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教案(中)(整理精校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文学作品类阅读散文阅读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复习重点: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一、考情解读《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2.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掌握。
3. 文言文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3. 文学鉴赏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阅读文言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二、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1. 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句式结构和常用词汇。
2. 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方法。
3. 通过实例讲解文言文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三、阅读文言文1. 预习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如《论语》、《史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讲解文言文的主旨大意。
四、文言文翻译练习1. 教师给出一段文言文,要求学生进行翻译。
2.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点评并讲解翻译技巧。
3. 学生再次翻译,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关键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并完成翻译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翻译文言文时,最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二、文言文翻译技巧深化1. 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处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3. 学生练习翻译,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文言文文学鉴赏1. 讲解文言文的文学特点,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2. 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体会作者的文学素养。
3. 教师总结学生的鉴赏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1. 教学目标通过散文阅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对于文学作品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对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比较,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作品特点。
2. 教学内容2.1 古代散文•宋代散文: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张岱的《经世致用》等•元代散文:郑珂的《谨防误入医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等2.2 现代散文•鲁迅的《伤逝》、《自嘲》等•龙应台的《零的焦点》、《谁的青春不迷茫》等2.3 比较分析•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创作背景、社会语境、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
3. 教学过程3.1 教学准备1.为学生准备好相关散文作品,包括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
2.为学生讲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3.为学生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3.2 教学活动1.授课环节(1)讲解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区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作品特点。
(2)逐步讲解每篇散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
2.讨论环节(1)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对散文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究其中的深层思想和文学价值。
(2)引导学生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作品特点。
3.练习环节(1)为学生提供大量练习题目,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2)针对不同的散文类型和题目类型,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散文理解和分析。
4. 课后反思通过散文阅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对于文学作品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索更为多样化、灵活性更强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更为实效的帮助和支持。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古代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表达方式;2. 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字词的使用、语法结构、句式等;2. 解读古代文言文中的典故、修辞手法等;3. 分析古代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15分钟)老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古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如字词的使用、语法结构和句式等。
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一些典型的文言文材料,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理解。
3. 阅读文言文课文(30分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句阅读和解析一篇或几篇古代文言文课文。
老师可以分析文言文中的重要词语、引申义、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特点。
4. 分析文言文的文学价值(20分钟)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古代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欣赏能力。
5. 总结与提问(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学生对本节课的反思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示范演示法、互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课堂练习:设置一些文言文理解和分析的小练习,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价:布置一些书面作业,如文言文阅读题、写作等,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的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
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教案原创

高三语文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解读江苏《考试说明》,明确散文阅读的考点2,高考散文阅读题目例说二,教学过程:一.点击江苏·看一看,高考考什么?(一)09年.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23分)上善若水张笑天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
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
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
又令人隐隐不安。
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
人很累,鱼也很累。
⑤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文言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文言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通过此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技巧,能够熟练阅读、理解和分析文言文,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成绩。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文言文基础知识1.概述文言文的简介及其发展史2.文言文介绍3.文言文的基础句子第二课: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句子理解2.词语翻译3.文言文阅读技巧第三课:古诗文阅读1.唐诗宋词的特点2.古文的阅读技巧3.鉴赏古诗文第四课:答题技巧1.答题技巧2.答题的基本方法3.高考文言文的答题要点三、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详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让学生了解并记忆。
2.课堂讨论法——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古诗文的语言特点和鉴赏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互动问答法——老师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平时测试、阶段测试和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评价——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1.教材2.课外阅读3.网络资源六、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文言文的阅读复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了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对自身的考试和将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课:文言文基础知识1.概述文言文的简介及其发展史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堂课程中,我们将从概述文言文及其发展史开始。
文言文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和语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则已是其中的主流语言形式。
文言文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长河,对中国文化和汉字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言文介绍文言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有其特殊性。
其表达方式采用的是古代汉语的风格和语言形式,这意味着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理解这种古老的语言。
文言文非常注重细节,它具有一定的固定格式和结构,让人们很难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能够快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材料。
3. 加强学生对文言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断句、词义推测、句子结构分析等。
2.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3.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4.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
5. 文言文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历史事件、人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文言文阅读技巧和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示例。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行断句、词义推测等练习。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共同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说。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教师进行即时指导和反馈。
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布置的文言文阅读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点评。
3.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期末考试:进行全面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2. 第二周:特殊句式的讲解和练习。
3. 第三周:实词和虚词的使用的讲解和练习。
4. 第四周: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
5. 第五周: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教材和辅导书:提供系统的文言文阅读知识和练习题。
2. 文言文阅读素材: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传记等,用于学生阅读和练习。
3. 多媒体教学资源:视频、音频、图片等,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文言文材料。
4. 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网络资源和互动学习工具,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2周):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高三文言文总复习课之散文阅读与解题方法指导教学设计

高三文言文总复习课之散文阅读与解题方法指导教学设计设计与执教:南安二中黄种丁教学设计及施教过程设计目的教研组点评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高考现代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程序及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信息的整合及其表述。
教学策略:1.进行课堂调查,调动学习积极性;2.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3.指导解题方法;4.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课堂调查1、询问学生平时完成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的情况。
(学生回答:平均8—10分,失分较多)2、询问学生完成阅读题时感到困惑的或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几方面问题:1)不知道如何着手回答;2)答题后没把握。
3)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4)要点不全面;5)答得太多,不会筛选;6)答非所问。
(二)指导分析失误原因及讨论应对策略。
失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只图简单,答案缺漏惟恐漏答,多多益善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对策认真审题,找准对应审清题意,规范答题明确要求,力图全面审准题干,分点作答树立信心,掌握方法,规范答题取得成绩二、指导阅读及解题的方法(一)明确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原则:忠实于原文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步骤:第一步读文章第二步读试题第三步结合原文巧妙作答(二)阅读操作——读文章《山腰的风景》速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语境(1)要求:① 用2--3分钟速读全文;② 边读边做记号;③ 把握各段大概意思;④选文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或50—100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方法指导:①辨文体(不同的文体,把握主旨的方法不同)②读题目(标题往往是文章的话题或中心所在)③抓标志语(总起句、概括语、结论句、议论句、观点性语句等)(是把握文章主旨大意的依据)(3)组织讨论:学生用50—100字概括全文大意。
教师点评。
(文章大意:作者山腰的风景感悟到:仰望和跋涉不仅仅是一种意志的较量,它更是我们身体里的渴求和欢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教案(中)高考二轮复习0402 09:4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教案(中)18个常考的文言虚词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躏相如列传》。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9)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④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
若敖氏的鬼受饿了。
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6)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③“大王来何操?”《鸿宴门》(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④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释: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②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③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例释: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释: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释: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释: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
例释: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论语·泰伯》。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在)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例释: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