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设计剖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人民版][教案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人民版][教案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纸的发明和雕版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

2.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教学难点:1. 四大发明的意义。

2.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

2. 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成就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展示古代科技成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古代科技成就?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纸的发明和雕版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分析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环节四:小组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背后的社会环境。

环节五:课堂小结2. 强调科学技术发展需要良好社会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为我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环节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启示。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技博物馆、古今科技对比调查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2. 邀请科技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未来趋势,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对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思考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思考和启示。

八、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教案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教案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几个主要领域和具体内容;3. 能够理解科技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将其与当代科技进行对比。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概述;2. 农业科技成就;3. 水利工程;4. 纺织业;5. 造纸术;6. 指南针和火药。

三、教学过程:【教学引入】教师可用图片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并引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主体】1. 概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丰富多样,不仅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影响,也在世界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在农业、水利、纺织业、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就。

2. 农业科技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突出,如耕作工具改进、水稻引种等,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保障了人民的生活。

通过农耕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农民成功地解决了食物问题。

3. 水利工程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非常发达,如大禹治水、修建灌溉渠道等,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保证了丰收,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灾问题。

4. 纺织业古代中国的纺织业也非常发达,出现了丝绸、棉布等纺织品,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纺织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5. 造纸术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它的发明与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保存。

造纸术的发明,让书籍的制作变得更加方便,进一步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发展。

6. 指南针和火药中国古代还发明了指南针和火药。

指南针的发明对航海、导航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火药的发明则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两个发明对世界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很高,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与当代科技的对比,我们也能够看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古代科技成就,如天文学、医学等领域;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和感想;3. 学生可以深入研究某个古代科技成就,并进行展示。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1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1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纸的发明1.发明最新考古表明中国可能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同时证明西汉时期帛、竹、木、纸四种书写材料同时存在。

2.改进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

3.传播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掌握中国发明的造纸技术,之后传往欧洲。

4.影响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原理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

2.功能方向测定。

3.过程4.传播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5.意义(1)对于军事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①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②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发明(1)商周时期,中国人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

(2)春秋时期,中国人掌握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3)东晋时期,火药开始出现。

2.应用(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了火炮。

(2)明代的火器制作工匠创造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传播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影响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1.雕版印刷术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1)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

(2)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

(3)明代中期出现铜活字,清代用铜活字印制了《古今图书集成》。

3.传播中国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14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印刷品。

4.影响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导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早在古代,中国人民就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并探讨其对今天世界的影响。

一、农业技术与工具的发展1. 农田水利:古代中国人通过开凿运河、修筑灌溉系统等方式改善水资源分配,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2. 农作物种植和育种:中国古代农民培育了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如稻米、小麦和棉花等。

他们还研究出肥料使用方法和灭虫药剂,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3. 农具改进:古代农民发明并广泛使用了许多农具,比如犁、耙、锄等。

这些农具提高了耕作效率,并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医药卫生方面的创新1. 防疫措施:古代中国人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开展了水源净化、粪便处理等卫生改善措施。

此外,他们还研究使用草药治疗疾病。

2. 中药发展:中国古代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中医药体系。

中药以其天然植物原料及其人体作用方式而闻名于世,对世界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3. 针灸疗法:中国古代人还创造了针灸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刺激来调整身体机能。

这一技术至今仍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三、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1. 纸张发明: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纸张,将之前使用的竹简、木牍替代为更易于书写和保存的材料。

纸张不仅提高了书写效率,而且成为文化传播和知识积累的基础。

2. 造纸工艺与技术改进:中国古代制作纸张的工艺十分精湛,采用天然纤维材料,如麻、糜烂等,并进行了多次技术改进。

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3. 木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人还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通过使用雕刻好的木质印版印刷文字。

这项技术使书籍和文化作品得以快速复制和传播。

四、工艺品制作与发展1. 瓷器制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使用瓷器的国家之一。

古代中国人掌握了精湛的瓷器制作技艺,在陶瓷工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广为流传至今。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人民版][教案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人民版][教案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掌握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认识它们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2)运用比较法,研究四大发明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科学家创新精神的敬佩,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四大发明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2)引发学生对四大发明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四大发明的时间、发明者和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四大发明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2)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5. 总结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强调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整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形成简要概述。

2. 选择一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深入了解其对世界的影响,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四大发明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古代科学技术特点的认识。

3. 学生对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重视程度。

4. 学生合作探讨、拓展延伸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农业技术与农学著作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世界农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川大附中历史教研组廖勇【课题名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对象】:高二(10)班【上课时间】:20XX年11月1日【教学分析设计】:1、教材分析教材的宏观立意: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站在文明发展的高度,以8个专题板块,通过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成果等内容来折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而不断进行能动创造的历史过程。

单元的中观着眼: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主要从科学技术发展、文字绘画流变、文学作品嬗变、戏剧种类演进等视角,多角度、全方位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本课的微观投射: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新课标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领域广、数量多,人民版教材选择了以四大发明为主要教学内容,是因为它们最能代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2、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求知欲较高。

但他们的历史学习多数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认为学历史就是“背书”,缺乏动手能力和独立创新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易生搬硬套书上的观点,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久而久之失去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更体会不到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

本课内容难度中等,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尤其是四大发明比较熟悉,但是对于这些发明的发展历程并不十分清楚。

这些发明对于人类发展进程的影响,学生更是思考甚少。

所以高二的学生还需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考分析问题的学科能力。

3、设计思想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本学期校本教研的主题“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的核心问题教学策略研究”,在设计本课时,作了以下思考:(1)教材的深度研究:除了上述“教材分析”中从学科角度理清教学内容的脉络外,我还注意从教育角度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将四大发明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地认识这些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历史1002班陈乐1005014238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过这一课的内容,但大部分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而高中的历史学习更注重思维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储备。

因此通过老师引导学习,应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能独立解决历史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和掌握四大发明,并能认识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括出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形成初步的认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后来滞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三、知识重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2、难点:(1)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四、教学方法图例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五、教学资源教材课本、网络六、课型综合课七、课时1-2课时八、教学手段、教具多媒体九、教学设计1、导入: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段视频2、讲授新课:引入:(大家都听说过东方朔吧?他曾给汉武帝上书,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武帝读了二个月才读完。

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当时东方朔不把上书内容写在纸上就像我们交作业本一样,实在不行就出本书交上去呢?下面,我们共同学习纸的发明。

)(一)纸的发明(教材第28页)1、原因在纸发明之前人们曾经使用过哪些材料来记录信息书写文字?这些材料有什么样的缺点?⑴(甲骨文是写在什么上面的?)龟甲、兽骨,(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这样一句话:“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2)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2)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课内容提出了两个层次的要求:识记层次: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理解层次: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基于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与学情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并整合为以下三点:1、了解四大发明等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理解农耕文明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以及古代中国的科技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运用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基本方法。

3、体会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灿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并树立为提高国家科技力量、实现国家科技进步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中西科技特点的理解及提取信息分析信息题型的锻炼。

2.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原因分析。

四、课时安排:高三复习课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英国东边的剑桥镇坐落着英国最高学府剑桥大学。

在剑桥大学中有着一个人的传说。

他就是李约瑟。

李约瑟是谁?一位英国绅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在剑桥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后九个月再拿到博士学位、担任剑桥大学学院的院长、抗日战争时来到中国,对中国科技赞叹有佳。

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文,第一次向西方提出了让中国科学扬眉世界的四大发明。

但随着对中国古代科技研究的深入。

其也越发不解。

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何为李约瑟难题?如何破解该难题?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文来一探究竟。

课堂探究(一)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根据表格概括“李约瑟难题”?学生归纳: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世界,为何近代科技却没发生在中国呢?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世界的史实?生:四大发明、哈雷彗星、《石氏星表》、太阳黑子、月食、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授时历》师:西方近代科技的史实?生:“太阳中心说”、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师:中国传统科学与近代西方科学相比,各自有何特点,让我们定位于两个人两本书一探究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

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

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

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

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知识、资料等内容,科学技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都需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双重性问题(如核技术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五、课型:讲授新课课时:40分钟六、教学手段:多媒体直观教具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各位同学、我相信山寨这个词大家一定不陌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各种山寨产品可以说是层出不穷、甚至山寨有时候都成为了中国产品的代名词、这时就有人说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坐的各位你们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吗?这显然不是。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中华民族绝不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这一点毋庸置疑。

大家只要翻开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就会明白这种说法只是对我们中国人创新能力的一种蔑视、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感到自卑。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看一下中华民族是否真的没有创新能力。

这节课呢我们主要从具体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和科学思想两个大的方面来学习。

(二)讲授新课:师:刚才我和同学们说了我们这节课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学习,还有同学记得我刚才说的是那两个方面吗?生:略师:嗯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刚才我们说到四大发明、那位同学告诉我一下四大发明指的是哪四种发明?生: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师:嗯那现在就然我们按照教材的顺序来一一学习一下这四种伟大的发明,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纸的发明。

造纸术发展历程:师:我们说任何一种东西的发明都有其发明的必要性、那怎么来理解这个必要性呢、我们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在秦汉时期主要以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但是呢他们都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丝织品价格昂贵、难以普及,而竹木简牍呢十分沉重、不便于流传、也不便于收藏,在这种情况下就很急需一种好的书写材料来来替代他们。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蔡伦运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制成了新的书写材料—纸这种纸被命名为蔡候纸、蔡伦也因此被封为侯。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下:据20世纪中叶以来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麻质古纸,专家确认为西汉麻纸的片状纤维物,说明造纸术可能出现在蔡伦之前,而且可能与人们对纺织用麻的处理过程有关。

但这些西汉麻质古纸上都没有发现可以辨识的书写文字,加上对化验分析结果解释不同,对西汉是否已出现了造纸术学术界尚有很大争议。

师: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师:《后汉书宦官列传蔡伦》是最早记录造纸术发明的文献记录;《天工开物》是关于造纸术最详细的记载。

造纸术的传播:师:学习了纸的发明后我们来看一下造纸术是怎样传到欧洲的,这个问题有同学知道吗?生:略师: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往欧洲、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造纸术的意义师:了解了纸的发明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意义;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

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那什么是指南针呢、谁能告诉我?生:略指南针的发展历程:师: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它有多种形态、但他的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

最初的指南仪叫司南,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已发现磁石吸铁的现象,并用天然磁石制造“其柄指南”的“司南之勺”。

《韩非子》中就提到过这种“司南”。

师:除了司南,在北宋军史学著作《武经总要》中还提到一种指南鱼就是把人造磁铁片做成鱼形,放在水面上指示方向。

师: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了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

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师:南宋《事林广记》中,还介绍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指南装置——木刻的指南鱼和指南龟。

师:清代:罗盘指南针的传播师:由于宋代期间与阿拉伯地区海上往来频繁,指南针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很快就由海路传到阿拉伯地区,其后又传到了欧洲。

欧洲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最早见于1190年。

指南针的意义: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指南针的作用,大家想一想这种方向测定技术会具有哪些作用呢,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生:略师: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和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使用“针盘”导航。

这种针盘还使用“浮针”,元朝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

指南针为也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师: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师:以上我们了解了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和指南针的发明、大家还觉得我们中华民族是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吗?生:不是师:嗯那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我国古代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吗?生:略火药的发展历程:师:火药的发明其实很有意思、他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

中国古代的炼丹家在长期的炼制丹药过程中,发现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够燃烧爆炸,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

师:那么可能有的同学就会问了火药为什么会被称为“药”呢?这是由于它的主要成分硝石(硝酸钾)、硫磺是古代中医治病用的重要药材,(东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火药在发明之后亦被列为治湿气、避瘟疫、治皮肤病的药类,更重要的是火药的发明来自长期炼丹制药的实践,因而被称为药是十分自然的。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火药的主要成分呢?生:略师:木炭----商周时期硫磺---春秋战国硝石---春秋战国师: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仙药》就提到过“火药”师:那么在火药发明的早期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人们发明了火药,很快在军事上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北宋初年火药技术已较完备,并开始使用在军事方面。

(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2)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唐福、石普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多种火药配方。

(3)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火药的传播:师:我们知道火药把人类由冷兵器时代带入了热兵器时代,那么火药是什么时候传入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呢?生:略师:大约在8、9世纪时,中国火药的主要原料——硝石传到了阿拉伯、波斯等地。

在12世纪后,阿拉伯等国的书上才提到硝石。

阿拉伯人叫它为“中国雪”,波斯人则叫“中国盐”。

欧洲人是在13世纪从阿拉伯人那里知道了火药,他们学会制造火药是在14世纪中期以后的事。

火药的意义:师: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师:四大发明我们说了三个,现在我们来看看最后一个印刷术的进步。

师:我们知道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那请大家想一下、在没有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做的呢?生:(讨论回答)印刷术的发展历程:师: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在进行文化学习时首先要互相传抄教材,这样做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

为了提高效率,避免抄错,汉灵帝的大臣蔡邕借图章的办法,把文章刻在石上,再涂上墨,然后用纸拓印就成为书了。

这是最早的印刷术。

但是,拓印有很大局限性,不仅费时费力,且难以存放保管。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迅猛发展,对印刷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石版拓印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之后,逐渐发明了“刻版印刷术”(亦称“雕版印刷术”)。

这种技术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

师:在敦煌发现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即868年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师:直到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雕版印刷的缺点。

之后活字印刷术不断发展。

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运用。

师:木活字----《旌德县志》铜活字----《古今图书集成》印刷术的传播:师:波斯---西方印刷术的意义: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又一伟大发明。

印刷术的发明对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宣传普及,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师:好了同学们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方面---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1.进步性(1)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些观点都是符合现代科学原则的。

(2)中国古代思想中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有合理意义的。

2.局限性(1)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