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常见意象例析

合集下载

高考总复习 高中语文 高中生49个古诗词常见意象典故

高考总复习 高中语文 高中生49个古诗词常见意象典故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

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康熙《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于谦《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姜夔《齐天乐·蟋蟀》:“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雁:许浑《示弟》:“秋风正摇落,孤雁又南飞。

”②思乡之情。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③鸿雁传书,思念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高中语文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汇总(树木类+花草类+鸟兽类+自然现象)(附10道练习题和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汇总(树木类+花草类+鸟兽类+自然现象)(附10道练习题和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一、树木类1.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2.竹子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缺月”、“梧桐”、“庭院”渲染了一种凄凉的境界,词人内心充满孤寂之感。

二、花草类1.黄叶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

最为著名的是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2.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

3.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4.芳草“芳草”是一种香草。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宋时期,“芳草”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5.落花“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完整版)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完整版)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高考诗歌鉴赏题意象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题意象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题意象分析------月亮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词随处可见,月亮作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个形象,已经扎根在我们心田,那么月亮的形象具体代表什么呢?一、抒发了思想怀远之情月亮因其独特的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故乡、亲人,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诗人还以为是白霜洒落地上。

当他抬头遥望天空明月的时候,不禁低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

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他看到长安之月,却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这里借月亮充分展示了两地同时思念之情。

这种意象我们不难在各类诗词中找到。

正因为这个意向的特点,月亮也成为十五之夜的象征。

二、对人生短暂的悲伤(古代诗人还借月亮来表达哲理之思)面对着经常出现的生离死别,那种对人生无常的遗憾,时常会涌上诗人心头,明月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让人思接千古,满怀惆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人生的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是李白在《把酒问月》中的对人生的感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面对明月的遐思畅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李煜面对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的愁绪。

三、抒发愁苦之情(表露愁苦之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月亮落了,乌鸦啼叫,白霜满天,江岸上枫树朦胧,渔船上灯火闪烁,面对此时此情此景此物,诗人愁思绵绵,不能入睡。

显然,“月落”是引起诗人愁苦之情――羁旅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抒发喜爱之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深秋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儿像弓一样。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杜鹃也叫子规。

古代传说中,蜀王杜宇(即望帝)禅位后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词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寒蝉秋后的蝉已活不了多久,一番秋雨之后,便剩下几声凄凉的哀鸣,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凄楚悲凉的同义词。

如柳永《雨霖铃》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就营造了一种悲凉的离愁别绪。

鸿雁雁在秋天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大雁抒情,寄寓浓浓的乡愁。

如赵嘏《长安秋望》:“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也有以鸿雁代指书信的。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跟随西王母,并服侍在西王母身旁。

后来用青鸟指代传书的信使。

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它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蟋蟀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客远思归等联系了起来。

如杜甫《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

”燕子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猿猴其啼声为哀伤、凄厉的象征,如郦道元《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鹧鸪鹧鸪的叫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相联系。

高考必备之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高考必备之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一植物类动物类乐器类自然类场所类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离:《诗经·黍离》有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牡丹象征高贵、富贵;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杜鹃、乌鸦、鸿雁、青鸟、鹧鸪/沙鸥、蟋蟀、鸣蝉、猿猴、燕、鱼1、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2、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代指音讯。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常用意象归纳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常用意象归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②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它那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人们的敬仰与赞颂。
①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松柏
松柏耐寒,常被用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
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②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
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①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②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隋宫》)
抒怀类
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①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白居易《南浦别》)
②南浦舟中两玉人。谁知重见楚江滨。(陆游《鹧鸪天·南浦舟中两玉人》)

酒除有排解愁绪的意思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①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思乡类
月亮
①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祯《赠从弟》)
②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孟郊《游终南山》)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君子,无地不相宜。
(刘禹锡《庭竹》)
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黍离
东周大夫路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高考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最全)

高考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最全)

高考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的,源于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唐诗宋词更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悲剧史,它以悲愁为美,“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隐逸是解脱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

把握这个特点,很多古典诗词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

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

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意象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 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 寓意的常见意象。
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 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 上记忆。
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 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柳永《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再 啼鸟:欢快的气氛 想 风雨:无情的风雨

落花:实让人惋惜
总 结 一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 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
下 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这就是意象
从刚才的诗歌中,可以归纳两点: 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形象是意象的根。 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
梧桐
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不耐 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 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 (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
梧桐更兼细雨 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寂__寞__梧__桐__深__院__锁__清__秋__。__ 微云淡河汉, __疏__雨__滴__梧__桐__。
诗歌具体语境有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
要由“落花”产生 “让人惋惜” 的联想,首先,读者要有一定 生活体验,其次,作者有明显的语言暗示(“知多少” )。
最后,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
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 象的统一。
意象与意境
梧桐:表示凄苦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欢》:寂寞梧桐,深 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 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 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 味。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 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 心心舒卷有舍情。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 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 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 许,梦逐芭蕉雨。
2.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 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 等——组合起来,美丽而感伤,辽阔而迷茫,情藏景中,更 显情深意浓。
反过来,意象又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 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 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简而言之,意象与意境是点与面的关系。
意象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 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如“折柳” 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 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象 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 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 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例析
帮 助 。
会 给 鉴 赏 诗 歌 带 来 很 大
果 我 们 熟 悉 这 些 意 象 ,
意 义 基 本 是 固 定 的 。 如
统 的 意 象 , 它 们 蕴 含 的
历 程 中 , 形 成 了 很 多 传
在 我 国 古 典 诗 歌 漫 长 的
者 主 观 感 情 的 客 观 物 象 。
灵 , 是 诗 歌 中 熔 铸 了 作
意 象 是 诗 歌 艺 术 的 精
什么是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 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分析
先 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想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到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 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 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 1.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 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营造出一种狂 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 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 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 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柳:以折柳表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 成为多情之物。
渭城朝雨浥轻尘,___客__舍__青__青_柳__色__新__。 今宵酒醒何处,___杨__柳_岸__晓__风__残_月__。___ __柳__丝__长__玉_骢__难__系_____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 绵绵思远道
芳草
芳草:喻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 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
试问闲愁都几许,__一_川__烟__草___,满城风絮,梅 子黄时雨。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__萋__萋_满__别__情__。(白)
___离__恨__恰__如_春__草_______,更行更远还生。(李 煜)
落花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 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 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_花__自__飘__零_水__自__流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__流__水_落__花__春__去_也____,天上人间。 夜来风雨声,___花_落__知__多__少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