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一、植物的象征意义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2.杨花(柳絮)因其飘忽不定来比喻离愁别绪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3.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寂寞、惆怅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黄叶:凋零、美人迟暮5.菊花坚强、清高脱俗、隐逸6.梅花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高洁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梅花纯净洁白,诗人往往借梅花来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7.松柏借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高洁的品质。

正直向上,有气节、坚贞高洁,8.竹虚心黍离(禾黍)表达昔盛国之悲。

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10.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1.春草自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先将春草与离思联系起来以后,此后的诗人便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恨。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12.丁香丁香结蕾,含苞未吐,像人的愁怀郁结,唐宋诗人多用以比喻愁思固结不解。

13.落花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青春易逝。

14.莲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5.兰高洁、美好、君子隐士的象征16.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17.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动物的象征意义1.鸿雁:(1)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2)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2.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3.双鲤鲤鱼代指书信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孤寂、愁苦的感情。

5.杜鹃用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古诗中的意象

古诗中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1.月——思乡,怀人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屈原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人元稹表达了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例: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孤直傲岸例: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凄凉悲伤例: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

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一、地点类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

西楼,“西楼”也是送别之所。

二、植物类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有飘零之意,“丁香结”常用来写心中愁结,而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等。

黍离,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杨柳,杨柳依依,离情与杨柳相关合,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柳”这一意象,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

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菊花,、以菊花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莲,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红豆,以红豆表男女爱情。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竹:气节、积极向上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杨花:流散(漂泊)菊:隐逸、高洁、脱俗兰:高洁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浮萍:漂泊不定三、动物类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1、植物类2、动物类3、乐器类4、自然类5、场所类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等。

古诗文中常见意象详解

古诗文中常见意象详解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

”同样含有飘零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黄芦岸白蘋渡口, 绿杨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 却有忘机友①。

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 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①“忘机友”指与人友好相处的动物。

(1)“黄芦岸白蘋渡口, 绿杨堤红蓼滩头”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2)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些感情?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6分)▲▲▲.(1)(4分)该句通过黄芦、白蘋、绿杨、红蓼等自然景物(意象)(2分)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田野风景图(2分)。

(2)(6分)第一问: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喜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第二问:①情景交融。

作者通过对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自由自在的白鹭沙鸥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渔夫(隐者)生活的向往。

(2分)②对比。

通过“刎颈交”与“忘机友”、“万户侯”与“钓叟”的态度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权贵的蔑视。

(2分)古诗文中常见意象详解诗词鉴赏:古诗文中“海鸥”意象详解《列子·黄帝篇》载,有人住在海边,与鸥鸟相亲相习。

他的父亲知道了,要他把鸥鸟捉回去。

他再去海边,海鸥便不飞近他了。

海鸥本来是容易与人亲近的,但是,却因为人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与海鸥的关系。

古诗中写海鸥,多是写人的生活与水鸟相亲,用以表达诗人欲与大自然相依相谐、淡泊宁静的内心世界。

但是,如果海鸥不与人亲近,那就表示与人产生了隔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作者自指,“争席”是用典:《庄子?杂篇?寓言》里记载,杨朱去见老子前,旅舍主人欢迎他,铺席请他坐下,其他客人给他让坐。

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

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内涵简析

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1...折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惯,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

2...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3...红豆: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4...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5...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6...咏絮:谓女子咏雪。

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7...菊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8...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写梅花的纯净洁白,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9...丁香:指愁思或情结,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10....借以表达爱情。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11....梅子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12....春草(芳草):以芳草喻离恨,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13....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

湘竹:诗词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泪竹)意象来表达悲伤14....的情思。

黍离:后世于是把对故国的悲叹、忆念称为“黍离”之悲。

它是15....体现中华民族眷恋故国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意象。

芭蕉:孤独与忧愁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双鲤:代指书信。

杜鹃: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蝉:蝉品行高洁。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1)月:望月思乡、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水:①引发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例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指时光流逝。

例如,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3)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柳"多表示惜别、思乡之情。

例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港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梅花:象征高洁人格。

例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6)菊花:象征坚强品格、清高气质、高洁志向。

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7)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影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山甫∶"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8)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中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更令人觉得凄恻。

(9)杜鹃: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地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解读(动物类)一、课前导入(家庭作业讲解)二、知识点讲解诗歌是借助于形象来抒情的一门艺术。

在绝大多数诗歌中,诗人不一定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有的事物经过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锤炼,凝聚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寄托了诗人特定的思想感情。

所谓意象,就是这些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诗人写诗,借助“象”来表达心中的“意”;反言之,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如果我们能较好地把握一些意象的内涵,把握和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得心应手许多。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意象解读古人仰而观天,俯而察地,体悟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鸟兽虫鱼。

一、大雁大雁,又叫鸿雁。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这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白居易在《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中写到:“吊影分飞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战乱中亲人如分飞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像断根的蓬草,随风飘荡。

范仲淹《渔家傲》中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暗寓出边地的荒凉,来衬托边防将士不得归去的无奈之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唱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一面是“北雁南飞”,一面是“长亭送别”,张生羁旅之苦通过莺莺之口表达了出来。

“鸿雁”也经常用来指代书信。

飞鸿传书的传说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也就成了诗歌中的常见现象。

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

二、燕子《诗经》中把燕子叫做“玄鸟”。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很多诗句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借以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

夏天它也与人亲近,穿云迎雨,杜甫有不少诗写了这种情景,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人们多以此来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的感慨。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花落燕来,触动了作者的情思,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今昔不同。

刘禹锡的《乌衣巷》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的燕子已成为悲悼亡朝、爱恋故国的一种精灵了。

三、乌鸦有副对联说:“鹊躁鸦啼,并立枝头谈福祸;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与荒郊、战场、孤庙等意象整合营造荒凉颓败之境,暗喻国破家亡之意,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其次,乌啼声与月色、秋霜、残阳等意象融会营造苍凉、凄婉之境。

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四、猿猴郦道元《三峡》中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它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哀啼拨动了多少离人、迁客、羁旅的心弦,它所涵盖的是失意、悲伤、凄怆、哀怨。

白居易“左迁江州司马”,作《琵琶行》,其中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猿哀鸣”既描写了所居之处的凄清,又抒发了内心的凄怆。

杜甫一生漂泊,晚年流经夔州时写下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是借助猿声吐露自己忧国忧民的心声。

猿声多悲,但也有诗句反其意而用之。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时诗人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两岸长啸的猿声反衬了诗人内心的狂喜之情。

五、寒蝉司马迁在《屈贾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它身处高树,吸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初唐骆宾王被人诬陷,在狱中写下一系列诗文,最有名的便是《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中借蝉自喻,寄托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之情,郁郁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特定的季节环境也使得蝉意象有了悲秋主题。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

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元稹《送卢戡诗》中“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一句中将“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

蝉的这一寄托,造成了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六、其他常见的动物类意象鸿鹄(理想、追求):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

——王昌龄《留别岑参兄弟》鸡犬(生活气息、田园生活):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王维《桃源行》马(奔腾、追求、漂泊):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沙鸥(飘零、伤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鸳鸯(恩爱):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卢照邻《长安古意》蝴蝶(爱情、春色):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杜鹃(凄凉、哀伤):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鹧鸪(旅途艰险、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三、例题分析【例一】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秋蝉(宋·范成大)断角斜阳触处愁,亭前搔首日悠悠。

世间最有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

【思考题】1.两首诗歌都以“蝉”为吟诵对象,作者寄寓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诗歌所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世间最有蝉堪恨”,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

你同意吗?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二】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怀示邻里(宋·陈师道)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①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着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②,雷动蜂巢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③未开花。

①剩欲:很想。

②《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③容有:也许有。

【注】本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春。

这年正月,宋徽宗即位,开始调和党争,下诏把原来被贬谪的元祐党人如苏轼等人从流放地陆续赦还。

陈师道时在徐州,他自绍圣初年罢归,一直赋闲在家,闭门读书作诗,闻此讯后不免感慨系之。

【思考题】3.首联中“蜗”和“燕”两个意象蕴含了哪些内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有人认为诗的五、六两句运用典故写实景,暗寓深意。

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随堂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旅怀三首(其三)(宋·文天祥)昨夜分明梦到家,飘零依旧客天涯。

故园门掩东风老,无限杜鹃啼落花。

【注】此诗为文天祥前往皋亭山与伯颜谈判被扣押,后又在镇江从元营中逃脱至泰州后所作。

【思考题】5.诗歌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三、四两句中“杜鹃”意象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课后作业A组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思考题】7.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有人说三、四两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诗歌物我融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二、阅读下面这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晏殊)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