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

合集下载

浮针

浮针

浮针疗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Needling therapy),可以大面积持久地通筋活络,促进新陈代谢,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使得人体可不药而愈,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没有副作用等优点,主要用于治疗筋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颈肩腰痛腿痛和一些内科、妇科杂病,尤其在伤科和疼痛科有着很好的运用优势。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博士在第一军医大学工作期间发明,而后逐渐完善的。

尤其在南京大学期间,符博士吸取西方最新科技成果,使得浮针疗法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对与中西医其他方法,浮针疗法优势突出:安全、疗效快、可重复性好,而且对于有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说,相对容易学习。

一、针具所用针具为复合套管针——一次性使用浮针,其结构为浮针是复式结构,分为三部分:1 针芯:由不锈钢制成。

该部分使浮针达到足够的刚性以快速进入人体。

外面包有软套管。

针尖呈斜坡形。

2 软套管及针座:是浮针的主要结构,起关键作用。

针芯包裹其中,该部分使浮针同时具有足够的柔软度以利长时间留针。

针座是浮针的附属结构,籍此可以固定留置于体内的软套管。

3 保护套管:为保护针芯和软套管不与他物碰撞产生磨损,同时也为了有利于保持无菌状态,浮针有保护套管。

二、操作方法选择体位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

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1) 坐位:头、颈、肩、上背部的病变,必须选坐位。

(2) 仰卧位:适宜于用于腹部、膝盖等部位病变的治疗。

(3) 伏卧位:适宜于下背部、骶部、臀部、下肢背侧。

明确病痛点——病痛点在软组织伤痛的临床上,指的是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肌筋膜触发点),MTrP不仅仅是病痛的所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病痛的原因。

程远钊-浮针 -精简版 PPT课件

程远钊-浮针 -精简版 PPT课件

第二章 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第二节 针刺方法 一 、进针和运针 在进针操作时,医生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 柄。针体与皮肤呈15°-30°角左右刺入,用力要适中,透皮 速度要快,刺入5mm略达肌层即可。
第二章 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针座,仔细地轻轻提拉, 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或者左手拇指、食指与中 指提起皮肤少许平刺于皮下进针。
浮针在皮下的标志有二:一是不扶持时,针身随即倾 倒,若在肌层,不易倾倒;二是医生在提拉浮针的过程 中有突然轻松的感觉。如图 :
第二章 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 确保浮针针尖在浅筋膜层,单用右手,沿皮下向 前推进。推进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 ★ 若遇到血管或纤维,针尖向下或向下把软组织避 开,再向皮下推进,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空 松软滑易进,达到一定深度,推进钝性针头,作扫散 动作。
第二章 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 当的体位,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 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二章 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一、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进针点 和上下肢部分进针点。
第二章 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二、 侧卧位: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源自下肢部分部 位治疗。★ 进针时,针尖必须对准病灶,不
能偏歪。因此,在操作时,必须聚 精会神,心无杂念。这与传统针灸 学强调“治神”有相似之处。
第一章 浮针疗法概论
八、扫散是重要环节
扫散动作是指进针完毕后针体左右摇摆如扇形的动作,这 是浮针疗法最鲜明的特点。有无扫散动作,或扫散完成好 坏,常常是疗效好坏的重要原因。
第一章 浮针疗法概论
第二章 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浮针疗法》课件

《浮针疗法》课件
建议一
进一步深入研究浮针疗法的机制和原理,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 学的依据。
建二
加强浮针疗法的培训和普及,提高医生和治疗师的技能水平。
建议三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验证浮针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
留针
留针一段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 1小时,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扫散
用浮针的进针器进行扫散操作, 以扩大刺激范围。
浮针疗法的注意事项和护理
01
02
03
注意消毒
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 消毒规范,避免感染。
避免剧烈运动
治疗后避免剧烈运动,以 免影响治疗效果。
观察不良反应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 就医。
03 浮针疗法与其他疗法的比 较
确保浮针干净、消毒,同时准备好治 疗所需的器具,如棉签、消毒液等。
确定治疗环境
确保治疗环境安静、舒适、温暖,避 免外界干扰。
浮针疗法的操作步骤
确定治疗部位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或疼痛 部位进行治疗。
皮肤消毒
用棉签蘸取消毒液对治疗部位进 行消毒。
进针
将浮针刺入皮肤,直至针身完全 进入皮下。
出针
治疗结束后,缓慢将浮针拔出, 并用棉签按压止血。
浮针疗法与推拿的比较
作用机制
浮针疗法是通过刺激皮肤浅层的 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来达到治疗目 的,而推拿则是通过手法按摩来
达到治疗目的。
适用范围
浮针疗法对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效 果较好,而推拿对于肌肉劳损等疾 病的治疗效果较好。
安全性
浮针疗法相对推拿来说更为安全, 因为浮针疗法不直接刺激肌肉和神 经。
浮针疗法与药物治疗的比较

教育推广
03
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等形式,推广浮针疗法知识,提高社会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确定进针点
(1)多数情况下在距痛点6—10cm 处。
(2) 多 选 择 在 病 痛 部 位 上 、 下 、 左、右处,这样便于操作和留针, 如果病痛在肋间,斜取肋间。
(3) 避 开 皮 肤 上 的 瘢 痕 、 结 节 、 破损等处。
(4)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 刺时出血。
(5)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最好不 要有关节,否则,效果相对较差。
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较为 严格。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 病痛部位,偏差后效果不佳,如 果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 灶, 效果更不理想。
(3)留针和出针
运针后使针留置于皮下称为留针。 它是针刺治疗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留针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镇痛效应。 因为,临床上常常发现运针完毕疼 痛即减或消失,也就是说,浮针疗 法有较好的即刻疗效,但若随即起 针,病痛会复作。留针可维持即刻 疗效。
(2)取效快捷,治疗疼痛时,在进针完毕 即可收效。
(3)留针时能保持这种疗效,留针达到一 定的时间,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
(4)经初步统计,疗效与病程关系不很密 切;
(5)安全无副作用,因为针体仅在皮下疏 松结缔组织,刺激量小,传统针灸引起 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不复存在,晕 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少发生。
针座是针管后面的附属部分。
浮针由保护套保护起来,免受污染和 损伤。
使用注意: ①存放时置于干燥、无热源的地
方; ②不得反复使用,以防感染; ③针具包装破损后勿使用。
二 浮针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针刺前的准备
选择针具 - 选择体位 – 明确病痛点 - 确定进针点 -
消毒
(1)选择针具
在选择针具时,应根据病人的性别、 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肥瘦,体质的 强弱,病变部位的深浅、治疗的具 体位置、病变性质,选择长短、粗 细适宜的针具。正如《灵枢·官针》 篇中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浮针疗法资料

浮针疗法资料

浮针疗法资料浮针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它通过使用特殊的针具在皮肤上轻轻地滑动和划破,以达到调理身体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浮针疗法在中医领域被广泛应用,并且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本文将对浮针疗法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原理、应用和注意事项。

一、浮针疗法的原理浮针疗法是通过在穴位上进行划破或划针的方法,以达到刺激经络、调节气血流通和恢复身体平衡的目的。

它的原理是基于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人体的经络是一种重要的能量通道,通过穴位可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

而根据腧穴学说,人体上的穴位与内脏器官和身体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改善相应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问题。

二、浮针疗法的应用1. 针对疼痛症状:浮针疗法在缓解疼痛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疼痛,如头痛、肩颈痛、腰痛、关节痛等。

通过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划破或刺激,可以促进局部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

2. 促进新陈代谢:浮针疗法可以刺激身体的代谢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和排毒。

它可以调理内分泌系统,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适用于一些代谢性疾病、排毒养颜等。

3. 调节情绪和睡眠:浮针疗法在调节情绪和改善睡眠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理论中,情绪和睡眠与心脏、脾胃等脏腑相关,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平衡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4. 辅助治疗疾病:浮针疗法还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一种手段,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起到协调和增强疗效的作用。

它可以结合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综合调理身体,加速康复进程。

三、浮针疗法的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针具:浮针疗法需要使用特殊的针具,如浮针、浮刀等。

在进行浮针疗法时,需要选择质量好、尖端锋利的针具,以确保操作的效果和安全性。

2. 选择合适的穴位:浮针疗法需要根据病情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

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功效,选择正确的穴位对于疗效至关重要。

程远钊-浮针 -精简版 PPT课件

程远钊-浮针 -精简版 PPT课件

第一章 浮针疗法概论 第三节 浮针疗法的特点
浮针疗法与传统针灸学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包括操作特点和疗效特点。 一 、操作特点 浮针疗法与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疗法比较,在操 作方法上不同,有以下特点: (接下页)
第一章 浮针疗法概论
1、按部位选点 浮针疗法最大的特点是源于传统,而不拘泥于传 统,它不依赖传统针灸理论,按照压痛点选择进 针点。
第一章 浮针疗法概论
二、适应症的开拓 我们用浮针疗法治好了1例网球肘病人后,我们
不断探索浮针疗法的适应症,这个探索过程大致上可 分为4个阶段。
第一章 浮针疗法概论
第一阶段:主要治疗四肢部位的软组织伤痛:网球 肘、腱鞘炎、肩周炎、肌腱炎、滑囊炎、慢性膝关节炎 、跟腱炎、坐骨神经痛等等。
这些病痛病理变化简单,范围局限,治疗次数不多 ,效果很好。
二、 疗效特点 (8个) 经过两年多的临床观察,发现其疗效确切,
有如下特点: (1)、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
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 好的疗效;
(2)、取效快捷,治疗疼痛时,在进针完毕即可收效。
(3)留针时能保持这种疗效,留针达到一定的时间, 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 (4)、急性病需要治疗的次数少。一般1-2次(每天 一次); 慢性病需要的次数多,麻木次数更多。
第一章 浮针疗法概论
第四阶段: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
随着内脏病变也成了浮针疗法的适应症之后,我 们运用浮针疗法治疗头面部的颞颌关节炎、副鼻窦 炎、三叉神经痛等引起的疼痛也获得了迅捷的疗效。 对于颈源性头痛,浮针疗法也可取效,甚至有出乎 意料的好效果。
第一章 浮针疗法概论
综上所述,浮针疗法的适应证是不断拓展的。

浮针的原理是什么

浮针的原理是什么

浮针的原理是什么浮针,又称悬针,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医学疗法,通过在患者身体上悬挂一根金属针来治疗疾病。

浮针疗法源于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原理却备受争议。

本文将探讨浮针的原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疗法。

首先,浮针的原理涉及到人体的经络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有着复杂的经络系统,这些经络贯穿全身,与脏腑器官相连,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浮针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悬挂金属针,据信可以刺激经络,调整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其次,浮针的原理还涉及到人体的生物电磁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内部存在着微弱的生物电磁场,这种电磁场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浮针疗法中的金属针被认为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物电磁场,从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自我修复和康复。

此外,浮针的原理还与心理作用有关。

在浮针疗法中,患者需要保持身心放松,接受治疗者的指导,这种心理作用被认为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放松的心态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总的来说,浮针的原理是一种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既涉及到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又涉及到现代医学中的生物电磁场理论,同时还包括了心理作用的影响。

虽然浮针疗法的原理尚未得到科学的确证,但许多患者仍然相信它的疗效,这可能与其综合作用有关。

在实际应用中,浮针疗法需要经过专业的医师操作,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治疗。

此外,浮针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该咨询医生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浮针的原理涉及到人体的经络系统、生物电磁场和心理作用,是一种综合作用的结果。

虽然其原理尚未得到科学的确证,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被许多患者接受。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浮针疗法的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浮针治疗原理

浮针治疗原理

浮针治疗原理
浮针治疗,又称为皮肤针刺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通过在皮肤表面轻轻插入针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浮针治疗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络理论、刺激作用、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首先,浮针治疗原理基于中医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多条经络,它们贯穿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与脏腑、肢体等部位相连,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在浮针治疗中,针刺可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次,浮针治疗原理还涉及到刺激作用。

针刺可以直接刺激皮肤和皮下组织,产生局部的生物电流和生物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局部组织的代谢和功能状态。

这种刺激作用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有助于治疗各种疾病。

此外,浮针治疗原理还涉及神经调节。

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疼痛传导、内脏功能、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对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最后,浮针治疗原理还包括内分泌调节。

针刺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内分泌腺体的分泌,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对代谢、免疫、生殖等多个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总的来说,浮针治疗原理是基于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刺激作用、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多种机制,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浮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希望通过对浮针治疗原理的深入了解,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造福更多的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针疗法第一节浮针疗法概论浮针疗法(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NeedIingtherapy)。

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

浮针疗法在英文中曾被称为FloatingAcupuncture、Fu'sAcupuncture,FuNeedling、FloatingNeedling,现在多用Fu'sSubcutaneousNeedling(以下简称FSN)一词,所用针具(一次性浮针器具,国家发明专利号,(97114318•8,公开号,CNl186653A)称为NNeedle。

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一、浮针疗法理论与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关系1、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现代针灸学。

2、传统理论以传统文化为根底,以经络输穴为理论主体,而浮针疗法多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核心,其理论主体融合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关部分,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有明显不同。

3、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都属于needl土ngtherapy,在临床上有着互补作用。

4、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机理上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似。

概括起来,主要是:对针灸学临床、文献和实验等方面的长期思考使我们发现了浮针疗法。

二、几个不能解释的临床现象的思考是浮针疗法发现的萌芽:(1)腕踝针在腕部、踝部进针仅仅是一种部位上的选择。

现代解剖和组织胚胎学并不认为腕踝关节部位的皮下和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关节附近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2)按照传统针灸理论,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

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灵枢•九针十二原》)。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更为明确地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

”现代刚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也认为:"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

"但是,大家知道,在临床上,不得气而同样取效的现象也有很多。

特别是激光治疗、电磁治疗时患者没有得气感觉。

这些矛盾现象导致了下列疑问的产生:得气是不是针灸临床必不可少的取效环节,还是针灸治疗时一个伴随现象?在皮下针刺没有得气现象,能不能取效?三科学研究现代关于针刺和经络研究的一些成果是发现浮针法的推动力量。

(1)董宏伟等: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100Hz经皮电刺激与电针刺激相比,镇痛效果较强,而且连续多天刺激不易产生耐受。

Hans治疗仪仅仅是在皮肤上通电,也能取得一定疗效。

甚至在古希腊,很可能包括古埃及,就懂得用电鲤放电来治疗各种痛症。

因此,在皮肤表面的电刺激就能有一定的作用,而深部组织的作用不很明显,因此,我们设想,在这种取效的过程中,皮肤或其他表层组织一定起了作用,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刺激皮肤或其下层取得疗效呢?尤其是疏松结缔组织,含水量相对大,电阻小,按照物理学原则,电压相等的情况下,电阻小的线路电流量大,所以,经皮电刺激所以起作用,疏松结缔组织起主要作用的可能性最大。

(2)有实验证明,经络没有独特的物质基础。

余安胜等基本上排除了经络是一种现代医学还没有发现的独立的组织结构的传统认识。

但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健、肌肉这些组织结构中哪一个起主导作用还未明确。

史学义等通过实验进一步认为: "皮肤、皮下结缔组织是穴位普遍的形态学基础,而不同穴位的组织结构成分及其数量的差异、相互组合方式的不同,及与其邻近组织结构进而与整个机体的结构功能联系的不同决定不同穴位特殊性。

谢浩然等认为经络是存在于四肢的肌即间隔和躯干的筋膜间隙等部位的间隙结构,由疏松结缔组织连接搭桥而形成的路线;这种理论强调了疏松结缔组织的重要性,无独有偶,陈尔输等发现穴位区钙元素浓度比经络线上非穴位区高4倍以上。

党瑞山等为探讨经络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在3具成人尸体上留针于穴位局部后再解剖观察了手太阴肺经全部穴位与相关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

结果显示,l1个肺经穴位中,与骨膜相关者9个,与神经鞘膜和动脉壁相关者各1个,X线,CT 观察验证了尸体解剖观察结果。

此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经络与结缔组织的关系和经络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有人认为,经络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出现较早、分化较低的传导组织,而结缔组织也是出现较早、分化较低的组织。

因此,我们认为,经络的现象与疏松结缔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这仅仅还是假说,需要有大量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的支持。

我们关于腕踝针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在皮下埋针能够提高痛阈,而且,该实验并没有完全按照腕踝针的分区选点法,实际上就是浮针疗法的雏形,但结果却相当令人满意。

四文献研究浮针疗法是在古代文献的挖掘中获取营养成长起来的,是对传统针灸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其源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皮部理论十二皮都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浮针疗法在皮下进针,不深入肌层,进针点在病痛周围,力专效宏,理固当然。

(2)以痛为输理论《灵枢•经筋》所载十二经筋的各种痹症,如仲春痹、,孟春痹、仲秋痹等等,其治疗原则全部是"治在播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由此可知,对于软组织的感觉异常,尤其是四肢躯干部的痛症,《内经》选穴以"以痛为输"为基本治疗法则,在《内经》的其他篇章中也有很多记载,如:《灵枢•五邪》:"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刺腰痛论》:"循之累累然,乃刺之、《素问•缕刺论》:"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等,举不胜举。

"以痛为输"应被视为阿是穴方法的最早记载。

阿是穴更是被隋唐以后的针灸界普遍认同。

虽然浮针疗法进针点的选择并非象"以痛为输"、阿是穴那样选在病痛局部,而是在痛点周围,但和它们两者还是有相似的地方:都以病痛的部位为选择进针点的根据。

(3)《内经》刺法浮针疗法的最大特点是皮下进针、近部选进针点和留针时间长,这三者在《内经》的刺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较为详细的论述。

皮下进针:《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毛刺"刺浮痹皮肤"。

《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 直针刺"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 浮刺"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灵枢•宫针》篇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藏。

"半刺"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近部进针:九刺中的分刺即属此类。

分刺"刺分肉之间" 十二刺、恢刺 "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齐刺 "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

"扬刺 "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也。

"短刺 "刺骨痹,稍摇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 五刺、豹文刺 "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关刺" 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

"合金刺化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报刺 "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虽然留针时间不长,甚至远不及现代针灸临床常见的留针时间,但相对于众多内脏疾病的针刺治疗都不提及留针的情况下,在治疗疼痛 (痹证)病症时,突出了留针,这显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第二节浮针疗法的发展1、针具的发展开始时,我们采用浮针疗法时,使用传统针灸针具———毫针,用"毫针"作为浮针疗法的工具,在治疗部位较小、病痛较轻的疾病时效果快捷,疗效也比较确切,但下列的一些因素促使了我们下决心改变针具:(1)在病变部位大或深时,用毫针作工具的浮针疗法效果不明显,常常需要多个毫针,甚至多针效亦不彰。

(2)因为浮针疗法需要长时间留针,由金属制成的毫针留置于体内常常会因为移动等因素造成疼痛,或刺破血管等组织。

(3)金属针留置于体内,会在病人心理上造成强大负担。

(4)据我们观察,浮针疗法的疗效与针具的粗细有密切关系。

(5)在用毫针作为浮针疗法器具的时候,很多病人担心把金属针留置体内会造成自己在家里无法处理的后果,因此宁可浪费时间,等候医生下班前才取针。

这样既耗费了医生的时间,也不利于科室空间的利用。

由于上述的各种情况促使我们发明浮针针具(简称浮针),也就是现在的软套管针。

虽然,现在看起来浮针没有什么奇妙的,但当时却是花费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过了几个步骤才有了这个小发明:(1)首先我们想到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目的。

(2)化学方法也可考虑。

(3)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注射一定量的液体(如葡萄糖注射液) 最后,我们想到了复合的办法:主要结构为软套管和套于其中的不锈钢针芯,前者有较好的柔软度,而后者有足够的刚性和硬度。

2、适应症的开拓第一阶段:主要治疗四肢部的软组织伤痛。

第二阶段:治疗躯干部非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

第三阶段:治疗内脏痛。

第四阶段: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

第三节浮针疗法的特点一、操作特点浮针疗法与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疗法比较,在操作方法上不同,有其特点(1)针尖必须直对病灶(2)针体在水平运动(3)均匀柔和反复的扫散动作(4)留针时间长(5)在操作时,必须聚精会神,二、疗效特点(1)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2)取效快捷,治疗疼痛时,在进针完毕即可收效。

(3)留针时能保持这种疗效,留针达到一定的时间,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4)安全无副作用,不但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甚至因为是针体仅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原因,传统针灸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不复存在,晕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少发生。

(5)对软组织伤痛等疾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但对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 (副癌综合症),远期疗效不是很理想,然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止痛万法;(6)因为留针期间病人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回家,不需要象传统针灸疗法那样在治疗床或椅上留针,所以治疗场所的空间利用率较高;(7)费用低,因为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次数较少,虽然一次的治疗费用耍比传统针灸疗法多,但总体上要节省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