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一代建筑师

一代建筑师

一代建筑师——桢文彦一.简介主要生平桢文彦,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一生致力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

桢文彦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层次的内涵。

他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桢文彦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1954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1956~1958年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1987年华盛顿大学授予名誉博士,1962—1965年任哈佛大学副教授, 1979~198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6年成立(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现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

1989年9月,日本《新建筑》杂志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在日本国内受人喜爱的建筑师行列里,桢文彦名列榜首。

1993年,桢文彦获得被称为国际建筑界诺贝尔奖的UIA金奖和美国普利策建筑奖。

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系,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针。

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法。

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这是贞文彦作品的品质。

名古屋大学丰田讲堂, 1963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藤星镆台文化体育馆, 1985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Spiral,1987年获Peynolds Memovial奖;1988年获Wolfuqd奖;199O年获Thomas Jefferson Medalin Architectuve奖;1993年获The 4th UIA Gold Medal奖(UIA金奖);代宫山区域计划,获The 3rd Prince of wales Prize in Urban奖;获The l5th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奖。

桢文彦

桢文彦

桢文彦
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1954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
 1956~1958年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1987年华盛顿大学授予名誉博士,1962—1965年任哈佛大学副教授, 1979~198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6年成立(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现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

 获奖:名古屋大学丰田讲堂, 1963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
藤星镆台文化体育馆, 1985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
Spiral, 1987年获Peynolds Memovial奖;
1988年获Wolfuqd奖;
199O年获Thomas Jefferson Medalin Architectuve奖;
1993年获The 4th UIA Gold Medal奖(UIA金奖);
代宫山区域计划,获The 3rd Prince of wales Prize in Urban奖;
获The l5th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奖。

主要著作:1986年《桢文彦2 1979一1986》(现代建筑家系列);
1989年《桢文彦单图集——未完的形象》
1991年《桢事务所的建筑细部》;
1992年《记忆的形象》
1993年《桢文彦3 1987一1992》(现代建筑家系列)。

设计组织——桢文彦自序以设计为基础而成立的(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已开业40多年,现有建筑师35。

第15届普利兹克奖槙文彦

第15届普利兹克奖槙文彦
项目名称:东京Tepia宇宙科学馆 建筑师:槙文彦 项目地点:日本东京 建成时间:1989年 如同京都美术馆,TEPIA的外型要视地理环 境因素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便将它 设计成一座40m*40m*20m的长方形平行六面体 建筑。
名言
"我从来没有建立一家大型公司的想法。当然,小型公 司可能会出现视野狭窄的问题。理想的团队应当是具有广 泛的想象力,经常自相矛盾,相互冲突,工作中充满了动 感和起伏,并最终能扬长弃弊,把想象槙文彦转化成现实 的建筑。设计本身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而建筑本身则是 一件艺术品。" 他坚信:设计师不仅要给后人留下房屋,更重要的是要 留下文化财富。因为他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筑作品,更因为 他超越时尚的永恒精神,他荣获 1993 年普利策建筑奖。
代表作品
槙文彦脱离丹下体育馆的模式,转向用金属桁架及 不锈钢板做成大跨度的、以薄金属表皮覆盖的壳体形式 ,笼罩在体育馆的土工侧面之上。正如塞尔吉-勒拉特 (Serge Lalat)所说,轻质的壳体形式产生了同样光亮的室 内。桢文彦的碎片美学现在又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 着正交体积,用薄型金属表皮,它是极端状态下非物质 化为薄如纸的百叶或格子网,例如东京的特皮亚(Tepia)馆 (1990年);另一种是以金属为表皮的多边薄壳,后者的悖 论在于:它好像比任何东方先例更趋同于哥特传统。
代表作品
项目名称:藤泽城市体育馆 建筑师:槙文彦 项目地点:日本藤泽 建成时间:1984年
这座体育馆的形状好像泡沫一样由内向外扩张,在 保持整体平衡平衡形态的同时,构成了膜状外壳。好 像膨胀泡沫的空间设计,毫无疑问为需要广大面积的 体育馆提供了一处理想的室内空间。然而它是一座真 实的建筑物,而非泡沫,因此,需要将最初的形象转 化成符合建筑学的原理的构造。这便要回到建筑学的 本质上。

跟大师桢文彦学建筑-精选资料

跟大师桢文彦学建筑-精选资料

跟大师桢文彦学建筑“设计本身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而建筑本身则是一件艺术品。

”――桢文彦Fumihiko Maki桢文彦的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

1989年9月,日本《新建筑》杂志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在目前日本国内受人喜爱的建筑师行列里,桢文彦名列榜首。

1993年,桢文彦获得被称为国际建筑界诺贝尔奖的UIA 金奖和美国普利策建筑奖。

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系,这是桢文彦的设计方针。

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法。

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是桢文彦作品的品质。

桢文彦的作品中既融入了日本的建筑传统,又对新的领域和风格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的作品集中在日本和欧美各地,其建筑丰富的层次感、精致的细节构造、对于空间意象的强调和行为科学的理解,都标志着他非凡的成就。

从桢文彦的建筑作品中,我们能够解读丰富的关于建筑学的知识。

日本传统建筑模糊的功能性和空间意象的重叠性、禅宗典雅精炼的艺术性、密斯?凡?德?罗的空间普遍性、勒?柯布西耶的平面自由性、欧洲新造型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建筑手法以及对于细节的高度重视,所有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属于桢文彦自己的建筑风格。

在对于建筑功能的看法上,桢文彦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也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总的来说,桢文彦的建筑富有理性地结合了东方文化和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因素,将在漫长的历史中,为人们留下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供我们观赏与学习。

“群集理论”:被运用来分析建筑与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以获得建筑的多重功能。

“场所形成”观念是桢文彦最基本的建筑观点,即建筑是向场所开放的。

纵观桢文彦的设计经历,其作品的文化脉络始终处于运动、延伸过程――从传统延伸至现代。

城市设计实践的类型和评价标准

城市设计实践的类型和评价标准

从城市设计实践方面看,已故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爱坡雅在概括美国1960~1980年的城市设计实践经验时,曾根据这些实践开展的不同取向和专业性质,将城市设计划分为3种类型:开发型(Development)、保育型(conservation)和社区型(community)。

每一类的实践工作都有其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动机和工作内容。

这种大致的分类对概括总结中国今天的城市设计实践的开展和推进有一定的启示。

当然,实际的城市设计项目.往往是它们的结合。

如美国丹佛市中心区城市设计,我国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王建国主持的广州市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和南京城东干道城市设计等项目都涵盖了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的内容。

1、开发型城市设计此类城市设计是指城市中大面积的街区和建筑开发、建筑和交通设旆的综合开发、城市中心开发建设及新城开发建设等大尺度的发展计划.其目的在于维护城市环境整体性的公共利益。

提高市民生活的空间环境品质。

开发型城市设计实施通常是在政府组织架构的管理、审议中实现的。

如华盛顿中心区的城市设计,英国新城开发建设,巴黎德方斯地区城市设计和开发建设上海浦东陆家嘴城市设计,横滨未来港湾21世纪城市设计,日本东京新宿、池带、涩谷副中心地的开发设计等,以及规模更小一些的街区城市设计,如日本惠比寿花园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等。

以横滨“未来港湾21世纪”城市设计为例,1960年代开始筹划,1983年开始实施的横滨“未来港湾21世纪”城市设计计划,是一个典型的分区级的、开发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这一地区原是三菱横滨造船厂和铁路货运站所在地,,在横滨城市总体规划中,这一总面积达1.86km2的地区被确定为未来横滨新的城市中心,并将横滨站周边地区和关内、伊势佐木町地区连成一片(图2.69-图2.71)。

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这一地区建设了许多著名项目,其中包括1993年落成的,由三菱地所和美国建筑师Stubbins合作设计的横滨地标塔(Landmark)。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借鉴意义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造具有时代感和人 性化的住宅空间;注重细节和质感,提高居 住品质;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与评价
总结
桢文彦的代官山集合住宅设计理论强调了空 间、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开放与 封闭空间的交替变化,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 验。同时,设计注重材料、光影和细节的处 理,使住宅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目的和意义
目的
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特点,探 讨桢文彦的设计理念在集合住宅设计 中的应用和影响。
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 理论,为现代集合住宅的设计提供参 考和启示,促进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 展。
02
桢文彦设计理论概述
桢文彦生平简介
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53年赴美国留学,在哈佛大学学习城市规划与设计。
设计师应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同时关注可持续 发展和人性化需求。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提供支持和政策 引导,促进住宅设计的创新发展。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 合作,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也是重要的方向。
感谢观看
THANKS
空间布局与功能规划
空间布局
桢文彦设计理论强调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代官山集合住宅通过合理的空 间布局,实现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有机结合,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
功能规划
在功能规划上,代官山集合住宅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各种活动需求,设计了多样化 的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如休息室、娱乐室、健身房等,提高了住宅的使用效率 。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 彦设计理论分析
• 引言 • 桢文彦设计理论概述 • 代官山集合住宅项目介绍 • 桢文彦设计理论在代官山集合住

桢文彦

桢文彦

楨文彦的建筑风格及创作手法浅析马双泉建筑学084 200803302摘要:楨文彦是一位现代主义大师,对建筑和都市化都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设计手法。

槙文彦先生在概念上对于建筑的机能性,顺应日新月异的变迁性,保持不确定性的看法,采取开放端的认知。

而对于建筑在其环境中如何谐和,亦非常重视都市、文化和人性的纹理。

本文结合实例对楨文彦的建筑风格,设计手法以及在都市化方面的里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探讨他是如何把设计手法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从而为当代建筑设计者提供参考。

关键字:楨文彦,现代主义,轻盈,物质形态丧失,群造型,都市化Abstract: Maki Fumihiko is a modern socialist master, the architecture andurbanism has deeply the original opinion,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style of the building and design gimmick.Maki Fumihiko in concep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nctional sex, complywith the changing of change, and keep the uncertainty opinion, take thecognitive open. And for building in their environment how to harmony, also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ity, culture, and human nature of texture.This paperMaki Fumihiko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design methods in theurbanization and the wheel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esthe design gimmick how he i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buildings, which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ers.Key words: Maki Fumihiko, modernism, lightsome, loss of physical form,group form, urbanity引言:曾于1993年赢得被建筑界喻为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建筑奖的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之后赴美CRANBROOK美术学院留学攻读建筑硕士,1954年更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攻读建筑硕士,并任教于美国,日本各大学,先后担任过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研究所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等著名大学之教授讲师,1959年后返日成立事务所,并任东京大学教授至今。

桢-文彦

桢-文彦

空间分析
• 休息厅是“静”的,一种轻舒 胸臆、云淡风轻的宁静。大 面积的透明玻璃窗引进了室 外广阔而优美的景致,使家 属从悲痛的心情中得到缓解 和平伏。室内大量使用温暖 的木材,光线漫射于室内, 墙面也引进了柔和的弧线。 每一个小节点都不遗余力地 追求精致和简朴,一切无谓 的装饰都被舍去。休息厅的 空间是外向的、明亮的、温 暖的。
空间分析
• 建筑在形体上采取了一种谦逊而平和的姿态,尽量使 自己融合于环境中,但又以葬礼室倾斜的体量和休息 室花园的斜隔板悄悄地和小坡度的地形作呼应。建筑 从形体上就毫不掩饰它的主题:静。生与死的纠缠在 这里被淡化到最小,死亡似乎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 有淡淡的离愁,却没有无奈的悲痛。
• “静”是一种境界,无论表现在建筑师的思想,还是他 所营造出来的空间。事实上,风之丘火葬场里不同的 空间,功能不同,形态和材料也各异,但是有一点是 共通的,就是它们都表达了不同形式的“静”。
• 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 大规模的基地,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的环境。在 名为"风之丘"的基地上,原有的墓地与一群最近 挖掘出土的古代坟墓合为一个整体。基地是空旷 而宁静的,碧空旷野,一望无际,给了建筑师很 放松的空间,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平面简析
• 建筑根据功能的需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别是八角 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方形的火葬厅。 葬礼厅用于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守夜,火葬厅是 瞻仰遗体和火化的地方,休息厅让家属在各种仪 式间得到休息和平缓心情。每个建筑空间的特点 决定了光线的进入方式、空间的比例以及材料的 选择。
空间分析
• 随着展室尺度的增加, 活动的内容也随之而丰 富。
• 此外,整个建筑是作为 一个大的流动空间设计 的,力求做到再大的活 动,人们也能来去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筑诺贝尔奖UIA
形式组群:
他提出一种精心设计的“小局部” 的融合,这些小局部可以引起由局部动态的发展,并且形成一个 一直处于变化中的整体的城市:这个城市被看作是整个形式组群的集合。
这种“群集”的形式并非只限于设计中某些理性的围合与构成,置于一个城市复合性的背景下考虑, “群集”不仅仅是某种物质实体的表现,而最终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群集形式”。
.
7
集合住宅
广义的集合住宅是指在特定的土地上有规划地集合建造的住宅,包括 低层、多层和高层。 集合住宅一词来源于日本,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在香 港有“公屋”这样类似的名词,在新加坡则有“组屋”一词等。
.
8
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 HILLSIDE TERRACE
1967-1992 历时25年
如何保持分階段設計的連續性? 1.街區邊界形態的明確性; 2.街道(舊山手街)與代官山集合住宅區 廣場聯系節點的清晰性; 3.以日本“連歌”的形式協調不同階段的 建築群 4.分期設計、開發的建築形成都市表層的 層次感 5.建築形態簡潔、關聯、整體、連續
.
11
设计分期与手法:
沿路空间=沿旧山手路的线性空间+建筑群中临街角的点状空 间(线型街路+雁型建筑+点型广场) 街路空间与底层室内空间渗透 公共的步行者空间以高差限定,与街道连接又自具场所感
.
5
• 1.桢文彦的理论 • 2.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总述及主要特点 • 3.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分期阅读
.
6
代官山 代官山,日语叫做Daikanyama与惠比寿相邻,位于东京都涩谷区,属于东 京中高阶级的住宅区,气氛高雅
曾是日本集体住宅的创始地 东京五大潮流地标之一,时尚流行的代名词 充满着散步气氛的城市花园
.
25
丹麦驻日本大使馆
1979-1983
.
26
故意模仿街线的形状,给人一种 移动的感觉
.
27
第四期 1984-1986
.
28
.
29Biblioteka 第五期 1987-1990
.
30
.
31
三座建筑的组成帮助与旧代官山集合住 宅街区保持一种比例感
第六期 1991-1992
.
32
高度维持 首次向街的外墙置于南侧 庭院采光极佳
.
4
场所形成:
“建筑向场所开放” 提出作品的最终目的并非仅限于建筑物本身,而是在城市组构中加强地点感及 其相互间的联系。建筑形成场所,却又要在场所中自我消除。人的空间感常以场所为中介。
表现形式为建筑元素与广场连结,从而使得广场成为场所整体形式的主题或焦点,成为不具任何实 体构架的负空间。
而,在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中 槙文彦第一次希望证实他新的城市设计的方法……
.
9
朝倉家族
街区建筑复合功能:
居住 +商业店铺 +办公室 +大使馆与外交公寓
旧山手街
建筑地段的形状不规则
沿街一面较为整齐
.
地势向内逐渐倾斜,西南角落1差0 大
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區的 基本設計思想架構:
以分階段性的群體建築元素行成具有“故鄉性” 和“異鄉性”的場所感。
街區“場所感”的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複合 型
.
15
虽然25年间外因变化,但从基本的总体设计思 想直至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统一控制于独立完 整的构思之中……
.
16
• 1.桢文彦的理论 • 2.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总述及主要特点 • 3.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分期阅读
.
17
第一期
1968-1970
.
18
在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中,已经 暗示出了一种从槙文彦早期的大尺 度的城市思想向具有亲和力的城市 局部的转变,并且开始出现了对细 部的关注。“我发现在大尺度的城 市设计中很难去关注细节。”从大 尺度往小尺度的转变很自然地伴随 着对单个元素的重视和对当地遗产 中精华的认识而产生的。
.
19
.
20
第二期
1971-1974
.
21
空间的概念来自于把城市的流动空间延伸
到单个的建筑空间中去。通过不同尺度的
程度的围合,槙文彦形成了随着运动,或
者是潜在的运动而变化的空间,它的空间
囊括了传统设计的茶室风格和现代主义的
. 连续空间。
22
.
23
第三期
1975-1978
.
24
与一期工程相隔十年,改 抹灰墙面为方形瓷砖饰面, 出现曲线形的门斗台阶以 及一些入口处的凹廊……
.
33
钢框给予主体 感,波状铝板, 多孔铝板,冠 状的瓷砖,赋 予建筑物一种 适宜的时代 感……
.
34
空间的通透感
.
35
建筑与街道形态上的对话,贯穿与整个山坡平台的设计过程之中。
公共空间是这个对话的重点,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公共空间特征随着时间
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富有吸引力……
在设计中槙文彦运用日本传统“庭”(niwa)和“奥”(oku)
桢文彦 Fumihiko Maki
.
1
• 1.桢文彦的理论 • 2.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总述及主要特点 • 3.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分期阅读
.
2
桢文彦 Fumihiko Maki
1993 The 4th UIA Gold Medal(UIA金奖) The l5th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普利兹克奖)
的概念来组织不同层级的公共空间。“庭”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日本传统
自1950年,槙文彦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后,离开日本前往美国和欧洲“接触”西方的建筑文化;60年代末从美国哈佛大学回到日本;1993年,槙文彦获得被称为建筑诺 贝尔奖的UIA奖和美国普利兹克奖,获得了国际建筑界的公认。当时,槙文彦感到这一切起源于他与东、西方两种文明体系的接触过程,由东西方双重建筑文化的孕育。建
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
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1954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
1956~1965年间先后任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副教授
1979~198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6年成立(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
现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 会名誉会员
3
桢文彦的理论
城市调整的三种可能性: 巨构 形式组群 场所形成
PHASE 3
PHASE 4
PHASE 5
PHASE 1 PHASE 2
.
PHASE 6
12
广场 六个点型
形成形成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的核心序列,构
成这个街区的基本特征,亦是整体规划的构图介体……
.
13
都市中的村庄性格……
街角广场 复合广场
购物广场
.
14
庄园广场
庭院广场 阳光广场
都市中的村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