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整理
2019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一)

2019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一)清雅词派:指南宋中后期词坛崛起的一个词派。
此词派的开山大师是姜夔。
他在题材内容方面主要承袭周邦彦词写恋情和咏物的传统,在词的格调、意境方面有新的开拓,格调高雅,词境疏朗开阔,以其“清空”、“骚雅”的风格特色,成为南宋雅词的典范。
此后,自吴文英、史达祖至王沂孙、张炎、周密等均沿此路作词。
在遣辞和音律上益求清丽工整,重咏物,多用典,追求人工之巧,使词由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
他们的作词途径和特色虽各有不同,但追清趋雅却是共同的。
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
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写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其所创诗歌,被称为“诚斋体”。
简斋体:即指陈与义的诗。
陈与义号简斋,著有《简斋集》。
其诗学杜甫,又深受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
他虽也重视句法,造语凝炼,但并不株守江西诗派成规,能突破黄、陈瘦硬诗风的局限,主张“不可有意于用事”,以直致、浅语入诗,去繁缛,尚简洁,注重白描和诗歌的恢弘圆融,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为当时诗坛新添一格。
他的诗歌被称为“简斋体”,对宋诗发展作出了贡献。
竟陵派:因为仿效公安派的诗歌日益显露出“陋”、“俚”的弊病,所以有竟陵派出来加以匡救。
竟陵派因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
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不来自诗人的胸臆,而来自古人的篇什,所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
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用怪字,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
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
文学史名词解释

1.风":学习文学史。
原指音乐。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即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指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域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奠用的舞曲。
2.《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自考。
《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仅有诗题,不在305之数。
3.采诗说:是关于《诗经》编订进程的一种说法;上古有自上而下的诗歌采集制度,采诗官到官方采诗让国君了解民情。
4.献诗说:《国语﹒周语上》;是关于《诗经》编订进程的一种说法;爆发于先秦时期。
5.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编订进程的一种说法;学者以为《诗经》中作品的编集成书经过了孔子的删定。
删诗说最先由司马迁提出。
6."弃妇诗":是抒写因婚姻粉碎或丈夫变心而被屏弃的妇女感受的诗歌;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代表。
7.三体三用说:唐人孔颖依体用关联,相比看自考。
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分辨进去,认定为《诗经》艺术显露方式。
8.《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订正;它以一致今音信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实了鲁国及周王朝、诸侯国的历史事故。
以谨慎的书法和微言大义,表达保护同一等思想。
9.《尚书》:是我国现代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它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
有古今之别。
10.《今文尚书》:是秦始皇焚书后,由西汉初年经师伏生清算进去的,共28篇;因它是用汉代通用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11.《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出现;用战国时期的文字写定;比《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
12.《逸周书》:本名《周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七十一篇,今存六十篇,看看自考成绩查询时间。
另外十一篇仅存篇目,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文字和春秋战国之文接近,非一时一人之作。
13.铜器铭文:是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
普通都较冗长,仅几十字,个体较长如《散氏盘铭》、《毛公鼎铭》。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汇总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3.《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4.“春秋三传”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5.《论语》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
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8.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 篇。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作品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风格,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为自考课程,主要涉及到了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文学史的基本概念1.文学史的定义:文学史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文学作品的产生、流派的形成、作者的传世与影响等。
2.文学史的分类方法:按时间分期、按流派分类、按地域分区等。
二、古代文学的三纵三横1.三纵:时间纵,即古代文学历史沿袭的时间轴;主题纵,即古代文学作品所追求的主题内容;情感纵,即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体验。
三、古代文学的流派与代表作品1.古文流派代表作:《左传》、《国语》、《史记》2.诗歌流派代表作:《诗经》、《楚辞》、《陆机集》3.散文流派代表作:《庄子》、《文心雕龙》、《傅雷家书》4.戏剧流派代表作:《诸子百家戏》、《汉赋》、《元杂剧》5.文言小说流派代表作:《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6.白话小说流派代表作:《红岩》、《家》、《孽子》四、古代文学史的发展阶段1.原始阶段:包括《诗经》等早期文献的创作和保存。
2.古代文学的萌芽阶段:以《楚辞》和《古文观止》为代表,出现了大量的散文和乐府诗。
3.古代文学的兴盛阶段:以唐代为代表,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4.古代文学的衰退与复兴阶段: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和文化传统的断绝,古代文学走向了衰落,但在近现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如白话小说。
五、古代文学史的评价与思考1.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一些与现代价值观念不符的内容,这需要我们进行审视和思考。
3.古代文学的时代特点:古代文学作品以婉约、豪放、诗性等特点为主,反映出古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
4.古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北京自考汉语言文学古文史一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
比,即比喻,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
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2、《春秋》:本是先秦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4、《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5、《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
6、《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此书约成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的。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不同的本子.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形成的,共包括《学而》、《为政》等二十篇。
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遗民诗人:清初诗坛,有一批由明入清的诗人,他们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对时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对清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态度。
拒绝入仕为官。
他们用诗歌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坚持民族气节,寄托故国哀思,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
这一类诗人被称为遗民诗人,其代表人物为顾炎武、吴嘉纪和屈大均。
遗民作家:指南宋灭亡后生活在元初的原南宋末年的作家。
著名的有汪元量、刘辰翁、郑思肖,以及谢翱、林景熙和谢枋得等。
他们由宋入元之后,用诗、词、文不同的文字形式,感怀时事,伤悼故国,抒写兴亡感慨,表现了坚守气节的遗民心态,表达了亡国遗民的悲愤之情。
后人称这样一个作家群为遗民作家。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元曲四大家:指前期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后期元杂剧作家郑光祖。
因为他们在元代杂剧创作中成就高、影响大,所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关、郑、白、马”,后又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一祖三宗:是指宋代江西诗派的渊源和宗师而言的`,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在艺术上以学杜甫诗为宗旨,尤其是学其到夔州以后的诗作,后来作家亦多主学杜,故其一祖为杜甫。
除黄庭坚外,陈师道、陈与义亦是江西诗派的中坚人物,故江西诗派的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说由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其《瀛奎律髓》中首倡。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整理

5.逍遥游——《庄子》里的第一篇文章,“逍遥游”指不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束缚的遨游。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人在世间生活,受到社会的各种束缚,自身的限制等诸多因素,为了实现人生自由,就必须使自己从世俗的价值标准、外在功利和一己小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和宇宙和谐交融,达到天地共生,万物和一的境界。逍遥游是心灵的遨游,但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是独具特色的体道方式。后世也把它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三类是《诗经》按音乐不同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重章:重章是《诗经》结构形式的一大特色。所谓 重章并不是把完全 相同 的字句在罗列 一遍,而是 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而是改变字词后使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楚歌体—— 楚歌是中国古代流行于楚地的一种民歌,一般句式长短不齐,中间、句尾带“兮”字,用于歌唱,比较悲凉。战国后期,屈原在“楚歌”基础上,创作出“楚辞”这一文体。西汉项羽、刘邦等人亦用楚歌进行创作,创作出《垓下歌》、《大风歌》等作品,刘彻也有《秋风辞》、《瓠子歌》。东汉用“楚歌”创作的文人有张衡的《四愁诗》和梁鸿的《五噫歌》。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及答案1.《诗经》1.《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2.‚六义‛2.‚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3.《春秋》3.《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4.‚春秋三传‛4.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5.《论语》5.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
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6.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散体大赋7.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8.抒情小赋8.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铺叙摹绘的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这类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是汉赋发展的新趋向。
9.汉乐府9.汉代一种音乐机构的名称。
它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民歌、制曲、演唱等。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汉乐府机关所保存的诗歌也称"乐府‛,所以乐府就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10.《史记》10.作者是西汉人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记人为中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记录了中国古代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鲁迅评之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中国正史的写史体例,同时对后代传记文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11.《古诗十九首》11.‚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的《文选》之中,这十九首古诗都是汉末文人作品,非一人一时所作,它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钟嵘评之曰:‚一字千金‛。
刘勰《文心雕龙》评之为‚五言之冠冕‛。
13.建安风骨13.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三曹‛、‚七子‛、一蔡等著名作家,他们的创作多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形成了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14.新体诗14.南朝齐、梁年间,以理论为指导,讲求声律的新体诗。
因形成于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
最有成就的作家是谢眺等人。
它的出现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的基础。
15.骈文15.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
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16.志怪小说16.魏晋南北朝时代小说的一种类型,专记幽冥怪异、神灵报应、人间奇异,深受佛教故事、巫士和方士影响。
代表作品是干宝的《搜神记》。
17.游仙诗17.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
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
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18.玄言诗18.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19.吴歌19.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以后,下及梁陈,成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
‛(《晋书•乐志》)20.西曲20.西曲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
‚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21.宫体诗21.出现在齐梁之际、盛行于梁陈时代的一种诗歌。
在形式上讲求声律、对偶、辞采,风格轻艳丽靡;在内容上,以写闺阁情怀和描写女性为主。
22.初唐四杰22.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
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
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
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23.上宫体23.唐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其特色为‚绮错婉媚‛。
上官仪还总结了前人对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从而芊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
上官体在唐诗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4.王孟24.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
二人都善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诗歌艺术风格也相似。
25.高岑25.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
二人都长于写边塞诗,风格相似。
26.新乐府运动26.中唐以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以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有感于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要求改革政治,用诗歌宣传自己的主张。
大量创作‚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诗,以反映民瘼,讽谕时事,于是新乐府运动应运而生。
最早创作新乐府诗的是李绅。
他曾作《新题乐府》二十篇。
元稹见后,和作十二篇,即《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
白居易在元稹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名日《新乐府》。
较早创作新乐府诗的诗人有张籍、王建,后人称之为‚张王乐府‛。
27.唐传奇27.唐代文言小说的名称。
这种小说的内容、情节往往离奇曲折,故称之为传奇。
最早把这种文言小说称之为‚传奇‛的是唐末裴硎,他把自己的传奇作品集命名为《传奇》。
后来就把这种用文言文写成的小说称为‛传奇‛。
唐传奇是文人有意识创作小说的开始。
它虽是在六朝志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标志着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8.花间派28.后蜀赵崇祚编辑了一个词集,名为《花间集》,其中收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作。
词风多为浓艳香软,内容多为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
后人称集中的作家为‚花间派‛。
该派继承了温庭筠的词风,重要词人有韦庄、欧阳炯等,对后世词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9.温韦29.花间词人温庭筠和韦庄。
二人都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故并称为‚温韦‛。
其实二人词风不尽相同。
温词浓艳,韦词清丽;温词缜密,韦词疏淡;温词含蓄,韦词直率。
30.西昆体30.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诗集称《西昆酬唱集》。
《穆天子传》云:‚天子升于昆仑之丘,至于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谓册府。
‛据此,后人称帝王藏书的秘阁为玉山、册府,西昆指玉山。
《西昆酬唱集》共收诗人十七位,多西昆健将,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杨、刘齐名,当时影响很大。
31.诗文革新运动31.北宋中叶,欧阳修登上文坛,学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并很快成为文坛领袖。
他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形成了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开创了一代诗风。
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32.江西诗派32.江西诗派因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此图是吕本中早年一时兴到之作。
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等,共二十五人。
列入图中的人物,主要是黄庭坚的追随者和与吕本中有较密切关系的人,主观色彩较浓。
《宗派图》显示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江西诗派的发展可分为发展期、全盛期与衰落期。
33.诚斋体33.杨万里,号诚斋,他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
‚诚斋体‛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
‚诚斋体‛中以绝句最为出色。
34.苏辛词派34.北宋的苏轼,首开宋词中的豪放词派。
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诩,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加之与当时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推移磨荡,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干、张孝祥诸家的词风相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35.稼轩体35.辛弃疾号稼轩。
他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慨的词人,才气纵横,笔力超拔。
他的词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驰骋百家,转益多师,而且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
他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
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情和体现了自己的人格。
他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使词在与乐分离之后,仍能够作为一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化的新体格律诗独立存在。
他的词不仅‚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而且‚色罗万象‛。
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36.辛派词人36.指的是南渡前后词风与辛弃疾相似或相近的作家。
既包括早于辛弃疾的南渡初期作家张元干、张孝祥等,也包括和辛弃疾同时或后于辛弃疾、在作词方面追步辛弃疾的作家陈亮、刘过等人。
他们都以浓郁的爱国激情和慷慨悲壮的词风,共同促成了苏、辛词派的形成,成为词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37.永嘉四灵337.‚永嘉四灵‛是指南宋后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
由于他们四人的字号中均有一‚灵‛字,故谓之‚四灵‛。
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似,且都由叶适鼓吹而闻名于世,故谓之‚永嘉四灵‛。
‚四灵‛以宗唐为号召,实则学习晚唐贾岛、姚合的晚唐体,诗风清苦冷僻。
刻画太甚而流于纤巧,但以白描作诗,清新流丽,矫宋人长篇论理之陋习,在文学史上可谓功过参半。
38.江湖派38.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
江湖本是隐士布衣的栖游之地,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官宦,登显禄者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