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
《中国的文学理论》刘若愚读书笔记1500字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读书笔记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原文为英语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1975年出版;中文版经杜国清翻译,由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于1981年出版。
谢天振比较文学译介学资料中心所藏的《中国文学理论》为1985年第二次印行的版本。
《中国文学理论》共计7章。
由艺术过程4阶段和若干配套问题组成的文学作品研究框架是《中国文学理论》第一章“总论”的贡献,依据这个理论框架,刘若愚将中国传统批评分为6种: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和实用论,并在接下来的第二章到第六章依次专门讨论,第七章“相互影响与融合”进行总结。
第二章为“形上理论”。
形上理论处于艺术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宇宙影响作家,作家反映宇宙。
如果各种文化的文学理论最终能通过比较融汇成“世界文学理论”,那么在这可能的理想图景中,形上理论将代表中国特殊的贡献。
根据中国文学的形上理论,宇宙的原理和万物的整体都在一个“道”字。
自然之道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易传》。
“道”通过“文”显示出来。
《中国文学理论》分析“文”字的各种涵义,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最为透彻地表现中国文学形上概念:刘勰将“文”字传达的数种内涵合并,形成“文学即宇宙原理之显示与文饰之言地表象”的概念,证明文学的重要性(第45页)。
唐代以后,即便文学从形上概念有转移到实用概念的趋势,形上概念依然重要,文学批评家屡屡应用老庄关于直观自然以及与道合一的观念;《庄子》对中国人的艺术感受性的影响,比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深远(第56页);司空图就声称诗歌是诗人了解道的具体表现(第63页)。
就这样,形上理论的发展徐徐铺开,接下来的介绍包括形上传统的支派,比如用禅语写诗的拟古主义(严羽),内在经验和外在现实的融合(王夫之),形上诗在清代的一时盛行(王士祯)以及桐城派古文作家的审美理论(姚鼐)等。
第三章为“决定理论与表现理论”。
决定理论在艺术过程中也处于第一阶段,主要阐明文学是政治社会状况的反映或显示,认为作家对世界的这种反应和显示是不自觉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文论概念

中国文论概念
“文论”是“文学理论”的简称,是文艺学的一个门类。
主要包括文学的性质、特点、任务、创作过程以及文学批评等内容。
中国文论是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文学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
它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道德价值,注重文学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倡导“文以载道”的思想,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政治性。
中国文论的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如孔子的“诗言志”、孟子的“知人论世”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论不断吸收其他思想文化的营养,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融合佛道思想的理论体系。
中国文论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强调文学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
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如“意境”、“神韵”、“格调”等,这些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创作。
中国文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

古代中国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通过文字来传递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影响着古代中国的文学创作,也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文学批评的起源古代中国文学批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时期。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诗歌作品,还包括许多批评和评价的语言。
例如,其中的“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就是根据不同的文学规范和审美标准进行分类的。
这个分类体系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和理论之一。
此外,古代中国还发展了许多文学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心雕龙》。
这部书由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所著,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文心雕龙》对“文”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和分析,提出了“形势、气质、风姿、声韵”等方面的要素,并以其为基础,建立了“文以载道”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古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在唐朝时期,文学批评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
唐代文坛上出现了众多批评家和文学评论家,如韩愈、刘禹锡、李结等。
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批评和评价,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文学理论,如“笔意”、“格律”等。
唐代文学批评的最大贡献是对文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唐代文学批评家主张文学应该符合“古文正体”,即汉代文学的正式规范,并且应该遵循某些文学标准和范例。
这些规范和标准为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学理论的发展随着文学的发展,中国的文学理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唐代《文苑英华》提出了“精神”,宋代吕本中提出了“意境”,明代杨慎提出了“独具匠心”,清代龚自珍提出了“文以载道”等一系列新的文学理论和观念。
现代的文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文学理论家不断涌现,提出了诸如“后现代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环保文学”等新的文学理论和研究领域。
这些新的理论和观念,为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和审美视角。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晚期的几千年的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
这个时期的文论主要以文献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学批评的起源1.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注重对诗歌的字句、音韵和意境的分析和评价。
2.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以议论为主要形式的文论,如王逸的《论诗》、嵇康的《文赋》等。
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文心雕龙理论:《文心雕龙》是魏晋时期谢灵运所著的文论著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文学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境界、分类、特征及修辞技巧等。
该书提出了文学要有“情理兼备”、“旁征博引”、“意在笔先”等原则,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六朝文学理论:六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如陆贾的“薄艺轻文”、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他们对文学的修辞、格调、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后世文学理论的基础。
3.唐宋文学理论: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以文人词章和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文学的音韵、章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张载的《顾炎武说文解字》提出了“考据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后世文人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依据。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1.豪放派文学创作原则:豪放派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表现生活真实和个性情感的手法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2.儒家文学创作原则:儒家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文人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明礼修身为原则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苏轼等。
3.佛教文学创作原则:佛教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描写人生苦难的手法来创作作品,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的。
代表作家有慧琳、明月等。
四、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父子相承法:文学批评中常采用“父子相承法”,即将作品与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评价作品的优劣。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中国文学的繁荣与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代表性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家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论述。
一、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开端。
《诗经》中的注疏和赋释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开始了以鉴赏批评为主导的文学理论倾向。
汉代的刘向以及魏晋时期的皇甫谧、陆机等人,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并结合他们对《诗经》的研究,形成了“伦常研究”和“象谓学”的理论体系。
随着唐宋时期的到来,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进入了黄金时期。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文人批评家,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深入的思考,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评论。
而宋代的苏轼、欧阳修、曾巩等人,在借鉴唐代文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文学理论的体系,提出了更多的文学批评观点和方法。
二、代表性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
其中,唐代的韩愈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他提出了“文心雕龙”和“古文运动”的理论,对古代文学流派的定义和文体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苏轼则以其才情横溢和独特的见解而闻名。
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对古代文学的评论,还有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思考。
他的文学理论体现了以“真情实感”为核心的立意,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外,元代的钱穆、明代的杨慎、清代的纳兰性德等人也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各自对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批评的意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帮助作家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的精髓。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名词解释1、“诗言志”《尚书&S226;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S226;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思无邪”。
原出《诗经&S226;鲁颂&S226;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S226;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4、“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做的评价。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原因是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5、知言养气“知言养气”说,出自《孟子&S226;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知言养气”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探要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探要探要:《中国文学理论》是刘若愚先生2009年出版的著作。
书中分析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演变、形成、发展,以及其艺术特征、文学历史、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理论,并做出了探讨。
刘若愚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历史为基础,重新认识和审视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古代现代融会贯通的文学经验、文化环境与传统内涵的文学内涵、华文学理论观等文学理论。
他将中国文学理论从审美、哲学、文学历史角度结合起来,进行了深入而深刻的探究。
《中国文学理论》一书以文学历史活动和文学理论活动为主线,从中外文学理论、文学技巧、技巧与语言、文学形态、文学发展历史等几个方面,厘清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变化之路,析构了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通过分析两传文学、宋元文学、宋词、唐宋乐府、明清古文学、新文化运动等多种时代文学代表作品,论述了“文学艺术表达意识、文学语言审美和文学发展规律”的核心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
首先,书中指出,文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文学美学,也是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推动力来自于时代发展的民间文化环境,历史进程的文学传承经验,及思想审美的文学变迁的交融。
其次书中指出,中国文学艺术的特点是综合性的、彼此交融的、融会贯通的。
它包含了抒情性、文言文性,形式性、实践性,传统性、创新性,出口诙谐性、阴谋性等多重面貌,并将其形成节奏,圆融起来,构筑了一个多元的文学理论系统。
再次,本书发现了中国文学理论多元、杂糅、演进的历史规律,指出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新特征,传承古典文学精神,坚持审美的正确性。
此外,还分析了经典文学作品的技巧性表现,向新读者导入认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以及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本书在追。
中国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异同和辩证关系

中国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异同和辩证关系文学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它是语言和思想的结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出了各具特色、千差万别的文学作品。
对于文学,不同的文学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读方式,而中国和西方的文学理论也存在着异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国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异同和辩证关系。
一、文学的定义和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的定义是比较广泛的,不仅包括文学作品本身,更包括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文学作品的阅读解释过程。
因此,中国的文学理论更强调文学的价值取向,将其视作道德教育、社会思想启迪、文化传承的有力工具。
例如,晋代文学家陆机曾说:“好文章,不仅可以感化人的思想,而且可以感化人的性情。
”这是中国古人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准确总结。
而在西方,文学的定义相对狭义,更侧重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表现和文学作品对读者的意义和价值的传达。
西方的文学理论也更加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结构审美和意义创造力的实现。
例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意象”和“游戏”,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体现在具有突出的意象和巧妙的语言结构上。
二、文学审美理论的异同文学审美是文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与美学意义。
在中国文学中,文学审美理论更强调感性和文化内涵的融合。
例如,《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强调涵义较深刻、感情较为真挚、意境较为细腻。
这些文学作品中所表达出的审美观,更多的是通过诗词歌赋深刻、意境细腻地表达了审美者当时的心境和思想感悟。
而在西方文学中,文学审美理论更强调艺术性和意义性的融合。
例如,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性和独创性,主张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意义。
而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强调对语言和形式的挑战,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审美和结构模式,开创出一种全新的文学审美范式。
三、文学批评理论的异同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理论。
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文学作品的分析通常是针对作品中的意义和思想内涵进行的。
例如,对于《红楼梦》,针对其中的家族衰落、人性本恶、命运无常等主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内在的哲学意义和作为文化符号所代表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
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即本质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就是生活与人的本质的真实)艺术概括:就是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即典型形象的方法。
要点有二:首先,是在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其次,在“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主体意图的指导,使之成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2.情感评价: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
就是作家表明对笔下对象的情感态度。
其基本要求是高尚的品格与一定的功利取向,诚挚的情态与艺术的呈
2.艺术真实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有何区别?艺术真实指艺术描写揭示出生活本质内蕴。
与生活真实相比,它是内蕴的真实,又是假定的真实。
内蕴真实指它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假定真实指它描绘的情景是虚构的、假定的。
与科学真实相比,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主观真实指它不象科学真实那样的客观,而是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诗艺真实指它是运用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能引起人的美感。
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
“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人克莱夫·贝尔提出的形式主义理论,他认为艺术作品各部分、各要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产生“意味”。
我们认为文艺作品之所以有意味,乃是因为它内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让人从中品味到社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社会事物与自然现象的形式作用于人,久而久之,某种形式就成为某种内容与情感的固定的表现符号。
当人们再接触到这种符号形式时,就唤起相应的审美经验与心理结构,觉得有意味。
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
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11.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
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3.自己是否从事过文学创作?是否发生过灵感?若有,试述灵感特点与个人体会,并尝试与直觉比较.答:比较: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取成熟的答案,只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5.为什么说即性不是凭空出现的?
答:即性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他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
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
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
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
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
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
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
有的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
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
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
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
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