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充电系统

合集下载

车载充电方案

车载充电方案

车载充电方案简介车载充电是指在汽车行驶或停车的过程中,通过特定的充电设备为电动车或混合动力汽车充电。

随着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车载充电方案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车载充电方案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充电方式以及一些新兴的技术。

车载充电的基本原理车载充电的基本原理是将外部电能传输给电动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组,以满足车辆的能量需求。

这种充电方式与传统的加油站式充电方式不同,它无需将车辆停驶在特定的充电站,而是可以在行驶过程中进行充电。

常见的车载充电方式1.直流快充(DC快充)DC快充是目前最常见的车载充电方式之一。

它使用直流电源将电能传输到电动车的电池组中。

由于直流快充的特性,它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为电动车充电,通常只需要30分钟到1小时就可以使车辆的电池充满。

DC 快充的一个主要挑战是需要高功率的充电设备和充电桩,同时电动车本身也需要支持DC快充。

2.交流家用充电(AC家充)AC家充是一种常见且普及度较高的车载充电方式。

它使用家用交流电源将电能传输到车辆的电池组中。

AC家充的充电速度相对较慢,通常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充电。

然而,由于不需要高功率的充电设备和充电桩,以及广泛存在的交流电源,AC家充成为了普通家庭和办公场所最受欢迎的充电方式之一。

3.感应充电感应充电是一种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传输给电动车的电池组。

这种充电方式无需物理连接,只需要在路面或停车场等指定区域安装充电设备。

感应充电的主要优势是充电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方便快捷,特别适用于电动出租车和公共交通工具。

然而,目前感应充电的效率仍有待提高,且成本相对较高。

新兴技术除了上述常见的车载充电方式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开发。

1.高速公路无线充电高速公路无线充电是一种新兴的车载充电技术,它利用在高速公路上嵌入的充电装置,通过电磁感应将电能传输给电动车。

这种充电方式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进行充电,无需停车或额外操作,从而延长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5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

5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

第五章 充电系统
2.电动汽车充电方式
(1)传导式充电方式 传导式充电方式又称接触充电方式,接触充电方式通
常采用传统的接触器控制,使用者把充电电源接头(插头) 连接到汽车上(插座),即利用金属接触来导电。 接触充电方式的最大优点是:技术成熟、工艺简单和成本 低廉。接触充电方式的缺点是:导体裸露在外面不安全, 而且会因多次插拔操作,引起机械磨损,导致接触松动, 不能有效传输电能。接触式电的最大问题在于它的安全性 和通用性,为了使它满足严格的安全充电标准,必须在电 路 上采用许多措施使充电设备能够在各种环境下安全充电。
第五章 充电系统
5.2 充电接口
充电接口是指用于连接活动电缆和电动汽车的充电部 件,它由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两部分组成,是传导式充 电机的必备设备,充电插头在充电过程中与充电插座进 行结构耦合,从而实现电能的传输。GBT 20234.2-2015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 口》和GBT 20234.3-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两个国家标准,对充电接口进 行了规范。
第五章 充电系统
(2)快充接口定义 快充接口如图5-3所示,各端子含义如下表5-4所示:
图5-3 快充接口
第五章 充电系统
表5-4快充接口各脚含义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端子名称 DC+ DC— PE S+ SCC1 CC2 A+ A—
作用 直流电源正 直流电源负 保护接地(PE) 充电通信CAN_H 充电通信CAN_L 充电连接确认 充电连接确认 低压辅助电源正 低压辅助电源负
第五章 充电系统
中电流充电方式主要应用在购物中心、饭店门口、停车 场等公共场所的小型充电站。小型充电站的充电电流为30〜 60A,充电功率一般为5 ~20kW,采用三相四线制380V供电或 单 相220V供电,计费方式是投币或刷卡,用户只需将车停靠在 小型充电站指定的位置上, 接上电线即可开始充电。该方式 的充电时间是:补电1~2小时,充满5 ~8小时(充到 95%以 上),在小型充电站使用中电流充电1小时,电动汽车的行驶 里程可增加40km。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概述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概述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概述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是电动汽车运行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提供了将电能从电网输送到电动汽车的途径。

充电系统由充电设备、充电桩、电动汽车电池、充电控制器、电源管理系统和充电管理系统组成。

下面将对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进行详细概述。

首先是充电设备,它是将电能从电网传递到电动汽车电池中的关键设备。

充电设备通常由交流充电设备(AC充电设备)和直流充电设备(DC充电设备)组成。

AC充电设备是将电能从交流电源输送到电动汽车电池中,它需要配合充电桩使用。

DC充电设备则是直接将电能从直流电源输送到电动汽车电池中,其中充电桩不是必需的。

充电设备还包括充电连接器、充电线和控制电路等组成部分。

充电桩是将电能从充电设备传输到电动汽车的装置。

充电桩通常包括充电接口、接地线和通信线路等组件。

充电接口连接充电设备和电动汽车,它提供了安全而稳定的充电连接。

接地线用于将充电设备与地面接地,以确保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

通信线路用于充电桩和电动汽车之间的数据交换,以实现充电过程的控制和监测。

电动汽车电池是存储电能的装置,它是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能量储存单元。

电动汽车电池通常采用锂离子电池或镍氢电池。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等优点,但其成本较高。

镍氢电池则有较低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充电时间,但其成本较低。

电动汽车电池需经过严格的管理和维护,以保证其性能和安全性。

充电控制器是控制充电过程的关键设备,它负责监测和控制充电系统的各个参数和状态。

充电控制器通常由控制芯片、传感器和信号传输设备组成。

控制芯片负责对充电系统进行智能控制,传感器用于监测电池、温度和电流等参数,信号传输设备用于与充电设备和充电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电源管理系统是控制充电系统供电和能量管理的系统,它通常由电源相关设备和监控设备组成。

电源相关设备负责将电能从电网传输到充电设备,监控设备则用于监测充电系统的能量使用和电池状态,以实现对充电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充电管理系统是对充电系统进行整体管理和运行的系统,它通常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成。

车载充电器原理

车载充电器原理

车载充电器原理
车载充电器原理是利用车辆的直流电源将电能转化为适合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充电所需的直流电能。

车载充电器一般通过汽车的点烟器插座与车辆的电源连接,并通过内部的电路将车辆的12伏直流电转换为5伏或其他适配设备的直流电,从
而实现充电的功能。

车载充电器的核心部件是直流-直流转换电路,其基本原理是
通过变压器和电子元件完成电能的转换。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1. 汽车的电源系统输出的是直流电,而充电设备需要的是特定电压和电流的直流电能。

所以车载充电器首先需要将车辆电源输出的电能进行降压处理。

2. 车载充电器通过变压器实现电能的降压。

变压器内部有一个主要由线圈构成的磁环,汽车的12伏直流电经过主线圈的一侧,产生一个恒定的磁场。

而在主线圈的另一侧,设有次级线圈,并与主线圈通过磁耦合相连。

由于磁耦合的作用,次级线圈中会引发感应电流,从而实现电能的变压。

3. 车载充电器还包含了一些电子元件,例如整流器和滤波电容器,用于将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进行滤波处理,确保输出的直流电能稳定和纯净。

4. 最后,车载充电器还会根据连接的设备需要的功率和电流进行匹配和调节,以确保设备可以获得合适的充电效果,同时也保护设备不受过电压、过电流等问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车载充电器通过直流-直流转换电路将车辆的直流电能转换为适合电子设备充电的直流电能。

它不仅方便了人们在车上充电,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工作原理

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工作原理

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工作原理
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工作原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直流充电系统和交流充电系统。

直流充电系统是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中的一种常见方式。

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电源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将其传递到充电桩上。

充电桩是用于连接电源和新能源汽车的设备。

当新能源汽车连接到充电桩时,充电桩会识别车辆的类型和电池情况。

然后,充电桩会通过直流充电连接器将直流电传输到车辆的充电端口。

在充电端口,直流电会经过车辆的充电控制器进行处理和管理,以满足电池的充电需求。

充电控制器会监测电池的电压和电流,并根据电池的状态进行调整和控制。

当电池充满或达到设定的充电目标时,充电控制器会停止供电。

交流充电系统也是一种常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

其工作原理稍有不同。

在交流充电系统中,电源将交流电传输到充电桩上。

类似于直流充电系统,充电桩会识别车辆的类型和电池情况。

然后,充电桩会将交流电通过交流充电连接器传输到车辆的充电端口。

车辆的充电控制器会对交流电进行处理和管理。

与直流充电系统不同,交流充电系统需要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才能进行充电。

因此,在车辆的充电控制器中,交流电会经过变流器转换为直流电,并根据电池需求进行调整和控制。

充电控制器同样会监测电池的电压和电流,并在充电完成或达到设定目标时停止供电。

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交流电或直流电传输到车辆的充电端口,通过充电控制器对电压和电流
进行调节和管理,以实现对汽车电池的充电。

不同的充电系统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简述汽车充电系统的工作原理

简述汽车充电系统的工作原理

简述汽车充电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充电系统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行驶的系统,主要包括电源、充电设备和电池等组成部分。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将电源输出的电能转化为直流电流,并经过充电设备的调节、转换和储存等环节,最终充入电池中供车辆使用。

汽车充电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外部供电充电系统和车辆内部充电系统。

外部供电充电系统是指车辆与外部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传输系统。

其工作原理如下:1.电源输入:外部充电设备提供的电源输入到充电系统中,通常为交流电源。

2.充电设备转换:充电设备将输入的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源,以供车辆的电池进行充电。

这一步骤主要包括整流和滤波过程。

-整流: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常用的整流电路有单相整流电路和三相整流电路。

-滤波:对整流后的直流电进行滤波,去除波动和纹波。

常用的滤波电路有电容滤波、电感滤波和LC滤波。

3.充电设备调节:通过充电设备的控制和调节,确定充电电流和充电电压等参数,并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调整。

这一步骤可以根据具体的车辆类型和电池特性进行调节。

4.充入电池:经过调节和转换后的电能充入车辆的电池中进行储存。

充电电流和充电电压的控制是确保电池充电效果的关键参数。

车辆内部充电系统是指车辆内部的充电环节,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机等组成部分。

其工作原理如下:1.电池储存:车辆内部的电池通过充电系统储存电能。

电池是整个系统的能量储存和输出单元,充电系统将电能储存在电池中,以供车辆使用。

常用的电池类型有铅酸电池、锂电池等。

2.管理系统控制:车辆内部的管理系统对充电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

管理系统对充电电流和电池温度等参数进行控制和保护,防止充电过程中出现过载、过热等情况,确保充电的安全性和效率。

3.电机驱动:当电池储存了足够的电能时,车辆内部的电机会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以推动车辆进行行驶。

电机通过控制电流和电压等参数,实现对车辆速度和行驶方式的调节。

总结起来,汽车充电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外部充电设备将电能转化为直流电流,并经过充电设备的转换和调节,将电能充入车辆的电池中。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组成与充电原理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组成与充电原理

二、充电系统工作原理
3、直流充电工作原理 利用直流充电桩对电动汽车充电,充电过程如下: (1)将车辆插头和插座插合后,车辆的总体设计方案可以自动启动某种触发条件,通过互锁或 者其他控制措施使车辆处于不可行驶状态。 (2)操作人员对非车载充电机进行充电设置后,非车载充电机控制装置通过测盘检测点1的电压 值判断车辆插头与车辆插座是否已完全连接,如检测点1的电压值为4V,则判断车辆接口完全连接,非 车载充电机控制电子锁锁止。 (3)在车辆接口完全连接后,如非车载充电机完成自检,则闭合接触器K3和K4,使低压辅助供 电回路导通,同时开始周期发送充电机辨识报文;在得到非车载充电机提供的低压辅助电源供电后, 车辆控制装通过测量检测点2的电压值判断车辆接口是否已完全连接;如检测点2的电压值为6V,则车 辆控制装置开始周期发送车辆控制装B(或电池管理系统)辨识报文,该信号也可以作为车辆处于不可 行驶状态的触发条件之一。
图5-2-5 车载充电器高压线束连接
一、充电系统的组成
4、充电指示灯 充电指示用不同的颜色(通常是绿、黄、红三种颜色)来说明电量状态。充电指示灯的 功能和在车辆上的位置因车型而已。表5-2-1是江淮电动充电指示灯功能。
表5-2-1 江淮电动车充电指示灯的功能
一、充电系统的组成
4、高压配电箱(PDU) 高压配电箱是新能源汽车集中高压配电设备,是动力电池与各高压设备的电源和信号传递的桥梁 ,如图5-2-6所示。
二、充电系统工作原理
3)充电过程中 (1) 充电过程中,车辆控制装置可以对图6.16中检测点3的电压值及PWM信号占空比进行监测, 供电控制装罝可以对图6.16中检测点1的电压值进行监测。 (2) 在充电过程中,当充电完成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满足充电条件时,车辆控制装置发出充电停 止信号给车载充电机,车载充电机停止直流输出、CAN通信和低压辅助电源输出。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充电系统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充电系统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充电系统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未来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

而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充电系统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具备了便捷、高效、安全等诸多优势,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出行体验。

一、智能充电系统的基本原理智能充电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电动汽车的充电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的系统。

其基本原理包括充电桩与车载电池之间通过通信传输充电需求和状态信息,实现精确控制充电电流和电压,以及动态调节充电速度等功能。

通过智能充电系统,既保障了电池的安全和寿命,又提高了充电效率,使得用户更加愿意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

二、智能充电系统的主要特点1. 能力识别与诊断:智能充电系统能够通过内置的智能芯片,识别车辆型号和电池类型,从而准确掌握每一辆车的充电需求,实现个性化的充电诊断与调整。

2. 充电通信与控制:智能充电系统支持车辆与充电桩之间的通信交互,实现充电模式自动设置和充电参数的远程调整。

同时,还能实时监测车辆和充电桩的状态信息,并进行智能控制,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可靠。

3. 快速充电技术:智能充电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快速充电技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车辆充满,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

4. 环境友好性:智能充电系统采用了高效的充电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污染排放,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

三、智能充电系统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智能充电系统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智能充电系统能够实现对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缩短充电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次,智能充电系统能够进行精准的充电模式设置和电池状态监测,有效延长电池寿命。

再次,智能充电系统通过车辆与充电桩的通信交互,提供更方便、灵活的充电服务。

最后,智能充电系统的环境友好性能够有效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污染排放,有助于保护环境。

2. 挑战智能充电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智能充电系统需要与各种不同型号的新能源汽车适配,需要充分考虑车辆的充电需求和系统的兼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在供电接口已完全连接但未闭合交流供电回路时(T1’-T2’),如发生连接异常,供电控制装置应在100ms内 将S1切换至+12V且不闭合交流供电回路。
直流充电接口 1、直流充电接口的额定值
充电通讯CAN-H 0~ 30V 2A 直流电源正,750V/1000V 80A 125A 200A 250A
充电系统(Charging system)
充电(Charging ) 将交流或直流电网(电源)调整为标准的电压/电流,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电能,也可额外的为
车载电气设备供电。 充电模式(charging modes)
连接电动汽车到电网(电源)给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供电的方法。
连接方式 (types of connections)
(Vehicle connector)(Vehicle inlet)
交流充电接口 1、交流充电接口的额定值
CC 充电连接确认 0~ 30V 2A
L1 单相 250V/10A/16A/32A L1 三相 440V/16A/32A/64A
L2 三相 440V/16A/32A/64A
CP 充电连接确认 0~ 30V 2A
e、BMS工作状态异常或内网通讯异常
h、充电座温度超过120℃或温感断路、短路
i、整车低压电源电压低于12V持续60s
j、电子锁未闭合(暂未加入故障列表)
7、充电过程中的控制程序
供电设备的可供电能力
充电线缆的载流值
Min 当前充电机允许 输入的最大电流
车载充电机输入的额定电流值
8、充电过程中的状态监测 充电过程中: 车辆控制装置,周期性的监测检测点2和检测点3;供电控制装置,周期性的监测检测点4和检测点1; 确定车辆接口和供电接口的连接状态,监测周期不大于50ms。 车辆控制装置,对检测点2的PWM信号波进行不间断检测,当占空比发生变化时,车辆控制装置根据PWM 占空比实时调整车载充电机的输出功率,检测周期不大于5s。
电动汽车供电设备 EV supply equipment , EVSE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EV charging system
模式1/方式B 供电设备由电缆组件组成
模式2/方式B 供电设备由带有功能盒的电缆组件组成
模式2/方式C 供电设备由充电设备组成
模式3/方式B 供电设备由充电设备和电缆组件组成
充电模式3、连接方式B:
充电模式3、连接方式C:
充电模式2、连接方式B:
控制引导电路的基本功能
1、车辆插头与车辆插座的连接确认:测量检测点3与PE间电阻值确定,如插座内有电子锁功能,应在K1/K2闭合 前,锁定车辆插头,并在整个充电过程中(状态3)保持。(适用连接方式B和连接方式C)
2、供电控制装置的连接确认:测量检测点1或检测点4的电压值确定,如供电插座内有电子锁功能,应在K1/K2 闭合前,锁定车辆插头,并在整个充电过程中(状态3)保持。(适用连接方式A和连接方式B)
3、控制导引电路:连接参数的确认和充电电流的判断
电路组成:非车载充
电机控制器、电阻R1、 R2、R3、R4、R5、开 关S、直流供电回路接 触器K1、K2、低压辅 助电源K3、K4 (12V±5%,10A)、 充电回路接触器K5、 K6及车辆控制器(可 集成在BMS里)。R2、 R3安装安装在车辆插 头上,R4在车辆车插 座上,开关S为车辆插 头常闭开关。
7)供电设备检测充电机的实际工作电流,当(1)供电设备设备PWM信号对应的最大供电电流≤20A,且充电机 的实际工作电流超过最大供电电流+2A并保持5s或者当(2)供电设备设备PWM信号对应的最大供电电流>20A, 且充电机的实际工作电流超过最大供电电流1.1倍并保持5s,供电设备应5s内断开输出电源并将S1切换至+12V; 8)当车辆S2断开(检测点1的电压值为9V),供电装置应在100ms内断开交流供电回路,持续输出PWM信号 (供电装置因充电连接装置断开(状态A或状态1)原因而切断供电回路并结束充电时,则操作人员需检查和恢 复连接,并重启充电设置才能进行充电);
模式4/方式C 供电设备由充电设备组成
电动汽车直流充电系统 DC EV charging system
电压:200V~500V,350V~700V,500V~950V 电流:80A、100A、125A、160A、200A、250A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系统 AC EV charging system
单相:220V 三相:380V
3、充电连接装置载流能力的确认:测量检测点3与PE间电阻值确定当前连接电缆的额定容量。
4、供电设备的供电功率确认:测量检测点2的PWM信号占空比来确认当前供电设备的最大供电电流。
5、充电过程监测: 车辆控制装置,监测检测点3与PE间的阻值(针对连接方式B和连接方式C);监测检测点2的PWM信号占空比; 供电控制装置,监测检测点4和检测点1(充电模式3的连接方式A和B)的电压值 。
车载充电机自检完成无故障、电池组处于可充电状态;
如果车辆设置“允许充电”或“充电控制”功能,应 满足“允许充电”或“可充电”状态
闭合S2
S3开关,为车辆插头内部的常闭开关,与插头上的机械锁止按钮联动。 采用单相充电,且最大充电电流不大于8A,可不配置S2开关(为安全考虑,最好配置S2)。
充电模式3、连接方式A:
3、控制导引电路-CP导引:连接参数的确认和充电电流的判断
电路,由供电控制装置、接触器K1和K2(也可以设置一个)、电阻R1/R2/R3/R4/RC(R4和RC安装在车辆插头上)、 二极管D1、开关S1/S2/S3/车载充电机和车辆控制装置(可集成在车载充电机或者其他控制单元上)组成。
车辆接口和充电接口完成连接
10、非正常条件下的充电结束或停止
1)充电过程中,S3开关由闭合变为断开(状态B),则充电机应在100ms内停止充电,并断开S2; 2)充电过程中,车辆接口由完全连接变为断开(状态A),则充电机应停止充电,并断开S2; 3)充电过程中,监测到检测点2的PWM信号中断,则充电机应能在3s内停止充电,并断开S2; 4)充电过程中,检测点1电压值为12V(状态1)、9V(状态2)或者其他非6V(状态3)状态,供电装置应在 100ms内断开供电回路; 5)充电过程中,供电接口由完全连接变为断开(状态A),供电装置S1切换到+12V且在100ms内切断供电回路; 6)充电过程中,如剩余电流保护器(漏电断路器)动作,车载充电机处于失电状态,断开S2;
8、充电电路原理
1)在充电机端和车辆端均设有IMD电路,供电接口连接后到K5、K6闭合充电之前,由充电机负责充电机内部 (含充电电缆)的绝缘检测;充电机的IDM回路通过开关从充电直流回路断开,且K5、K6闭合后的充电过程 期间,由车辆负责整个系统的绝缘检查。充电直流回路DC+、PE间的绝缘阻值,与充电直流回路DC-、PE间的 绝缘阻值(两者取最小值),当R>500Ω/V视为安全、当100Ω/V<R≤ 500Ω/V,宜进行绝缘异常报警,但仍可 正常充电、 R ≤ 100Ω/V,视为绝缘,应停止充电; 2)充电机在进行IMD检测后,应及时对充电输出电压进行泄放,避免在充电阶段对电池负载产生电压冲击。 充电结束后,充电机应及时对充电输出电压进行泄放,避免对操作人员造成电击伤害。泄放回路的参数选择 应保证充电连接器断开后1s内将供电接口电压降到60VDC以下; 3)因停电等原因,充电回路或者控制回路失去电力时,非车载充电机应在1s内断开K1、K2或通过泄放回路 将供电接口电压降到60VDC以下。
6、充电停止:
充电过程中,充电完成或因其他原因导致不能继续充电的条件时,车辆的控制装置和供电装置应分别停止充
电。充电退出条件:
a、电池充满,退出充电
b、拔枪、按下S3开关、点击充电缘,电流) d、交流充电时,充电机均存在工作故障或通讯故障
e、CP信号PWM波占空比或频率不在正常范围内 f、高压互锁回路处于断开状态
车载充电系统设计
史文征 2018.05.08
充电法规: GBT 18487.1 -2015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1部分 通用要求 GBT 20234.1 -2015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1部分 通用要求 GBT 20234.2 -2015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2部分 交流充电接口 GBT 20234.3 -2015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3部分 直流充电接口
N 单相 250V/10A/16A/32A N 三相 440V/16A/32A/64A
L3 三相 440V/16A/32A/64A
PE 保护接地,连接供电设备地线或者车辆车身地线
2、充电连接
充电过程:最先接通PE接地保护,最后接通CC充电连接确认、CP控制确认 断开过程:最先断开CC充电连接确认、CP控制确认,最后断开PE接地保护
充电连接装置(connection set for charging)
(socket-outlet) (plug)
(in-cable control and protection device)
(plug and socket-outlet)
(Charging coupler) (Vehicle coupler)
低压辅助电源正 0~ 30V 20A
CC1 CC2 连接确认 0~ 30V 2A
充电通讯CAN-L 0~ 30V 2A 直流电源负,750V/1000V 80A 125A 200A 250A
低压辅助电源负 0~ 30V 20A
PE 保护接地,连接供电设备地线或者车辆车身地线
2、充电连接
耦合连接顺序:保护接地—充电连接CC2—直流电源正/负—低压辅助电源正/负—充电通讯—充电连接CC1 耦合断开顺序: 与连接顺序相反
9、正常条件下的充电结束或停止
1)达到的车辆设置的结束充电条件或者驾驶员执行了停止充电指令,S2断开; 2)当操作人员设置的充电结束条件、操作人员对供电装置实施停止充电指令,供电装置S1由PWM连接 切换至+12V,S2断开时在100ms内断开K1、K2(超过3s未检测到S2断开,强制带载切断K1、K2)。连接 方式A或连接方式B,在供电回路切断100ms后解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