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辑集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作品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骚之作,合为一集并定名为《楚辞》。这样,“楚辞”就由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的集体撰著,是西汉中期的一部大著述。它包含有各家学说,和《吕氏春秋》一样,被《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实际上,此书以道家为思想主旨。它的文章,排比铺陈,有辞赋的特点。
《盐铁论》:为桓宽所编,记录了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为一方与贤良文学之士讨论是否取消盐铁酒国营问题的情况。文章以反复问答的形式记述了彼此观点,语言激烈尖锐,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它既是文史著作,又是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材料性文件。
乐府:“乐府”本是汉武时期所建立的音乐官署名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往往将乐府所采集的歌诗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至唐,人们又将一种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徒诗称为“乐府”。由此,“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毛诗郑笺:毛诗又称古文诗,由鲁国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兼采三家诗,为毛诗作笺,后人称之为《毛诗郑笺》。《毛诗郑笺》为毛诗最终取代三家诗并成为千古一尊奠立了基础。
《山海经》:现存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当出于春秋战国间人之手,保存了不少神话资料。
风雅颂:《诗经》的三种分类。风:各地的土风歌谣,地方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用于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的乐曲。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拟话本:是模仿话本而出现的白话小说,标志着古代短篇白话小说走向成熟。
✧吴江派:出现于万历年间,以吴江人沈璟为代表,包括李天成、王骥德等人,为明代戏曲创作和研究起到重大影响。
他们强调场上知趣,反对案头之曲,主张戏曲语言本色,反对骈俪派堆砌辞藻,要求用语浅显质实。
强调音律,但有时因过分讲究舞台性而忽视了文学性。
✧临川派:明代中后期与吴江派对立,以汤显祖为代表,又名”玉茗堂派“,包括阮大铖、孟称舜、吴炳等人,汤显祖从提高文学性的角度,要求格律服从文辞和内容,重文采、才情,不受格律的约束。
作品代表,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台阁体:以明成祖到明英宗时期的三位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在相对稳定的历史阶段,以“阁老”的身份,聚集了一批得意满志的文人,形成的雍容典雅、点缀升平的诗文流派。
其创作以应制、颂圣、应酬唱和题赠之作为主,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多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茶陵派:“三杨”相继过世之后,明王朝的内忧外患日益显露,武宗不理朝政,大权旁落,维护国家权益的正统官员与刘瑾集团的矛盾冲突日渐激剧。
面对这一政治格局,台阁体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台阁体的文学复古运动开始崛起,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便是文学复古运动的前奏曲。
李东阳倡导体正格高、声雄调畅的诗风,以纠正台阁体雍容柔弱之气。
其诗学唐宗宋,有拟古乐府白首,开格调说与复古派先河。
✧复古派:以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为代表,他们以弘扬古文古诗为号召,借高古的格调、壮阔的气派、雄浑的风采与台阁体的“雍容平易”“富贵福泽”相对抗。
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口号,主张匡正台阁体的弊端。
当人们已厌倦台阁遗风并急欲寻求新鞥个新气象的时候,复古派的口号及其创作实践便受到百般推崇与热切响应。
复古派结束了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是有功绩的,但难掩古色古香形式下的苍白与空虚。
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四杰齐名,主要指其诗文,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反映了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
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卢纶、钱起等十人。
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
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卢纶、钱起。
乐府乐府——最初指音乐机关,汉初已经有乐府,汉武帝时扩大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这样它就转化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质的诗体。
到了唐代,乐府逐渐脱离了音乐,而更关注社会内容,白居易倡导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乐府从而又转变成了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37.后七子:后七子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从总体上看,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38.公安三袁: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是李贽的文学革新思想在诗文领域的突出表现。
“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为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
兄弟三人中以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独抒性灵,不拘革套”就是由他提出来的。
“公安派”反对道统对文学的控制,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要求诗歌创作脱离“理”的束缚而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39.唐宋派: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已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的传统。
40.拟话本小说:明代拟话本小说的先驱是宋元“小说家”的话本。
早期的话本主要是供说话人表演时做提示情节使用的,明代后期随着社会上长篇通俗小说的迅速繁荣,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大批出现,此即为“拟话本”。
明末出现的拟话本小说集约有二十种,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冯梦龙的《三言》与凌濛初的《二拍》。
41.《四声猿》《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作者为明代中期的徐渭。
《四声猿》杂剧本的形式方面有不少创新。
大胆突破了南北戏的界限,将传奇体制运用于杂剧之中,完成了较早的一部杂剧合集;徐渭成为第一个大量写短剧的作家;《女状元》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
42.南施北宋:清初入仕诗人施闰章鱼宋琬的并称。
施闰章,宣城人,宋琬,莱阳人。
二人一南(施闰章)一北(宋琬),他们的思想属于理学复古的保守派,所以在诗歌上俱主张温柔敦厚的诗风,故称为“南施北宋”。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楚辞楚辞之名出现于西汉早期,有两层含义:(1)是一种诗歌体裁形式. 本义泛指在战国时代出现的用楚国方言写成的楚地歌词。
由于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活动多杂以歌曲,其乐曲的词句长短不一,形式自由,极易表达奔放的感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屈原运用这种民歌体裁,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其爱国情怀,写出许多传世名篇,因此“楚辞”一词后来演变为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的专称。
(2)是一本诗集名西汉刘向整理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为《楚辞》离骚《离骚》是屈原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根据诗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两个部分。
(1)从开头到“岂予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的经历,以描述现实为主2)后半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用幻想的方式,探索未来的道路。
《离骚》一诗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诗人从叙述自己的身世、理想、遭遇入笔,强烈地抨击了楚国的政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全诗借用古代神话,驰骋壮美奇特的幻想,绘就一幅色彩绚丽、气势磅礴、人物命运起伏跌宕的画卷,寄寓了诗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波折,并展示了他为理想奋斗不息、至死不渝的崇高人格。
建安风骨“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的年号,习惯上把这个时期及后来魏若干年的文学创作称为“建安文学”。
代表人物:“三曹”、“七子”。
建安诗人生当汉末的动乱年代,大都饱尝忧患,身感乱离的悲怆。
这种悲怆的情绪和“拯世济物”的雄心、建功立业的愿望相结合,反映在诗歌中,形成了慷慨悲凉、激昂苍劲的风格。
这种风格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
永明体是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诗体,因其活跃在南齐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
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等。
他们根据四声的规律,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声、韵、调的相互配合和词语对偶形式的运用,创造了一种注重“音律”的新诗体。
从此,中国的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讲求格律的方向发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以及宋词、元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永明体集大成的作家:庾信《哀江南赋》骈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文体,是和“古文”的不拘格式的形式相对立的一种文体,也叫“骈偶”或“四六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旦本、末本:
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
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
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6、xx《西厢记》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参考
答案:
《西厢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表现在:
第一,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多达五本二十一折。这种体制上的突破,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第二,人物性格鲜明。这应当说是《西厢记》最成功之处。王实甫紧紧抓住崔莺莺既爱又怕的心理、张生大胆又带有书生酸气的特点,将人物写得极有个性。
11、元代的“水浒戏”作家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
参考
答案:
元代产生了大批的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今存目的就有3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就数量而言,水浒戏写得最多的是高文秀,见于著录的有9种,其中以李逵为主人公的就有8种,但现存的只有《双献功》。
12、元代的包公戏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第三十五章三国演义
一、名词解释
1、章回小说:
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
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
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南戏:宋代出现的戏曲样式。
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故又称“温州杂剧”。
体制自由灵活,可长可短,无严格的宫调要求,而且有接唱、合唱等各种形式。
它经过长期发展,到元末趋向成熟,后来演化为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即传奇。
散曲: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
是在宋、金时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在当时已很发达的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诗歌形式,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格。
散曲分为小令与套数两类。
散曲又被称为“清曲”、乐府。
小令又被称为“叶儿”,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
一般说来,小令是单只曲子。
套数又被称为“散套”,是由宫调相同的两支以上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曲。
“煞调”、“尾声”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上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备。
这种形式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台阁体:明代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为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
他们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
他们的诗文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 和“应酬”之作。
“台阁体”貌似雍容典雅,实则脱离社会生活。
这种文风由于统治者的倡导、效仿,以致沿为流派。
茶陵诗派:明代诗歌流派。
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认为学诗应以唐为师,而效法唐诗则又在于音节、格调和用字。
尽管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比较贫弱并颇多应酬题赠之类,但比台阁体诗要深厚雄浑得多。
它宗法唐诗的主张以及师古的创作倾向,成为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拟话本:明清时文人模仿宋元话本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由于模仿话本所作,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还保留某些话本特点,所以称为“拟话本” 。
前七子:明代诗歌流派。
是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等七位作家,他们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诗宗法盛唐。
由于他们的文学主张相同,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古倾向】宋初文坛承接晚唐五代文风余绪,盛行骈俪声偶之辞,未能自出新意。
柳开、田锡、穆修等人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
【“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昆体”“晚唐体”三派的分别。
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而此前太祖、太宗两朝的诗风,则是以当时的文坛巨子李肪、徐铉及其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
【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
“西昆”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创作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
西昆体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不仅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而且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究“气格”,产生“以文为诗”的现象,所以人们习惯于将发生于北宋中叶的这场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新。
欧阳修在这场运动中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佑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
元佑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时称苏门四学士。
四学士都能诗,唯黄庭坚能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与苏轼并称苏、黄,对宋诗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以其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山谷体】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
作诗以学杜为宗旨,喜欢用拗句。
其诗被称为“山谷体”。
【后山体】陈师道号后山居士,江西诗派三宗之一。
他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诗风瘦硬,被称为“后山体”,是典型的宋诗。
【简斋体】陈与义,号简斋,江西诗派三宗之一。
前期诗歌创作深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南渡之后取法杜诗,突破了江西诗派瘦硬诗风的局限,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艺术风格,被称为简斋体。
【江西诗派】指宋朝时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黄庭坚在世时,其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一个追随他的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但此时尚无“江西诗派”一说。
黄庭坚去世后,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江西诗派由此得名。
【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
他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
诚斋体一改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
【朱熹生平】有很高文学修养的理学家,在诗文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皆有成就。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朱文公文集》、《韩文考异》等。
【永嘉四灵】指南宋后期诗坛的四位诗人徐玑、徐照、翁卷和赵师秀。
由于他们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诗风极为相近,又都是永嘉人,故被视为同一诗派,称“永嘉四灵”。
四灵作诗以唐诗为号召,其实学的是晚唐体,诗风清苦冷僻、局度狭小。
【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
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官场失意的小吏,流落于江湖之中,在相互酬唱间自然形成一种相近的诗风。
后人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皆相似而称之为江湖派。
江湖派诗人多效四灵体和晚唐体。
代表人物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沧浪诗话》】是宋代理论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专著。
他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批评以苏、黄为代表的宋诗,倡导“以盛唐为法”。
这对宋以后诗歌创作宗唐之风气的形成,以及历时持久的唐宋诗风之争,影响很大。
【清雅词派】【史达祖】《梅溪词》【周密】《草窗词》【王沂孙】《碧山乐府》【张炎】《山中白云词》、《词源》咏物以描写见长,工丽的白描,婉妙的诗情,笔调轻盈绰约,造语清俊妩媚,词境婉约飘逸,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与吴文英《梦窗词》旨趣相近,在当时并称“二窗”。
以写个人身世之感和离情别绪为多,而且往往融入黍离之悲,颇多沉咽凄楚之音。
以善于咏物而见称于世。
因物起兴,触景生情,感时伤世,但含蓄蕴藉,寓骚雅于冲淡,以幽深之笔淡然写出。
提出“清空”“骚雅”之说,推举姜夔词风。
张炎是宋词的结束者,以后便是新兴散曲的时代了。
他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于理论上总结了宋词、尤其是南宋清雅词派的创作经验。
“元诗四家”的作家都是元大德、延佑年间才活跃于文坛的,因有文才而被选入翰林院,在京师成为士子羡慕的著名人物而称誉诗坛。
虞集:在元中期文坛名声最大,擅长诗文,又是当时膺服程朱理学的道学家。
杨载:作诗非常重视诗法,著有《诗法家数》。
范椁:曾编集唐人诗作为写诗的格式。
揭傒斯:从现存作品看,其诗歌内容在四家里最丰富,风格也比较多样。
【前七子】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延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
七子中,康海、王九思的主要成就在散曲和戏曲;徐祯卿能诗,议论比较稳重;边贡、王延相创作和理论均无特色。
七子提出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门径。
但由于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
【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的文学群体。
从总体上看,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但后七子成员之间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具有较大差异,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童心”说】这是晚明思想与文学革新棋手李贽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
他把文学作为宣传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进化观点,并由此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从“童心”出发,他还强调文学的自然表现,反对刻意求工。
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社会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杠。
从诗文领域的公安派,到小说戏曲领域的汤显祖和冯梦龙,都受他的思想的影响。
【“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其三兄弟是湖广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他们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
表现在创作上指诗歌要脱离“理”的束缚而能够自由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这一观点既是对前人有关看法的继承,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时代特色。
【竟陵派】晚明的一个文学创作流派,以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
竟陵派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认为“性灵”的来源不是诗人自己的“胸臆”,而是古人的篇什,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
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派浅易的风格,认为这是“俚俗”,而大力提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在诗中用怪字、押险韵,拼凑不同句式,故意破坏语言的自然美,使作品显得佶屈聱牙,令人费解,给人以刁钻古怪的感觉,结果在创作实践上走向了匡救公安派的理论初衷的反面。
唐宋派】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的传统。
【“白苧派”】明代初期的散曲主要还是沿用北曲,然而到嘉靖年间,昆曲兴起,梁辰鱼不仅将魏良辅改造的昆山腔运用于舞台创作,而且还用来谱写散曲,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
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苧》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被称为“白苧派”。
学人之文清初散文的一个创作流派。
以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主张文章应当言之有物,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将散文作为“纪政事”、“察民隐”,宣扬自己政治观点和学术主张的工具,故而形成了清初散文质实和致用的文风。
文人之文清初散文的一个创作流派。
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
【神韵说】清初诗派之一,创始者王士禛。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
阳羡派指清初以陈维崧为代表的一个词派。
因陈维崧为宜兴(古地名“阳羡”)人,故该派被称为“阳羡派”。
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是开清代词坛风气的词作大家。
该派作家还有曹贞吉、蒋士铨、沈雄等。
他们互相唱和,并编辑过《今词苑》、《瑶华集》等。
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江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
其词风格醇雅清丽,婉深流转。
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标举朱彝尊推崇的江夔和张炎为楷模,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日、沈登岸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称。
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
因其代表人物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嘉庆年间,当桐城派极盛之际,恽敬和张惠言接受桐城派理论影响的同时对其理论作了一些修正,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二人及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所以被称为“阳湖派”。
常州派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及周济等人,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和浙西派的轻弱,提倡从内容质实的角度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
这种理论在当时相当风行,形成了在清代中后期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
周济词论周济对词坛的贡献主要在词论,曾编选《宋四家词选》。
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常州词派经过周济的发挥,体系上更加完备实用,在词坛上的影响延至晚清。
清初浙派与清中叶浙派之异同:】1、创作倾向和风格相同:清初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派和清中叶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都推崇以周邦彦、江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
作词比较注重音律和辞藻,内容及抒情则相对薄弱,从形式的角度强调词的质实,从而体现出清代的重实风气。
2、不同之处:厉鹗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较之朱彝尊更为突出。
而浙派词人的末流更是一味模拟,琐屑,词格也日益卑下。
【格调说】清代中叶宗法唐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沈德潜。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为此,他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以上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