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明清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

《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西厢记》,《琵琶记》(这几部重点掌握)名词解释就要:章回体、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临川四梦元曲四大家明代四大奇书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朝时期四大著名元杂剧作家。
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及郑光祖,前三人属于前期作家,后者属于后期作家。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他们的创作代表了中国元曲的巨大成就,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
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的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
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前七子/弘正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唐宋派明嘉靖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明代名词解释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由于所讲历史事件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需要分若干次才能讲完,因此,第讲一次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这种分卷分目的形式在章回小说发展初起期的范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品中已大体形成,如全书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节,节前有简单目录。
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登峰造极之作是《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
历史演义:历史演义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地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英雄传奇小说: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看,却比历史演义反应的生活面邀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神魔(怪)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从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来分类,有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狭义公案小说等名称。
神魔小说又称神话小说,主要通过幻想中的神魔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明代后期,形成热潮,它们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艺术代表。
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
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考研复习

明代文学主要名词解释整理1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的台阁重臣“三杨” :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诗歌创作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3章回小说: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
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的类型之一,“历史演义”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兴衰等话题为历史基干题材,组织形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
历史演义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
特点: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功,也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例如《三国志章回演义》5 拟话本: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编写的小说。
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加工编辑,进而进行模仿话本的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的话本,称拟话本。
6 三言二拍: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这三部小说集。
“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 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群体,成员总共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
8 後七子:明代中期继前七子之后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其余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9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人物:谢铎,张泰等人。
主张:提倡“诗学汉唐” ,反对台阁体委琐卑冗的文风。
在如何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强调从文学本身去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
这对台阁体产生巨大冲击,对当时文坛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主张的过度。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包括曲词、宾白、科介。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
角色有旦、末、净。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
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
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
《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
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
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
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
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
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是指明代和清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
明代文学特色是文风豪放,注重个性表达;清代文学特色是文风严谨,注重修辞技巧。
1. 明清文学:明代和清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的总称。
2. 总集:指收集某个作家的全部作品的文集,如明代冯梦龙的《唐伯虎点秋香总集》。
3. 诗词:指古代汉族文人用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的诗歌形式。
明代和清代的诗词创作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家有杨基、杨慎、袁宏道等。
4. 骈文:指长度和格律上有一定规定的文体,以七绝骈文和对仗工整为特点。
明代骈文代表作家有杨基、杨慎、沈德潜等。
5. 戏曲:指戏剧性质的文学作品,有京剧、评剧、越剧等不同地方戏曲。
明代和清代戏曲得到迅速发展,代表作品有《西华山》、《京剧曲谱》等。
6. 小说: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体裁。
明清时期的小说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7. 诗话:指关于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论述和评论。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撰写的诗话,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袁宏道的《诗林广记》等。
8. 词曲:指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的短诗或歌曲。
明清时期的词曲成就显著,代表作家有杨基、纳兰性德、杨慎等。
明清名词解释

1.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
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派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 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
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考研复习

明代文学主要名词解释整理1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的台阁重臣“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诗歌创作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3章回小说: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
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的类型之一,“历史演义”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兴衰等话题为历史基干题材,组织形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
历史演义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
特点: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功,也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例如《三国志章回演义》5拟话本: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编写的小说。
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加工编辑,进而进行模仿话本的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的话本,称拟话本。
6三言二拍: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这三部小说集。
“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群体,成员总共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
8後七子:明代中期继前七子之后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其余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9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人物:谢铎,张泰等人。
主张:提倡“诗学汉唐”,反对台阁体委琐卑冗的文风。
在如何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强调从文学本身去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
这对台阁体产生巨大冲击,对当时文坛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主张的过度。
古代文学明清名词解释

前七子:明中期,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
他们主张文统,反对宋代以来的文学和理学。
他们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出以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为取法对象,矛头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气诗派,希望借复古达到反映现实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
后七子: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基本主张与前七子相似,但内部风格并不统一。
领袖李攀龙以文坛领袖自封,目中无人,作诗多取前人诗句稍加改动,成就最高者是王世贞。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
公安派:明中后期,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是李贽的文学革新思想在诗文领域的突出表现。
“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为他们是湖广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
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反对复古模仿,亦反对道统。
主张以性情为诗文,清新自然的风格。
但公安派的追随者因为文才不足,往往使作品流于粗糙,直白。
竟陵派:明后期,以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
他们用古人的词采来匡正公安派末流的粗糙与直白。
他们不满于公安派浅易的风格,提倡“幽深孤峭”风格,为此他们不惜在诗中用怪字、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式凑在一起,故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所以他们的作品显得佶屈聱牙,令人费解,给人以刁钻古怪的感觉。
其作品往往刻意追求新奇,结果反而似通非通,幽塞寒酸。
台阁体:明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诗文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谢铎,彭民望等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本和简本:指的是《水浒传》的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
繁本文繁事简,均无平王庆、田虎情节。
简本文简事繁,有平王庆、田虎事。
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台阁体:指明永乐至成化年间,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他们的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是诗歌发展的逆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茶陵派: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
承前启后,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于诗文变化,颇有影响。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
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但在创作实践中,李东阳的诗文未脱离台阁之气。
但是其离开台阁体的作品,如《白杨行》《马船行》等,颇有生活气息。
茶陵诗人还有彭民望、谢铎、张泰及等。
前七子:是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
他们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门径。
但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
后七子: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从总体上看,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但后七子成员之间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
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明中期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
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如沈自晋、沈自征)、门生(如吕天成、卜世臣、叶宪祖及其第子袁于令)及追随者王骥德、范文若等。
故这个明末著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
临川四梦:汤显祖所作传奇《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他戏剧创作的全貌,并且这四部传奇又均与梦相关,而汤显祖是临川人,故而合称为“临川四梦”。
又因汤显祖的书斋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四大奇书:从清代开始,人们通常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
这四部小说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实际上,它们又是南宋时期说话艺术中主要四家的延续和发展:《三国演义》是讲史小说的发展,《水浒传》是说铁骑儿的发展,《西游记》是说经小说的发展,《金瓶梅》则是小说家小说的发展。
三言:是冯梦龙对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加工、编辑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集。
分三部:《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二拍:是凌濛初应书商要求编写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共七十八篇。
《今古奇观》:“姑苏抱瓮老人”见“三言”与“二拍”“卷帙浩繁,观览难周”(《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
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童心说:是晚明李贽提出来的。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他说只要有了“童心”,就可以无时不文。
公安派: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是李贽的文学革新思想在诗文领域的突出表现。
“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为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
兄弟三人中以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即是由他提出来的。
“公安派”反对道统对文学的控制,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要求诗歌创作脱离“理”的束缚而自由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竟陵派:以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而得名。
竟陵派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的来源不是诗人自己的“胸臆”,而是古人的篇什。
他们主张“张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
由于这种孤僻情怀不是诗人自己的冲动,而是古人的牙慧,所以显得十分枯涩。
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派浅易的风格,认为这是“俚俗”,而大力提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
为此他们不惜在诗中用怪字、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式凑在一起,故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所以他们的作品显得佶屈聱牙,令人费解,给人以刁钻古怪的感觉。
其作品往往刻意追求新奇,结果反而似通非通,幽塞寒酸。
小品文:指体制短小的散文,体裁上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问题都可适用.风格轻灵隽永,反映了晚明时期文人文学趣向的某种变化.大多描写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风貌, 真实细腻地表现他们新的生活情调, 形成了个人化,生活化以及写实求真的创作特征.代表作有公安三袁,张岱,王思任等,代表作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
复社、几社:继晚明江南士大夫政治团体东林党后,明末江南地区一些文人组织相继崛起,崇祯初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
与此同时,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等创建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
这是两个在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清初三大家(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梅村体:吴伟业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丽动人的风格特色,而他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他是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他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 以故国情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为人物命运沉浮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梅村体"叙事诗约有百首,如《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圆圆曲》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其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阳羡派:阳羡派词宗陈维崧,字其平,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宜兴古称阳羡,故他所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他的词师法苏,辛,受辛词的影响尤深.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注重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词风豪放,气魄雄伟,取景壮阔,语言率直俊爽.他在唐宋之后异军突起,成为清词的一面旗帜,集结万树,蒋景祈,史唯园, 陈维崧等大批阳羡派词人,为词的振兴作出重要贡献.浙西派:清代词派,创始人和领袖是朱彝尊。
当时浙西词人龚翔麟曾将其他浙西词人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岸登、沈皞日以及他自己的词作,刻为《浙西六家词》,浙西派由此得名。
该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娇显露,填词必须“字琢句炼,归于醇雅”,要求词具有古雅峻拔的格调。
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
朱自述“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
”浙西派在其影响下,标举清空醇雅风格,蕴藉空灵,无轻薄浮秽之弊,也不落浓艳媚俗。
即使艳情咏物,也力除陈词滥调,独具机杼,音律和谐,但他重在字句声律上用工夫,限制了创造的天地,也给浙西派带来了堆填弄巧的风气。
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清史稿》卷四九一《顾贞观传》云:"世特传其词,与维崧及朱彝尊称词家三绝."神韵说: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从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和宋代严羽的“妙悟”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中寻找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神韵说”。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更多地关注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意境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
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毛病。
南洪北孔:是对清初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的合称。
洪昇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有著名历史剧《长生殿》传世;孔尚任是曲阜人,有著名历史剧《桃花扇》传世。
这两部著作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并代表了清初感伤审美思潮的重要实绩。
一人永占:李玉的《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剧的简称.四剧均为当时著名剧目,但最能代表李玉戏剧创作成就的是《清忠谱》.红学:《红楼梦》问世之后,很快吸引了社会上的广大读者,流布极广。
从嘉庆、道光年间开始,一部分人开始对《红楼梦》进行评论,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叫做“红学”。
“五四”之前,人们多用传统的观点和方法评论《红楼梦》,被称为“旧红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评点派和索引派,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则具有划时代意义;“五四”之后,“新红学”崛起,代表人物和著作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新中国的红学研究进入了当代阶段,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但仍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性灵说:是对清中叶袁枚的诗歌理论的概括,主张诗歌表现诗人的个性和灵感,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反对摹拟古人和堆砌典故,反对无病呻吟。
袁枚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进步文学观,又吸取了神韵派重个性的观点,既反对形式主义又反对拟古主义,是一种进步的文学理论,但是过分强调“性灵”,主张“师心”,忽视了社会生活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是其历史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