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指的是计算一个人或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移动距离问题。

这类问题中,我们通常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变量,包括起点和终点位置、速度、时间等等。

因此,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一些特定的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解决行程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1. 确定问题所需的变量
在解决行程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确定问题所涉及的所有变量。

例如,起点和终点位置、速度、时间等。

通过确定这些变量,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解题过程,避免出现遗漏或错误。

2. 使用单位转换
在行程问题中,我们通常需要涉及到不同的单位,例如英里、千米、小时、分钟等等。

为了更好地计算问题,我们需要将所有的单位转换成相同的单位。

例如,将小时转换成分钟、将英里转换成千米等等。

3. 利用公式计算
在行程问题中,有很多公式可以用来计算距离、速度和时间等。

例如,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v=d/t),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d=v*t)等等。

通过利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更快速地计算出所需的答案。

4. 注意时间和速度的关系
在行程问题中,时间和速度是密切相关的。

当速度增加时,时间会减少,距离也会相应地减少。

因此,在解决行程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并确保计算过程中这两个变量的一致性。

总之,解决行程问题需要一些具体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确定变量、使用单位转换、利用公式计算、注意时间和速度的关系等等。

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行测答题技巧:比例思想速解行测行程工程问题

行测答题技巧:比例思想速解行测行程工程问题

行测答题技巧:比例思想速解行测行程工程问题行测答题技巧:比例思想速解行测行程工程问题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根本上每年都有行程问题以及工程问题的题目,但是有的时候对于行程问题或工程问题的题目,我们无法做到一分钟一道题的速度,尤其是一些复杂的题目,今天将带大家来学习一种快速解决行程问题和工程问题的思想——比例思想。

在行程问题中,贯穿整个行程问题的公式:路程〔s〕=速度〔v〕×时间〔t〕,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

在s=vt中,存在着正反比的关系:1. 当s一定时,v和t成反比;2. 当v一定时,s和 t成正比;3. 当t一定时,s和v成正比。

【例1】某____从驻地乘车赶往训练基地,假如将车速进步1/9,就可比预定的时间提早20分钟赶到;假如将车速进步1/3,可比预定的时间提早多少分钟到?A.30B.40C.50D.60【答案】C【解析】由“车速进步1/9”可得,v1:v0=10:9,且从驻地赶往训练基地的路程是一定的,所以v和t成反比关系,因此,t1:t0=9:10,t1比t0少花一份时间,对应提早20分钟到达,所以按照原来的速度走完全程需要花t0=10×20=200分钟;由“车速进步1/3”可得,v2:v0=4:3,且从驻地赶往训练基地的路程是一定的,所以v和t成反比关系,因此,t2:t0=3:4,由于t0=200分钟,所以4份时间对应200分钟,即1份对应50分钟,t2比t0少花1份时间,所以可比预定的时间提早50分钟到。

因此,答案选C。

【例2】某植树队方案种植一批行道树,假设每天多种25%可提早9天完工,假设种植4000棵树之后每天多种1/3可提早5天完工,问:共有多少棵树?A.3600B.7200C.9000D.6000【答案】B【解析】此题是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存在公式:工作总量〔W〕=工作效率〔P〕×工作时间〔t〕,在w=pt中,也存在着正反比的关系:1.当w一定时,p和t成反比;2.当p一定时,w和 t成正比;3.当t一定时,w和p成正比。

公考行程题型归纳

公考行程题型归纳

公考行程题型归纳一、行程问题概述行程问题是公务员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对运动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行程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路程、速度、时间等,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变化,形成多种复杂的题型。

二、基础行程模型基础行程模型是行程问题的基本模型,包括直线行程和曲线行程两种。

直线行程模型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即速度=距离/时间。

曲线行程模型涉及到圆周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等知识点。

三、相对速度问题相对速度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难点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相对速度问题中,需要考虑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速度。

这种题型需要考生对速度的合成和分解有深入的理解。

四、相遇与追及问题相遇与追及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对运动学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相遇与追及问题中,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一个物体追赶另一个物体,或者两个物体在某一地点相遇。

这种题型需要考生对追及和相遇的条件有深入的理解。

五、环形跑道问题环形跑道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另一种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环形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环形跑道问题中,两个或多个物体在圆形跑道上运动,它们可能迎面相遇,也可能背向而行。

这种题型需要考生对环形跑道的运动规律有深入的理解。

六、多次往返问题多次往返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复杂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往返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多次往返问题中,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一个物体从起点出发,经过多次往返运动后回到起点。

这种题型需要考生对往返运动的规律有深入的理解。

七、火车过桥问题火车过桥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另一种特殊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火车过桥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火车过桥问题中,火车从桥的一端驶向另一端,同时桥上的路灯或其他物体也在移动。

这种题型需要考生对火车过桥的运动规律有深入的理解。

八、时间与距离计算时间与距离计算是行程问题的核心知识点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对时间和距离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数量关系之行程问题答题技巧

数量关系之行程问题答题技巧

数量关系之行程问题答题技巧资料来源:中政行测在线备考平台行程问题的重点在于三个量:路程、速度、时间,考来考去总是这三个点,那命题人如何增加难度呢?一是改变考查形式,比如直接求速度变成间接求解,二是增加因素,比如流水对船速的影响、车身长对路程的影响,等等。

但归根究底还是考一个公式:路程=速度*时间,命题就围绕这个公式展开,一般都是已知一个或多个运动过程,每个运动过程包含三个量:路程、速度、时间,与此同时,不同的运动过程间这三个量必然存在某个共通点,比如路程相同,或者相同时间。

因此,行程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就是:分析题干中的每一个运动过程,结合问题看未知量、找出已知量,如果有多个运动过程,找出彼此之间共通点,从一点延伸到面,列出数学表达式,思路一目了然。

1、行程问题之相遇问题答题技巧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的一种考查形式,指两人(或两车等)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的行程问题,是研究“速度”、“相遇时间”和“两地距离”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三个量中比较难理解一点就是相遇时间,两人同时出发、同时到达某一点。

很明显,运动时间相同,这个时间就称为“相遇时间”,做题时要谨记这个等量关系,是隐含的已知条件。

尤其,近年来考题难度有所增加,单一的相遇问题很少考,综合题比较多,因此,做题时一定要思路清晰,抓准核心,当题中涉及相遇问题时,谨记“相遇时间相同”这一点,利用等量关系巧妙求解未知量,化未知为已知,结合其他已知条件解出最终答案。

2、行程问题之追击问题答题技巧追及问题指的是两人(物)在行进过程中同向而行,快行者从后面追上慢行者的行程问题。

它考虑的是两人(物)在相同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差。

命题人一般会从三个角度命题,直线运动中有两个:“同地不同时出发型”和“同时不同地出发型”;还有一个是环形运动中的“同时同地出发型”,这里要注意一点,它的路程差是一个隐含的已知条件,与追上次数有关。

第一次追上,路程差是一个周长,第N次追上,路程差是n个周长,做题时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很难理清思路。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1. 哎呀呀,行程问题中遇到相向而行的情况,那简直就像是两个人对着跑呀!比如说,小明和小红在一条路上,一个从这头走,一个从那头走,他们多久能相遇呢?这时候只要把两人的速度加起来,再用总路程除以这个和,不就能算出相遇时间啦!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嘛!2. 嘿,要是同向而行呢,那不就是一个追一个嘛!就好像跑步比赛,跑得快的追跑得慢的。

比如小强每分钟跑 100 米,小亮每分钟跑 80 米,那小强要多久才能追上小亮呀?用他们的速度差乘以时间等于最初的距离差这个道理,一下子就能算出来啦,是不是超有趣呀!3. 碰到那种来回跑的行程问题呀,可别晕!比如说小李在 A、B 两点间跑来跑去。

这就像钟摆一样来来回回呀!这时候得仔细分析他跑的每一段路程和时间,然后加起来或者算差值,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儿!这很考验耐心哦,但搞懂后会超有成就感的呀!4. 还有那种在环形跑道上跑的呢,这不就像围着一个大圆圈转嘛!比如小王在环形跑道上跑,和别人相遇几次或者追上几次,就得想想他们相对的速度和跑的圈数啦。

这多有意思呀,就好像在玩一个特别的游戏!5. 你们想想看,行程问题里有时候给的条件可隐晦啦!这就像捉迷藏一样,得仔细找线索呀!比如说告诉你一段路程走了几小时,又告诉你另外一些模糊的信息,就得开动脑筋把有用的找出来,算出行程中的各种数据。

是不是有点像侦探破案呀,刺激吧!6. 有时候行程问题里会有停顿呀什么的,那就像走路走一半歇会儿一样。

比如小张走一段路,中间停了几分钟,这时候得把停顿的时间考虑进去呀,不然可就算错啦,可不能马虎哟!7. 哈哈,行程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的各种走呀跑呀的情况。

只要我们把它当成有趣的事儿,像玩游戏一样去对待,就不会觉得难啦!所以呀,不要害怕行程问题,大胆去挑战它们吧!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行程问题没那么可怕,只要用心去理解和分析,都能轻松搞定!。

公考行程问题技巧

公考行程问题技巧

公考行程问题技巧说起公考行程问题的技巧,我有一些心得想分享。

我刚开始备考公务员的时候,一遇到行程问题就头疼得不行。

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绕来绕去找不到出口。

首先呢,咱们来说说最基本的公式:路程= 速度×时间,这个就像是做饭的基本食材一样,缺了它可不行。

比如说,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3小时,问行驶了多远?这就是直接套用公式的简单例子,这时候路程就等于60×3 = 180千米。

这种简单题就像是走路碰到一块小石头,轻松就能跨过去。

那要是复杂一点的呢?假如是相向而行或者相背而行的问题,这就像两个人面对面走路或者背对背走路。

两个人相向而行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减少的速度就是两人速度之和;相背而行时,距离增加的速度就是两人速度之和。

比如说,A、B两人,A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B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他们相向而行,一开始相距20千米,问多久能相遇?这时候就可以把A和B想象成两个合作的小蚂蚁,它们共同完成20千米的路程,二者速度和是5 + 3 = 8千米/小时,根据公式时间= 路程÷速度,那就是20÷8 = 小时就能相遇啦。

对于那些追击问题,就好比是两个人在赛跑,一个人在前面跑,一个人在后面追。

后面人的速度比前面人快,快出来的那部分速度就是用来缩短他们之间距离的关键。

比如说,甲速度是每小时8千米,乙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乙先出发1小时,甲再出发追乙,甲追乙就是他们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乙先走1小时就先走了6×1 = 6千米,甲每小时比乙多走8 - 6 = 2千米,那甲追上乙就需要6÷2 = 3小时。

对了,还有个事儿要说。

在解行程问题的时候,画图是个特别好的方法。

就像给你一堆乱线,你把它整理好画出来就清楚多了。

有时候单纯看题脑袋里乱糟糟的,但把图画出来,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但是,我得承认,这个画图法虽然好用,但也有局限性。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涉及到速度、时间、距离等基本概念。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根据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1. 基本公式法: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为:路程=速度×时间。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求解各类行程问题。

2. 比例法:比例法是行程问题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如果题目中给出的比例关系正确,我们可以通过比例关系来求解问题。

3. 假设法:假设法适用于一些无法确定具体数值的行程问题。

通过假设一些数值,然后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进而求解问题。

4. 方程法:方程法是行程问题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建立方程,我们可以将行程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然后通过解方程来求解答案。

5. 正反比法:正反比法适用于一些行程问题中的速度变化情况。

如果题目中给出的速度变化规律正确,我们可以通过正反比关系来求解问题。

6. 比例分配法:比例分配法适用于一些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不正确,但可以分解成两个比例关系的情况。

通过比例分配,我们可以将问题转化为两个比例关系的问题,然后求解答案。

总之,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有很多种,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巧的应用,这样才能在解题时更加从容自信。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问题类型,通常应用于时间、速度、距离等方面。

解题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
1. 建立方程
在解决行程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建立相应的方程式,来求解未知数。

例如,当我们知道两个物体在同一方向上移动时,可以运用公式:距离=速度×时间,建立方程,进而求出未知数。

2. 画图辅助解题
有些行程问题,尤其是多个物体同时移动时,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意思,并且有利于我们找到解题的方法。

因此,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要求,画出相应的图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

3. 分析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
在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我们知道任意两项,都可以通过公式求出另一项。

因此,在解题时,可以尝试从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入手,找到解题的方法。

4. 求平均速度
有些题目中,物体在行程中可能有多个速度。

此时,我们可以求出平均速度来解决问题。

平均速度的公式是: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在求解平均速度时,我们需要注意速度的单位应该统一。

总之,解决行程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灵活运用解题技巧和方法,精准地分析题目,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业单位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无论在国考省考还是事业单位考试中,都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考试中,属于必考专题,所以大家要想把理科答好,行程问题是我们学习的关键,也是我们拿高分的关键,所以怎么样学好行程问题,如何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拿高分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下事业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一、行程问题常见题型
1.相遇问题
【例题1】一列火车于中午12时离开A地驶往B地,另一列火车则于40分钟后离开B 地驶往A地。

若两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匀速在同一路线上行驶,全程需要3个半小时。

问两列火车何时相遇?( )
A.13∶55
B.14∶00
C.14∶05
D.14∶10
【答案】C。

解析:一列火车行驶40分钟,相当于两列火车相向行驶20分钟;若两列火车同时12时出发,需要1小时45分钟相遇,所以现在两列火车应该在12时之后的1小时45分钟+20分钟=2小时5分钟相遇,即在14:05相遇。

2.追及问题
【例题2】小张同学坐在路边,手里拿着一个测速仪,小张先测得一辆车,以5米每秒的速度通过,5分钟之后,又有一辆车,以10米每秒的速度通过,问第二辆车要( )分钟可以追上第一辆车?
A.4
B.5
C.7
D.10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行程-追及问题,其中追及的距离为小张先跑的5分钟的路程为5300=1500米,则追及时间=1500(10-5)=300秒,为5分钟。

二、行程问题常见解题方法
1.比例法
【例题3】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汽车站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车相遇时,甲车已行驶了全路程的2/3少20公里,相遇后甲车再行9/8个小时到达B汽车站,乙车再行2个小时到达A汽车站,则AB两汽车站相距( )公里
A.150
B.180
C.210
D.240
2.特值法
【例题4】12.小王步行的速度比跑步慢50%,跑步的速度比骑车慢50%。

如果他骑车从A城去B城,再步行返回A城共需要2小时。

问小王跑步从A城到B城需要多少分钟?( )
A.45
B.48
C.56
D.60
【答案】B。

解析:由于小王步行速度比跑步慢50%,不妨假设小王步行的速度是1,那么跑步速度就是2,同理可得,他骑车的速度就是4。

另设从A城到B城的距离为x,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可得x/4 + x/1=2,解得x=1.6。

所以小王跑步从A城到B城的时间为
1.6÷2=0.8小时=48分钟。

三、总结
行程问题,如果公式掌握好,基本题型练习熟练,基本方法能灵活掌握,对于我们行程问题来说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要多做题,以便我们能够在考场上快速的的把题目做完。

最后,中公教育辅导教师祝各位考生都能成功圆梦。

热门推荐:2016年行测答题技巧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