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城市化区别

合集下载

中国城镇化的思考

中国城镇化的思考

(2)城市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模 式。 本质相同:让人口从农村走出来,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 三产业
2.城镇化现状 (1) 城镇人口增加。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 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 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
图表来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4-03-16 21:20
(2)城镇数量增加。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 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
图表来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4-施: (1)让“分类成口号” (2)引入私人资本 ①成立专业的垃圾回收利用机构 ②成立了废品理事会 (3)改变居民生活习惯 ①贴上了介绍垃圾回收利用流程的广告 ②设置两个垃圾桶 ③墨西哥城议会通过法律,凡是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者,可 受到最高3800美金的罚款,并被判处36小时监禁。而从 2009年1月起,对于不把生活垃圾分类的家庭,政府会予 以警告。
1.指导思想 (1)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3)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4)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
2.发展目标 (1)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2)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 (3)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4)城市生活和谐宜人 (5)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13]刘爱玉. 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J]. 中国行政管理,2012,01:112118.
[14]周批改,徐艳红. 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J]. 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06:69-72.

_城市化_与_城镇化_有何区别_

_城市化_与_城镇化_有何区别_

5高时事报告中时事问答
目前,在我国“城市”和“城镇”两个词都有使用,但二者有一定的区别,前者一般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县级以上的政府所在地,包括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后者不但包括了前者,而且还包括农村的小城镇。

目前,也有“城市化”和“城镇化”两种提法,其实在英文中是一个词(Urbanization),主要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

在日本、台湾将其译成“都市化”。

由于在我国大陆一般把都市理解为大城市,所以大陆不采用“都市化”的说法。

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和地理学界,于1982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上,明确指出“城市化”与“城镇化”为同义语。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正式文件中一般使用“城镇化”而不使用“城市化”,这主要是我国人口多、地域广的国情决定的,要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必须推进小城镇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有效避免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出现的城市贫民窟和农村凋敝症。

2001年公布的“十五”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2011年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在现实应用中,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即: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只发展小城镇。

为统一说法,与国家公布的正式文件的提法相一致,建议多使用“城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国祥
“城市化”与“城镇化”有何区别?
城镇中环境优美的居民区。

经济发展的城市化与城镇化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的改善

经济发展的城市化与城镇化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的改善

经济发展的城市化与城镇化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的改善经济发展的城市化与城镇化: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的改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与城镇化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

这一过程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城镇化对城市发展以及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逐渐选择向城市聚集,这促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

这一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明显的体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城市的集聚效应能够促进经济的创新和科技的进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推动城市的经济增长。

同时,城市化还有助于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提高市场效率,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的改善密不可分。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人口逐渐增加,这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不加以改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城市发展需要更多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包括建设绿色的城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

同时,城市要注重公共服务的提供,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改善,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城市发展中,也要注重保护和改善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独特魅力,也是居民自豪感的来源。

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并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三、经济发展的平衡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和改善人居环境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

经济发展过于追求速度可能会带来环境破坏和社会不稳定,反之,过分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可能会抑制经济发展。

透视宏观经济下的城镇化与城市化

透视宏观经济下的城镇化与城市化

透视宏观经济下的城镇化与城市化作者:张启祥来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6期摘要: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共同点是城乡的均衡发展,本文着重用钟摆理论来理解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是相互补充并交替提升的,两者的重要性是钟摆式前行发展。

旨在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分享、高效率、集约化、现代化和民为本”的城镇化道路和发展路径,进而惠民强国,让农民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主人和受益者。

关键词:宏观经济;新型城镇化;城市化;均衡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6-0001-07一、引言全球进入21世纪以来,各大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工业化、城市化也出现了多元化、全方位的时空演化特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城镇化创新历程亦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城镇人口绝对数量最大的国家。

数据显示,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5亿人。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7.1亿人,比美国人口3.04亿人还要多出4.1亿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很快,1978年时,全国城镇化水平仅有17.9%,而到了2007年我国城镇化人口比重已达到44.5%,2012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52.57%,35年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成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提升较快的国家。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

”可以看出,与外国城市化一样,中国的城镇化也将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并不是城镇化进程越快越好,像美、英、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是比较健康稳定发展的。

外国的经验表明,城镇化进程必须是健康稳定发展的,依照一定的城镇建设质量和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现代化水平的。

迄今为止,人类的城镇化道路并没有走完。

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发达的经济大国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并且在继续证明,脱离农业现代化,失去繁荣稳定农村的支持,失去自然循环的生态保障,单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充满着极大的危险性、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持续性。

《城镇化》知识清单

《城镇化》知识清单

《城镇化》知识清单一、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也叫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就像我老家村子里的好多年轻人,都跑到大城市去打工,慢慢地就有不少人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了。

这就是城镇化在我们身边最直观的体现。

城镇化包括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等多个方面呢。

人口城镇化:这是城镇化最明显的特征。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里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比如说,我有个亲戚,以前在村里种地,后来听说城市里工作机会多,就进城到一个工厂打工了。

一开始他只是一个人在城里,过年还会回村。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把老婆孩子都接到城里了,这就是人口城镇化的一个小例子。

土地城镇化: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原来城市周边的农村土地逐渐被开发成城市用地。

像我去过的一个城市,以前城市边缘都是农田,几年后再去,那里已经盖起了高楼大厦,修起了宽阔的马路。

经济城镇化:城市的经济结构不断发展和升级。

从传统的农业为主转变为工业、服务业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举个例子,在一些小县城,以前可能就只有一些小作坊式的工厂,现在慢慢发展起了电商产业,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就是经济城镇化的表现。

社会城镇化:城市里的社会服务、生活方式、文化等方面也在发生变化。

比如以前农村人到城市里,可能对垃圾分类、乘坐地铁等事情都不熟悉,但随着在城市生活时间变长,就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社会城镇化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二、城镇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剩余贡献在农村,如果农业生产发展得好,有了剩余的农产品和劳动力,这些就会成为城镇化的推动力量。

比如说,一个村庄里的农业技术提高了,以前需要100个人种地才能养活全村人,现在只需要50个人就够了。

那剩下的50个人就可以到城市里去寻找其他的发展机会。

2、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就像一对好兄弟。

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就会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个到城市工厂打工的亲戚,他就是被工业发展所吸引。

城镇化与中国城镇化基本内容

城镇化与中国城镇化基本内容

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
化进程滞后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 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 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 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 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 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 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
四、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 突出
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 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 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 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 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 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 境较差。
五、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
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 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 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 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 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 中国城镇化道路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东部沿海地区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中部地区不断加速, 城市数量和等级都有较大提升。 2.以大城市为主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 略的主要选择。 3.城市群、城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4.在沿海的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 “郊区化”趋势。 5.未来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 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容易被与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科研部门所接受,并可较好地体现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城镇化”便于与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体系发展直接相联系,且有助于防止忽视发展小城镇的倾向。

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现有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重点发展小城镇,这都是对“城市化”或“城镇化”本意的扭曲。

狭义上来理解,“城镇化”与“城市化”是有区别的。

“城镇化”着重强调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致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初级产业相对发达、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城镇景观逐步推进的过程;“城市化”则指与大中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等进一步优化的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指发展成地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城镇化一般指发展成县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没有过去的城镇化,就没有今天的经济成就。

我们比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直接原因是我们的城镇化步伐快。

因此,对于有人提出的“能否不去大力推进城镇化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城市化与城镇化有所区别,分别代表城市化的两个不同阶段:农村城镇化和城镇城市化(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以城镇化替代城市化,实际上是把城市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混为一体。

农村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

从实践角度看,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两者的相同点是指人口从分散到集中,农村人口到城镇人口,农村地域到城镇地域,农业活动到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到城镇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到城镇生活方式的多层面、宽领域、纵深化的综合转换过程。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容易被与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科研部门所接受,并可较好地体现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城镇化”便于与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体系发展直接相联系,且有助于防止忽视发展小城镇的倾向。

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现有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重点发展小城镇,这都是对“城市化”或“城镇化”本意的扭曲。

狭义上来理解,“城镇化”与“城市化”是有区别的。

“城镇化”着重强调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致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初级产业相对发达、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城镇景观逐步推进的过程;“城市化”则指与大中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等进一步优化的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指发展成地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城镇化一般指发展成县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没有过去的城镇化,就没有今天的经济成就。

我们比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直接原因是我们的城镇化步伐快。

因此,对于有人提出的“能否不去大力推进城镇化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城市化与城镇化有所区别,分别代表城市化的两个不同阶段:农村城镇化和城镇城市化(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以城镇化替代城市化,实际上是把城市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混为一体。

农村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

从实践角度看,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两者的相同点是指人口从分散到集中,农村人口到城镇人口,农村地域到城镇地域,农业活动到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到城镇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到城镇生活方式的多层面、宽领域、纵深化的综合转换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与城市化区别
城镇化和城市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被混淆使用。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
村向城市和其他形式的城市社会过渡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
变化。

而城市化则更加专注于城市这个具体的概念,包括城市所涵盖的地区和其对当地居
民的影响。

城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城市和小城镇两个维度。

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提
高人们生活水平,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泛的服务。

城镇化还带来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机会进入非农部门的就业机会。

城市化则是更加集中于城市的概念,涵盖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包括城市规划、土地使用、交通、污染和住房等问题。

城市化的目标是创建一个更为宜居、便利和可持续
的城市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居民可以享受更多的文化和娱乐活动、更好的公共交通和更
好的医疗和教育服务。

两个概念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城镇化强调了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以及对人口流动和农
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

而城市化则更关心城市建设和发展,包括城市规划、景观设计、设
施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以促进城市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而从历史来看,城镇化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更具重要性,因为这些国家
和地区的农村贫困和资源不足,导致大量劳动力亟待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机会。

而城市化则
在发达国家和高度城市化地区更加重要,这些地区需要应对全球化和城市化增长的挑战,
包括人口增加、住房短缺、交通拥堵、环境破坏以及社区健康和公共安全等问题。

总的来说,城镇化和城市化都是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一部分,但是两者有着不同的目标
和重点。

在解决国家的城市化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两个概念,以确保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满足人们对更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