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
初中化学化学用语专题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用语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化学领域的基本用语,明确化学中常见的术语和概念。
2.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化学用语,提高化学学习效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化学用语的基本含义。
2.掌握化学中常见的术语和概念。
三、教学内容:
1.化学用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化学中常见的术语和概念。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及教学素材。
2.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学生课前预习材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让学生观看一段化学实验视频或图片,引出化学用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展示
展示化学用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化学用语的种类和作用。
3.讲解
讲解化学中常见的术语和概念,如原子、分子、化合物等,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
4.练习
进行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
对本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总结,强化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理解和掌握。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做到知识点滚瓜烂熟。
七、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巧用比喻催化化学课堂教学

巧用比喻催化化学课堂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气氛压抑,严重阻碍着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形成。
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巧用比喻催化化学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比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呢?对此,笔者做了如下探究。
标签:巧用比喻化学课堂教学催化比喻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根据自己的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而易见、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晦涩、难以理解的事物。
用比喻来表述事物的特征,可使事物直观、生动、形象;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可使复杂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帮助人们透彻地理解道理;同时,用比喻会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用比喻,把化学学科中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和结构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将微观领域宏观化,变成直观形象的知识,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也能够降低学生认知的困难。
另外,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巧用比喻,可以使教师语言生动不乏味,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一改理科课堂环境的沉闷,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喜欢化学,发自内心地愿意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知识。
因此,我觉得巧用比喻,学会用比喻来催化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
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巧用比喻的案例。
一、巧用比喻创设教学情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巧用比喻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例如:探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方案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节假日,同学们去过野生动物园吗?动物园的管理员是如何不让老虎伤人的?”学生兴致盎然地回答:“将老虎关在笼子里。
”教师借机话锋一转,让同学们联系实验室制氯气是将二氧化锰与浓盐酸混合加热,而氯气有毒,如何才能设计出一套实验方案控制氯气的产生与停止呢?学生则会由刚才的控虎不伤人措施,联想到通过控制酸和二氧化锰的接触来控制氯气的产生与停止,从而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
第5章 化学教学基本技能

第四章 化学教学有关技能与策略
第一节、 第一节、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 第二节、 第二节、化学教学的基本策略
1、提问技能的功能
1.定向作用 定向作用 2.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 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 3.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4.改善和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 改善和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
1.导入技能的功能 1.导入技能的功能
( 1)引起对所学内容的关注,使学生进 )引起对所学内容的关注, 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2)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3)承上启下,以旧引新,建立新旧知 )承上启下,以旧引新, 识间的联系; 识间的联系; (4)使学生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 )使学生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
(4)建立联系 (4)建立联系
建立联系, 建立联系 , 是指在导入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 与旧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能否有效地建立联系, 与旧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 , 能否有效地建立联系 , 往往是学生能否真正进入新课题学习情境的关键。 往往是学生能否真正进入新课题学习情境的关键。 学生是在己有的知识、 学生是在己有的知识 、 技能和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 新知识的。因此, 新知识的 。 因此 , 教师应该依据新课题与学生原有 知识结构间的内在联系, 知识结构间的内在联系 , 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与 学习心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行为, 自然、 学习心理 ,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行为 , 自然 、 切实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切实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 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 入新知识的学习, 入新知识的学习 , 并帮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新的知 识与技能,实现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迁移。 识与技能,实现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迁移。
化学语言教学的十性

化学语言教学的“十性”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互相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广泛运用的今天,教师进行教学的最基本工具仍然是语言,化学教师亦不例外。
教师语言表达技能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课堂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学的实践也表明,尽管语言’表达技能强的教师教学效果未必都好,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然语言表达技能强。
化学教师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开头语言的鼓动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教师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语言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经过激情满怀的语言鼓动后,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兴趣最浓,在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之时,转入新课的导人。
通过课堂教学的导人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收拢学生思维,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讲解语言的准确性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既要符合化学科学的原理及规定,还要明白、确切、合乎逻辑,既不能含混不清,更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
因此,在讲解化学知识时,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言简意赅,恰如其分,不滥用语言,不夸夸其谈。
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是由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所决定的。
准确地表达每一个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准确地剖析概念中重要的字、词涵义,是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标志,例如,化学上近义词:“烟”和“雾”的本质区别;同一概念“氧化还原反应”从初中至高中不同阶段,其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定义的正确描述语言亦不同;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并准确描述出“电解质”的概念,要着重讲清“或”“化合物”等重点字词;帮助学生分析有些概念、定义中添加“一般”或“通常”的用意等等。
在不影响化学概念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语言的准确性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接受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公开课的教学方法与注意事项

初中化学教师公开课的教学方法与注意事项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而初中化学教师公开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旨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
本文将从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两个方面来探讨初中化学教师公开课的相关内容。
一、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公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实验现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真实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公开课中,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化学案例,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的方法。
在公开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化学实验过程、化学反应原理等内容,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化学现象,提高学习效果。
二、注意事项1. 知识准备充分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之前,要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2. 语言表达清晰在公开课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清晰和准确,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以免学生难以理解。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语速和语调的控制,使学生能够听得明白、理解透彻。
3. 实践操作安全在进行化学实验演示时,教师应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操作规范,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同时,教师还应向学生传授实验操作的基本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4. 互动交流鼓励在公开课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的互动交流,积极引导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
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

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三重表征是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使用语言(文本)、符号(数学表述)和图形(图像)三种不同表述方式相结合,将化学实验现象表述出来的方法,其图形表达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更直观地理解实验内容,更有效地把握化学概念。
教学策略:
1.直观性:实验室里运用图表、示意图、模型等直观性的表征方法,使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实验内容,从而学习和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
2.实践性:用实验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对化学概念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3.讲解性:运用语言描述和数学表达,配合图形表达形式,帮助学生把握化学概念;
4.评价性:通过实验室练习,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拓展和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实验结果。
初中化学化学用语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用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化学中常见的基本用语;
2. 能够正确运用化学用语描述化学现象和反应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中常见的基本用语;
2. 正确运用化学用语描述化学现象和反应过程。
三、教学内容:
1. 化学基本用语的介绍;
2. 化学用语在描述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化学反应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中的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2. 学习:教师介绍化学用语的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等,并与学生一起
讨论其定义和特点;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现象,积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用语,如溶液、沉淀、氧化、还原等;
4. 拓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化学用语描述并解释化学反应过程;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化学用语,并能独立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五、板书设计:
化学用语
- 原子
- 分子
- 元素
- 化合物
- 溶液
- 沉淀
- 氧化
- 还原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能更好地应用化学用语描述化学现象和反应过程。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化学用语的掌握,提高其运用化学用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化学用语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用语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用语及其含义。
2. 能够正确运用这些化学用语进行学习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1. 元素:是由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氢气等。
2.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3.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经共价键结合而成的最小粒子,如水分子(H₂O)、氧气分子(O₂)等。
4. 原子:构成化合物的最小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5.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氧化铁(Fe₂O₃)、氧化铜(CuO)等。
6. 盐: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硫酸钠(Na₂SO₄)等。
三、教学步骤1. 引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不同元素、化合物和分子的图示,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这些化学用语的含义。
2. 讲解重点概念:详细解释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氧化物和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练习应用: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学到的化学用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拓展延伸:通过讨论和实验等方式,拓展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化学用语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参与实验等方式,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化学用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充分准备教学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掌握和应用好化学用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8-0090-01 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43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师在授课讲解时,语言务必要精准、鲜明、严密、完整和科学。
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化学原理、实验结论,这些都是多少前人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而得出的真理,在课堂教学时更加要用词准确,表达清晰,叙述精炼,不能有半点含糊和模糊,给学生以明确的知识表述。
这需要一定的语言艺术。
化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体现在它不仅要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律,合乎逻辑与语法,具备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等特点,并且要讲究语言表达技巧。
一、科学性
要化学教学语言富有魅力必须使语言具有科学性。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本身的吸引力。
化学学科不少特定用语、概念、定律,科学性很强,因此教师讲课必须字斟句酌,准确简洁,清楚无误。
例如:化学反应中条件不同产物就不同,在常温下na与o2反应生成na2o,而在加热的条件下,na与o2反应则生成na2o2,因此要注意反应条件中”加热”与“点燃”、“高温”的区别,注意实验
操作中“振荡”、“倾倒”等各种操作术语的正确使用,而对于所处阶段还无法准确解释或讲解模糊的概念,可以加上“一般,在通常情况下”等词语,为今后的进一步讨论留有余地。
例如:惰性气体在通常情况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又如,一般来说,气体分子的直径约为0.4nm等。
化学术语是非常精炼的。
因为它对教学语言要求突出重点、用词恰当,言简意赅,干净利落,不啰嗦,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和要求,语言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要抓住重点,适当修饰,讲清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趣味性
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风趣机智、诙谐的语言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觉得学习有趣,精神振奋,而且能活跃和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如讲解酸、碱、盐溶解性表时,我总结:“钾钠铵盐个个溶,硝酸盐类也相同,硫酸盐除去钡和铅,盐酸盐除去银亚汞,其余几乎都不溶。
”这样很复杂的图表用压韵的诗词概括,不仅易记而且增趣。
又如讲解“陶瓷工业”时,当讲到我国古代瓷器誉满世界时,有的教师引用了“薄如纸、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磐”来形容当时的烧瓷水平,使学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并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这样可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
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认识。
三、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能够启迪智慧,疏通思路,指引导向。
启发性语言主要体现于在教学中运用引导语、设问语等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具有应用发展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探求问题的能力。
如在“甘油的性质”教学时,向学生提问:“我们现在使用的粉笔是无尘的,它可以自身有效地防止粉尘的产生,为什么这种无尘粉笔能防止粉尘的产生呢?”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可能有些困难,这时教师可以稍作点拨“我们打扫讲台上的灰尘的时候为什么要洒水呢?”,学生受到启发联系到洒水是防尘的,“甘油性质”不有吸湿性吗?因此得到答案:无尘粉笔能防止粉尘的原因是粉笔中加了适量的甘油。
又如在《磷》这一节教学中,我先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候,英国士兵侦察到德国有一个地方储藏有大量的炸药,如何毁掉这些炸药呢?英国有一个侦察员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们在老鼠身上涂上一种化学物质,在让老鼠从下水道钻进这个炸药库,不久后德军的炸药库爆炸了!”那么请问同学们:“他们在老鼠身上涂了什么化学物质呢?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就摧毁了德军的炸药库呢?”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但大多数说不到正点子上,我就顺势讲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进入了新课教学。
在教学中,我结合“白磷在cs2中的溶解性,白磷与o2反应性质,”
让学生思考探究他们在老鼠身上涂的是什么液体呢?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好化学的有利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