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书愤(公开课教案).doc

书愤(公开课教案).doc

书愤淅川中学严瀚【学习目标】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学习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 ,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 ,能诗能词也能散文 ,才华横溢;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 ,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 ,但最终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 ,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

他就是陆游。

认识陆游 ,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示儿》 ,由陆游的爱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1、说一说 ,你认识的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陆游 ,字务观 ,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 ,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 ,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

可是 ,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 ,85岁的老诗人 ,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 ,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二 ,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 ,想那山河破碎 ,中原未收 ,感于世事多艰 ,小人误国。

于是 ,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三、解题书:写 ,抒发;愤:愤懑 ,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四、诵读课文体悟情感自主诵读诗歌三遍⑴、读准字音;⑵、结合注释阅读诗歌 ,理解诗歌大意(有疑问处作上标记);⑶、带着前面对诗歌的初相识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构建诗境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和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分析诗文中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愤世嫉俗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书愤》。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愤世嫉俗之情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世界。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诗文。

4. 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突出《书愤》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2)展示诗人画像,简介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讲解生字词,疏通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解读诗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主旨。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5. 拓展延伸:(1)比较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如杜甫的《登高》。

(2)总结《书愤》的独到之处。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书愤》。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书愤》,使学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书愤》,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人在创作《书愤》时的情感状态。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3 诗文翻译:提供诗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3.4 分析:教师引导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总结:教师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提供诗文的原文、现代汉语翻译和相关的研究资料,方便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文的背景、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6.2 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6.3 情景教学法: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演等形式,体验诗文中的情感。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第一步: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2 第二步:朗读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7.3 第三步:解析教师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7.4 第四步: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7.5 第五步:总结教师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陆游的爱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

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三、品赏诗歌 1、朗读课文2、解题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

3、陆游因何而“愤”?表现什么悲愤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句,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书愤》诗文。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

练习书法,体验诗文中的书写艺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书愤》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

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诗中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的解读。

书法艺术在诗文中的体现。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介,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为什么会有“书愤”?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语言韵律。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解读诗文的情感表达。

3.4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

3.5 书法练习学生练习书写诗文,体验书法艺术。

教师指导书写技巧,强调书写规范。

3.6 小结与拓展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收获。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诗文的背诵和理解情况。

评价学生的书法练习成果。

4.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和合作精神。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提供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文内容。

5.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5.3 书法用品提供书法练习所需的纸、笔、墨等用品,方便学生进行书法练习。

2024最新-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

2024最新-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十分值得学习,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书愤篇一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
公开课教案教学目的
1.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主题和思想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离骚》,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一生勤于创作,写诗六十余年,诗作今存九千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四、朗读诗歌
1. 诗题解读。

“书愤”是何意?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忧愤。

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那么我们就一同来朗诵这首诗歌,感受作者心中的忧愤和不平。

2.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3.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五、整体感知
诗题既然为“书愤”,那么作者在这首诗歌中书写了哪些事情,又是哪些事情让他愤愤不平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和学海导航中的诗文翻译坊,疏通诗文大意。

(5分钟)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作者究竟所书何事?
1.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里的“世事艰”是指“世俗尘世琐事的艰苦”吗?有的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

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明确:“世事艰”是指“世事艰”。

艰者,难也。

“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

这位抗金名将抱定收复河山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最终却被冠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气如山”应该是指收复祖国山河的气势如山。

所以作者在首联书写了:收复祖国河山之志。

2.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诗人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瓜洲
是古渡口,军队渡江必经之地。

大散关是关隘屯兵之处,楚汉相争,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此地北出关中。

三国曹操西征张鲁,亦攻守此处。

见“渡”见“关”,立刻会产生战争的联想。

诗的特点还在于,并没具体描写战争,只是写出了两地的场景: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

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

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

3.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诗人曾经自许塞上长城,然而他并不是第一位自许塞上长城者,“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檀道济一生征战,所率军队常使敌人闻风丧胆。

元嘉八年(公元431年),他率兵攻打北魏,粮尽退兵,北魏军队竟不敢追来。

因他功勋显赫,引起了宋文帝的宠臣刘湛、刘义康的妒忌。

昏庸的文帝偏信谗言,于元嘉13年杀死了檀道济和他的儿子。

檀道济临刑前愤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意为这是破坏了你自己的万里长城。

后来北魏人得悉这几位名将被杀,便毫无顾忌地派兵10万进攻宋,待宋军岌岌可危之际,宋文帝才后悔杀了檀道济等人。

古代帝王建设长城正是用来镇守边疆,抵御外族。

陆游也曾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磅礴大气。

只是比起年少时的意气奋发,如今诗人望着镜中的自己,年迈体衰,双鬓已然斑白,然而当年的壮志却还未完成。

所以诗人在这一联中,书写了何事呢?(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4.尾联:我们提起出师表就不得不提起“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诗人对诸葛孔明又是抱有一种怎样的心态呢?(崇敬,敬仰)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千载谁堪伯仲间)。

有人说,“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诗人又是怎样形容这篇以“忠”闻名的《出师表》呢?(真名世)所以诗人在这
一联诗歌中传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崇敬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效忠国家的坚定志向。

六、问题探究(知人论世)
1.我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要如何做到知人论世呢,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取这些信息呢?
明确:看诗题看背景(论世)
看注释看诗人(知人)
2.下面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共同来思考一下作者因何事而忧愤呢?(5分钟)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七、课堂小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

清末梁启超说:“亘古男儿一放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