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导语: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们思想和情感的抒发方式,承载着历史、民俗、哲学等众多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古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周南》、《关雎》、《卫风》、《国风》等15篇组成,内容广泛涵盖了古代人们的宴饮、爱情、生活等方方面面。

诗经以其简洁、自然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知和思考。

2. 辞章: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以整齐、工整的辞藻和语言结构组成的文章,通常用于见礼、赠文、祭文等场合。

辞章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和表达力,常常以富有感情、华丽多彩的语言,表达人们对友情、爱情、亲情等的思念和赞美。

3. 骈文: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指使用平行的句子结构、重复的修辞手法、对仗的语言形式等特点构成的文学作品。

骈文在唐宋之间较为盛行,其形式多样,无论是骈体诗、骈话还是骈文诗,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学追求。

4.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的诗歌形式。

它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一方面因为其节奏感强、句子紧凑的特点,而且它的灵活性和表现力也值得赞扬。

七言绝句的优美旋律、准确表达和富有意象的描绘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5. 韵文与散文:韵文和散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韵文是指有一定的韵律、音调的文学形式,例如诗歌和骈文。

散文是指不受音律约束、按照自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组织的文学形式。

韵文通常具有较高的节奏感和音韵的美感,而散文则更注重细腻的抒发和真实的揭示。

结语: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其中一些名词的解释,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音韵之美、修辞之妙以及对社会、情感的深入剖析。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甲骨卜辞:甲骨卜辞即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在今天可识的汉字中,以甲骨文为最古。

殷商王室崇尚迷信,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时日、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和占卜结果等刻写在上面。

甲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占卜之辞,间有少数记事文字也常与占卜有关,所以一般称为卜辞。

甲骨卜辞是一八九九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也叫殷墟)发现的,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

如从卜辞中有“禾”“黍”“稻”“麦”“稷”“粟”等字,可知殷代已有很多种类的农产品;从“牛”“羊”“犬”“豕”等字以及对这些牲畜大量宰杀的记载,可知当时的畜牧业已很发达;从“奴”“仆”“臣”“妾”等字,又可知当时的阶级关系已很分明。

总之,甲骨卜辞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铜器铭文:铜器铭文即金文,旧时又称“钟鼎文”,是铸或刻在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殷商时代的铜器已有简单的铭文,到了周代才日益发展。

这些铭文的内容很复杂,大抵不外记录有关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之类。

由于器物的限制,铭文一般不能过长,大都不过数十字,但个别也有三、五百字的,如《散氏盘铭》和《毛公鼎铭》。

铜器铭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3、《周易》卦、爻辞:《周易》中的卦、爻辞是一种专为卜筮之用的辞。

说明《周易》六十四卦每卦要义的是“卦辞”,说明《周易》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的则是“爻辞”。

这些卦、爻辞的时代已难确指,其中有些片断反映了殷商时的史实,有重要史料价值。

在其叙述吉凶事象时,有不少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凝炼,又多用韵,有一定文学价值。

如“履霜,坚冰至”(《坤》“初六”)就形象地说明事物将变时,初见征象,变化随即到来,其中含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哲理。

4、诗三百:“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并无“经”字,只称“诗”或“诗三百”。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里的“诗三百”即指《诗经》。

《诗经》本为三百零五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6.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

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婉约派:宋词一大流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

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

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7.兴四大诗人:是进入南宋以后,从江西诗派得氛围中冲决而起,取得重大创作成就得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陆游为代表。

书上的解释: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

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

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8.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内师心源,外师造化,要求师法自然,感悟自然,想象新颖清新,语言活泼,风格诙谐幽默,自成一体,人称“诚斋体”。

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

“诚斋体”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常人难以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一、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意义和艺术魅力。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1. 诗经:又称《国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来自不同诸侯国家的诗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宝贵资料。

2. 五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五个字,形式简洁,内容丰富,是唐诗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3. 七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七个字,有比五言绝句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是宋诗时期的主要诗体之一。

4. 神话:是古代人们创造的关于神灵和英雄的故事,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是古代文学中富含幻想和神秘色彩的重要形式。

5. 历史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戏剧形式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叙事和戏剧冲突的双重特点。

6. 传记: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实事为基础,以记载人物生平和事迹为主要内容,对于了解历史人物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7. 讽刺: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讽刺、嘲笑等方式,以幽默的方式批评或揭露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或个人的缺点。

8. 对联:是古代文学中传统的艺术形式,由上下两行对称、相对呼应的诗句组成,形式简练、意境丰富,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9. 古文: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散文和史书等文体,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10. 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讴歌、赞美英雄、宣扬美德,形式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11. 饮食文化:反映古代饮食习俗和文化传统的文学表达形式,通过描述食物、菜肴和饮品等来表达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追求。

12. 戏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寓教于乐,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13. 叙事: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详细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转折点表现出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此派诗作的内容大多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拟古为主要题材,是当时盛世雍容堂皇气象的点缀,虽也有托古讽今之作,但多数作品贫弱苍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却缺乏李诗的深思挚情,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

西昆体以华丽典雅的作风取代了白体、晚唐体的冲淡和瘦硬,使宋初以来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风靡一时,同时它的雕琢浮艳与模仿痕迹过重,也受到一些抨击。

2、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效法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由于宋人常把二人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称为“晚唐体”。

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向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比较特殊的是寇准,他是晚唐体中唯一位至宰辅的达官,也是此派的盟主,诗作意境清寒,含思凄婉。

3、王荆公体:王安石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巧于构图,善用色彩,体物细腻,兴象玲珑,同时又重视技巧、法度,讲究才学、用典,注意造语用字,这些诗作往往是通过人工的巧妙安排而达到唐诗浑然天成之境界的,因而一方面深得唐人风味,一方面又带有宋人习气,其审美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的江西诗派。

人们通常把这些精工巧丽,圆融华妙的小诗称为“王荆公体”(因他曾被封荆国公),亦称“半山体”(因他自号半山)。

代表作品有《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

4、江西诗派:由宋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此派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他们都师法江西黄庭坚,故以江西称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题部分参考答案:1 沉郁顿挫:1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鬰顿挫,沉鬰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2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感情深沉阔大。

3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心态,把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

4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梦李白二首》、《北征》、《秋兴八首》都是这样的例子。

5沉鬰,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3永州八记:1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

2 “永州八记”最为人称道。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he2)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

5初唐四杰1“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2 “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3 “四杰”作诗,重视抒情,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如卢照邻的《行路难》,杨炯的《从军行》。

4“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

一些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有雕琢之病。

7《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品选中编一册P103)1作者杜甫。

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杜甫由长安赴奉先,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家属。

此诗作于到家之后,是作者长安十年政治生活的总结。

2诗以“忧黎元”为核心,反覆陈明“自比稷契”的用世之志。

3抨击最高统治集团的腐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4纪行即所以言志,故以《咏怀》为题。

5此诗把叙事、抒情、说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波澜壮阔,是反映社会社实的长篇史诗。

9《秋兴八首》(作品选中编一册P135)1是唐代宗大历元年秋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2秋兴,因秋而发兴。

3此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写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於凄清哀怨中,具有沉雄博丽的意境。

4八首脉络贯通,首尾呼应,组织严密,格律精工,是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

11三十六体:1晚唐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都擅长骈体文,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三人在其从兄弟中皆排行第十六,故有此称)。

2他们大力提倡四六文,风格华丽浓艶。

3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

13西崑体1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

2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杨亿编《西昆酬唱集》,共收录17位诗人的诗,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

4、《西昆酬唱集》主要有三类题材:一是怀古咏史。

二是咏物。

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

5,西昆体师法李商隐,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而缺乏真挚情感。

题材狭窄,缺乏自立精神。

15、诚斋体1南宋杨万里的诗风。

2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笔下的草木虫鱼充满生机和灵性,给诗歌带来活泼的风格。

要素之二是想象奇特,语言流畅,近于口语。

4杨万里作诗无拘无束,信手拈来,很有特色。

但也产生了粗率、浅俗的缺点。

17、江湖诗派(《文》三P205-208)1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成为江湖谒客。

2杭州书商陈起为上述诗人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

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

江湖诗派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

3江湖诗人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4刘克庄与戴复古成就突出。

5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19诸宫调(《选》中编二册P430,《文》三P249-250)1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2诸宫调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3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弹词”。

4《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20传奇(《文》四P106)1“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2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3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4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2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文》三P337)1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2《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

3《张协状元》是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戏文。

《宦门子弟错立身》写金国完颜寿马与走江湖的艺人王金榜的爱情故事。

《小孙屠》是一部公案戏,揭露了官府的糊涂和吏胥的不法,最后由包公昭雪。

剧中曲调出现了一支南曲间插一支北曲的“南北合套”的体制,说明南戏已注意吸收杂剧的乐曲来丰富自己。

22四大南戏(《文》三P347)1元代南戏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称为四大南戏。

2《荆钗记》叙王十朋和钱玉莲的夫妇之爱。

情节精巧,戏剧性强。

荆钗这一道具贯穿全剧。

《刘知远白兔记》写刘知远全家团圆故事,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

《拜月亭记》是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而成的。

《杀狗记》写兄弟重归于好,颂扬孝悌观念。

23元诗四大家(《文》三P372-374)1“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2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皆雄浑流丽,多模往局,少创新规。

3“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

4“元诗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

意境浑融,风格深沉。

24铁崖体(《文》三P374-375)1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

2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

2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

多半是咏史、拟古之作,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

例如《鸿门会》。

3“铁崖体”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的特征,与元代中期诗风背道而驰,所以特别引人注目。

4杨维桢有时一味求奇,不免诡异晦涩。

25散曲(《文》三P354-357)1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2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3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带过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4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27临川四梦(《选》下编一册P341,参《文》四P128-142)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代表作为《牡丹亭》。

从题材内容上看,《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曰政治问题戏。

从哲学主张和理想皈依上看,汤显祖的风情戏时刻高举真情、至情的旗帜,而政治戏则反映出矫情、无情的可憎可恶。

从曲词风格上看,汤显祖的风情戏妙在艶丽多姿,政治戏则显得尖锐深刻。

29前七子1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

前七子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2他们倡导复古,[反对]台阁文学和理学风气,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3在贬斥文学“主理”现象的同时,李梦阳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他将民间创作与文人学子作品进行对比,以为“真诗乃在民间”。

4他们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暴露出“守古而尺尺寸寸之”的毛病。

31唐宋派(《文》四P88-91)1明代嘉靖年间,文坛出现了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

2该文学派别将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

3唐宋派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

茅坤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将唐宋古文名家标榜为效法的“正统”。

4主张文以明道。

道指儒家道德原则。

4唐宋派文学成就较高的是归有光。

归有光的散文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富有感情色彩,他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33公安派(《文》四P206-209)11公安派是晚明重要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袁宏道尤为突出。

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公安派。

2公安派提出“性灵说”。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

3反对拟古蹈袭。

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

如袁宏道《戏题斋壁》诗、《感怀诗》即为代表。

4但一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5除诗歌之外,公安派的散文创作成就也较高,尤其是游记、传记,多有佳篇。

6影响(略)。

35《今古奇观》(《文》四P185)至明末,有署“姑苏抱瓮老人”者,见“三言”与“二拍”共200种,“卷秩浩繁,观览难周”(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

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37梅村体(《文》四P261)1清初吴伟业以唐诗为宗,七言歌行,尤所擅长。

2他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

3它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

4梅村体以表现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情节波澜曲折,富于传奇色彩。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精警隽永,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

5吴伟业歌行成绩突出,誉满当世,影响深远。

清末王闿运《圆明园词》、王国维《颐和园词》等,都是“梅村体”的遗响。

39乾隆三大家(《文》四P385)清代中期,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