

5.隋朝时由著名工匠设计,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第12课1.“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两宋时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并且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转移到。

2.宋代由于推广优质水稻品种,使得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3.宋代,人们把煤称为,并且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同时在金属冶炼中,和不论质量还是产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宋朝中国陶瓷制作精美,畅销世界各国,因此中国被为“”。

5. 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第13课1.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而被统治阶层包括“四民”,指、、、。

2.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人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

3.宋朝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他们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

4.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宋代城市风行的类似现代足球的运动,称为。

第14课1.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人是,后来他被蒙古贵族推举为蒙古族的最高领袖,尊称为,建立了政权。

2.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定都,他就是历史上的元世祖。

3.忽必烈即位之后大力推行以采用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首先他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制度,在中央设立,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则设立;同时他还推行政策,专门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还命人编写一书,来发展农业。

4.元朝建立后,蒙古贵族实行政策,把各族人分为等,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5.元朝时,中外交流的发展,促使了一个新的民族的形成,即。

6.元朝统治者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提倡,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

第15课1.北宋时期,平民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这要比欧洲早年。

2.宋代人们发明的辨别方向的仪器叫,它主要运用到于。

3.我国在唐代就发明了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方面。

4.元代最著名的棉纺织家是,她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5.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的中心是,当时人们使用的衣被原料主要是。

第16课1.北宋史学家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2.两宋时期杰出的词人主要有、、。

3.北宋词人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他的代表作有和。

4.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婉约派女词人是,她的代表作有和。

5.南宋伟大词人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他的代表作有和。

6.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

在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代表作是悲剧。

第18课1.朱元璋夺取政权后,对功臣严加防范,并大开杀戒,其中波及面最广的的是,同时还废除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

2.明朝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这个“厂”指的是在明成祖时设立的,而“卫”指的是明太祖时设立的。

3.为了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朱元璋还设立制度,在殿堂上任意杖打大臣。

4.清朝为了加强皇权,在皇帝时期,中央设立了。

5.明朝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政府规定考试内容只许在范围内命题。

文体叫做。

6.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在思想领域里大兴,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第20课1.1690年,在的支持下,借口进攻内蒙古,发叛乱动。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清朝皇帝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大败叛军。

2.18世纪中期,清朝又平定了贵族兄弟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

3.西藏喇嘛教首领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的接见和册封。

后来,皇帝又册封了另外一位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5.乾隆皇帝时期,制定了有关喇嘛教活佛转世人选的制度。

6.清朝皇帝接见少数民族的地方是,它被称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

第21课1.明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此后明清都把作为都城。

2.明清时期的皇宫——紫禁城,现在称为。

3.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廷建筑群是。

4.为了防备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先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

明长城东起,西至,全长六千多千米,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第22课1.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写了一本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它被誉为“东方医学药典”。

2.明代科学家编写的著作,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3.中国四大名著指的是、、、。

4.《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小说,它的作者是;《西游记》是一部小说,它的作者是;《水浒传》是以农民起义为题材创作而成的,它的作者是;《红楼梦》的作者是,它通过描写和的爱情悲剧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

5.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以市井小民为主人公,描摹世态人情的文学。

第23课1.明代,明政府曾先后次派下西洋。

其中最远到达的地方是和一带。

2.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政策,这种政策主要表现在对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第24课1.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2.中国近代化萌芽最早出现在。

3.19世纪初,在英国推行罪恶的贸易后,清政府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

东莞历史(9——15课)1.1932年1月,日军突袭上海闸北,驻军在东莞籍的总指挥和蔡廷锴的指挥下取得大捷。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莞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装队伍是,东莞人民抗日武装的第一次战斗是。

3.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在。

1943年12月,著名的抗日队伍宣告成立,任司令员。

4. 年月日,东莞获得解放,当时解放东莞的军队是。

5.近代东莞最有名的书院是石龙的,东莞第一间新式学校是,后改名为。

6.民国初年编修《东莞县志》的人是。

7.我国最早提出使用标点符号的人是。

8.祖籍谷吓的,是世界著名的肿瘤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9.1957年东莞运河建成,但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965年,工程建成,雁田水库开始向地区供水。

10.从1961——年,东莞人外逃的现象非常严重。

11.1978年9月,东莞第一间来料加工工厂——正式开工。

12.1985年,东莞改县为,年,东莞升格为地级市,直隶广东省辖。

13.1998年,我市外贸出口总额首次突破美元,居全国第位,目前我市的总人口为万人,居前省第位。

14.1989年我市普及教育,1995年,我市普及教育。

15.目前我市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市建设以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

参考答案:第2课 1.李渊,唐,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贞观之治”。

3.魏征。

4.“三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5.《唐律疏义》。

第3课 1.武则天,周,“贞观遗风”。

2.《姓氏录》。

3.唐玄宗,“开元盛世”。

4.曲辕犁,筒车。

5.安东,安西,蒙古高原,南海。

第4课 1.科举制,才能。

2.明经,进士,进士。

3.饮茶,骑马。

4.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第6课 1.遣唐使。

2.鉴真。

3.玄奘,天竺。

4.玄奘。

5.长安。

第7课 1.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雕版印刷术,《金刚经》3.孙思邈,火药。

4.军事,火箭(飞火)5.李春,赵州桥。

第12课 1.太湖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2.占城稻。

3.石炭,铜,铁。

4.“瓷之国”5.北宋,“交子”。

第13课 1.皇室、官僚、地主,士、农、工、商。

2.士。

3.坊郭户。

4.瓦舍,蹴鞠第14课 1.铁木真,“成吉思汗”,蒙古。

2.忽必烈,元朝,大都。

3.汉法,行省,中书省行中书省;重农,司农司,《农桑辑要》。

4.民族歧视和压迫,四。

5.回族。

6.儒学,国子学。

第15课 1.毕升,活字印刷术,四百多。

2.指南针(罗盘针),航海。

3.北宋。

4.黄道婆,黎。

5.松江地区,棉布。

第16课 1.司马光,《资治通鉴》。

2.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5.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6.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第18课 1.“胡蓝之狱”,宰相。

2.东厂,锦衣卫。

3.廷杖。

4.雍正,军机处。

5.四书五经,八股文。

6.文字狱。

第20课 1.沙俄,葛尔丹,康熙。

2.回部,大小和卓。

3.五世达赖,康熙。

4.驻藏大臣。

5.“金瓶制签”。

6.避暑山庄。

第21课 1.明成祖,北京。

2.故宫。

3.故宫。

4.蒙古,鸭绿江,嘉峪关。

第22课 1.李时珍,《本草纲目》。

2.宋应星,《天工开物》。

3.《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4.长篇历史,罗贯中;施耐庵;长篇神话,吴承恩;曹雪芹,贾宝玉,林黛玉。

5.世俗。

第23课 1.七,郑和,非洲东海岸,红海。

2.闭关,贸易。

第24课 1.“康乾盛世”。

2.明中后期。

3.鸦片。

东莞历史 1.蒋光鼎。

2.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榴花战斗。

3.大岭山,东江纵队,曾生。

4.1949,10,17,三团。

5.龙溪书院,初级师范学堂,东莞中学。

6.陈伯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