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的概念
概念
经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因地球 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候、植被、土壤 等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呈东西方向上 的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接收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进而影响气 候、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气候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类型由 热带雨林、亚热带湿润、温带湿 润、温带干旱、寒带苔原和冰原 依次更替。
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现象也是非地带性的表现之一。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可能会与周围 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土壤类型多样化
由于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均,土壤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母质、气候、地形 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可能会与周围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更加温暖湿润。
地形
地形对经度地带性规律的影响表现在高山地区,由于地形抬升 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同一纬度不同地形区的气候、植被和土
壤类型存在差异。
04
垂直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海拔高度 而产生的垂直变化规律,即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呈现出的垂直分布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之 一,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生物群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
同的影响。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地域分异的影响也非常显 著,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导致不同的水 热条件和土壤类型等。
人文因素
高三地理地域分异规律要点

拓展1 地域分异规律默写要点1.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差异性2.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种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系列变化,进而导致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4.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5.自然带名称: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更替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山麓到山顶形成原因纬度高低引起的热量差异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表现亚欧大陆东部及沿海湿润地带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为: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冰原带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地,自然带的带谱越复杂。
7.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8.雪线:多年积雪区的下界。
是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9.影响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降水:迎风坡(降水多,冰雪量大,融化慢)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雪线高;温度:温度高,雪线高度高,反之亦然。
①同一座山地的雪线冬季下降,夏季上升。
②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
地形:缓坡易积雪,雪线低;陡坡不易积雪,雪线高。
10.非地带性的形成原因:地壳物质组成、海陆分布、地形、局部环流和洋流、地壳运动、局部水分变化11.非地带性的表现:约束、改变、缺失、块状12.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划分为三大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13.三大自然分区比较:。
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要点

拓展1 地域分异规律默写要点
1.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差异性
2.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种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系列变化,进而导致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4.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
6.三大地带性规律对比
7.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
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8.雪线:多年积雪区的下界。
是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9.影响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
降水:迎风坡(降水多,冰雪量大,融化慢)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雪线高;
温度:温度高,雪线高度高,反之亦然。
①同一座山地的雪线冬季下降,夏季上升。
②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
地形:缓坡易积雪,雪线低;陡坡不易积雪,雪线高。
10.非地带性的形成原因:地壳物质组成、海陆分布、地形、局部环流和洋流、地壳运动、局部水分变化
11.非地带性的表现:约束、改变、缺失、块状
12.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划分为三大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13.三大自然分区比较:。
【技巧】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

【技巧】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一、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与表现1.形成原因: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2.表现: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叫纬度地带性,形成的原因是各地区热量条件不同,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大小的影响,在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比较典型。
从赤道向两极的植被依次为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土壤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酸性、中性、偏碱性。
01表现1:植被变化02土壤土壤性质热带、亚热带地区以红壤,砖红壤为主;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黄土为主;寒带、亚寒带以黑色土壤为主。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又叫经度地带性,形成原因是由于水分的变化,受到海陆分布差异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比较典型。
从沿海向内陆的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土壤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
01表现1:植被变化年降水量400mm:森林200-400mm:草原200mm:多为荒漠02表现2: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海洋与陆地比热容的差异: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大;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小。
越靠近海洋的地方受海洋影响越大,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靠近内陆受陆地性质影响越大,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表形态特征:以ХХ地形为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多种地形条件下)。
2.地势高低:哪边高哪边低(如地势西高东低等);地势起伏状况。
3.特殊区域特征描述: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
4.沿海地区考虑海岸线:非洲海岸线平直;欧洲西部地区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地形地貌成因分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1. 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的总和,其中涉及地形、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
这些自然现象不仅在空间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在时间上也存在着变化。
由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因此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也非常复杂,而地域分异规律就是基于这些联系和影响的表现。
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它包括山脉、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
由于地球自转、公转、地球内部物质分布和运动等原因,地形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差异。
例如,靠近海洋的地区通常具有较平坦的地形,而位于地球板块交界处的地区则通常具有复杂的地形,比如高山和深谷。
气候也是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主要与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有关,包括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因素。
由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洋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例如,赤道附近的地区气候炎热潮湿,而极地地区则气温极低,干燥寒冷,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生态系统也非常独特。
水文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
地表水主要指江河湖海、冰川、湿地等,而地下水则主要存在于岩石孔隙和地下水层中。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也存在着差异,例如,沙漠地区常常缺乏水源,而雨林地区则水资源丰富。
生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为复杂和多样的方面之一。
它包括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体系和各种生态系统。
由于地形、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温带地区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而热带地区的雨林生态系统则非常脆弱,受到破坏的风险很大。
总的来说,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非常复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地球自身运动、大气、水文、生态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导致的,这也为人类在不同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姜

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
05 案例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案例
亚马逊雨林
位于南美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由于其丰富的降 雨和热带气候,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 性。
土地利用与规划
01
依据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 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布局。
02
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土地资源的优
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土地整治和土地复垦工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
03
质量,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保护与治理
根据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有效防 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文化景观地域分异
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 地域分异,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 在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 景观。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深远,不同宗教 信仰的地区在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等方面存
在明显的地域分异。
04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 应用
区域可持续发展
VS
例如,在山地地区,由于地形的影响, 气候和植被等自然要素会随着海拔高 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形成垂直地带 性;在沿海地区,由于洋流的影响, 气候和海洋生物等自然要素会随着洋 流的流向而发生变化,形成海洋性气 候和海洋生物群落。
03 人文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 律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政 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 数量和分布特征存在差异。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
二、经度地带性
一、纬度地带性 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 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 向的分化。 在热量分带的基础上,各自然要素表现出明 显的纬向地带性。对应于一定的热量带,气候、 水文、风化壳和土壤、生物群落都具有相应于该 热量带热力特征的性质,于是产生了各自然要素 或自然综合体沿纬度的地域分化。
主要景观地带的定量特征:
1、降水的纬度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 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压带 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因而地球表面就 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 候带。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 要素纬向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降水的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
3、雪线 垂直地带谱中另一条重要界线是雪线。 雪线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其海拔高度受气温 与降水的共同影响,一般气温高的山地雪线也高, 而降水多的山地雪线又低。 因此,雪线高度是山地水热组合的综合反映。 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日照高于北坡,但有丰 富的降水,所以雪线低于北坡。
4、顶带 顶带是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 带。它是垂直地带谱完整程度的标志。一个完整 的带谱,顶带应是永久冰雪带。 如果山地没有足够的高度,顶带则为与其高 度及生态环境相应。
二、地域分异的规模
一般来说,次级的地域分异总是在较高级分异 的背景上发生,因而总是带着高级分异规律的烙印, 并受到高级分异规律所制约。
三、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与基本规律 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 太阳辐射 地球内能
1. 地带性 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 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自然地理地带的形成是以能量差异为基础的, 太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制约自然地理地带 规律的基本因素。 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季节变化 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 亚寒带和寒带。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一、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表13-2)。
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
热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两侧,热量平衡大于75 kcal/cm2a,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带;亚热带分布在热带两侧的低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在75~45 kcal/cm2a之间,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南亚热带,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北亚热带;温带分布在亚热带两侧、中纬度地区,其热量平衡在45~35 kcal/cm2a之间,南北半球各有一个温带,分别叫做南温带和北温带;寒带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小于35千卡/平方厘米/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带,位于南半球的寒带叫做南寒带,位于北半球的叫做北寒带(图13-12)。
由上可知,实际上地球上的热量带有7个,即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由于热量的不同,导致了各个地带的地表环境不同。
当然有时些热量带可进一步细分。
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纬度地带性有时会受到干扰,显得没有这么理想,但纬度地带性规律却是普遍存在的。
中国地域宽广,南端的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的纬度只有4oN左右,北端黑龙江省的漠河纬度可达53o31'N。
南北跨度近50个纬度,约5500 km。
因此地带性比较明显,跨越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
南方暖热、北方寒冷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干湿度分带性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9题;共66分)1. (2分)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A .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 . 亚寒带针叶林带2. (2分) (2019高三上·金华期末) 读我国莱州湾南岸示意图,图中虚线为距今5000年前的部分海岸线,回答下列各题。
(1)该区自南向北地貌特征的变化体现了()A .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 .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 . 垂直分异规律D . 地方性分异规律(2)距今5000年左右,该区域处于()A . 冰期B . 大间冰期C . 温暖期D . 温室效应期3. (2分)读“某沿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若①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可能位于()A . 山东半岛B . 欧洲西部C . 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D . 印度德干高原4. (2分) (2017高二下·武邑月考) 甲图为“非洲主要陆地自然带”示意图。
乙图为“陆地假想变化示意图”,乙图南部虚线以内由海洋变成陆地。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据甲图可知()A . A,B分别表示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荒漠带B . 洋流甲沿岸可能出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 . 自然带A→B→C的变化体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 .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 W地点最可能出现的气候类型是()A . 热带草原气候B . 温带海洋性气候C . 地中海气候D . 温带大陆性气候5. (2分) (2017高三上·奉新月考) 下图为某山地甲、乙、丙三地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 丙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B . 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C . 流经该山地所在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D . 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300m(2)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甲地最可能分布的自然带是()A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 . 亚寒带针叶林带C . 温带草原带D . 热带雨林带6. (2分)地理环境各要素沿纬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A . 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B . 距离海洋远近不同C . 地势高低起伏D . 受寒暖流影响不同7. (2分) (2017高一下·嘉兴期末) 下图为黄土高原景观图,该景观图体现了()A .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 . 垂直分异现象C .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D . 地方性分异现象8. (2分)(2020·达县模拟) 秦岭山脉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米,其高度在距今35000年以来增加不超过100米。
末次冰期(距今约7万年)以来,太白山经历了数次冰川发育。
下图为距今35000年以来七个时段太白山理论雪线(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测算值。
位于太白山西北方向的贺兰山现代理论雪线高度约为4724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时段中,太白山有冰川发育的时段是()A . 2个B . 3个C . 4个D . 5个(2)导致太白山不同时期实际雪线高度差异的因素是()A . 地壳抬升B . 外力侵蚀C . 气候变化D . 人为活动(3)贺兰山现代雪线不同于太白山的主要原因是()A . 降水量小B . 气温较低C . 太阳辐射强D . 冬季风力大9. (2分) (2018高一下·江津期末) 下图为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分析①自然带的名称是()A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 . 亚寒带针叶林带D . 高山草原(草甸)带(2)自然带沿a方向更替,其形成的基础是()A . 热量B . 水分C . 地形D . 大气环流10. (2分) (2019高一下·长春月考) 读“不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甲至丁山地的基带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A .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 . 垂直分异规律D .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2)甲山地苔原带分布的海拔较丁山地高,其主要原因是甲山地()A . 海拔较高B . 纬度较低C . 降水较多D . 距海较远11. (2分) (2017高二上·漳州期末) 如图示意某地理事物的世界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阴影区域最可能是()A . 石油主产区B . 高山冰川区C . 人口密集区D . 森林分布区(2)给甲地带来丰沛降水的主要是()A . 赤道低气压带B . 西南季风C . 东北信风带D . 东南信风带12. (2分) (2019高一下·长春月考)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沿箭头b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A .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 . 从沿海向内地的地域分异C . 垂直地域分异D . 非地带性现象(2)沿箭头d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 . 地形B . 海陆分布C . 人类活动D . 岩石性质13. (2分) (2017高一下·莆田期中) 读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
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 . 甲、乙、丙B . 乙、丙、甲C . 丙、甲、乙D . 丙、乙、甲(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A . 南坡为向阳坡B . 北坡为向阳坡C . 南坡为迎风坡D . 北坡为迎风坡14. (2分) (2019高一上·海口期末) 下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 m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图中虚线表示雪线,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B . 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C . 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D . S坡是向阳坡,N坡是迎风坡15. (2分)(2016·鹰潭模拟) 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
下图是我国北纬30°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据图示可知叶面积指数()A . 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B . 100°E以西体现由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C . 100°E以东体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 . 120°E以东地区变化幅度最大16. (2分) (2019高一下·攀枝花期末) 下图示意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地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 . 荒漠草原B . 山地草原C . 常绿硬叶林D . 落叶阔叶林(2)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 . 光照B . 热量C . 水分D . 土壤17. (2分) (2017高三下·山东模拟)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有关该山自然带和雪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甲坡缺失2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B . 甲坡缺失2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降水较少C . 乙坡雪线较甲坡低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较高D . 乙坡雪线较甲坡低的主要原因是坡度较大(2)该山地乙坡垂直带谱比甲坡丰富,与其形成关联度最小的因素是()A . 纬度位置B . 海陆位置C . 大气环流D . 海拔18. (2分) (2020高三下·新沂月考) 一般从山谷到山顶垂直自然带呈现为乔木-灌木-草甸的渐变规律,但在横断山区干热的河谷,谷底是灌丛或荒漠草地,森林一般生长在山顶或半山腰,有的地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倒置的垂直自然带”,如左图。
右图为该河段两岸分布形成于不同年代的平坦面:T1、T2、T3、T4、T5、T6。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金沙江东坡寒温带暗针叶林分布上限的海拔比西坡低的主要因素是()A . 坡度B . 海拔C . 水分D . 热量(2)金沙江河谷气候干旱,是因为金沙江河谷()A . 地势低平B . 地处背风坡的雨影区C . 植被稀少D .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3)金沙江某河段两岸出现黄土,由此可推出该区域()A . 干热环境B . 河流流量大C . 河流流速快D . 风力较大(4)金沙江某河段地貌的形成原因()A . 地壳持续上升B . 向两侧侵蚀C . 地壳间歇上升D . 向源头侵蚀19. (2分) (2017高一下·汽开区期末) 大约3000年前,秘鲁(左图)山区的农民采用一种培高田地农业技术(右图),科学家发现用这种方法(技术)种植当地作物是现代种植方式种植产量的三倍。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秘鲁()A . 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B . 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C . 受寒流影响,多雾多雨D . 山区垂直自然带谱复杂(2)右图中水渠的作用主要有()①灌溉②排水③防霜冻④水运A . ①③④B . ①②③C . ②④D . ③④(3)与现代种植方式相比,培高田地农业()A . 商品率高B . 生产规模大C . 专业化水平高D . 效益高20. (2分) (2017高三下·河北月考) 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这类岩石属于()A . 石灰岩B . 花岗岩C . 大理岩D . 玄武岩(2)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
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
据研究,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A . 整体性B . 地域差异性C . 独特性D . 表现复杂性21. (2分) (2017高二下·成都期中) 大安的列斯群岛位于南美大陆和北关大陆之间,加勒比海北缘,年平均气温25°C~26°C,8月最热;年降水量因向凤、背凤而异,山地迎风坡达1500毫米以上,背凤坡在1 000毫米左右。
下图为大安的列斯群岛局部区域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海峡①和海峡②盛行()A . 东南信风B . 东北信风C . 东南季风D . 西北季风(2)大安的列斯群岛中最高峰杜阿尔特峰海拔3175米,其山麓自然带最有可能的是()A . 东南部一一热带荒漠带;西北部一一热带草原带B . 西南部一一热带草原带;东北部一一热带雨林带C . 东南部一一热带草原带;西北部一一热带荒漠带D . 西南部一一热带雨林带;东北部一一热带草原带22. (2分) (2017高一下·宜昌月考) 读“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据此回答下列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